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路彎彎
故鄉(xiāng)的小村莊名叫雙榆樹,坐落在一片稍有起伏的平地上,小村東西兩側(cè)的土崗雖然不算高,但也能為中間四五百戶人家遮風(fēng)擋雨,小村里面鄉(xiāng)路彎彎,交錯蜿蜒,滿是鄉(xiāng)親們的足跡和故事。
小時候,橫貫村子?xùn)|西的,有五條鄉(xiāng)路,條件所限,當(dāng)時只有北面的一條主路鋪著沙石,其他都是土路,即使下很大的雨這幾條土路也不泥濘,不過最南面的那條在每年春季冰雪融化的時候總是翻漿,有些不大好走。
最南面的橫貫東西的鄉(xiāng)路,算是雙榆樹前隊的主路,起自村東頭的老榆樹下,從田野蜿蜒一里路左右,深入村里,至小河向北轉(zhuǎn)。當(dāng)時爺爺家正在村東頭,門兩旁立著兩個巨大的白色石碾作為門柱,這一段路地勢較高,加之爺爺常年義務(wù)清掃,整條街道顯得平坦干凈。路的兩旁,大多是土砌的圍墻,也有很多人家是用石頭壘起來的石墻,整個看起來高矮參差。路過十幾戶人家后,有一口深深的古井立在路中央。
老井和小村子同齡,井臺很高,由南面石場的優(yōu)質(zhì)巨石砌成,呈黃紅色,井口的直徑有兩米左右,井架是鐵制的,轆轤是木頭做的,粗大的井繩結(jié)結(jié)實實地繞著轆轤,下面的水桶是橡皮做的,比一般的鐵桶還要大,所以舀起的一桶水夠挑水人家裝兩鐵桶,力氣小的一般搖不動轆轤,要是真的堅持不住中途松手,那非常危險,快速搖動的轆轤把兒會把人打暈。
井有三十多米深,圓柱形的井壁也是用石頭砌成的,站在井口向下望,能看到人影。早上或傍晚時分,每家的男主人都挑著水桶,排隊到井臺打水,路上經(jīng)常有滴水的痕跡。即使后來家家都自己打了井,用上了電水泵,但每逢春季用水高峰或是旱年水位下降時,家家還是到老井挑水。按理說,這口水井露天,也沒有專人管理,應(yīng)該有很大的安全隱患,可是這么多年來沒有出現(xiàn)過一次水質(zhì)污染。當(dāng)時我爺爺負(fù)責(zé)水井的維護(hù)工作,井架壞了、井繩斷了,都由我爺爺來維修。最辛苦的是,冬天的時候,幾十米的井水不凍,水汽在井口凍了厚厚的一層冰凌,井臺上也滿是溢出的井水凍成的冰塊。這時候,爺爺每天都要扛著鐵鎬,走到井臺上去刨那厚厚的冰塊。爺爺腿腳不好,但是每到冬天,路兩邊的人都能看到他一瘸一拐的、扛著鐵鎬的身影,刨冰的聲音仿佛是報時器,準(zhǔn)時地在那一刻響起。我也無數(shù)次地隨爺爺往來于這條小路上,也記得爺爺?shù)暮缟喜紳M了白霜。井底的冰塊終年不化,夏天哪家要是買了肉,就用一條小繩系著,放在井里鄰近水面的地方保鮮。
自井臺往下,是一段很明顯的坡路。這段路每年春季常翻漿,不好通行,衛(wèi)生也不如上段。這段鄉(xiāng)路在鄰近小河時向北轉(zhuǎn)彎??删驮谀寝D(zhuǎn)彎處,卻有一個被稱作小廟的地方,那里雖然只剩下一個土堆,但卻是村里很神秘的一塊禁地,傳說那里是村里的土地廟,什么樣子我記不清了。每逢村里誰家有人去世了,在發(fā)喪期間,晚輩們會披麻戴孝地排著隊,到小廟上為逝去的親人守靈,長子還要拿著掃帚,站在凳子上對著西南方禱祝,我是看過很多次的。
從南數(shù)的第二條路,從東到西都非常平坦,兩旁的人家都非常干凈,我家就住在路的最東頭。小路筆直,約有一里遠(yuǎn),在池塘和柳林處轉(zhuǎn)向北面。因為干凈寬敞,所以經(jīng)常在路中間也就是老羅家那里放露天電影。童年時,看露天電影是鄉(xiāng)村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整條路上都擠滿了人。承辦放電影的羅老大很是有名,羅老大的女兒非常漂亮,后來也不知道嫁到哪里了,而羅老大的媳婦有聽力障礙,據(jù)說會跳大神,我只記得她被一只刺猬嚇得哇哇直叫的情景。最讓人佩服的是,羅老大的二弟羅占陽,是個傳奇人物,為人仗義,當(dāng)過胡子,參加過國民黨軍隊,投誠后和我八爺一起參加了抗美援朝,立過戰(zhàn)功。
住在老羅家旁邊的是村里的電工,姓楊,六十多歲了,早年喪妻,領(lǐng)著一個兒子生活。老楊脾氣暴躁,喝酒后經(jīng)常打自己的兒子,我還記得那孩子在那條路上被他追打逃竄的情景,比老羅去世時還要恐怖。孩子不堪被虐,離家出走,在外面流浪兩年多,非常可憐。最后,在外地的老楊的弟弟來到楊家,照顧哥哥,侍弄田地,可這位弟弟是個高度近視,戴著眼鏡都分不清地里的草和苗。幾年后,兩位老人都去世了,路邊的小草房也被雨澆塌了,那孩子徹底成了孤兒,最后參軍去了。
我家的占地面積比較大,所以嚴(yán)格來說,第三條路也是對著我們家的,在我們家的北面。這條路非常特殊,小路的南側(cè)是前面人家園子的后柵欄,基本都是用玉米稈扎成的,而后面卻是我九爺家的一塊田地,每年都種一大片香瓜。香瓜地的北面,就是雙榆樹的后隊了。
這條小路是我最熟悉的,因為路的那頭就是姥姥家,只有三百多米的距離吧。春天的時候,視野開闊,在我家的墻頭上就能看到姥姥家院里的海棠花,還有房前的那棵歪脖老杏樹。那時這條路一天要走好幾趟。夏秋之際,還經(jīng)常到九爺?shù)墓系乩锶ゲ梢肮?,但是九爺家的香瓜我是從不去吃的。九爺前幾年去世了,最近做了幾次奇怪的夢,夢見我沿著小路走到了九爺?shù)募依?,見到他家里的人,胖胖的九奶奶向我微笑,旁邊有很多馬在馬廄里吃草。我想,可能是我小時候總從九爺家門前路過的緣故吧。六年前的清明節(jié),我和父親回去上墳,在路上見到已經(jīng)老得不成樣子的九爺,他抓著我的手說:“燕子,多回來幾次吧,再過幾年,就見不到我們了!”那時我竟驀然想到十幾年前最后一次見到我爺爺,也是在九爺門前的小路上,那時兩年沒見到爺爺了,爺爺也是拉著我的手說想我,夢里都夢見我。
雙榆樹后隊的那條路,可以說是全村的主路,都是沙石鋪成的,這條路向西北蜿蜒,直接通到鎮(zhèn)里,也是通往長春市里的一條路。向東,越過伊通河,就到了著名的長伊公路,當(dāng)時每個月,都會有幾輛卡車在這條路上駛過。
我剛幾歲的時候吧,一次忽然發(fā)高燒,幾天不退,意識都已經(jīng)模糊了,父母嚇得夠嗆、當(dāng)時不通公共汽車,父親借了一輛自行車,母親坐在車后面抱著我,順著這條鄉(xiāng)路往鎮(zhèn)里趕。父親汗如雨下,為趕時間一路上都沒下車,一直拼命地騎,別人需要兩個小時的路程,父親只用了四十分鐘。趕到鎮(zhèn)醫(yī)院,大夫說有危險,需要立即到市里醫(yī)治,當(dāng)時發(fā)大水,通往市里的橋被沖壞了,父母蹚過了齊腰深的河水,又拼命地騎了三十多分鐘,才趕上了公共汽車??焖氖炅耍飞系念嶔ず投叺娘L(fēng)聲,依然深留在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