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補鍋匠。
我們小時候,大多數(shù)人家炒菜用的都是生鐵鑄的鍋。鐵鍋雖然厚重,但聚熱很好,炒菜比鋁鍋好吃。但是鐵鍋脆,時間久了,鍋底容易損壞。最常見的就是鍋底被炒菜鏟敲出個洞或者出現(xiàn)裂紋。這時,就要等補鍋匠來。補鍋匠一來,院子里就會有幾家人把鐵鍋拿出來補。鄰院的一聽見吆喝聲,也會把鐵鍋取來,補鍋匠一次看補幾個鍋,是常有的事。
補鍋匠的擔子比較簡單,一頭挑個小火爐,旁邊還有個小風箱;另一頭的小箱子主要是放著煤塊和一堆舊鐵鍋的碎片,還有工具什么的。
補鍋匠坐定,先取出一個小坩鍋,再取出幾塊小生鐵片投入其中,就開始拉爐旁的小風箱,并不時地往爐子里放入幾塊烏黑的精煤塊,小火爐立刻會冒出藍色的火焰。隨著火爐的不斷升溫,坩鍋里原來豎立著的生鐵片慢慢地沉下去,熔化開來,不一會就變成了發(fā)亮的鐵水。
補鍋匠取來要補的鐵鍋,放在膝蓋上的厚布墊子上,除去鍋底的油煙垢,敲、刮、磨、擦,一番清理之后,把要補的洞眼四周打掃干凈。又從小箱子里取出一塊用許多層舊布做成的墊,抓出一把草木灰撒在上面,左手托住,把鍋放在上面對準漏洞。之后,取出一個用舊布緊緊裹成的浸過油的布卷子,放在手邊。左手用鐵鉗子夾住已經(jīng)熔化了的鐵水坩鍋,把鐵水適量倒入布墊子的草灰上,一個圓圓的、不停滾動著的鐵水團,慢慢停穩(wěn)在草灰上。這時,補鍋匠先把鐵鍋的漏洞對準鐵水球用力壓下去,右手攥住油布卷,對準冒上來的紅紅的鐵水用力按下去,來回迅速搓擦幾下,一股青煙冒了起來。只見紅紅的鐵水團像膠泥樣,平平整整、服服帖帖地被固定在了漏洞處,并很快由邊緣到中心,逐漸退去了紅色,這樣一只鐵鍋就基本補好了。補鍋師傅拿起銼刀,修整幾下稍稍凸起的邊沿,再拿砂石塊打磨一陣,使之平滑,一只鐵鍋就完全修補完成了。
有時候漏洞大,補鍋師傅會順著漏洞和裂縫,連續(xù)不斷地多補幾次,只要洞不是太大,都能補好。等鍋補好了,主人家會用炒菜鏟敲敲鍋,聽聽聲音,如果沒有破鑼似的聲音,就算過關(guān)了。
還有就是補搪瓷盆。80年代以前,大多數(shù)人家用得多的還是搪瓷制品,什么搪瓷盆、搪瓷杯、搪瓷碗等。物資緊張的時候,購買搪瓷制品還需要專門的購物票。誰家結(jié)婚了,送上一對搪瓷盆,也算是比較好的禮物了。年終單位發(fā)獎,獎品大都也是搪瓷杯、盆之類的東西。
搪瓷盆結(jié)實耐用,就是怕摔,一碰掉瓷,就容易生銹漏水。盆盆碗碗的不免要摔,所以補搪瓷盆,也是那時補匠的一個行當。大街小巷,不時會有“補搪瓷盆”的吆喝聲。早些時候,補搪瓷盆的匠人們都是挑著一個小擔:一頭挑著一個小火爐,一頭挑著放煤塊和烙頭、銼刀之類的工具箱。把師傅請進院子后,各家都會找出一堆要補的盆、碗、杯子。
師傅拿起要補的盆、碗,先拿起銼刀把漏洞處的銹跡打磨干凈,直到看見鐵盆胎底。然后,把烙鐵燒好,就開始一個一個補起來。先取出一個專門裝鏹水的小玻璃瓶,用小竹片沾上鏹水,均勻地涂抹在漏洞四周。擦干凈后,取出一截焊錫條,用烙鐵頭沾一下松香,對準修補處,燙下一小塊錫,用鉻頭輕輕一拉,化開的錫水就會牢牢地附著在漏洞處,完了再用細砂布打磨幾下,一個盆就補好了。
有的盆漏洞大,師傅就會按照漏洞的大小,把舊罐頭皮剪一塊下來,用砂布打磨干凈,用錫焊好,同樣效果。主人會馬上打來一點水倒入盆中,看看有沒有水漏出來,不漏,就算完事。有的師傅還會帶上一小罐白色油漆,補好后還會給你把補疤處刷上一點油漆,既美觀,更堵漏,并不多收費。到了后來,補搪瓷盆變得簡單多了,師傅們不再挑火爐擔子了,一個帆布包就行——先把破漏處打磨干凈,取出一塊牙膏皮,用膠水一涂,對準破洞,用手指一壓,就算補完了。這樣的補漏雖然簡單方便,但與焊補的相比,就是不結(jié)實。再到后來,塑料制品和不銹鋼制品大量進入百姓家,補搪瓷盆的匠人們就難見其蹤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