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再塑一只翅膀

飛天攬月:歐陽自遠傳 作者:瀾濤,陳昕 著


5.再塑一只翅膀

“斯普特尼克1號”

1957年10月4日,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斯普特尼克1號”。

消息迅速傳遍全球,各國為之震驚,世界各大報刊都在顯要位置用大字標題報道:《轟動20世紀的新聞》《科技新紀元》《蘇聯(lián)又領先了》《俄國人又打開了通往宇宙的道路》等。

“斯普特尼克1號”衛(wèi)星直徑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在密封的鋁殼內(nèi),裝著一只化學電池、一只溫度計、一臺雙頻率的小型發(fā)報機。雖然“斯普特尼克1號”衛(wèi)星只會在太空中嘟嘟作響,但它標志著人類的活動疆域已經(jīng)從陸地、海洋、大氣層擴大到了宇宙空間,人類的地緣政治、科技、日常生活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57年11月3日,為給載人航天作預試驗,蘇聯(lián)又發(fā)射了第一顆載有名叫“萊依卡”的小狗的“衛(wèi)星2號”人造地球衛(wèi)星。

震撼也撞擊著歐陽自遠,他敏銳地認識到:人類最終是要跳出地球去了解地球的。他暗想:我們能不能像衛(wèi)星一樣跳出地球,更為宏觀、更為完整地去看地球?是不是可以把地球和其他星球相比較,這樣不是了解得更本質、更生動?一種朦朧的科學追求,是一粒永不熄滅的火種,深深埋藏在歐陽自遠的心里,期待得到滋潤、發(fā)芽、成長,綻放出希望的花朵。

1960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侯德封在從事地質礦產(chǎn)調(diào)查與研究的基礎上,沖破了當時剛剛興起的地球化學、同位素地質學、核年代學等學科學術思想的禁錮,運用現(xiàn)代核物理學的基本原理,深入探討地球演化過程中各類核素的特征,力求深入認識組成地球的各類元素的生、運、定、聚過程,開創(chuàng)了“核地球化學”這門新學科,從此開辟了地球科學一個嶄新的領域,并推動著球科學向探索更深的物質層次進軍。這一系列的成就,樹立了侯德封在地球科學領域舉足輕重的地位。

侯德封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出生于河北省高陽縣,192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他是我國地球化學、核子地質和第四紀地質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主要從事礦產(chǎn)地質研究工作,在煤田地質、鐵礦床及有色金屬礦產(chǎn)研究方面作出過較大貢獻。他曾在錳礦找礦方面提出新見解,基本上解決了當時所需的錳礦資源問題,領導并參加了西北石油地質調(diào)查工作,積極支持陸相生油理論,認為有無石油的關鍵首先決定于古氣候帶和構造區(qū),這對我國找油工作具有指導意義。他還領導開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研究工作,提出了核子地質學基本理論。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一天,侯德封將歐陽自遠叫到自己的辦公室,開門見山地說道:“我叫你來,是想要你去搞核子地質?!?/p>

歐陽自遠十分驚訝,說道:“我學的是什么,您最清楚,我可沒學過核物理?!?/p>

侯德封說道:“那你就到中國科技大學去,聽核物理系的課,給你一年時間,一、二年級的基礎課不必再學,集中精力學好三、四年級的課程,一年后再去原子能研究所實習半年,掌握實驗技術和方法?!?/p>

歐陽自遠雖然還不清楚侯德封讓他學習核物理的深意,但他相信,侯德封的建議一定沒有錯。研究生畢業(yè)后,歐陽自遠在侯德封的指導下從事核子地質學的研究工作。

地質與核物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yè),有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工作方法、技術路線等,各有長處,如果能融會貫通,就能發(fā)現(xiàn)一個新的領域。許多新的科學理論便來源于這樣的邊緣雜交。就拿地球科學來說,地球科學不僅要研究地質,不僅要在地球上研究地球,還要在月球上、行星上研究地球與地球的磁層、電離層、大氣層、表面地形地貌和環(huán)境、地質構造、內(nèi)部結構與演化歷史,并作對比研究。多年后,成為嫦娥飛天首席科學家的歐陽自遠對此深有感觸,他曾語重心長地說:“一個人不一定要精通兩門外語,但最好學兩門專業(yè),在專業(yè)邊緣的結合處,恰恰會有新的東西發(fā)現(xiàn);我主張有條件的話,大家都轉行,如果一個人有兩門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我相信他一定非常有出息。要多途徑汲取營養(yǎng),因轉行而獲益匪淺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例?!边@些發(fā)自肺腑的誠懇之言,使聆聽此言的青年科技人員受益匪淺,也贏得他們由衷的尊敬和愛戴。

學習可以用“精打細算”來形容。歐陽自遠放棄了所有休閑、娛樂活動,連吃飯、上廁所的時候,手上都拿著書。他甚至規(guī)定自己每天睡眠時間不可以超過5小時。一年下來,歐陽自遠打好了核物理理論與實驗技術的扎實基礎。然而,他卻對侯德封創(chuàng)立的“核地球化學”中的“裂生成礦”產(chǎn)生了懷疑。他覺得侯德封過高估計了自然界重核裂變對地球物質組成變異和內(nèi)生成礦過程的作用,將成礦的地球化學過程和元素起源的過程混同起來,成礦作用是以“裂生為主、演生為輔”的論述難以確認。

這天,歐陽自遠將自己的懷疑說給侯德封教授,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能不能換一個研究自然界核轉變的角度,比如研究一下地球有多大的能量,這些能量是怎么產(chǎn)生的,又是怎樣傳輸和分配的,地球為什么會這樣演化?這樣或許有助于弄清楚地球物質的演化過程。

侯德封教授一直認真地聽著,歐陽自遠說完自己的懷疑和觀點后,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他不知道,剛剛觸摸到“核地球化學”門鈴的他,如此質疑權威的學科創(chuàng)始人會得到什么回應。

侯德封教授沉思良久,突然對他說道:“歐陽,那你再去原子能所,去趙忠堯先生的加速器室工作半年,學會能譜,還有怎樣測量原子核的能量。”

侯德封教授并沒有流露出絲毫不快,這解除了歐陽自遠心頭的不安。雖然他不清楚侯德封教授讓他去原子能所的用意,但還是敲開了趙忠堯先生的加速器室的大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