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錢謙益《注杜詩略例》

清代杜集序跋匯錄 作者:孫微 著


錢謙益《注杜詩略例》

呂汲公大防作《杜詩年譜》,以謂次第其出處之歲月,略見其為文之時,得以考其辭力,少而銳,壯而肆,老而嚴者如此。汲公之意善矣,亦約略言之耳。后之為年譜者,紀年系事,互相排纘。梁權道、黃鶴、魯訔之徒,用以編次后先,年經月緯,若親與子美游從,而籍記其筆扎者。其無可援據(jù),則穿鑿其詩之片言只字,而曲為之說,其亦近于愚矣。今據(jù)吳若本,識其大略,某卷為天寶未亂作,某卷為居秦州、居成都、居夔州作。其紊亂失次者,略為詮訂。而諸家曲說,一切削去。

子美皆天寶以后之作,而編詩者系某詩某詩于開元,仍《年譜》之訛也。子美與高、李游梁、宋、齊、魯,在天寶初太白放還之后,而《譜》系于開元二十五年,故諸家因之耳。舊史載高適代崔光遠為成都尹,《譜》以為攝也,遂大書于“上元二年”曰:“十月,以蜀州刺史高適攝成都?!碧浦疲汗?jié)度使闕,以行軍司馬攝知軍府事,未聞以刺史也。元微之《墓志》載嗣子宗武,《譜》以宗文為早世也,遂大書于“大歷四年”曰:“夏,復回潭州,宗文夭?!卑捶巍缎〖罚瑪⒆用罋{后,宗文尚漂寓江陵也。若此之類,則愚而近于妄也。

杜詩昔號千家注,雖不可盡見,亦略具于諸本中。大抵蕪穢舛陋,如出一轍。其彼善于此者三家,趙次公以箋釋文句為事,邊幅單窘,少所發(fā)明,其失也短;蔡夢弼以捃摭子傳為博,泛濫踳駁,昧于持擇,其失也雜;黃鶴以考訂史鑒為功,支離割剝,罔識指要,其失也愚。余于三家,截長補短,略存什一而已。

注家錯謬,不可悉數(shù),略舉數(shù)端,以資隅反。

一曰偽托古人。世所傳偽蘇注,即宋人《東坡事實》,朱文公云:閩中鄭昂偽為之也。宋人注太白詩,即引偽杜注以注李,而類書多誤引為故實,如《贈李白》詩“何當拾瑤草”,注載東方朔《與友人書》,元人編《真仙通鑒》、近時人編尺牘書記,并載入矣。洪容齋謂疑誤后生者,此也。又注家所引《唐史拾遺》,唐無此書,亦出諸人偽撰。

一曰偽造故事。本無是事,反用杜詩見句,增減為文,而傅以前人之事。如偽蘇注“碧山學士”之為張褒;“一錢看囊”之為阮孚;“昏黑上頭”之為常琮是也。蜀人師古注尤可恨,“王翰卜鄰”,則造杜華母命華與翰卜鄰之事;“焦遂五斗”,則造焦遂口吃、醉后雄譚之事。流俗互相引據(jù),疑誤弘多。

一曰傅會前史。注家引用前史,真?zhèn)坞s互,如王羲之未嘗守永嘉,而曰“庭列五馬”;向秀在朝,本不任職,而曰“繼杜預鎮(zhèn)荊”。此類如盲人瞽說,不知何所自來,而注家尤傳之。

一曰偽撰人名。有本無其名,而偽撰以實之者,如“衛(wèi)八處士”之為“衛(wèi)賓”,“惠荀”之為“惠昭、荀玨”,“向卿”之為“向詢”是也。有本非其人,妄引以當之者,如“韋使君”之為“韋宙”,“馬將軍”之為“馬璘”,“顧文學”之為“顧況”,“蕭丞相”之為“蕭華”,“巳公”之為“齊己”是也。至“前年渝州殺刺史”一首,注家妄撰渝、遂刺史及叛賊之名,而單復《讀杜愚得》遂系之于譜,尤為可笑。

一曰改竄古書。有引用古文而添改者,如慕容寶樗蒱得盧,添“袒跣大叫”四字;《赭白馬賦》用“品藝驍騰”為句;而《蜀都賦》“觴以縹青,一醉累月”,斷裂上下文,以就“蜀酒”之句也。有引用古詩而竄易者,如庾信“蒲城桑葉落”改為“蒲城桑落酒”,陸機“佳人眇天末”改為“涼風起天末”是也。此類文義違反,大誤后學,然而為之者,亦愚且陋矣。

一曰顛倒事實。有以前事為后事者,如《白絲行》以為刺竇真,“蕭京兆”以為哀蕭至忠是也。有以后事為前事者,如《悲青坂》而以為鄴城之役,雍王節(jié)制而以為朱滔、李懷仙之屬是也。

一曰強釋文義。如“掖垣竹埤梧十尋”,解之曰:“垣之竹,埤之梧,長皆十尋”,有是句法乎?如“九重春色醉仙桃”,解之曰:“入朝飲酒,其色如春”,有此文理乎?此類皆足以疑誤末學,削之不可勝削也。

一曰錯亂地理。如注“龍門”,則旁引《禹貢》之“龍門”,不辨其在洛陽也;注“土門”、“杏園”,則概舉長安之“土門”、“杏園”,不辨其在河南也;注“馬邑”,則概舉雁門之馬邑,不辨其在成州也。諸家惟黃鶴頗知援據(jù),惜其不曉抉擇耳。

宋人解杜詩,一字一句,皆有比托。若偽蘇注之解“屋上三重茅”,師古之解“筍根稚子”,尤為可笑者也。黃魯直解《春日憶李白》詩曰:“庾信止于清新,鮑照止于俊逸,二家不能互兼所長。渭北地寒,故樹有花少實;江東水鄉(xiāng)多蜃氣,故云色駁雜。文體亦然,欲與白細論此耳?!薄逗轳x父詩話》:“一老書生注杜詩云:儒冠上服,本乎天者親上,以譬君子;紈绔下服,本乎地者親下,以譬小人?!濒斨敝?,何以異于此乎?而老書生獨以見笑,何哉?

宋人之宗黃魯直,元人及近時之宗劉辰翁,皆奉為律令,莫敢異議。余嘗為之說曰:自宋以來,學杜詩者,莫不善于黃魯直;評杜詩者,莫不善于劉辰翁。魯直之學杜也,不知杜之真脈絡,所謂“前輩飛騰,馀波綺麗”者,而擬議其橫空排奡、奇句硬語,以為得杜衣缽,此所謂旁門小徑也;辰翁之評杜也,不識杜之大家數(shù),所謂“鋪陳終始,排比聲韻”者,而點綴其尖新雋冷、單詞只字,以為得杜骨髓,此所謂一知半解也。弘、正之學杜者,生吞活剝,以挦撦為家當,此魯直之隔日瘧也。其黠者又反唇于江西矣。近日之評杜者,鉤深抉異,以鬼窟為活計,此辰翁之牙后慧也。其橫者并集矢于杜陵矣。余之注杜,實深有慨焉,而未能盡發(fā)也,其大意則見于此。

杜集之傳于世者,惟吳若本最為近古,他本不及也。題下及行間細字,諸本所謂“公自注”者多在焉,而別注亦錯出其間。余稍以意為區(qū)別:其類于自者,用朱字,別注則用白字,從《本草》之例。若其字句異同,則一以吳本為主,間用他本參伍焉。

宋人詞話以蜀人《將進酒》為少陵作者,蔡夢弼詩注載王維畫《子美騎驢醉圖》,并子美斷句詩。至于鄭虔愈瘧之說、文宗斧臂之戲、李觀墳土之辨、韓愈摭遺之詩,皆委巷小人流傳之語,君子所不道也?!帮堫w山頭”一詩,雖出于孟棨

《本事》,而以謂“譏其拘束”,非通人之譚也,吾亦無取焉。

【版本】

清康熙六年(1667)泰興季振宜靜思堂刻本《錢注杜詩》。

【作者簡介】

季振宜(1630—1674),字詵兮,號滄葦,江蘇泰興人。順治三年中舉,四年中進士,歷官浙江蘭溪知縣、戶部主事,浙江、湖南道御史等。為清初著名藏書家,編有《季滄葦藏書目》,輯有《全唐詩》稿本。

錢謙益(1582—1664),字受之,號牧齋,晚年自稱蒙叟、虞鄉(xiāng)老民、東澗遺老、牧齋老人、絳云老人等,世稱牧翁、虞山先生。常熟(今屬江蘇)人。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探花及第,歷任翰林院編修、太子中允、詹事、禮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讀學士等職。因遭溫體仁誣陷革職后歸里,南明福王立,起為禮部尚書。順治二年(1645)降清,任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充修《明史》副總裁。六個月后即南歸,不復出仕。晚年與鄭成功暗通聲氣,秘密進行反清復明活動。錢謙益為明末清初的文壇領袖,與吳偉業(yè)、龔鼎孳合稱“江左三大家”。著有《初學集》、《有學集》、《投筆集》等。生平事跡見《清史列傳·貳臣傳乙》、《清史稿·文苑傳一》、金鶴翀《錢牧齋先生年譜》。

  1. 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啓家世生平考》(《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二輯,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指出,《本事詩》作者之名,有“啓”、“棨”、“綮”三種說法,現(xiàn)據(jù)新出土文獻,可以確定“啓”字為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