瀟湘神(二首)
劉禹錫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楚客欲聽瑤瑟怨,瀟湘深夜月明時。
譯文
湘水流啊湘水流,九疑山的風云景物至今還令人發(fā)愁。倘若要問娥皇、女英二妃住在什么地方,零陵的香草沾著露水在那凄清的秋意之中。
斑竹枝啊斑竹枝,竹上的淚痕點點滴滴都寄托著無限的相思。楚地的游客想要聆聽瑤瑟彈出幽怨的曲調(diào),那就在瀟湘的深夜里月兒明亮的時候吧。
注釋
①瀟湘:湖南省的湘水,在零陵縣西合瀟水,世稱瀟湘。瀟湘神:即湘妃。傳說舜南巡死于蒼梧,葬于九疑,是為零陵。他的二妃娥皇、女英追至,投湘水自盡,為湘水之神。此調(diào)一作《清湘詞》。②九疑:亦作“九嶷”,山名,舜葬地,在今湖南省寧遠縣南。③零陵:即舜陵。④斑竹:又名“湘妃竹”。傳說娥皇、女英哭舜,灑淚于竹上,留下斑斑淚痕,遂成斑竹。⑤瑤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边@句是說湘妃于瀟湘月夜彈瑟以寄哀思。
賞析
這兩首詞是劉禹錫在永貞革新失敗貶官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為祭祀湘水之神而寫的祭神曲。與屈原的《九歌》類似,這兩首詞也具有鮮明的湘中地方色彩和民歌情調(diào),在曠遠幽眇的氣氛中,為湘靈譜寫內(nèi)心的怨慕憂傷。
第一首寫二妃魂歸湘水,至今景物凄迷,香草零落,秋露蕭瑟,留下無窮幽恨。第二首寫二妃思慕帝舜,淚灑斑竹,清夜鼓瑟,寄托哀思,是一曲戀人內(nèi)心的哀歌?!俺汀倍洌瑥摹冻o·遠游》“使湘靈鼓瑟兮”化出,設想清寒的月夜,在茫茫的瀟湘水面上傳來湘靈充滿了離情怨思的瑤瑟之聲,其景其情,清絕凄絕,比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詩要寫得哀感真切,或許作者正借此抒發(fā)自己遭遇不幸的哀傷。白居易《夜聞箏中彈瀟湘送神曲感舊》:“苦調(diào)吟還出,深情咽不傳。”可知這個詞調(diào)相當凄苦。
中唐詞體初立,雖依曲拍為句,大都仍保持五言或七言句式,形同絕句而稍作變化。像《瀟湘神》這類作品,有人歸之于詩,有人歸之于詞,常無確定的界限。但以齊言到長短句有個發(fā)展過程。中唐詩人以其熟習的七絕風調(diào)嘗試作詞,因而出現(xiàn)初期詞體的特點。
劉禹錫(772—842)
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出生于蘇州嘉興(今屬浙江)。唐貞元九年(793)進士。官太子校書。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革新失敗后,被貶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九年后被召還京,因賦詩觸犯權貴,再貶播州,裴度說情,改授連州。后歷遷夔州、和州、蘇州、同州等地刺史。官至檢校禮部尚書兼太子賓客。詩與白居易齊名,稱“劉白”,為中唐重要詩人,善于向民歌學習,富于生活氣息,有“詩豪”之稱。有《劉夢得文集》及《劉賓客嘉話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