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簡介
王維(701—761),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摩詰,別號“詩佛”,祖籍山西太原祁縣。他既是盛唐詩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稱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流傳至今有400多首詩歌。
一、王維生平
王維的父親做過司馬一類的小官,母親崔氏,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她給兒子取名為“維”,字“摩詰”,合起來就是維摩詰,維摩詰乃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即為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
王維在青少年時期即顯示了出眾的文學才華,十幾歲就成了知名度很高的詩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他能寫一手好詩,工于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他也因此在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可謂少年得志。入仕之后,王維被任命為“太樂丞”,這是一個從八品的職位,品級雖然不高,但卻是個為皇室宮廷宴樂培養(yǎng)樂隊伶人的職務,經(jīng)常與王公貴族接觸。這一時期的王維,意氣風發(fā),豪情萬丈,詩作之中充滿了昂揚意氣、勇敢精神、愛國之情和建功立業(yè)的雄心。
好景不長,因為手下的伶人在排練獅子舞的時候,誤用了皇家專用的黃色,王維受到了入仕之后的第一次挫折,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王維在濟州度過了四年的貶謫時光,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辭職離開濟州,在洛陽附近的淇上住了二年;開元十七年(729)赴長安,在長安又閑居了幾年。初到長安,他即開始師從大薦福寺道光禪師學習頓教。頓教又稱作大乘頓教,是佛教的一支,主張不立言句,只辨真性,為頓修頓悟之教。王維這個時候開始精研佛教,說明精神上比較苦悶,要尋找解脫之法。
這個時期,他結識了孟浩然。孟浩然開元十六年(728)赴長安應試,落第后滯留長安,第二年冬返回襄陽,王維作詩送別,詩云:“杜門不欲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長策,勸君歸舊廬?!眲衩虾迫换剜l(xiāng)隱居,不必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雖然王維勸孟浩然歸鄉(xiāng)隱居,但他自己的求仕之心并未完全泯滅。在他34歲那年,也就是開元二十二年(734),他專門到洛陽去,獻詩給當時的中書令張九齡,對自己做了毛遂自薦。張九齡很欣賞王維的才華,次年便任命他擔任右拾遺,這是一個諫官,他的政治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有一次,當時朝中的中高級官員們舉行了個聚會,王維雖然官不大,但也參加了。這次聚會大有東晉有名的蘭亭集會的意味:曲水流觴,把酒吟詩。之后,又讓王維寫了一篇序。這說明王維已經(jīng)融入他們之中了,當然,是相同的政治主張把他們緊緊連在一起。
開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張九齡罷相,被貶為荊州長史,歷史上著名的奸相、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當上了宰相。王維做了一件非常大膽的舉動,寫了一首《寄荊州張丞相》,慷慨激昂地唱出“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的豪邁之語。當時李林甫集團正在清算張九齡的政治盟友,滿朝文武都不敢替張九齡說話,王維這一舉動,充分體現(xiàn)了其性格中豪俠重義的一面。這年秋天,他被李林甫趕到了邊塞,赴河西節(jié)度使幕為監(jiān)察御史兼節(jié)度判官。他在河西生活了不到兩年的時光,出發(fā)的時候寫了一首《使至塞上》,表達那種被放逐的苦悶。但是,在發(fā)過牢騷之后,王維在邊塞倒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一方面,遠離了朝廷的是非,他的心情逐漸開朗起來;另一方面,邊塞生活的建功立業(yè)情懷也感染著他,那直線般的狼煙,還有在長河盡頭圓而大的落日,給了詩人無限的靈感。一年多的邊塞生活,詩人留下了四十多首內(nèi)容豐富、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格調高昂、意境雄渾、筆力蒼勁的邊塞詩。
從邊塞回到長安,已經(jīng)是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王維任監(jiān)察御史。兩年后遷殿中侍御史。他四十歲這年冬天,“知南選”,按唐代官制,嶺南地區(qū)的官員升遷不由吏部直接負責,而由朝廷派官員前往實地考察任用?!爸线x”就是這么一個考察、監(jiān)督官員的職務。得到這個職務,王維還是很高興的,他自長安經(jīng)襄陽、郢州、夏口至嶺南,算是南下出了一趟長差。在南下的路途中,因為經(jīng)過襄陽,他高高興興地去拜訪老朋友孟浩然,卻意外地得到老友的死訊。王維黯然神傷,寫了首《哭孟浩然》,并根據(jù)回憶,畫了一幅孟浩然的畫像,掛在刺史亭中,這個亭子也由此而改名“浩然亭”。
從南方歸來的王維徹底地可以“獨善其身”了。他出資在長安附近的藍田輞川,也就是現(xiàn)在的陜西藍田買了一份產(chǎn)業(yè),開始了半官半隱的生活。這個地方因為水系發(fā)達,山峰格外秀媚。經(jīng)過一番苦心經(jīng)營,長長的輞川山谷被修成一個可耕可牧、能漁能樵的大園林。素有林泉之癖的王維悠游其中,其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在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描寫山村景色和農(nóng)家田園生活的名篇。其中與好友裴迪相互應酬的詩作收入了《輞川集》,另有一首未入集的《山居秋暝》則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他先后做過左補闕、庫部郎中,品階雖稍高了點,但仍為侍從閑官,總不得意。這樣過了10年的光景,王維50歲的時候,他的母親崔氏去世,他丁母憂,離朝屏居輞川。服滿后,又做了幾年的文(吏)部郎中。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祿山反。王維這一年五十五歲,轉任給事中。第二年六月,安祿山兵陷潼關,攻入長安。唐玄宗帶著他的愛妃、兒孫逃了出去,王維扈駕不及,為安祿山叛軍所俘,被帶到了洛陽。他被囚禁在菩提寺中,環(huán)刃交加。他本想逃出去的,“服藥取痢”,而且導致失聲,偽稱瘖疾??墒撬m然官位不高,名氣卻大,那時候已被稱為“天下文宗”,所以安祿山需要用他來裝點門面。在刀劍的逼迫下,王維接受了給事中的偽職。有一次,安祿山在凝碧池尋歡作樂,一位宮廷樂師雷海青忍不住內(nèi)心的憤慨在演奏中把樂器摔碎,向著唐玄宗的方向慟哭,結果被殘忍地殺害了。裴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王維,王維聽后深受感動,揮筆寫下一首《凝碧池》(原名《菩提寺禁,裴迪來相看,說逆賊等凝碧池上作音樂,供奉人等舉聲,便一時淚下,私成口號誦示裴迪》):
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葉落空宮里,凝碧池頭奏管弦。
這首詩中,他的政治態(tài)度極其明確,是站在大唐這一邊的。這首詩當時在暗地里流傳,竟傳到唐肅宗那里,也因此救了他一命。兩京收復后,所有接受過偽職的官員一律受到處分,但是王維的弟弟,平定安史之亂有功的王縉,當時已做到刑部侍郎,他上奏朝廷,愿意自己削官,為哥哥王維贖罪。再加上王維曾寫過這首表明心跡的詩,于是唐肅宗法外開恩,沒有給王維定罪,只是降職為太子中允。
到了唐肅宗上元元年(760),王維轉任尚書右丞,這是他一生中做過的最高官職,可惜這時候他已經(jīng)五十九歲了,而且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的創(chuàng)傷,不可能再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了。第二年春,王縉為蜀州刺史,一直不能回長安任職,王維上《責躬薦弟表》,表示愿意盡削己官,放歸田里,使弟弟得還京師。
公元761年,王維離開人世。
二、詩歌特點及影響
王維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藝術世界。他自幼聰穎,九歲時便能作詩寫文章,十七歲就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這首簡樸、不加雕飾、沒有絲毫做作卻又渾然天成飽含真情的詩作,千百年來深入人心,成為每一位國人耳熟能詳?shù)慕?jīng)典之作。當然,不僅如此,還有《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簡簡單單的二十字,卻有不簡單的效果。那無盡的相思,正蘊在“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這有限的文字中。這首詩造就了紅豆,從此,紅豆成了相思的代稱,就連大才子曹雪芹都不能免俗:“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還有傳唱至今的《渭城曲》,那優(yōu)美的旋律徘徊于腦海中,不自覺地就唱了出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那對友人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染著歌者,真讓人羨慕被送別的友人元二,能得到這么純樸這樣深厚的友情,夫復何求?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還有“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還有“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還有“相逢意氣為君飲”,還有“縱死猶聞俠骨香”,還有還有……詩人用他的如椽之筆,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讓我們在那一幅幅優(yōu)美風景之中,得到無法比擬的藝術享受。
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王維最拿手的還是“本行”——山水田園詩。
山水詩從魏晉以后開始興起,但直到盛唐時代才蔚為大觀。孟浩然與王維首開山水詩派,孟浩然比王維稍長,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與孟浩然相比,王維在創(chuàng)造物我兩忘的詩的意境上,在對自然山水美景的細致品味上,在詩歌手法的純熟運用上,在山水詩的數(shù)量和質量上都要突出許多??梢哉f,王維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詩人,又是一位開風氣之先的詩宗。中唐的“韋柳”(韋應物和柳宗元)詩派,直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韻說”,無不承其余澤。李白的山水詩以氣勢取勝,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詩沉郁頓挫,憂國憂民,博大精深。王維的山水詩則意境空靈,充滿禪趣,耐人尋味,雖然沒有李白、杜甫詩歌中的那種震顫人心的思想靈光,但在藝術風格上極大地豐富了盛唐詩苑。不讀王維的山水詩,就不能洞徹中國詩歌藝術的精髓。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這樣稱贊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蓖蹙S的才氣不僅僅表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卓有成就,而且他還擅長書法繪畫,工于草書隸書,嫻于絲竹音律。畫史上,王維以南宗畫派開創(chuàng)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畫的始祖而倍加受到后世文人的稱道。米芾素顛,然而對于王維之畫卻不吝一分贊美;秦觀才子,睹王維之畫幾日,竟覺病愈……還有蘇軾,在看過王維和吳道子的畫后,覺得吳道子的畫雖妙絕,“猶以畫工論”,而王維則得之于象外,如“仙翮謝籠樊”。連蘇軾這樣的大才子,都“于維也斂衽無間言”。雖然如今我們可能無緣再睹原作的真面目,只能看到幾幅可能還是贗品的作品,然而,從留下來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那些畫不但畫技高超,更當之無愧地做到了畫中有詩。元好問、黃子久等人都曾觀畫而詩,寫出“江云滉滉陰晴半,沙雪離離點江岸”“歸來一笛杏花飛,亂云飛散長天碧”的佳句。
盛唐時期,迎來送往的活動十分頻繁,幾乎每個人都不安于現(xiàn)狀,這也使得分別成為日常之事。但是王維更特別一些,在他現(xiàn)存的詩歌中,送別詩達到了七十余首。單從數(shù)量上看,很少人有這么多的留別詩。而這些詩無論是情感的濃度,還是藝術的高度也都很難有人與之媲美。友人落第,他寫詩送別;友人貶謫,他寫詩送別;友人歸山隱居,他還是寫詩送別……在盛唐的整個社交體系中,王維就是一個很注重交往、很有人緣、也很重感情的人。
王維的送別詩還有一種特殊情懷,他最善于也最習慣于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懸想”,不僅想人之所想,而且能啟發(fā)和誘導人往那上面想,具有直逼人心的情感震懾力。他的這一類詩一般只是淡淡的別愁,而卻把憾意渲染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憾意”,最能表現(xiàn)豐富而微妙的人際關系,最能傳達讓人愁腸百結的纏綿和深沉的情感,使我們在千百年之后,仍如置身于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和情境當中,久久不愿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