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渾身是謎的姜子牙

神秘莫測的懸案故事 作者:趙良發(fā) 著


渾身是謎的姜子牙

姜子牙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軍事家,是西周開國的第一位大功臣,同時也是齊國的始祖,被后人尊為姜太公。其軍事謀略和治國思想對于后世有很大影響。姜子牙在民間的知名度相當(dāng)高,過去,哪個地方不夠平安,或者需要鎮(zhèn)兇避邪,只要寫上“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幾個字,就會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可見這位老人十分了得!

姜子牙在歷史上實有其人,姜姓,名望,字尚父,又字子牙,號飛熊。他是炎帝的后裔,因其先祖伯夷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賜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呂,古人曾以封地為姓氏,所以后人又把他叫呂尚,還有的稱其為呂牙。因其官為太師,所以又稱其為師尚父。他在史料中的名字比較多,而民間多以字稱之,所以姜子牙的名聲很響亮。

由于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多方渲染,姜子牙斬將封神,威力無比,成了僅次于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之類的超人,從始至終充滿了傳奇色彩,也引起了一系列的爭論。比如,姜子牙的家在哪里?年壽多少?經(jīng)歷如何?他的著作是真是假?自古以來眾口紛紜,至今也難形成統(tǒng)一認(rèn)識。

這里,有必要先看看姜子牙的主要經(jīng)歷。綜合有關(guān)史料,可以大致描繪出他的人生軌跡。

姜子牙青少年時代住在東海,家中條件大概不錯,否則他不可能讀書識字。后來,他做了商朝的一名小官。不幸的是生不逢時,遇上了殷紂王這樣的昏君,縱有滿腹經(jīng)綸,也無用武之地。姜子牙一年又一年地空度歲月,“老卻英雄似等閑”,不知不覺到了暮年。他在無聊中憤而辭官,那時沒有退休金可拿,便在朝歌城里做起了生意。先是宰牛賣肉,很快蝕本,又開飯店,也掙不到錢。其妻馬氏見他沒什么出息,悄悄離家出走。

丟掉了家室之累,姜子牙開始周游列國。他覺得自己的身體還好,便想實施偉大的政治抱負(fù),決心尋找一位賢明之君,幫他把紂王搞掉。后來聽說周西北侯姬昌胸有大志,且又愛惜人才,遂選定此人作為明君,要好好干一番事業(yè)。經(jīng)過慎重考慮,姜子牙采取“寧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的方式,坐等西伯姬昌前來聘用。他打定主意,在渭水茲源(今陜西寶雞市)以釣魚為生,傳說這一釣就是九年!據(jù)《史記》以及傳為姜尚所作的兵家經(jīng)典《六韜》記載,姬昌一日外出打獵,在渭水之濱遇見姜子牙,因為有夢在先,認(rèn)定此公就是輔佐自己的能人。通過與其交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姬昌高興地說:“我爺爺生前說過‘當(dāng)有圣人適周,周以興’這句話,先生正是興周的圣人,我的太公盼望先生久矣!”當(dāng)下尊稱姜子牙為“太公望”,禮聘為軍師。

姜子牙很快制定好興周滅商的戰(zhàn)略,先是率軍打敗西北方的西戎、混夷和涇水上游的密須、阮、共等國,隨即兵鋒東向,滅掉了黎國和崇國。接著,又把都城從岐下遷到豐邑(今陜西長安縣境內(nèi)),經(jīng)過五六年的西征東討,西伯實力大增,這時已經(jīng)“天下三分,其二歸周”了。然而姬昌未能實現(xiàn)滅商的宏愿,赍志以終。其子姬發(fā)繼位,史稱周武王。他十分尊崇姜子牙這位老軍師,拜其為太師,稱之為“尚父”。

周武王九年(前1068),姜子牙指揮大軍東進(jìn),在黃河孟津渡口召開誓師大會。他左杖黃鉞,右持白旄,高呼誓詞,號令軍隊:“蒼兕蒼兕,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后至者斬!”大軍很快渡過黃河。各部首領(lǐng)聽說這一消息,紛紛前來靠攏,“不期而會者八百諸侯”,壯大了伐紂隊伍。但是,過了河的周軍很快又返回原處,姜子牙成功地指揮了一次滅商預(yù)演,史稱這次軍事演習(xí)為“孟津觀兵”。

兩年之后,周軍準(zhǔn)備停當(dāng),姜子牙勸周武王伐紂。周武王十一年(前1066,一說十三年)正月初三,武王和姜子牙率軍沿渭水循黃河向孟津進(jìn)發(fā)。據(jù)史料記載,周軍有戰(zhàn)車300輛,敢死隊3000人,披甲士兵45000人,一些友邦和南方8個小國也都派兵參戰(zhàn)。次年二月,姜子牙率軍抵達(dá)牧野,此處距殷都朝歌僅30里地。紂王發(fā)兵17萬人(一說70萬人)倉促應(yīng)戰(zhàn),姜太公不顧年事已高,親麾“大卒”從正面進(jìn)攻,商軍紛紛倒戈,紂王自焚而死,商朝宣告滅亡。姜子牙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

周朝建立以后,大功臣姜子牙被尊為太公,被封到齊地營丘(今山東臨淄),國號齊,稱齊太公。經(jīng)他苦心經(jīng)營,齊地一片繁榮興旺景象。翌年之秋,姜子牙去鎬京(今陜西長安西北豐鎬村附近)朝拜武王,被留下輔佐朝政。武王去世后,年僅13歲的姬誦繼位,是為成王。紂王的兒子武庚趁機聯(lián)絡(luò)商朝貴族管叔、蔡叔發(fā)動叛亂,姜子牙老將出馬,同成王的叔父周公姬旦率軍東征,用三年時間平息了叛亂。在這場戰(zhàn)爭中,姜子牙受了重傷,加之年邁體衰,不久就去世了。

姜子牙的一生極不平凡,他胸懷濟(jì)世壯志,然而屢屢碰壁,七十多歲方遇良機,八十余歲始為統(tǒng)帥,一百來歲仍然領(lǐng)兵殺敵,為周朝的創(chuàng)建立下汗馬功勞。他以一個釣魚翁的形象名世,卻又足智多謀,擅長用兵,是歷代兵家尊崇的鼻祖,被涂上了種種神話色彩,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著名人物。姜子牙大概沒有想到,他留下了顯赫的業(yè)績,留下了永遠(yuǎn)不朽的兵書,同時也留下了一個個難解之謎。

姜子牙的故里之謎

首先提到姜子牙籍貫的是《呂氏春秋·首時》,其中說他是“東夷之士也”。從《后漢書·東夷傳》記載看,這些人居住處即今山東乃至相鄰沿海地區(qū)。姜子牙既為“東夷之士”,那么他的老家也就在這個地區(qū)??墒菛|夷的地理概念比較寬泛,其故里究竟在山東一帶什么地方,還是弄不清楚。

司馬遷對此做了研究,他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說:“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彼^“東海上人”,也就是瀕臨東海而居?!睹献印るx婁》篇里也曾提到這個問題,“(姜)太公避糾居?xùn)|海之濱”,《尚書·大傳》篇里也有類似說法,應(yīng)該說很有道理。因為那個時代正是暴君肆虐,諸夷內(nèi)叛的混亂時期,像姜子牙這樣有頭腦的人物,審時度勢,隱居于東海邊上,以為韜晦之計,不是沒可能的事情。

司馬遷的觀點符合孟子的說法,然而“東海上人”依然缺乏具體地點。到了晉張華寫《博物志》時,才找到了姜子牙的故里:“太公望所出,有東呂鄉(xiāng),又釣于棘津?!薄L拼罴ψ珜憽对涂たh志》時,詳細(xì)說了姜子牙的故里:“海曲故址在莒縣東百六十里”,“海曲古城有東呂鄉(xiāng),太公望所出”。后來元代的于欽寫了《齊乘》一書,對此也作了考察,他再次認(rèn)為:“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xiāng)、棘津(水名),在瑯邪海曲,太公望所出?!?/p>

以上三家皆云“東呂鄉(xiāng)”是姜子牙的故里,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地名,西漢時即在瑯邪郡的海曲縣設(shè)有“東呂鄉(xiāng)”,海曲縣在東漢時改為西??h,其治所在今山東日照市西。姜子牙的故里“東呂鄉(xiāng)”,即今日照市東港區(qū)(原日照縣)秦樓、石臼一帶,這不僅符合姜子牙為“東夷之士”的說法,也同孟子、司馬遷“東海上人”的觀點完全一致。另從《日照縣志》、《莒州志》及清代日照名士丁愷的《望奎樓遺稿·西海征》等方志史料來看,明代萬歷年間東呂鄉(xiāng)尚有遺跡可考:秦樓街道的馮家溝村即“太公望所出”的故里,張家臺筑有規(guī)??捎^的姜公祠,因為年代久遠(yuǎn),塌圮失修,這些遺跡已經(jīng)找不見了。

姜子牙的故里真是東海邊的東呂鄉(xiāng)嗎?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理由是早在漢代就有人認(rèn)為姜子牙是中原地區(qū)的“汲縣人”(今河南省汲縣)。據(jù)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記載,在汲城東門北側(cè)有姜太公廟,廟前碑刻上說漢代會稽太守杜宣、汲縣縣令崔瑗一致認(rèn)為太公故里在汲縣,并說他的舊居還保存著。

除此以外,在《汲冢書》上也明確寫著太公為“魏之汲邑人”?!都弛肥俏鲿x太康二年(281),汲郡人不準(zhǔn)在盜掘魏王墓時得到的一部竹簡書,以漆書蝌蚪文記載了自黃帝到魏襄王2200年的歷史,它比司馬遷的《史記》早200多年,當(dāng)然距離姜子牙生活的時期更近些,因而此說也更可信些。《汲冢書》出土第九年,也即太康十年(289),汲縣令盧無忌立了一塊石碑,上刻“太公乃汲縣人”的文字。汲縣古來就有太公廟宇和祠堂,還有太公閣和太公故里呂村。此外,《太公廟碑》、《齊太公呂望表》碑、《重修太公廟碑》等古代碑刻也都記述了汲縣是姜子牙的故里。后代很多學(xué)者贊同此說,認(rèn)為姜子牙的故里非汲縣莫屬。

對此,元朝文學(xué)家王惲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認(rèn)為汲縣令盧無忌的說法未必可靠,后來者也是人云亦云。司馬遷是很嚴(yán)肅的歷史學(xué)家,對于姜子牙的祖居地已經(jīng)說得很明白了,況且不是孤證,要否定姜子牙是山東人的觀點證據(jù)不足,不必為此節(jié)外生枝。此外,《博物志·注》也明確說姜子牙出生在“海曲縣東呂鄉(xiāng)東呂里”,清代學(xué)者閻若璩同樣認(rèn)為“太公望出生地在山東東呂鄉(xiāng)”??磥韽拇呵飸?zhàn)國時期直至清代,認(rèn)為姜子牙是山東人者居多,對此似不必再費口舌。

可是許多學(xué)者認(rèn)為問題不這么簡單,對此應(yīng)作具體分析:《孟子·離婁》和《尚書·大傳》說得很清楚,姜子牙是為防止紂王的迫害才遷居于東海邊的。當(dāng)初,要干番事業(yè)的姜子牙曾想效命于紂王,未受重用,后來他又因為提意見而觸怒紂王,結(jié)果遭其追殺,這才卷起鋪蓋走人。中原汲縣距離山東不是太遠(yuǎn),姜子牙逃到東海邊上定居完全符合情理。而“海曲縣”之說,遲至唐朝時才首次提出,其根據(jù)從何而來?顯然也是證據(jù)不足。還有的學(xué)者從姬、姜兩姓的血緣關(guān)系和地域關(guān)系進(jìn)行了考察,認(rèn)為姜子牙無論如何不會是東海海濱人氏。

為什么姜子牙的故里有山東與河南之說?有人認(rèn)為這不奇怪,總的來看先賢們的說法都沒有錯,錯就錯在把姜子牙的故里和他的遷居地弄混淆了?!稇?zhàn)國策·秦策五》說姜子牙原先是商朝戰(zhàn)敗部落的首領(lǐng),家居棘津(即河南汲縣),因為得不到紂王的任用,一氣之下跑到外地做了宰牛的屠夫。他當(dāng)然不會滿足于這種混飯吃的行業(yè),后來聽說西岐的西伯是個明君,又跑到渭水垂釣,被文王聘用,干出了一番偉業(yè)。由此看來河南汲縣是他的老家,山東海濱算作游寓,盡管他在那里生活了很長時間,但不能視為其故里。是耶?非耶?至今還在爭論這個問題。

姜子牙的年紀(jì)之謎

有人認(rèn)為,姜子牙之所以被尊稱為“太公”,除去他功勛卓著以外,就是因其高壽。而高壽正是人們的夢想,所以后世把這位長壽而又建立了偉業(yè)的老人看成能夠祛病消災(zāi)、造福于民眾的神仙??墒?,姜子牙的年齡究竟多大?說法卻不一致。

前面已經(jīng)說過,姜子牙率軍平定管蔡之亂以后與世長辭,史料中沒有對他的死亡作詳細(xì)記載,說明姜子牙去世時比較平靜,可稱無疾而終。他在辭世之后,其子順利即位,是為齊丁公,這也說明姜子牙是正常死亡?!妒酚洝R太公世家》在說到姜子牙的壽限時只有一句話:“蓋太公之卒百有余年?!边@就是說他活了一百多歲。

司馬遷說的對嗎?不妨看看其他史料對于這個問題的記載。

《荀子·君道》說到周文王聘用姜子牙時這樣說道:“夫人行年七十有二,然而齒墮矣。”周文王在位50年,算他在位40年時聘用這位軍師,到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zhàn)時,姜子牙該是90多歲的老人了。根據(jù)“太公呂望碑”引《竹書紀(jì)年》記載,姜子牙卒于周康王六年(前1021)。康王之前是成王,他在位37年。而成王之前的武王卒于牧野之戰(zhàn)后二年,這樣累算起來,姜子牙活了140歲左右。而屈原《楚辭·九辯》則說“太公九十而顯榮兮”,意思是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時已經(jīng)90歲了。照屈原之說推算,姜子牙至少活了160多歲,這對生活水平不高,衛(wèi)生保健條件很差的周代來說,簡直是不可想象的奇跡!

顧頡剛先生撰寫《太公望年壽》一文,他認(rèn)為這位軍事家根本沒有這么長壽,史料中記載的姜子牙年壽之?dāng)?shù),都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游士們的妄談。所謂“太公”,原意為“老太爺”,只是一種尊稱,可是后人誤以為“太公”乃長壽之意。這種情況如同古代長壽者彭祖和老子,他們的名字中有“祖”有“老”,而且都活了八百多歲,由此希望這位太公活上一百多歲,也不算什么稀奇。

另外,從《詩經(jīng)·大明》篇描寫的牧野之戰(zhàn)來看,姜子牙也不像老年人。詩中寫道:“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騾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迅如奔馬,疾如蒼鷹,90多歲的老人無論如何是做不到的。因此顧先生推測,姜子牙在牧野之戰(zhàn)時年約30歲,死時8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位著名軍事家也算高壽了。

這樣推斷未嘗不可,然而照此來看,屈原、荀子、司馬遷等人的一些記述就不可信了。姜子牙究竟活了多大年紀(jì),至今難有定論。

姜子牙的兵書之謎

歷代皆知姜子牙為兵家之祖,說明他不僅僅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在軍事理論方面也一定有所建樹。傳說他有幾部兵書傳世,計有:《六韜》六卷、《陰謀》三卷(一說三十六卷)、《太公兵法》一卷、《金匱》二卷、《陰符鈐錄》一卷。在這些標(biāo)明為姜子牙所著的兵書中,只有《六韜》的水平最高,名氣最大,因而素為世人所重,其余不是失傳就是假冒。如《太公兵法》,言辭鄙陋,議論淺薄,居然還有蹩腳的七言詩,顯系后人偽托。

剩下來的就是《六韜》了。這是姜子牙的著作嗎?最先提到這個名稱的是《莊子·徐無鬼》,其中有“金版六韜”的記載?!督?jīng)典釋文》注說:“司馬彪、崔撰云,《金版六韜》皆《周書》篇名,本又作《六韜》,謂太公六韜:文、武、虎、豹、龍、犬也?!庇纱丝磥碇吝t在戰(zhàn)國初年,已有《六韜》這部兵書了。奇怪的是,司馬遷撰《史記》和班固寫《漢書》都未提及這部很有名的兵書,是當(dāng)時已經(jīng)失傳?還是他們沒有聽說過此書?直到三國時期,《六韜》才突然冒了出來?!度龂尽は戎鱾鳌纷⒃唬骸伴e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志意。”但《六韜》的具體內(nèi)容仍然不得而知。直到唐代初年,長孫無忌撰《隋書·經(jīng)籍志》,這才選收《太公六韜》五卷,并注曰:“周文王師姜望撰”,這就是后人看到的《六韜》。這樣一來問題就復(fù)雜了,如果真的如此,姜子牙著《六韜》的真實性就值得懷疑,換言之,《六韜》也很可能是冒牌貨了。

有人認(rèn)為,不能因為《史記》、《漢書》不載《六韜》,就懷疑姜子牙未寫此書,似此情況歷史上也出現(xiàn)過。比如《孫臏兵法》,在《漢書·藝文志》中有明確記載,但至隋代就失傳了,直到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重又發(fā)現(xiàn)其殘簡,能說孫臏沒有寫過這部兵書嗎?

《六韜》在唐代傳開以后,很受人們重視。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皇帝命令國子監(jiān)司業(yè)朱服、武學(xué)博士何去非等人校訂整理《六韜》、《孫子》、《尉繚子》等有名的7部兵書,結(jié)集為《武經(jīng)七書》,從此《六韜》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誰知姜子牙的這部兵書時乖運蹇,到了清代竟被打入另冊。乾隆時期編纂《四庫全書》,認(rèn)為《六韜》是后人偽托之書。在《總目提要》中編者講了四條理由:第一,該書“詞意淺近,不類古書”。第二,書中說到命將出征時,有“君避正殿”之語,這種禮儀周初沒有,到戰(zhàn)國時才有。第三,書中所載“將軍”之稱始自《左傳》,周初尚無此名。第四,書中對“陰符”的理解不對,姜子牙怎會犯這種常識性錯誤?問題不僅僅這些,后來又有人在書中發(fā)現(xiàn)了比比皆是的道家之語,如:“天無為而成事,民無為而自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夫天地不自明,故能長生;圣人不自明,故能明彰”等,這不像當(dāng)時人的語言,更不是姜子牙的思想。由此斷定,《六韜》一書并非姜子牙的作品,作者是誰難以察知。

這些分析確有道理,然而不能算作定論。現(xiàn)代一些專家學(xué)者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唐初刊出的《六韜》不是姜子牙的原作,但該書的框架結(jié)構(gòu)和其中的觀點很可能來自于姜子牙。其理由是:1972年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墓中也發(fā)現(xiàn)了《六韜》殘簡,說明秦漢時期即有此書,不可能是漢朝以后人的偽托。此其一?!读w》很可能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那時戰(zhàn)爭頻繁,兵書盛行,《六韜》成為暢銷書之一,至秦漢之際仍然受到重視,當(dāng)時人們并不以為是偽書,否則不會隨主人陪葬。此其二?!端膸烊珪肥珍洷翌愔鞴?9部,其中自秦漢至宋代之前只有兩部,足見這一階段兵學(xué)著作很是衰微,誰有興趣和精力去替姜子牙作偽?此其三。

由此可以作出這樣推斷:姜子牙確實留下過兵書,而且受到后人的珍視。然而由于當(dāng)時尚無印刷條件,需要手抄傳看,抄錄的數(shù)量不多,很有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給散失了??墒侨藗冇X得此書太重要了,而且當(dāng)時的戰(zhàn)亂形勢很需要《六韜》,于是看過這部書的人們憑著記憶,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成了現(xiàn)在見到的《六韜》。就算是偽托,也有不少可取之處,否則歷代兵家不會將具奉為經(jīng)典,至今也不會流傳兩千多年。可見,這位事軍家的思想和理論影響深遠(yuǎn)。

除以上這幾個有爭議的問題外,在姜子牙身上還有一些難解之謎。比如:他是如何到兩伯管轄區(qū)的?哪里是他的真正墓地?這些都需要人們進(jìn)一步去探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