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做一個美好的讀書人
讀書是一生的功課
君子不可一日無書,相信真正愛讀書的人都認同這句話。讀書是一件伴隨人一生的事情。我從小喜歡讀書,連環(huán)畫是我童年時代的主要讀物。上大學時,正值粉碎“四人幫”之后,校園里讀書氛圍十分濃厚。借書、讀書、抄書,成了我大學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那時,借到一本心儀的書,我會通宵達旦,一口氣讀完。
讀書是痛苦的,又是幸福的。記得在大學教書的時候,夏日,袒襟裸足,蚊子不停地侵襲,手足并用,左右開弓,到頭來還要躲到蚊帳里,任汗水淋漓,讀到深更半夜。冬天,疾風狂吼,寒氣逼人,只得和衣在冰冷的被窩里苦讀。
但是,我至今說不出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也不相信一本書能改變?nèi)说拿\。我只能說,有一些書,尤其是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它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引起了我的共鳴,在我的心靈歷程中留下了痕跡。前蘇聯(lián)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有句名言說得好:“光陰給我們經(jīng)驗,讀書給我們知識?!痹谖铱磥?,人的生命成長是一個需要不斷修煉的過程,讀書,更是一個人終身的“功課”。北宋著名詩人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泵婺靠稍饕苍S過了點,但對我來說,如果每天不讀點兒書,滋潤自己的心靈,就會感到有些不自在,好像生活中缺少了點什么。
我始終認為,讀書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我看來,讀書作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像呼吸那樣自然。因此,學校開展讀書活動,重在激發(fā)教師的讀書興趣,培養(yǎng)師生的閱讀習慣。今天教師的閱讀,要與文本對話,要與經(jīng)典對話。尤其是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里,教師的閱讀要有境界和品位,要“從閱讀中看到未來和希望”。
我當過中小學教師、校長,曾在大學任教,后來又在教師培訓機構(gòu)從事教師教育工作。三十多年來,不管角色如何轉(zhuǎn)換,我始終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以“讀書、教書、寫書”為主要生活方式,還喜歡買書、藏書。2001年以來,為適應和滿足基層學校和教師發(fā)展的需求,我經(jīng)常深入中小學、幼兒園,為學校開展校本培訓和讀書活動提供業(yè)務指導和專業(yè)引領。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倡教師多讀書讀好書,我?guī)ь^申報了《教師的讀書境界與專業(yè)發(fā)展》市級教師培訓共享課程。
但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我提倡教師讀書不能太功利,要多讀點“無用之書”,如哲學著作、歷史傳記、文學經(jīng)典之類。這些看似無用的文史哲書籍,從長遠看,恰恰大有用處。文學即人學。比如《紅樓夢》,語文教師不可不讀:白紙黑字“大觀園”,“字字看來皆是血”,令人百讀不厭。文學書的質(zhì)地、神韻,是其他藝術(shù)所無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尤其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的文學類型,其中不但搖曳著智慧的光芒,也多流淌著思想的要義。如有條件,還應該讀一些“大書”,比如《史記》、《資治通鑒》、馬列哲學著作,等等。尤其是文科教師,這樣的書讀得多了,背得多了,就有了“底子”,其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境界自然也隨之提高了。
讀書不能等
在讀書的過程中,閱讀者領略到文字所獨有的藝術(shù)魅力、思想內(nèi)涵,獲得心靈感悟、精神愉悅,這些幾乎都是從閱讀經(jīng)典名著中感受到的。
經(jīng)典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結(jié)晶。可是,現(xiàn)在閱讀經(jīng)典的人越來越少。也許有人會說:“想讀書,但沒有時間。”實際上,“沒有時間讀書”是個偽命題。我一向覺得,讀書的時間是擠出來的,越忙越需要讀書充電。我的包里經(jīng)常放一本書或雜志,一有時間就拿出來讀。我平時讀書的時間基本是在車上、地鐵上、外出旅游或出差時,等飛機和坐飛機是讀書的最好時機,讀完一本,再換一本。
我尤其喜歡夜讀。夜晚,是做學問、搞研究的人最寶貴的閱讀時間。不僅如此,夜讀,還可以使人遠離浮躁,怡情養(yǎng)性,是一種物外神游的精神享受。喜歡讀書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夜深人靜時,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沏一杯香茶,坐在自己安靜的書房,手捧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與書中的圣賢會晤,盡情享受思想的盛宴,豈不是一件賞心樂事?
所以,讀書真的不能等,要趁早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一個人不擠出時間讀書,等有時間再去讀書,可能永遠也沒有時間。要讓閱讀成為內(nèi)心的需要,讀書不可以貪多,要讀深、讀透和讀懂。買書不難,難的是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一本書。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應該是專心致志的。
讀書還要善于選擇,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能功利地讀。讀書要講究方法,“不是抓緊每一分鐘學習,而是抓緊學習的每一分鐘”。對于一線教師來說,要讀思結(jié)合,讀寫結(jié)合,讀說結(jié)合,讀用結(jié)合,讀書要借鑒,讀書需要意志。
在閱讀的過程中,由于書不同,人不同,讀書的目的和方式不同,讀的結(jié)果和成效就有了不同,讀書的境界也有雅俗、高低之別。這中間最高的境界,就是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而沒有功利的目的,真正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還有一點必須強調(diào):讀書是一項苦中有樂的工程,貴在及時,重在堅持。沒有極大的毅力支撐,是很難將閱讀進行到底的。
不讀書的人生是蒼白的
我讀書有個習慣,就是“書不離筆”。遇到好的書或文章,我喜歡抄讀,可以加深記憶,增強理解。抄讀的過程,就是消化知識的過程,對所讀內(nèi)容理解越透徹,體會越深刻,則記憶越牢。長期以來,我堅持讀、抄結(jié)合,讀書筆記積累了幾十本,用時信手拈來,讓我受益無窮。我認為動筆的好處在于以讀促思、以思促寫、邊寫邊讀。同時,有了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體會,記錄下來,還可以與人交流和分享。當然,我的“書不離筆”,不僅僅是在讀書時的摘抄、批注、評點之類的“寫”,也包括寫讀書筆記、寫文章,乃至從事課題研究、著書立說等。
對于教師而言,讀書不僅僅是一種樂趣,還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與思維方式。我始終認為,閱讀是與思考相隨的。讀書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實。沒有思索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我們的老祖宗一向重視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逼鋵崳伎嫉倪^程也是求異的過程。對此,培根有個形象的比喻,說我們讀書做學問不要像螞蟻那樣只顧整天忙忙碌碌地儲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也不要像蜘蛛那樣整天只顧吐絲,而不注意汲取營養(yǎng),而應該像蜜蜂那樣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時也對原料進行加工、制作,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產(chǎn)品。
讀書亦然,要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和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系統(tǒng)化。“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讀書關(guān)鍵在于有思維,這是“人為萬物之靈”之本質(zhì)。有了思維,知識才活了,能夠發(fā)展,能夠創(chuàng)新,能夠超越自己。
同時,閱讀時大可不必那么拘謹,或正襟危坐,或集中一段時間來閱讀。有時候,不妨就躺在床上隨便翻翻,看到哪里算哪里,不一定一口氣把一本書讀完。就拿我來說,讀理論書籍有時候比較枯燥,但讀人物傳記、教育隨筆、詩歌散文,就感到很有趣。這些書看起來與我們的教學與研究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這些著作中所蘊含的思想對我們影響是深刻的。
“腹有詩書氣自華”,沒有真正的閱讀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讀書是教師的必需,正像我們?nèi)诵枰燥?、休息等一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說教育教學的實踐歷練是“行萬里路”的話,那么向書本學習就是“讀萬卷書”。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讀書人”都是一個美好的身份。人生擁有這么漫長的時光,如果一輩子不讀上幾百本書,不享受詩意的閱讀,這樣的人生是蒼白的、可憐的。由此,我想起了清朝文學家張潮《幽夢影》中的話:“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有學問著述,謂之福?!庇绕湓诂F(xiàn)在這個社會風氣浮躁的年代,我們能有時間、有精力、有心境徜徉在閱讀的天地中,確實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
潘裕民
2015年10月26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