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CHAPTER1 第一輯 時間都去哪兒了

讓陪伴很長:給長輩朗讀 作者:鳳凰聯(lián)動


恰同學少年

梁曉聲

近來便一再地回憶起我的幾名中學同學。在我的中學時代,和我關系親密的同學是劉樹起、王松山、王玉剛、張云河、徐彥、楊志松。我寫下的皆是他們的真實姓名。我回憶起他們時,如魯迅之回憶故鄉(xiāng)的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那都是養(yǎng)育百姓生命的鮮美蔬果。而我的以上幾名中學同學,除了徐彥家的日子當年好過一些,另外幾人則全是城市底層人家的兒子。用那些生長在泥塘園土中的蔬果形容之,自認為倒也恰當。與魯迅不同的是,我回憶他們與思鄉(xiāng)其實沒什么關系,更多的是一種思人的情緒。自然,斷不會生出“也不過如此”的平淡,而是恰恰相反,每覺如沐煦風,體味到彌足珍貴究竟有多珍貴。

我和樹起在中學時代相處的時光更多些。我家算是離校較遠了,大約半小時的路。樹起家離校更遠,距我家還有20分鐘左右的路。我倆幾乎天天結伴放學回家是不消說的了。走到我家住的那條小街街口,通常總是要約定,第二天我倆在街口見,一塊兒去上學。

路上是一向有些話題可說的——學校里的事,班級里的事,各自家里發(fā)生的煩惱,初中畢業(yè)后的打算,誰在看一部什么小說,等等。有時什么也不說,只是默默往前走,那是要遲到了的情況下。還有時一同背著課文或什么公式往前走,因為快考試了。

樹起家在一片矮破的房屋間,比我家還小,簡直不成樣子?,F(xiàn)在中國的城市里絕對見不到那樣的人家了,在農(nóng)村也很少見了,若是有同情心的人見了,肯定要心里難受、潸然淚下的。那樣的家,簡直是土坯窩,回到那樣的家,差不多可形容為一頭鉆進窩里。但在當年的哈爾濱,那樣的人家千千萬萬。正因為比比皆是,所以小兒女們并不覺得自己可憐,照樣愛家、戀愛,在乎家之安全和溫暖,仿佛小動物之本能地喜歡家。

樹起和他的老父母以及弟弟、妹妹住在那樣的家里。當年他的父母親都已經(jīng)快60歲,在我們幾個同學眼中是確確實實的老人了。然而他的父親還在工作,拉鐵架子車。如今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肯定都很難找到那樣的車了,可在當年那是哈爾濱市一種主要的運載車。一般情況下不是誰有錢就能買得到的,得憑證明,屬于“勞動資產(chǎn)”。他的父親剛一解放就是拉那種車的車夫了,那種車對于他的父親猶如黃包車之于祥子。

我和樹起一起上學,有時他會給我一個大的蒸土豆,或半塊烙餅。若是夏天,可能是一個大西紅柿,或者一條黃瓜。挨餓的年代,給人任何可吃的東西都是一份慷慨,一份情義。

他心里總是惦記著我。記得有次他還給了我?guī)讐K很高級的軟糖,這可是我小時候少有的享受,他告訴我他的三姐結婚了,這是她的喜糖。他有四位姐姐,這著實是令我們幾個羨慕的。

樹起學習很好,數(shù)理化及俄語四科成績在班里一向名列前茅。他耿直、善良、有同情心,眼見不正義的事他很難做到視而不見,若是發(fā)現(xiàn)老人或孩子當街跌倒了,他是那種會趕緊跑過去扶起來的少年。

作者簡介

梁曉聲(1948—?),出生于哈爾濱市,當代著名作家。曾創(chuàng)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力的小說、散文,作品多以知青下鄉(xiāng)為社會背景。1968年,梁曉聲在北大荒當了7年的知青。這段生活經(jīng)歷是他的文學發(fā)源地。他的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年輪》等,在全國引起巨大反響。

朗讀指導

梁曉聲以知青文學成名,他經(jīng)常就社會現(xiàn)實問題發(fā)聲而被貼上“平民代言人”等標簽;自20世紀80年代從事創(chuàng)作起至今,他依然一筆一畫地在稿紙上“爬格子”,是一個不愿“出書”,卻在當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產(chǎn)作家,也是一個堅持教書不帶研究生、只為大三學生開課的大學教授。

《恰同學少年》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作者少年時期的生活,以及對中學時期的摯友的懷念,文章講述了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底層人家孩子的生活現(xiàn)狀,著重介紹了好朋友樹起。這篇文章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種童真、質樸、簡單的同學情誼。作者回憶從前的同學情,真實呈現(xiàn)了當時的崢嶸歲月,讓這種情誼顯得更加真實、感人。

梁曉聲對中學的回憶也能代表一大批長輩的青春,在他們回憶往昔時,我們可以將這篇文章讀給他們聽,聽他們講述曾經(jīng)的歲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