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樂府多俚言(1),然韻甚、趣甚。后人視之為粗,古人出之自精,故大巧者若拙(2)。
【注釋】
(1)俚言:方言俗語。
(2)大巧者若拙:出自《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敝^真正靈巧的人,不自炫耀,外似笨拙。
【評(píng)析】
從“古人”與“后人”的時(shí)間維度相比照,具體到古樂府的形態(tài),陸氏揭出了“精粗”與“巧拙”的關(guān)系,而以“韻”、“趣”標(biāo)示其詩美觀。
古樂府雖多俚言,但“韻甚、趣甚”,后人目之為“粗”而實(shí)則“精”。關(guān)鍵是“韻”和“趣”彌漫在古樂府中,而使其俚而不俗。陸氏重雅卑俗,論詩頗重《風(fēng)》、《騷》之“雍雍和雅”、“蕭蕭清遠(yuǎn)”的“大雅之音”或“中和之則”,其內(nèi)涵著一種“韻”和外散著一種“趣”;或者說是情韻、真趣的渾然一氣。此關(guān)乎古今之變與詩藝本身的展開。一般而言,詩中由“拙”趨“巧”在表現(xiàn)層面是歷史的必然,所以陸機(jī)《文賦》這段話也適用于詩:“其為物也多姿,其體也屢遷,其會(huì)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貴妍?!庇捎谖铩岸嘧恕?,體“屢遷”,不巧、不妍就難曲盡其妙。但物極而必反,過于貴巧、尚妍實(shí)有礙于真情的表達(dá),所以尚拙、尚樸也為古人不斷提起。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評(píng)》說:“盛唐人有似粗而非粗處,盛唐人有似拙而非拙處?!标悗煹馈逗笊皆娫挕穭t說:“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寧僻毋俗,詩文皆然?!彼^“樸”、“粗”、“僻”之類,都近于“拙”;所謂“華”、“弱”、“俗”,則與“巧”相關(guān)?!扒伞?、“拙”幾成對(duì)立之勢(shì)。而吳騫《拜經(jīng)樓詩話》卷四卻說:“昔人論詩,有用巧不如用拙之語。然詩有用巧而見工,亦有用拙而逾勝者。同一詠楊妃事,玉谿云:‘夜半燕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擞们啥姽ひ?。馬君輝云:‘養(yǎng)子早知能背國(guó),宮中不賜洗兒錢’。此用拙而逾勝也。然皆得言外不傳之妙?!笨磥怼扒伞薄ⅰ白尽辈皇墙厝粚?duì)立而在于如何“用”。袁枚《隨園詩話》卷五對(duì)此發(fā)揮道:“詩宜樸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樸;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后之淡。譬如大貴人,功成宦就,散發(fā)解簪,便是名士風(fēng)流。若少年紈绔,遽為此態(tài),便當(dāng)笞責(zé)。富家雕金琢玉,別有規(guī)模;然后竹幾藤床,非村夫貧相。”這似可作為“大巧若拙”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