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何處追韓信
漢高帝五年(前202)五月的一天,剛做皇帝三個月的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與文武大臣宴飲。酒酣飯足之時,劉邦讓大家直言漢所以得天下的原因。高起、王陵各抒己見,但沒有講到劉邦心里,他隨即糾正說:“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引見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
劉邦總結(jié)出的得天下之原因,堪為肺腑之言。他所提到的子房(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物,確實為人中之杰,他們在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南征北討,東蕩西除,各自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別是一代軍事奇才韓信,系由一個乞食無賴的混混,幾換門庭,終為劉邦所用。他指揮的暗渡陳倉,平定三秦;背水一戰(zhàn),平復(fù)趙地;下燕取齊,連戰(zhàn)連勝;十面埋伏,大敗項羽等著名戰(zhàn)役,成為我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的典范。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差一點從劉邦的麾下偷偷跑掉,如果不是蕭何慧眼識才,并果斷將其追回,不僅韓信的個人歷史將會重寫,楚漢相爭的局面也會改觀,劉邦能否很快登上皇帝寶座,也就很難說了。民間傳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戲劇舞臺上也有這一傳統(tǒng)劇目,這件事情已經(jīng)成了愛才、惜才和不拘一格用才的代名詞。其中有些情節(jié)雖然經(jīng)過加工渲染,但基本框架沒有大的改變,《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明確記載。其情節(jié)大體是:
韓信起初仗劍投奔楚將項梁,不久項梁戰(zhàn)死,又改投其侄子項羽,任執(zhí)戟郎中。他多次諫言獻策,未被項羽采用。漢王劉邦入蜀時,韓信離楚投漢,當了一名連敖小官。后因觸犯法律,論罪當斬,幸被滕公夏侯嬰撞見,見其出語奇特,相貌不凡,免其死刑并推薦給了劉邦,被任為治粟都尉,管理糧草錢財。韓信與蕭何交談,說了天下大勢,蕭何方知他有非凡之才,遂再薦于劉邦,劉邦卻仍然沒有重用韓信。漢王部下多東方人士,思念故鄉(xiāng),跑掉了十幾位軍官。韓信知道劉邦不重視自己,便乘月夜也逃跑了。蕭何得知這個消息,不及稟報就去追趕,兩天之后才返回駐地。劉邦氣得責罵蕭何:“逃亡的將領(lǐng)以數(shù)十計,你不去追趕,為何獨獨去追韓信?”蕭何道:“跑掉的諸將皆容易得到,而韓信卻是舉國無雙的人才。如果你想長久做漢王,可以不用韓信;若想稱王天下,非用韓信不可!”
經(jīng)過蕭何耐心說服,劉邦終于同意以隆重禮節(jié)拜韓信為統(tǒng)兵大將。選了良辰吉日,齋戒設(shè)壇,恭恭敬敬讓韓信執(zhí)掌了帥印。韓信與漢王認真分析了項羽的優(yōu)勢和劣勢,獻上平定“三秦”之策,議定各路將軍進兵攻擊的目標。從此韓信充分發(fā)揮了他的軍事才能,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為漢家基業(yè)立下了蓋世奇勛。
以上就是正史中“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的由來。在其他一些史料和野史筆記中還講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另一些情節(jié):韓信負氣出走時,給蕭何留下一首詩,感謝蕭相國的知遇之恩。蕭何知道韓信出走的消息已是第二天中午了,他迅速趕到城東門,問了守城官才知道昨天下午確實有位將軍身背寶劍,騎一匹青鬃馬,由官道向東而去。這時夏侯嬰也趕來了。蕭何二話沒說,拉過他的馬就追出城去,走到一個三岔路口,問了一位樵夫,才得知韓信剛過去一個時辰,大約跑出去50多里路。此時月亮已經(jīng)升起,大地一片銀輝,蕭何沿著小路急迫,終于追上正在徘徊尋路的韓信。然而不管怎樣勸說,韓信執(zhí)意不回。情急之下,蕭何竟然跪在韓信面前說,漢王如果再不予以重用,就和韓信一起逃走。韓信為蕭何真情打動,當即撥轉(zhuǎn)馬頭,隨其一同返回漢營。
“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這段佳話,千百年來被無數(shù)人所津津樂道,然而對于蕭何在哪個地方追上韓信,人們的說法卻很不一致。
“截賢嶺”說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說得很清楚:“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笔捄卧孪伦讽n信的故事當發(fā)生在蜀地。漢王劉邦元年二月,項羽分封劉邦為漢王,管轄巴、蜀、漢中三郡,王都設(shè)于南鄭(今陜西南鄭縣)。韓信正是在這里逃離劉邦,古米倉道上的“截賢嶺”,即蕭何追上韓信之地。
據(jù)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宋祝穆《方輿勝攬》和《陜西通志》、《南鄭縣志》等記載,秦漢時期由陜西漢中到四川巴中,其必經(jīng)之地為米倉道(屬今南江縣境),此路坎坷難行,常有野獸出沒。米倉道上最高的是“孤云”、“兩角”二山,東西對峙,其勢險峻。諺云:“孤云兩角,天去一握。”要想從蜀地東歸,插翅也難越過這里。在這兩山之間,有座不起眼的“截賢嶺”,韓信至此下馬步行,想不到被蕭何攔截在這里。民間傳說此處原名“仙臺山”,因為蕭何、韓信的故事才改了名字。后來人們在此建了“淮陰侯祠”,許多韓姓人來這里祭祀。唐代楊雄在集州(今四川南江縣)當刺史時,專程到“截賢嶺”憑吊,立下了“漢相國蕭何追韓信至此山”石碑。此碑在北宋末年移入南江縣學(xué),后來在戰(zhàn)亂中被毀。
“褒斜道”說
自秦漢以來,“褒斜道”即為秦嶺南北交通要道。這條路比較好走,一路上不斷人煙,韓信如從安全角度考慮,很可能要選擇這條路走。在漢中褒城以南18里處立有漢時“蕭何追韓信”的石碑,有人認為這是蕭何追上韓信的證據(jù)。其實古代的褒城之路并不好走,此處鑿石架空,飛梁閣道,筑有閣棧2892間,有“石門天險”之稱?!妒酚洝へ浿沉袀鳌分刑岬搅诉@個地方:“然四塞,棧道千里,無所不通,唯褒斜綰轂其口?!庇纱丝梢钥闯霭钡牢恢玫闹匾?,同時也看出這段道路的狹窄。韓信若由蜀地經(jīng)漢中北行,此處也是必經(jīng)之地。蕭何熟悉這一交通要道,判定韓信非走此路不可,因而能在這里追上韓信。不過,“蕭何追韓信”的石碑并非漢代所立,此碑換了幾塊,如何認定這里就是蕭何追上韓信的地點,尚待進一步考實。
“馬道街”說
馬道街在今陜西省留壩縣。據(jù)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漢中府志》記載,馬道街附近有條馬道河,古代稱“寒溪”。韓信從漢中出走行至這里,恰逢溪水暴漲,夜間無船不能渡過。正在焦急徘徊時,被急急趕來的蕭何追上。韓信眼看過溪無望,又被蕭何的誠意打動,只好答應(yīng)回去看看再說。想不到回去真被拜了大將,韓信施展軍事奇才,成就了劉邦的宏偉帝業(yè)。有人寫詩嘆道:“不得寒溪一夜?jié)q,哪有漢家四百年?!闭f的就是蕭何在此追上韓信的事。清嘉慶十年(1805)和咸豐五年(1855),有人在馬道河邊立了石碑,稱此地為“蕭何追韓信”處,并記載了其中的一些情節(jié),說得如見如聞,不由得人不信。
“西流河”說
漢中市西南約500里處,為古代寧羌州境(今為陜西省寧強縣)。這里有條西流河,又名“韓溪”或“寒溪”。據(jù)清代道光年間修撰的《寧羌州志》載:蕭相國夜追淮陰侯至此,故西流河稱為“韓溪”。其情節(jié)與“馬道街”有些相似。在縣城西舊時有“韓王廟”,縣城內(nèi)有“韓王祠”、“歸漢橋”等,都出于“蕭何月下追韓信”之說。在這里還流傳有這類民間故事,如說韓信去意已決,蕭何怎么也說不轉(zhuǎn)他。就在韓信繼續(xù)前行之時,其青鬃馬不小心陷進了土坑,一下折了馬腿,韓信再不能走了,他仰天長嘆:“漢王當興,天留我也!”這才無奈跟了蕭何回去。韓信的陷馬坑至唐朝尚有,唐末一場大水給淤平了。據(jù)說當時的鄉(xiāng)紳曾在此處立碑紀念,可惜這碑也弄沒了。
以上四種說法各不相同,然而又各有道理。不過,這些說法大都出于方志,而且這些方志又多修撰于清代,如何能說準漢代的事情,不免使人生疑。況且舊時鄉(xiāng)賢遺老撰寫方志,只要有利于本地的人物事件,大都兼收并蓄,甚至捕風捉影,牽強附會者也不鮮見。這就使得許多材料真假莫辨,難以為據(jù)。如同蕭何追韓信之事,究竟哪個地方真實可信,不能單憑一兩條材料即來認定,應(yīng)該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作具體分析。
韓信出身于貧困家庭,少小無行,曾寄食于漂母,受過胯下之辱,然而他卻是個不甘雌伏之人。秦末群雄逐鹿的動亂局面,為韓信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他仗劍從軍,幾換門庭,就是想找一個能夠理解他、器重他、任用他的賢主明君,而決不是只求個普通人的棲息之所。在未遇到值得效命的人之前,他是不會甘心屈就而坐失良機的。既然決定要逃走,首先必須確定要逃的方向。當時劉邦暫在漢中就國,但他不會就此罷休,對此項羽也很清楚。為了防范劉邦,項羽牢牢地控制著“三秦”大地,這個局面韓信了如指掌。一般來說他不會過馬道,越秦嶺,向北再投項羽。說不定項羽正暴跳如雷地抓逃兵,這樣豈不是自投羅網(wǎng)?
向北是危途,那么向西走寧強,過嘉陵江,或者由寧強向南入川行不行呢?韓信恐怕也不會在這兩個方向上動心思。因為向西或入川北,則為羌、氐等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韓信不可能在這里打“游擊戰(zhàn)”,也拉不起大隊伍來,他到這里做什么?而且向西或向南,要越過“鐵鎖關(guān)”、“陽平關(guān)”,這里仍然屬于劉邦的勢力范圍,一旦遭遇認真盤查,露了馬腳可怎么辦?
剩下的方向是向東走了。其實這條道路也不好走,卻有可能是韓信的惟一選擇。從《讀史方輿》記載看,“自南鄭縣而南,循山嶺達于四川保寧府之巴州,為米倉道?!讉}南臨中巴,北瞰興元(今陜西漢中),實為孔道”。前面說過,要走米倉道,必經(jīng)孤云山和兩角山之間的“截賢嶺”。這條道路雖然險峻,卻是當時的交通要道,行人較多,食宿方便。由興元到巴州不過500里地,如乘快馬,要不了多長時間。重要的是,韓信還想投靠新的主人,當時新封的常山王孫耳、河南王申陽、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陽王吳芮等都在招兵買馬,意欲一展宏圖。韓信投靠他們,有可能獲得重用,從長遠來看,這是正確打算。韓信頗有戰(zhàn)略頭腦,不會不考慮這點。所以由南鄭東向漢中,走米倉道,經(jīng)南江,東歸荊楚,或向河南,或至鄂西,或入川東,有著廣闊的選擇余地。由此看來,韓信悄悄離開劉邦極有可能策馬向東,蕭何若是隨后緊迫,當在“截賢嶺”追上韓信?!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份d:“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睆臅r間和路程上推算,都合情理。因而北宋詩人孫仲遠發(fā)感慨道:“小橋上有寒溪字,人道蕭何追信時。英雄只從東向去,區(qū)區(qū)西走欲何為?”明代陜西戲劇作家康海也贊成韓信東走的觀點,寫了“將軍東行喜皓月,怎知賢相在后追”的詩句。由此可見,韓信西過“小橋”和北渡“寒溪”皆是傳說,而英雄東向才比較符合實際。
另外,從漢中、南鄭的歷史上看,“英雄東向”并非韓信一人,其他一些名人也多做這種明智的選擇。比如:漢獻帝建安二十年(215)七月,曹操領(lǐng)兵進擊漢中,天師道起義領(lǐng)袖張魯為保存實力,率部經(jīng)米倉道過“截賢嶺”至巴中;三國時魏將張鄰進犯宕渠(今四川渠縣東北),被蜀將張飛打敗,張邰也是經(jīng)此處向東逃遁的;晉咸康二年(336,成玉恒二年),成李壽擊敗晉漢中司馬勛,這位大將軍也是東向而走的;南宋開禧三年(1207),漢中軍閥吳曦向金稱臣,四川宣撫使程松由漢中潛往閬州(今四川閬中市),走的也是這條道路??墒亲詮哪纤我院?,這條繁華了千余年的米倉道由于不利于車馬,以致行人越來越少,漸漸廢棄不用,也很少有人提到它了。然而不久,米倉道又被派上用場。元憲宗蒙哥西征時,命總把官李進開辟道路。李進由陳倉(今陜西寶雞市東渭水北岸)人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市),度米倉關(guān),伐木開道700余里,由此大兵入川,又熱鬧了一陣。然而這條道路畢竟山高林密,異常險峻,元軍用過之后,還是被廢棄了。后來,從漢中入川又開辟了馬道街、寧強這條路線,許多人以為漢丞相蕭何追韓信的故事應(yīng)該發(fā)生在這條路上,并勒石立碑,說得煞有其事,還附會出一些人造古跡,實際上經(jīng)不住推敲??墒侨藗冞€是以訛傳訛,居然傳出了四種說法,究竟孰真孰假,該是不辯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