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之二
倉央如蓮,雪山之青蓮;
公子如蘭,空谷之幽蘭。
對于倉央來說,詩與遠方,就是他心中的夢;而對于納蘭來說,詞和家國,就是他夢中的心。
倉央有太多的心情無法釋懷,納蘭也有太多的人無法放下。
從十四歲前的放養(yǎng),變成后來的“圈養(yǎng)”,布達拉宮對于倉央來說,只是一個美麗的金色牢籠。從紅教到黃教,他不再是于藍天白云間自由飛翔的小鳥,沉重的精神枷鎖讓他偏離了自己向往的人生之路。
倉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寫的詩歌流傳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卉。
倉央嘉措十四年的鄉(xiāng)村生活,使他有了大量塵世生活的經(jīng)歷。另外,他本人對大自然的熱愛,激發(fā)了他內(nèi)心深處花一般的夢想、詩一般的靈感。他不僅沒有用教規(guī)來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反而以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意志,做出了當時為世人所不容的異事,寫下了許多纏綿而有哲理的“情歌”。
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于負心背離的怨尤,充分表達了倉央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
倉央嘉措的詩歌大量地運用了比擬、雙關(guān)、象征、排比等手法,以此烘托意境,渲染氣氛,塑造鮮明的藝術(shù)形象,創(chuàng)設(shè)出了悠遠的藝術(shù)境界,取得了完美的藝術(shù)效果。倉央嘉措堪稱使用意象傳情達意的一代詩壇巨匠。
“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獨守初心,不忘本心。“千古第一傷心人”的納蘭則更偏愛無根的雪花,因為雪花的根芽不是來自泥土,而是來自天外。
“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與月”,“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納蘭用三分之一的生命踐行了蘇東坡的詠嘆。
最后,倉央的愛情是他反抗的武器,而納蘭的愛情則成了他自虐的理由。倉央和納蘭想要的不過是“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的生活,可惜一個是“不可得”,另一個是“已失去”。
斯人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見?“住在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上最美的情郎?!边@個接天地之靈氣、得日月之精華的人間精靈,不露痕跡地把文字“玩弄”于股掌之間,令世人眩目驚嘆,但他自己卻躲不過命運那只翻云覆雨之手。
倉央單槍匹馬要為自己的自由和夢想抗爭到底,決不妥協(xié),不給自己留下退路,決絕到從不回頭,“寧可抱香枝頭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為了心中的自由,他選擇了“玉碎”的人生,選擇了一條最孤獨的不歸路。
納蘭較之于倉央,要溫潤自律得多。因其出生貴胄,從小受儒學教化,所以他寧愿默默地承受一切。他以“多愁多病的身”,把所有的心事填進紙箋,把自己窒息般的痛苦撕裂成了一道道血流不止的傷口。
納蘭作為中興清詞的一代宗師,他的詞美得讓人心醉,悲哀得更讓人心碎。如果沒有強大的內(nèi)心,我們塵世俗人真是不忍卒讀。同樣的,沒有相同的情懷,沒有相似的性情,也無法看得懂這些三百年前的溫情篇章。
納蘭,相門翩翩公子,江湖落拓狂生;
納蘭,清代第一才士,千古傷心詞人。
納蘭的一生始終在仕與隱、情與債之間徘徊著、糾纏著、矛盾著。身在豪門而心向江湖,成了他性格當中主要的悲劇情結(jié)。
“一往情深深幾許”,與愛妻的生離死別,是納蘭成為“千古傷心詞人”的緣由。而對亡妻的追憶,成了納蘭后半生愛情生活的主旋律,也是他有理由和勇氣生活下去的唯一支撐。
至性至情的倉央和納蘭,是那么的純真無邪,是那么的貌似神似,是那么的心靈相通。
一個是桀驁不馴的六世達賴喇嘛,一個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侯門貴公子;一個是游走于布達拉宮與拉薩街頭的活佛,一個是身處紫禁城而心向布衣生活的詞人。
一個是被認定的轉(zhuǎn)世靈童,卻尋覓著“不負如來不負卿”的雙全之法;一個是被注定的廟堂權(quán)臣,卻常有遠離高門廣廈,心系山澤魚鳥之思。
兩個難逃宿命的人,懷揣著同一種淡泊離世的愿望,擁有著同樣刻骨銘心的深情,在短暫一生的苦苦尋覓與悲情傷懷中,留給了我們一篇篇絕世情話和童話傳說。
他們的身份不同,處境不同,生命軌跡不同,卻有同樣的情思,同樣的詩性,同樣的北國情懷,同樣的純凈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