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潤州作,代人寄遠(yuǎn)
去年相送,余杭門外[1],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卷簾邀明月[2],風(fēng)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3]。
題解
此詞為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末,蘇軾在潤州賑災(zāi)時所作。蘇軾于此前一年十一月離開杭州到潤州,現(xiàn)在春天已盡,出行的歸期還是沒有定下來,于是寫下這首詞,通過描寫思婦孤寂的情懷來表達自己心中的離愁別恨。
賞析
寫這首詞時,由于天災(zāi)人禍,蘇軾行役頻繁,常年奔波在外,久久不得返還杭州,原本就是遷客之身的詞人,在這春意闌珊的日子里,離愁別緒更是縈繞心頭久久不能斷絕。于是詞人通過描寫與自己同行侍從的妻子在家中思念丈夫的情景,寄托自己深婉的離愁,顯得娓娓動人。
這首詞開端從回憶相別的時間、地點寫起,精練傳神。“去年相送,余杭門外,飛雪似楊花?!边@是侍從妻子的口吻:去年送你出去賑災(zāi)的時候,我們在杭州城北余杭門外告別,那天大雪紛飛好似春日里滿城彌漫的楊花一般。短短幾句十?dāng)?shù)個字就把冬日里雪景送別的場景勾勒了出來。回憶過后,該是記述當(dāng)下了:“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倍搅爽F(xiàn)在,今年的春天都已經(jīng)快過去了,杭州城里處處楊花飄灑,和去年送你走時的飛雪一樣,這個時候還是不見丈夫你回來啊。這里“楊花似雪”和“雪似楊花”的巧妙對比,不僅點明了氣候和時節(jié),更說明詞人在外處理公務(wù)的繁忙,表達也甚為巧妙,突顯了一位婦人細(xì)膩的感情。婦人是要保持矜持的,有感情、有想法,不能輕易表達,心中懷念丈夫,也不能直接說出來;而此處春天楊花飛舞,讓人自然聯(lián)想到漫天飛雪,剛好飛雪的時節(jié)就是婦人與丈夫離別的日子,所以通過這樣的鋪墊和對比,讓婦人睹物思人,更自然,更形象,也更真實。不僅如此,這里雪花和楊花的潔白和纏綿更能引起讀者美好的遐想,將婦人的形象經(jīng)歷與感情更為浪漫化,這也是上片的一個亮點。
寫景抒情完畢,下片轉(zhuǎn)入對婦人的描寫,“對酒卷簾邀明月,風(fēng)露透窗紗?!边@是對婦人行為的刻畫。我們知道李白寫下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詩句,雖然表意豪放,自得其樂,但是背后的意義仍然是孤單。詞人借這兩句套入詞中,意在表現(xiàn)婦人的寂寞和閨怨。天色晚了,我卷起窗簾,舉起酒杯,想讓天上的月亮陪我共飲這杯相思酒,然而只有凄冷的夜風(fēng)和寒露透過窗紗打進屋子里來。多么孤寂凄涼的畫面!舉杯邀明月是寂寞的時候沒有辦法的辦法,然而明月又怎么能領(lǐng)會凡人的思情呢?婦人滿心的苦楚和寄托換來的只是更為凄楚冰涼的風(fēng)露,這等情景怎能不讓人心寒,不讓讀者動容呢?接下來,詞人用以婦人眼睛看到的事物入手,升華了這種寂寞:“恰似姮娥憐雙燕,分明照、畫梁斜?!笨吹皆鹿庥橙敕坷?,就好像是月亮上的嫦娥仙子有意憐惜分隔的成雙的燕子一樣,把光亮照下來,映得斜掛在屋檐下的燕子窩清清楚楚的。懷念丈夫,丈夫不能歸,借酒澆愁邀明月,卻只得到冰涼的風(fēng)露的回饋,但是婦人仍然心存一絲可憐的自我慰藉,看到明月把房檐下的燕子窩照得透亮,她竟然覺得是月亮上的嫦娥有意可憐自己,而自己和丈夫就好比是分飛兩地的燕子,雖然不得相聚,但是月光卻同照在他們各自的身上,看似是自我慰藉,其實讓讀者更為之傷心難過。思念親人不得見,婦人只能自我安慰地將月光同照一身的感受拿來當(dāng)作相思的寄托,太悲涼、太凄楚了。而最后一句“分明照、畫梁斜”更是點睛之筆,“畫梁”在這里本身指代的是燕子的處所,深層次其實是在指代空空的深閨。從冬天到春盡婦人獨守空房,本來已經(jīng)夠受了,然而明月又把這空房照得透亮,這閨房不是會更顯得空虛寂寞嗎?連婦人最后的一絲自我安慰其實都是更傷人的景象,下片情感的如此層層遞進,把這種閨怨的精華闡發(fā)了出來。而回歸主題,全詞其實是從側(cè)面寄托詞人自己勞頓辛苦渴望安定的心情,這樣寫怨婦思念旅人,更是借文表達情感的絕妙方式,不管是描寫閨怨還是抒發(fā)情感,這首詞都是很成功的。
注釋
[1]余杭門:宋朝時杭州城北面有三道門,余杭門就是其中一道。
[2]李白《月下獨酌》詩云:“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边@里化用了這句詩。
[3]姮(héng)娥:即嫦娥?!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中說到,姮娥為后羿之妻,她因為偷吃了丈夫從西王母那里要來的不死之藥,飛升月宮,后來成為了月神。這里代表月亮。憐:愛憐,指月亮的清輝映照著燕子。畫梁:有圖畫雕飾的屋梁,用來比喻華美的建筑。這里指燕子巢居的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