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曹操為何不當皇帝

神秘莫測的懸案故事 作者:趙良發(fā) 著


曹操為何不當皇帝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除去這些很普通的名字外,他還有個不普通的名字——魏武帝,或者叫做“武皇帝”。其實,曹操終其一生,鞍不離馬,甲不解身,東蕩西除,南征北伐,挾天子以令諸侯,費了很大氣力統(tǒng)一中國北部,雖有皇帝之實,卻無皇帝之名。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病死洛陽,葬于高陵(今河北臨漳西南),終年66歲。當年十月,他的兒子曹丕廢漢自立,在洛陽即皇帝位,改元黃初,國號曰“魏”。十一月,曹丕追尊其父為武皇帝,廟號太祖。至此,曹操才算有了皇帝正式名稱,他的這個偉大遺愿在曹丕手里完成,是名副其實的兒子創(chuàng)造老子。

曹操是個很有本事的人。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中評價其為“抑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他到另一個世界去做皇帝,是其高明之處,也是無可奈何的選擇。眾所周知,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起義中起家,建立了以“青州兵”為精銳的曹家隊伍,他在占據(jù)兗州(今山東兗州市)期間,漢獻帝被李劫持,長安城被搶掠一空。一些大臣擁獻帝逃至洛陽,這里的宮室也已化為廢墟,百官依壁而居,幾天吃不上一頓飽飯。就在漢獻帝和大臣們走投無路之際,曹操做了一個自以為聰明的決定,建安元年(196)九月,將獻帝接到許昌,自為大將軍,封武平(今河南鹿邑西北)侯。自此政歸曹氏,皇帝僅守位而已。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任丞相;建安十八年五月自為魏公,加九錫;建安二十一年四月晉號為魏王,其位置在諸王之上。曹操兒子曹丕為王太子,女兒稱公主,王都在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zhèn)),設(shè)有相國、御史大夫、尚書令、侍中之類的官職,在形式上和皇帝沒有太大區(qū)別。魏王在名義上仍比漢獻帝要低一等,而實際上皇帝只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誰也不拿他當回事了。

曹操大權(quán)在握,皇帝之位伸手可及,然而曹操操縱漢獻帝24年(建安元年至延康元年),玩弄其于股掌之上,直到臨死之前,也沒有把小他26歲的漢獻帝廢掉。盡管曹操已全面完成了曹魏王朝的準備工作,可是他還是沒有當上皇帝。許多人對此迷惑不解,甚至將其歸為曹操的最大“奸謀”,其實這正是他的精明過人之處。因為曹操權(quán)衡利弊,他還不能當這個皇帝。

為了避免成為眾矢之的

曹操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很善于從全局、從戰(zhàn)略上考慮問題。當時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出現(xiàn)了一批不可小瞧的實力派人物,如袁紹、袁術(shù)、呂布、張繡、孫權(quán)、劉備等,個個不甘雌伏,總想以求一逞。而自己所擁有的實力尚不足以蕩平群雄,除盡異己。特別是在討伐董卓的戰(zhàn)斗中,曹操感到漢室還有一定號召力,像孫堅等人,“知有討賊而不知有他”。在后來同劉備的接觸中,知道此人表面上高喊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而實際上卻是天下第一號“皇帝迷”。還有實力雄厚的袁氏集團,也在虎視眈眈看著自己。而所有人的目光聚焦點,是皇帝的位置。自己一旦稱帝,各路諸侯就得像當年討伐董卓一樣再討伐自己,他堅決不做董卓第二。相反,要千方百計剪除這些對立勢力。在曹操看來,漢獻帝盡管是個孩子皇帝,但卻是最好的政治工具,挾天子以令諸侯,要比自己稱帝討伐更加名正言順,更得天應(yīng)人。另外,曹操也清楚地知道,即使能用武力逐個消滅地方割據(jù)勢力,可是他無法使整個士族階層服帖。盡管他果斷地殺掉了這個階層的一些頭面人物,如孔融、崔琰等,但不可能除掉整個士族階層。再看看本營壘的知識分子,最擁護自己的莫如荀、荀攸叔侄,可連稱魏王他們都激烈反對,怎么再好意思自稱皇帝?而充分利用漢獻帝這塊招牌,就可以占據(jù)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一步步發(fā)展壯大自己。就是到了統(tǒng)一中國北方之后,曹操還是沒有代漢自立。比如,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孫權(quán)襲殺關(guān)羽之后,為了引禍于人,主動給曹操寫信,對其歌功頌德,勸他登基稱帝,自己甘愿稱臣。曹操讓群僚傳觀了這封信,然后說:“是兒欲使吾居爐火上耶!”(引見《魏略》)。一眼識破了孫權(quán)的陰謀,仍然只行皇帝之實,不掛皇帝之名,堪稱是聰明的算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