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清廉篇:兩袖清風(fēng),一身正氣

中華廉政文化里的為官之道 作者:金波


清正廉潔,是衡量一個政黨、一個領(lǐng)導(dǎo)者是否合格的重要尺度。中國共產(chǎn)黨自建立以來,特別是取得政權(quán)以后,一直大力提倡黨員干部為官清廉。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黨建新目標;習(xí)近平總書記在同民主黨派領(lǐng)導(dǎo)人舉行會談時,曾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蟲生”的古語,要求黨員干部為官清廉。為確保黨員干部隊伍的清正廉潔,我們必須從維護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出發(fā),嚴格執(zhí)行黨的紀律,增強政治責(zé)任感和使命感,自覺踐行黨紀國法的各項要求,當(dāng)好清正廉潔的帶頭人。

臣門如市,臣心如水。

這句話出自《漢書·鄭崇傳》。意思是,我的門前賓客很多,可是我的內(nèi)心潔凈如水。

《漢書》里記載,鄭崇敢講真話,漢哀帝劉欣很器重他,聽到他的腳步聲,就笑著對人說:“朕知道是鄭尚書的履聲。”然而,由于鄭崇得罪了兩個人,和皇帝的關(guān)系鬧得很僵。

這兩個人,一個就是傅太后,一個就是董賢,都是皇帝面前的關(guān)鍵人物。傅太后仗著自己是劉欣的祖母,要求漢哀帝封她的堂弟傅商為侯,卻遭到鄭崇反對。傅太后勃然大怒,數(shù)落皇帝說:“你身為天子,卻受制于一個小小的臣子,太不像話了?!倍t則是哀帝的男寵,皇帝對他有“斷袖”之愛,纏綿得死去活來,差點就把皇位“禪讓”給他了。一個是皇帝的老祖宗,一個是皇帝的枕邊人,鄭崇全得罪了。在旁人看來,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死。

有人見鄭崇失勢,就落井下石,趁機向哀帝打小報告,說每到逢年過節(jié),鄭崇家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很多,恐怕他背著皇上進行了不少暗中交易。哀帝一聽,信以為真,立即命人把鄭崇召來,問他說:“怎么,聽說你家的門口,進進出出的人很多,熱鬧得像集市。你平時總是勸我如何如何,原來你自己卻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dāng)!”鄭崇一聽,毫無懼色地回答:“皇上說的沒錯,我家門口是像集市一樣熱鬧,但是,我的心卻像流水一樣清澈和平靜。如果皇上不信,那就請陛下派人私訪吧?!?/p>

“臣門如市,臣心如水”,這是鄭崇留給后人的錚錚誓言!它彰顯了清白為官的人生品格和清靜如水的人生境界。一個人,在身處順境時,表現(xiàn)樂觀是容易的,然而,當(dāng)他身處逆境時,仍能樂觀如故,的確不容易。同樣,一個人身處平靜之境心靜如水容易,身處是非之地、矛盾漩渦做到心靜如水,又談何容易!鄭崇不論面對什么樣的考驗與誘惑,仍能不向權(quán)勢折腰,不為利害所動,不為私心所俘,心如古井,波瀾不生,實在值得我們擊掌贊賞和羨慕不已。

東漢人楊震教了幾十年書,桃李滿天下。后來做了荊州刺史、太守等職。他任荊州刺史時發(fā)現(xiàn)王密才華出眾,便向朝廷舉薦王密為昌邑縣令。后來他調(diào)任東萊大守,途經(jīng)王密任縣令的昌邑時,王密親赴郊外迎接恩師。晚上,王密前去拜會楊震,倆人聊得非常高興,不知不覺已是深夜。這時,王密突然從懷中掏出黃金,放在桌上,說道:“恩師難得光臨,我準備了一點小禮,以報栽培之恩?!睏钫鹫f:“以前正因為我了解你的真才實學(xué),所以才舉你為孝廉,希望你做一個廉潔奉公的好官。可你這樣做,豈不是違背我的初衷和對你的厚望。你對我最好的回報是為國效力,而不是送給我個人什么東西?!笨墒峭趺苓€堅持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楊震立刻變得非常嚴肅,聲色俱厲地說:“你這是什么話,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呢?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嗎?”王密頓時滿臉通紅,趕緊像賊一樣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

今天,“臣門如市,臣心如水”這樣一種為官之德與人生境界,也應(yīng)成為我們黨員干部的自覺追求,只有擁有如此淡定如水的寧靜境界,人生才有根本的幸??裳?,事業(yè)才會不受到干擾。而要修成這樣一種境界,需要一種從政的智慧。這種智慧表現(xiàn)在一個黨員干部能夠識透為官的本,悟透人生的真諦,并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的一種內(nèi)省的生活方式。

做官的根本是什么?共產(chǎn)黨的官,就是人民公仆,這是黨章明文規(guī)定的。而人生的真諦是什么?就是不在聲色犬馬上過多追求,不在物質(zhì)享受上過多貪婪,而要建立一種內(nèi)在自足幸福、寧靜恬淡的人生模式,不論順逆,都有一種處之泰然的人生定力。摒棄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是黨員干部修煉官德的的根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這句話出自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意思是,蓮花從污泥里生長出來,但不沾染污穢;在清水里洗滌過,但不顯得妖艷。

美麗的荷花在炎夏季節(jié)婷婷玉立于湖泊池塘的碧波之中,葉如碧盤,莖似綠柱,清香遠溢,出污泥而不染,給人以清凈高雅之感,被用以贊美人的高尚品德,歷年來深受人們喜愛。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曾留下過無數(shù)贊美荷花的詩句:“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人們之所以喜歡《荷花》,正是因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具有清凈高雅的氣質(zhì)。如今,“出污泥而不染”,已經(jīng)成為潔身自好、清正廉潔的代名詞,要求我們具備荷花的這種高尚品德,在黨風(fēng)廉政建設(shè)和反腐敗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清正廉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jiān)經(jīng)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便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lǐng)取庫金的官府印券?!碧O(jiān)怏怏的走了?;鼐┖?,太監(jiān)在明英宗的面前中傷他。英宗問:“你說的莫非是不思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jiān)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清正廉潔的的傳統(tǒng),已在共產(chǎn)黨人身上得到繼承和發(fā)揚。方志敏烈士曾經(jīng)擔(dān)任省委書記、省軍區(qū)司令、閩浙贛工農(nóng)民主政府主席和紅軍第十軍政委等職務(wù),領(lǐng)導(dǎo)著千軍萬馬,籌集過數(shù)百萬元款項,但他從不占用公家一分錢,一直過著艱苦的生活。在敵人的獄中,方志敏寫下了《可愛的中國》、《獄中紀實》等書。他在《清貧》中這樣寫道:“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方志敏烈士雖然經(jīng)手的款項總有數(shù)百萬元,但都一點一滴地用之于革命事業(yè),自己過的是清貧樸素的生活。他的精神,正是千百萬革命先驅(qū)廉潔自律的生動寫照。

做到清正廉潔,就要正確看待個人的欲念。欲念是人的天性。黨員干部也是人,身處市場經(jīng)濟時代,苛求無私無欲不太現(xiàn)實,但節(jié)制私欲、嚴格操守,不為權(quán)傾、不為財動,卻是為官做人的基本原則,需要我們牢牢遵守。事實早已證明,大凡沾染了低級趣味、脫離了群眾本色,權(quán)欲、錢欲、情欲橫流之徒,終究難逃“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悲慘下場。

做到節(jié)欲,首先要節(jié)制權(quán)欲,權(quán)力用在該用的地方。我們黨員干部在工作上要自勉自勵,牢固樹立“權(quán)力就是責(zé)任、就是奉獻”的意識,在其位、盡其心、負其責(zé)、謀其政,干出更多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增光添彩、讓群眾稱心如意的實事好事,多給后人留贊嘆,少給自己留遺憾。

做到節(jié)欲,其次要做到自尊自重。黨員干部人格上要自尊自重,言行上要自警自省,嚴守道德底線,不碰及紀律警戒線,不觸及法律高壓線,使自己的任何追求都在道德和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

做到節(jié)欲,還要管住親情。黨員干部既要重親情、重感情,更要講黨性、講原則,對自己的親人和身邊工作人員,一定要嚴格要求、嚴格監(jiān)督,一旦發(fā)現(xiàn)苗頭性問題要及時制止和糾正,決不能袒護和包庇。要始終在各自崗位上干凈干事,樹好榜樣、以自己的廉潔形象、出色業(yè)績來回報組織和群眾的信任。

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時期左丘明的《左傳·襄公十五年》。意思是,我把不貪婪當(dāng)作我的珍寶,你把玉石當(dāng)作你的珍寶;假如把你的玉給了我,那么我們都喪失了自己的珍寶。

春秋時期,子罕但任宋國的司城,主管城市建筑和車服器械的制造。這是一個可以撈錢的肥差,因為有些人為了承包工程,總想著用財物到子罕那里買個人情。然而子罕卻品質(zhì)高潔,不收禮物。

一次,一個負責(zé)開荒石的石工帶著一塊美玉來到子罕家,聲稱這塊美玉是自己開采石頭時采出來的,并說自己是庸俗之輩,不懂欣賞高雅之物,所以決定將這塊美玉獻給子罕。子罕一見美玉,拒不接受。石工認為子罕不識美玉,就明白無誤地告訴子罕:“我曾拿著這塊美玉讓玉器匠鑒別過,玉器匠經(jīng)過仔細鑒別,斷定這塊美玉是真正的寶物,我這才敢冒昧地獻給你?!弊雍闭f:“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笔ぢ犠雍边@么一說,也就不好再多說什么,只好拿著玉石灰溜溜地走了。

玉石,在當(dāng)時是一種極其珍貴的物品,就是現(xiàn)在,也沒有人不會不把它當(dāng)寶貝;而“不貪”,則是一種抽象的品質(zh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東西,似乎也沒有什么實用價值,而子罕卻以“不貪”為自己的寶貝,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梢钥吹贸?,他是重精神價值,而輕物質(zhì)價值的,并且把精神價值看做是自己最可寶貴的財富。他不愛寶石愛“不貪”,體現(xiàn)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官德,和不取不義之財?shù)牡赖伦非?,幾千年來,一直顯示著震撼心靈、蕩滌靈魂的人格魅力。

“不貪”,為什么是一塊寶呢?請看看《菜根譚》的作者洪應(yīng)明是如何解釋的:“貪財?shù)娜?,雖然身上富有了,內(nèi)心里卻是清貧如洗的;懂得知足的人,身上可能一文不名,但但內(nèi)心卻十分富足?!彼€說:“一個人,哪怕只有一點貪念,就會讓剛強的品質(zhì)變成軟弱的行為,從智慧變得糊涂,從仁義變得兇狠,從高尚變得卑微,一生的品行因此會被破壞。所以,古人以不貪為寶,這是最聰明智慧的處世之道……”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坐穩(wěn)江山之后,曾對自己的臣下提出過嚴格要求,不許有人貪污腐化。他曾打過這樣的比方:朝廷讓你做官,就會給你俸祿,這俸祿就像一口水井,雖然有多有少,卻可以吸水不斷;如果你因貪污犯下了罪錯,就會被革職查辦,到那時,俸祿沒了,就相當(dāng)于堵塞了你這口水井。簡單地說,你要是不貪,就可以繼續(xù)做官,俸祿照樣供奉;你要是貪了,革職停薪,一分的薪水也沒有了,是不是得不償失?大臣們聽了,都覺得皇上言之有理,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不敢貪贓枉法了。這個典故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不貪可以保住職位,保住薪水;貪了,就什么都失去了。以此看來,不貪的的確確是一塊寶。

不貪是寶,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一種生活常識。可是,有一些人卻忽視這個常識,或者說明知故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受到不良價值觀的影響?!缎β?lián)廣記》里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見鈔就收,饋形如鎖;為官不正,貪字近貧”。貪和貧二字,字形十分相近,意義上也互為因果。普通人為了貪人錢財,處心積慮,不擇手段,心存僥幸,觸犯了法律,尚且招致身敗名裂;而身居要位的官吏,眾目所視,眾指所指,如果也不忘貪財,則倒得更快,摔得更慘。

一些黨員干部不是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當(dāng)做自己的精神追求,而是把撈取多少好處、獲取多少利益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例如,著名貪官成克杰、胡長清、劉志軍之類,以撈取個人物質(zhì)利益為重,利令智昏,欲壑難填,對不貪是寶的做人常識不屑一顧,甚至連黨紀國法都不要了,進而由小貪變?yōu)榇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結(jié)果實在可悲。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純潔性作為黨建的主線,把反腐倡廉的位置前移,充分表明黨中央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要在反腐倡廉的行動中動真格、下真功、見實效,就要讓人人都以“不貪”為寶。

人之行賄,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

這句話出自唐代陸贄的《陸宣公集》。意思是,人們之所以向官員或上級行賄,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只是因為行賄對會個人有利,而不行賄又有所顧慮。

陸贄為什么要這么說呢?原來,陸贄是唐代的一名高官,他品行端正,為人樸實,一生清正廉潔。擔(dān)任宰相后,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當(dāng)時,一些藩鎮(zhèn)倚仗手中的權(quán)力,稱雄一方。一些官員不敢得罪他們,違心同藩鎮(zhèn)交往,而藩鎮(zhèn)為了隨時掌握朝廷動態(tài),也總是用厚禮拉攏朝官。陸贄自然成了眾多藩鎮(zhèn)拉攏的對象。于是,重到金銀,輕至鞭靴,紛紛給他送上門來,而他還是一如既往,一概謝絕。

陸贄的清正廉潔傳到了德宗皇帝李適耳朵里,德宗很不以為然,下了一道密旨,責(zé)備陸贄過于謹慎,到了不通人情和不懂得如何處理上下關(guān)系的地步;并告誡陸贄:“如不接受貴重財物,細小物品接受一些也無妨啊。”

陸贄得到密旨,立即給皇帝上疏,表示不敢接受皇帝的旨意。陸贄說:“人們之所以向官員或上級行賄,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只是因為行賄對會個人有利,而不行賄又有所顧慮?!边€說:要肅清賄風(fēng),首先要從上面做起,因為“上之所為,以導(dǎo)下也;上所不為,以檢下也”。所以“絕利去賄者,莫先于君主”,只有君主率先垂范,才能使朝廷大臣乃至各級地方官廉潔守法。

這就是“人之行賄,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一語的由來。

由此可見,陸贄是一個官場明白人,知道人們送禮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迫不得已。明白這個道理,陸贄才會不領(lǐng)情,才會拒絕受賄。

然而,官場上也有一些“糊涂官”,或假裝的“糊涂官”,總是認為對方給自己送禮,那是出自真心,出自哥們義氣和親情。例如,2006年初,慶安水庫被列入國家除險加固計劃,江蘇省政府為此投資了8500萬元,有人便盯上了這塊“肥肉”。其中負責(zé)水利建設(shè)的兩名干部梁某和張某,在工程招標中收取了巨額賄賂。兩年后,梁某、張某分別被以受賄罪判處了有期徒刑。在辯解貪污原因時,他們這樣辯解:“行賄人都是含淚讓我把錢收下的。”

看了他們的辯解,真讓人哭笑不得。其實誰都明白,行賄者為什么要“含淚送禮”,又有哪個會心甘情愿把自己的禮送給一個貪官?如果貪官手中沒有權(quán)利,如果貪官能公平執(zhí)法,正常履行職責(zé),人們會給他們行賄嗎?老百姓給貪官送禮,是因為貪官手中有權(quán)利,是因為貪官可以憑手中的權(quán)力為人辦事。老百姓因為要找你辦事,你不給辦,或不盡心盡力地辦,才不得不給你行賄。這樣的道理,難道梁某和張某真的不明白嗎?就算你給老百姓辦了該辦的事,那也是你的職權(quán)所在,你手中的權(quán)利是人民給的,給老百姓辦事就是應(yīng)該的,為什么你需要老百姓“感謝”你?所以,梁某和張某的辯解,真讓覺得可悲。

人們?yōu)槭裁匆o貪官送禮,這里還可以通過江西省原副省長胡長清的案例上做進一步剖析。晏某是胡長清貪污案中涉嫌行賄而受審的最著名的一位私企老板,多次給胡長清送錢送物。晏某在接受偵查機關(guān)詢問時,這樣解釋給胡長清送錢的原因:“我送錢給他,真實原因是想跟他建立感情,今后找他給我辦事更方便?!惫唬棠秤龅讲荒芙鉀Q的問題,只給胡長清打個招呼,立即就有了圓滿結(jié)果。

向胡長清行賄金額最多,把他的貪欲胃口撐得很大的周某,曾表述了自己行賄的心態(tài):“我記得誰說過這么一句話:人啊,一是用針刺自己的肉很痛,二是從自己口袋里掏錢給別人很心痛?!币驗橛羞@種“針刺般”的疼痛感,周某心里便把與胡長清的關(guān)系即看成是“互相釣魚”:“游魚貪食,釣者誘之;人則皆魚,我則釣之?!币驗橛辛藢@種關(guān)系的“深刻”理解,周某不斷要求胡長清提供“服務(wù)”,胡長清因為得到了周某的“好處”,也成了周某的鉤上“魚”。

由此看來,向高官行賄的人完全不是出于真心,也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他們咬著牙行賄官員,決不是憑著什么私人交情,而是另有目的。如果胡長清也像梁某和張某那樣,自認為人家是“含淚送禮”,自己不得不收,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貪污是可怕的,更可怕的些貪官在貪污之后,仍然執(zhí)迷不悟,并把責(zé)任推卸掉,這種態(tài)度是很危險的。他們試圖通過“可憐兮兮”的樣子,把自己描述為一個“受害者”和“弱者”,以博取同情,開脫責(zé)任,這無疑是徒勞的。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這句話出自漢代桓寬的《鹽鐵論·疾貧》。意思是,想要影子正,就必須端正投下影子的標桿;想要下面的人廉潔,首先自己要做到廉潔。

這句話的意思,無非就是說,做領(lǐng)導(dǎo)的在清正廉潔方面,要率先垂范,起帶頭作用;黨員干部做到了,下屬也會做到。百行德為先,為官廉為先。清廉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里面顯現(xiàn)出來。下屬判斷黨員干部的好壞,常常是從他生活作風(fēng)是否清廉開始的。如果黨員干部為官清廉,下屬們至少不敢明目張膽地貪腐;如果黨員干部自己不清白,下屬們的貪污腐化行為就有恃無恐。這叫上行下效。

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出自漢代班固的《白虎通三教》:“教者仿也,上為之,下效之?!背烧Z的典故是這樣:春秋時期,齊景公自從賢明敢諫的宰相晏嬰死后,身邊就一直沒有敢于當(dāng)面指出他過失的人,心里難免思念晏嬰,常常郁悶不樂。一天,他請文武百官吃飯,席散后,余興未盡,又帶著大臣們到廣場上去射箭玩兒。國王帶著群臣玩耍,自然齊景公是主角,他把弓,群臣們只有喝彩的份兒。齊景公每射出一支箭,就算沒有射中,群臣們也閉著眼睛齊聲叫好:“射得真好呀!”“大王您的箭法,只有天下的神仙可比。”換了昏君,對這種盲目的叫好聲也會陶醉,但齊景公不然,他畢竟受到晏嬰的教誨。群臣散去之后,景公把這件事情對他信任的大臣弦章說了。弦章安慰說:“大王,您也不能全怪臣子們,古人說過,上行而后下效。國王喜歡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歡吃什么;國王喜歡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歡穿什么;國王喜歡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本肮宦?,覺得弦章的話很有道理,那份量一點也不比晏嬰的教誨差,不由得為自己又遇上了晏嬰級的臣子而高興,立即賞給弦章東西。然而,弦章不僅像晏嬰一樣敢說真話,也像晏嬰那樣不貪不占。他說:“大王,那些奉承您的人,都是為了得到一點賞賜,如果我接受了這些賞賜,豈不是也成了他們那樣的卑鄙小人了!此舉萬萬不可。”

上行下效一詞,就是這么來的。

上行下效,跟它意思相近的,叫“率先垂范”?!俄n非子》里記載著一個故事,說的也是春秋時期齊國的事,不過主人公叫齊桓公。此公在喜好上有點與其他不同,就是對紫色衣服特別鐘情。他一喜歡紫色衣服,紫色就成了舉國上下的流行色,人人以穿紫衣為美,市場上的紫布頓時告罄了。沒有了紫布,再想做紫衣就難了,齊桓公十分懊惱,就給宰相管仲說了。管仲出個主意說:“大王,這件事根本不是個事兒,我給您出個點子吧,您先把紫色衣服脫下來,然后對人說:紫色衣服有什么好的?我真討厭紫顏色啊。如果再有大臣穿紫色衣服進來見您,您就皺著眉頭說:愛卿先回去脫掉紫衣服再來吧,我不想見到我討厭的顏色!”齊桓公一聽,覺得這個主意非常好,就照著做了。很快,齊桓公身邊的人就沒有一個再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二天,整個京城再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第三天,全國范圍內(nèi)也沒有一個穿紫色衣服的了。

在封建時代,君王就是法律,所以,他們帶頭干什么,底下的人就跟著干什么。而在法制時代,法律是人人需要遵守的,領(lǐng)導(dǎo)人帶頭守法,底下的人才不敢違法。率先垂范,垂的是道德風(fēng)范,是廉政風(fēng)范。然而,在許多地方,黨員干部的率先垂范,卻導(dǎo)致了“率先垂犯”,上行下效形成了“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說,好的榜樣對下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壞的榜樣也會對下面產(chǎn)生負面影響。

1949年6月,毛澤東搬進了中南海的菊香書屋。花匠師傅給書屋里擺了一些好看的鮮花。但是,毛澤東很快就讓人搬走了。他對身邊的人說:“過去,這里是公共場所,擺什么花,擺多少花,由花匠說得算。而現(xiàn)在,我成了這個屋的房客了,就不要擺花了……為什么呢?因為以后到我這里來的人會很多,像工人、農(nóng)民的代表,知識分子的代表,都會來的,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為了看我,他們要是看我住的地方擺了這么多漂亮的花,回去后,有可能向我看齊,如果上行下效,就會養(yǎng)成一種奢華的風(fēng)氣,這要不得的!”

黨員干部是制度的制定者、執(zhí)行者,也是制度的遵守者。所以,要向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學(xué)習(xí),首先管住自己,帶頭履行好職責(zé),做好群眾的表率。管住自己,第一要管住自己的腦袋,腦里必須由清正廉潔的為官之德來占領(lǐng),由防腐拒變的規(guī)章制度來占領(lǐng),清除貪腐的私欲雜念,牢固樹立權(quán)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思想,清正廉潔,勤政奉獻,不辜負黨的培養(yǎng)和群眾的信任。管住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管住掌權(quán)的手。權(quán)力是一把雙刃劍,既可以成全自己的為官美德,也可以成為自己仕途的殺手锏。一些黨員和黨員干部之所以走上了犯罪道理,都是因為手中的權(quán)力害了自己,手里的權(quán)力越大,害得越重。管住自己,歸根到底是要管住自己的所作所為。黨員干部也是平常人,有情欲,有交往,有社會關(guān)系要處理。但是,黨員干部又不是普通群眾,應(yīng)該有更高的標準和嚴格的行為規(guī)范。在上級和群眾管理、監(jiān)督不到的情況下,自己管住自己,自律自省,時刻敲響警鐘,才不至于走向腐敗的泥淖。

富以茍,不如貧以譽。

這句話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意思是:與其富有而茍且偷生,還不如貧窮而有美名。

在生活中,有的人雖然富有了,但他的財產(chǎn)來路并不正當(dāng)。這種人雖然腰纏萬貫,過著紙迷金醉的生活,卻因為財路不正,承受著罵名。這樣的富有,其實還不如清清白白的貧窮為好。當(dāng)然,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他們不追求富有,只追求道德的完善,追求信念的崇高,他們把實現(xiàn)他人的富有,當(dāng)做自己的人生追求,哪怕自己落得一文不名,也感到十分欣慰和坦然。這樣的人,人品高尚,是流芳后世的正人君子。

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云南保山原地委書記楊善洲,官到副廳級。在他為官的30多年里,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熱情都用在了為人民群眾辦實事上,整天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崗位,極少回到自己的家里。他的小女兒,直到8歲才第一次見到自己的爸爸,地點是在奶奶生病的病房里;他的老伴一直是農(nóng)民,他完全可能把她轉(zhuǎn)為城鎮(zhèn)戶口,在城中安排工作,但他堅決不同意:“農(nóng)村現(xiàn)在條件差,但這是一時的,遲早會建設(shè)好;我們?nèi)叶紭芬夂娃r(nóng)民同甘共苦建設(shè)美好家鄉(xiāng)。”在退休之后,完全可過著安逸閑適的晚年生活,然而,他卻一頭扎進家鄉(xiāng)的荒山老林里,挖山種樹,用20余年的時間,發(fā)揮生命的余熱,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帶領(lǐng)家鄉(xiāng)人民把過去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林海。在這20余年里,他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吃了許多苦頭,卻收獲了豐碩的勞動成果。當(dāng)滿山的林木郁郁蔥蔥,他卻把自己親手培育起的、價值3億多元的林場,無償移交給當(dāng)?shù)卣?,拒絕得到任何報酬。

在生活中,楊善洲雖然粗茶淡飯,衣著簡陋,過著貧窮的日子,一生都沒有留下什么積蓄;但他兩袖清風(fēng),心系家鄉(xiāng)人民,摘下烏紗戴草帽,二十年如一日,執(zhí)著造林,淡泊名利,安貧樂道,體現(xiàn)了一個老黨員、老干部全心全意為國家分憂、為百姓造福的偉大情懷。他在經(jīng)濟上是貧窮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的事業(yè)澤被故里,他的美名將流芳后世。

著名作家鄒韜奮在論及個人得失及榮辱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后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更多得到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縱觀楊善洲的一生,可謂最好地詮釋了這段話。

富有人人追求,但不擇手段地追求富有,則會冒著極大的風(fēng)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宿州次韻劉涇》中說:“晚覺文章真小技,早知富貴有危機。”如果為富有挖空心思,為富有利令智昏,為富有以身試法,則會危機四伏。因為追求富有的手段和過程是非法的,終究會東窗事發(fā)。

從古到今,明智的官員都懂得,為官做事,就要利國利民的好事,而不是損公肥私的壞事。如果真正做了利國利民的好事,又能保持一身清廉,必定千古留名。明朝的況鐘在魚米之鄉(xiāng)的蘇州任知府,為民辦了許多好事。有一次,他要去京城辦事,身邊的人就勸他帶點禮物,給皇上和各路大臣打點打點,求個相互照應(yīng)。但況鐘聞言,哈哈一笑道:“清風(fēng)兩袖去朝天,不帶江南一寸綿?!睕r鐘死后,送回故鄉(xiāng)安葬,墳?zāi)估锍艘恍鸵挛?,別無所有。文革期間,有的造反派不相信他真的沒錢,打開了況鐘的墓槨,發(fā)現(xiàn)里邊果然什么陪葬品都沒有,證明了史學(xué)家所說的話完全屬實。有人感念他的清廉,在墓前寫一副對聯(lián):“一肩行李試問封建官場有幾,兩袖清風(fēng)且看蘇州太守如何?!?/p>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歷朝歷代文武官員數(shù)不勝數(shù),而像況鐘這樣讓人民群眾代代相頌的官員雖然不多,卻也不乏其人。他們算是真正看透了富貴不過是過眼云煙,所以才不會為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財物而喪失自己的操守和良心。

有的人一心要在自己的任上,多為兒孫做點事,或開門路,或斂錢財??伤麄儾恢?,兒孫要是有出息,留下錢財又有什么用?兒孫要是無能,留下再多錢財,也會揮霍一空。關(guān)鍵是自己要把自己的官做好,把自己的職責(zé)守好。只要一身清正,窮一點又有何妨?

兩袖清風(fēng)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這句話出自明代于謙的《入京》詩。意思是,我只帶著兩袖清風(fēng)去朝見天子,免除百姓們對我說三道四。

這兩句詩的作者,是明朝官員于謙。于謙由地方長官調(diào)任兵部侍郎,可謂高升了。換了別人,值此春風(fēng)得意之時,一定“感恩戴德”,會想到提拔他的人,送點兒謝禮什么的,“意思意思”。此外,在京城做官,如果不依附某一位“權(quán)貴”,官位很可能不保。當(dāng)時的宦官王振,專權(quán)獨斷,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quán)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所以,有人勸于謙:即使不送權(quán)貴金銀財寶,至少也帶些線香、蘑菇、絹帕之類的土特產(chǎn)。然而,于謙聽了,哈哈大笑。雙袖一抖,風(fēng)趣地說:“我只有兩袖清風(fēng)?!笔潞螅€寫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什么是“兩袖清風(fēng)”呢?兩初清風(fēng),比喻為官廉潔,古代人的衣服沒有口袋,百姓的衣襟是相右掩,并在腰間加一條束衣的帶子,隨身攜帶的東西可揣在懷里;而官員穿的長衫袖子特別寬大,方便于存放銀兩、詩詞文章等。如果官吏不廉潔,就可以把順手牽羊或收受賄賂的錢放在長袖內(nèi)。只有兩袖空空,一塵不染才稱得上廉潔,非常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兩袖清風(fēng)的含義。

兩袖清風(fēng),不向上級行賄,不巴結(jié)討好上級,這樣的官員無疑是清官。因為他公正無私,遵守法度,不怕人加害于他。于謙果然就是一位清官。他清廉剛正,不媚權(quán)貴。上任之初,他想的不是如何趨炎附勢、繼續(xù)升官發(fā)財,而是民間疾苦。作為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員,能夠關(guān)注民生、不違民意,在意百姓的褒貶臧否,自覺保持“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浩然正氣,實在是難能可貴。

清朝的海瑞,也是一個剛直不阿的硬骨頭人,官場上的“一根筋”。在嚴嵩把持朝綱時,他有一個爪牙叫鄢懋卿,任巡鹽都御史,一天,這個都御史一路巡查,浩浩蕩蕩,威風(fēng)凜凜,所到之處各地,大小官吏都要好生招待,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怠慢。然后,到了海瑞任知縣的淳安時,卻受到的是稀飯、咸菜的招待。鄢懋卿一看,心生憤怒,厲聲問:“小小知縣,你耍我?”海瑞理直氣壯反駁道:“我們縣小,供不起你們那些車馬?!臂稠浜H鹨幌蚴莻€犟驢,跟他纏上沒有好處,也只好私下記下這筆賬,灰溜溜走了。

后來,鄢懋卿指使別人向朝廷參了海瑞一本,把他貶到興國州當(dāng)了判官。嚴嵩倒臺后,吏部官員對海瑞的遭遇不平,把海瑞調(diào)進京當(dāng)官,這才有了震爍古今的“海瑞上疏”——海瑞罵皇帝,成了今古奇聞。

海瑞的“上疏”得罪了嘉靖皇帝,被打入大獄。獄吏張瑞敬慕海瑞,帶些藥品食物接濟。后來海瑞官復(fù)原職,帶著厚禮去答謝,正在鄉(xiāng)間種田的張瑞,聽到這個消息,就劃著小船躲進了江邊。張瑞問這是為什么?張瑞說:“我敬慕海瑞,是敬重他的官品、人品,并是圖報,實際上,我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復(fù)職?!边@番話實際上代表了老百姓對海瑞的一片愛戴之意。

新時期黨員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塵不染兩袖清風(fēng)的好干部。這位模范干部收留了三個震災(zāi)中認識的孤兒。由于生活拮據(jù),他到血庫要求獻血。在外人眼里,一個共產(chǎn)黨的中高級干部生活如此清貧真難以想像。妻子到西藏探親,去的路費由自己籌措。由于看病,妻子將返程的路費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錢,他東挪西借才勉強湊了500元,而回程機票當(dāng)時是每個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讓丈夫為難,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氐綕虾?,他妻子去看上大學(xué)的女兒,女兒一見面就對媽媽說:“學(xué)校讓交學(xué)雜費,我寫信給爸爸,爸爸讓我跟您要。”他妻子一聽,眼淚刷刷地流了下來——自己身上剩下的錢,連回家鄉(xiāng)聊城的車票還不夠,哪里還有錢給女兒交學(xué)費!

孔繁森把工資中的相當(dāng)大一部分用于資助有困難的群眾,平時根本就沒有攢下幾個錢。他給群眾買藥送物出手大方,少則百十元錢,多則上千元。他因車禍犧牲后,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的現(xiàn)金只有8元錢,在場的人看到眼里,都流下了眼淚。

不做那些老百姓不喜歡、不高興、不支持、不擁護的事,免得讓老百姓戳脊梁骨。只有清正廉潔、一心為民,才能贏得百姓的口碑。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里,像于謙、海瑞這樣的清官廉吏,雖不能說鳳毛麟角,但也絕不多見。因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性,那些官吏的公廉,與我們共產(chǎn)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也不能相提并論、同日而語。但是,像孔繁森這樣兩袖清風(fēng)的為人為官,則是我們許多人望塵莫及的,值得黨員干部從內(nèi)心里去體會和學(xué)習(xí)。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這句話出自高陽的《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意思是,君子喜歡財物未嘗不可,但要來路正當(dāng)。

明朝時,有個叫郝子廉的人,為人耿直,從不貪占小便宜。例如,每次牽馬到河邊飲水,他都要往水里扔下三個小錢,以示報酬;有一次,他到姐姐家里吃了一頓飯,臨走時悄悄留下了五十文錢,作為這頓飯的飯錢。郝子廉雖然行為有些夸張,但他不貪占小便宜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

人人都愛財,但財富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只有靠勞動、知識、智慧掙來的錢,才真正是自己應(yīng)當(dāng)?shù)玫降?,用起來才會坦蕩,才能體會到勞動和金錢帶來的享受。而靠不正當(dāng)?shù)氖侄潍@取錢財,雖然來的容易,雖然不用自己去辛苦掙得,卻讓你心里有鬼、寢食不安、提心吊膽,生怕招來滅頂之災(zāi)。

唐宋大家柳宗元,曾在他的《鞭賈》一文里記載了一件事:一個賣馬鞭的商人,以次充好,將裝飾華麗、質(zhì)量卻不好的馬鞭高價出售。有一個人不明真相,花大價錢買了一根馬鞭,四處向人炫耀??墒牵?dāng)他揮鞭抽打馬身上,鞭桿一下子斷為兩段,才發(fā)現(xiàn)馬鞭那華麗的外表里面,竟是腐爛的木頭,根本不是什么好木料。他去找鞭商理論時,鞭商拒絕退賠。這位富家子弟豈肯善罷甘休,立即組成人在街面上吆喝,揭露馬鞭的真相,鞭商丟盡了臉面,馬鞭再也無人問津,只得灰溜溜地走了。這叫做到貪不義之財,最終毀了自己的飯碗。

清朝時,有一個賣點心的李老板,摻假使假,生意日漸冷落。一天,書畫大家鄭板橋走進了他的點心店,李老板驚喜萬分,立即請求鄭板橋為他題寫店名。鄭板橋當(dāng)即應(yīng)允,揮筆寫下“李氏點心店”幾個大字。圍觀的人一看,忍不住笑起來,原來,點心的心字下面,少寫了一個“點”。李老板也看了出來,請求鄭板橋補上。鄭板橋卻說:“我并沒有寫錯啊,你以前生意不錯,顧客盈門,是因為‘心’字有了一點,而現(xiàn)在生意冷淡,也是因為‘心’少了一點呢?!崩罾习暹@才明白了鄭板橋的用意,幡然悔悟。

以上講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不僅是對普通人講的,更是對當(dāng)官掌權(quán)者說的。因為為官者手上有了權(quán)力,更容易“取財”,更要講究“有道”。如果為官者缺少自律之心,目無國法,公權(quán)私用,肆意斂財,同樣會得不償失。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欲壑難填的貪官,為了斂財而徇私枉法,甘冒生命的風(fēng)險,最終自毀前程。例如,有的黨員干部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巧立名目、巧取豪奪,在很短時間里便暴富起來。他們擁有的財產(chǎn)與其正當(dāng)?shù)慕?jīng)濟收入形成強烈的反差。這些人通過出售或出租權(quán)力來獲得大量工資以外的收入,包括各種利潤和巨額財產(chǎn),而實現(xiàn)暴利的前提或必經(jīng)之路,就是腐敗。除此之外,不可能有任何正當(dāng)?shù)幕蚝侠砗戏ǖ那篮蛠碓?。在東窗事發(fā)之前,他們一直心存僥幸,一面擔(dān)心丑行敗露,一邊又覺得自己的手段高明,不會讓人發(fā)現(xiàn)。常言道,“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要想人不知,除非己不為”“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貪官們的最終結(jié)局,當(dāng)然是難逃法律的制裁。他們?nèi)≈涣x的財富,給他們帶來的只有恥辱和禍患。

人人都想賺錢,有了錢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才能實際自己的某些愿望。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要想賺錢,就要堂堂正正地賺,商人不能欺騙顧客,官員不能以權(quán)謀私,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任何人得到的錢財,最終也會失去。通過正當(dāng)渠道掙錢,我們才能心安理得,才能問心無愧,才能創(chuàng)造成功的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