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亂離時代的文學(xué)自覺

不可不知的文學(xué)常識(中國卷超值全彩白金版)(精) 作者:李小龍,張仲裁,楊飛 著


第三編 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亂離時代的文學(xué)自覺

漢家王朝的興盛已成逝夢,三國是非成敗轉(zhuǎn)眼成空,兩晉的分分合合也只是一個插曲。南北朝時期,各方各派的刀光劍影成了這個混亂時代的主旋律。社會的動蕩,民生的凋敝,生命的短暫和難以把握,強烈沖擊著文人的心靈。他們在奮進樂觀,追求建功立業(yè)匡扶天下的同時,也對人生悲劇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作家們不再有漢代賦家『潤色鴻業(yè)』的歷史使命,他們在作品中更多的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追求,由此帶來了文學(xué)的繁榮。要而言之,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時代,它是唐代文學(xué)的繁榮昌盛的先聲。

第一章 亂世悲歌與名士風(fēng)流

——魏晉文學(xué)

建安文學(xué)以曹氏父子為中心,在他們周圍集中了號稱“七子”的一批文人。他們的創(chuàng)作普遍抒寫政治理想的高揚,人生短暫的哀嘆,表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和濃郁的悲劇色彩,形成了慷慨悲涼的建安風(fēng)骨。正始時期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以嵇康和阮籍為代表,主要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的苦悶與彷徨。西晉時,文壇呈現(xiàn)出繁榮的局面,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在向前人學(xué)習(xí)的同時也頗有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個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小高潮。到了東晉,隱逸之宗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新園地,他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流的大詩人,對后世文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慷慨悲涼的建安風(fēng)骨——三曹與建安七子

公元196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并改元“建安”,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和他的兩個兒子曹丕、曹植,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人物,又是當(dāng)時文壇的領(lǐng)袖,以他們?yōu)橹行男纬闪艘粋€文學(xué)集團,開創(chuàng)了一代文學(xué)風(fēng)氣——以慷慨悲涼著稱的建安風(fēng)骨。

由于小說《三國演義》的緣故,曹操留給世人的印象是一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白臉奸臣。但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卻是一位叱咤風(fēng)云的亂世英雄。他在漢末的大亂中招兵買馬,建立軍事力量,成為建安時期實際的統(tǒng)治者。他曾不無自豪地宣稱:“設(shè)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dāng)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作為一位心懷雄圖的軍事家,曹操的廣闊胸襟和開闊視界,自然地流露在他的詩歌里。比如《薤露》、《蒿里行》等詩,直接反映東漢末年重大的歷史事件,展現(xiàn)出當(dāng)時的歷史畫卷。

《蒿里行》一詩中說:“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dāng)嗳四c。”寥寥數(shù)語,概括了當(dāng)時戰(zhàn)事連年導(dǎo)致百姓大批死亡的事實,語言古樸而內(nèi)涵厚重,英雄的慈悲情懷,自然地表露字里行間。不過這遠不是他的代表之作。最能打動人心的,當(dāng)數(shù)那些抒發(fā)個人情感,表達政治抱負的作品。以《短歌行》為例:

曹操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的文學(xué)家、政治家、軍事家。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全詩從“人生幾何”發(fā)端,以“天下歸心”收結(jié),流動著一片悲涼慷慨、深沉雄壯的情調(diào),這正是建安詩歌最能動人的氣韻。

與此詩主題風(fēng)格近似的,還有《步出夏門行》組詩,其中的《觀滄?!?、《龜雖壽》早已眾所熟知。這些詩作皆能看出“外定武功,內(nèi)興文學(xué)”的曹操包容四海、囊括宇宙的壯志和雄心。但曹操之所以比一般英雄更為得意,還在于他有兩個在文學(xué)上頗有成就的兒子,他們是曹丕和曹植。

在三曹里,魏文帝曹丕是真正當(dāng)上了皇帝的人。他對文學(xué)頗為重視,認為是“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他自己也創(chuàng)作,以寫游子思鄉(xiāng)、思婦懷遠見長。在現(xiàn)存作品中,七言詩《燕歌行》是其代表作。

袞雪帖 三國 曹操

曹植自幼聰明可愛,很受曹操的寵愛。他與兄長曹丕間曾有過一場王位的爭奪。因此,曹操死后,曹植受到了政治迫害,名為王侯,卻沒有行動的自由,郁郁而死。

曹植前期作品多數(shù)是抒寫個人的志趣與抱負?!栋遵R篇》是曹植的代表詩作,這是一篇游俠詩,“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表達的是曹植對于人生的遠大追求。《鲌篇》中,詩人直抒胸臆:“撫劍而雷音,猛氣縱橫浮。泛泊徒嗷嗷,誰知壯士憂!”這些詩大多情調(diào)明朗,富于進取精神,洋溢著少年意氣。

《曹子建集》(三國曹植著)書影

曹丕當(dāng)權(quán)以后,曹植在殘酷的迫害之下忍辱求生,心情極為悲苦。早期的豪邁自信已不再有,他在作品中多抒寫對個人命運的怨恨,顯出一種深沉悲涼的氣氛。

如《美女篇》詳細描寫一位高貴女子后,發(fā)出深沉的感慨:“佳人慕高義,求賢良獨難。眾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觀。盛年處房室,中夜起長嘆!”潛藏的是自己有志難伸的痛苦和怨懟之情。這類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贈白馬王彪》。當(dāng)時曹丕當(dāng)政,曹植與其他諸王入朝,任城王曹彰在京城暴死,曹植與白馬王曹彪同行返回封地,結(jié)果中途又被強令分道而行。全詩一共七章,內(nèi)容豐富,情感深醇,這其間有旅途的艱辛,有骨肉分離的傷悲,有對曹丕的深藏不露的憤恨,也有對白馬王強作達觀的慰勉。

曹植墓

曹植墓位于山東省東阿縣魚山。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作為曹操的第三子,他與其兄曹丕在嗣位的爭奪中落敗。漢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稱帝,曹植屢遭貶徙。魏太元三年,他被徙封東阿;六年,封為陳王,抑郁而逝,謚曰思,世稱“陳思王”。

曹植的作品大多精心錘煉,其結(jié)構(gòu)精致,對仗工穩(wěn),語言華美。辭賦代表作《洛神賦》開頭是這樣來描寫洛神的容儀的: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p>

這一段文字,歷來被視為描繪美女的經(jīng)典手筆。

在曹氏父子的影響下,文學(xué)創(chuàng)作蔚為壯觀。較為著名的有孔融、陳琳、王粲、徐玕、阮瑀、應(yīng)玚、劉楨。他們七人與曹丕、曹植兄弟有密切的交往,由此形成了一個文學(xué)集團,文學(xué)史上稱之為“建安七子”。

這其中以孔融的輩分最長,而以王粲的成就最高。王粲是個多面手,詩、賦、散文各體兼擅,其代表作《登樓賦》,抒寫亂世士人的流離之苦和懷才不遇之愁,情景相生,語言精美,頗為耐讀。

洛神賦圖(局部)東晉 顧愷之

此圖取材于三國時期文學(xué)家曹植的《洛神賦》(《感甄賦》),描繪曹植在洛水邊遇到宓妃的浪漫故事。顧愷之以手卷的形式,用連續(xù)的畫面,藝術(shù)地展現(xiàn)了原賦的內(nèi)容,表達了曹植抑郁惆悵的感情,成功地傳達了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動人姿容。這幅畫在內(nèi)在氣質(zhì)上和曹植的《洛神賦》達到了珠聯(lián)璧合的程度,是中國繪畫史上不朽的精品。

任情放達的正始之音——竹林七賢

在那個多變的時代,曹氏父子的絕代風(fēng)華很快地就幻化為歷史天空的一抹殘霞。曹魏后期,曹氏皇帝昏庸無能,司馬家族重權(quán)在握,大肆誅殺異己,后來干脆篡位自立,建立了西晉,這一段歷史,文學(xué)史上稱之為“正始時期”。建安文人的那種對于建立不朽功業(yè)的渴望和自信,那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面貌,到這里已經(jīng)消失殆盡,由于政治理想落潮,文人們普遍出現(xiàn)了危機感和幻滅感,他們不再把目光聚集在丑惡的當(dāng)世生活,而是避開現(xiàn)實,以深具洞察力的眼光去觀照哲學(xué)的世界。在他們的作品里,表現(xiàn)出的是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銳的人生悲哀。這一時期的代表文人,就是所謂的“竹林七賢”。

洛神賦圖(局部)東晉 顧愷之

“竹林七賢”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們生性曠達,無拘無束,經(jīng)常聚集在竹林下縱酒酣歌。嗜酒幾乎是七賢的共同特點。劉伶醉酒,千古聞名。他常作的一件事就是乘著鹿車,拿著一壺酒,到處亂跑,讓從人跟著他,并且吩咐說:“我死了,你就隨便挖個坑把我埋了吧!”司馬昭想讓阮籍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派人去提親,阮籍不愿意,就故意大醉六十天,使得媒人無從開口,只得作罷。

除了嗜酒,他們也放任自己的行為舉止,一切順隨自己的心意,而不管世人是如何評說。阮籍為素不相識的夭亡少女扶棺痛哭,表達對一個美麗生命逝去的痛悼;他對誰都翻著白眼,唯獨對嵇康青眼有加。劉伶則經(jīng)常在家中裸奔,有人責(zé)備他過于孟浪,他居然說,我以天地為房屋,以屋宇為衣服,你怎么鉆到我衣服里面來呢!從實質(zhì)上看,七賢的這種放達任性的林下之風(fēng),表現(xiàn)的是內(nèi)心深處的無法解脫的痛楚。他們很明顯地認識到自己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但仍然選擇了明知沒有結(jié)果的與世抗?fàn)幍南麡O行為。他們的痛苦,為千秋后代留下了一個評說不盡的話題,也成為后世文人傾心追慕的行為風(fēng)范。不過就文學(xué)方面來說,只有嵇康和阮籍的成就較大。

高逸圖 唐 孫位

這是殘存的《竹林七賢圖》。圖中只剩下了四賢:從左到右,分別是慣作青白眼的阮籍、嗜酒的劉伶、善發(fā)談端的王戎、介然不群的山濤。

嵇康是一位頗具魅力的人物。他身長八尺,玉樹臨風(fēng)。在他死后,有人夸贊他的兒子嵇紹貌美如鶴立雞群,王戎則說:“君未見其父耳!”除了長得帥氣之外,嵇康天性曠達,文才斐然,是一位頗為出色的文學(xué)家。散文方面,他的《與山巨源絕交書》,是傳頌一時的名篇。山巨源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本與嵇康為至交,后來卻投靠司馬氏。他向朝廷推薦嵇康做官,嵇康寫了這封信表明自己斷然拒絕的態(tài)度,并宣布與山濤絕交。他在信中說:“人之相知,貴識其天性,因而濟之。”并且打比方說:

此猶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羈,則狂顧頓纓,赴湯蹈火;雖飾以金鑣,享以佳肴,愈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

這種個人意識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是正始文學(xué)最為顯著的特色,在文學(xué)史上具有獨特的魅力。

嵇康的詩寫得也不錯。其詩現(xiàn)存五十余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雜言詩,而以四言的成就為高。他在詩中表現(xiàn)追求自然、高蹈獨立、厭棄功名富貴的人生觀。他因友人呂安的冤案被陷害下獄,《幽憤詩》就作于此時。在詩中,他自述身世和志趣,表達出對自由生活的無限向往?!顿浶悴艔能姟肥且唤M充盈著激昂之氣的成功之作。這組詩共十九篇,是送他哥哥嵇喜從軍而寫的。其中的第十四篇尤其有名:

息徒蘭圃,秣馬華山。流磻平皋,垂綸長川。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釣叟,得魚忘筌。郢人逝矣,誰與盡言?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 東晉

在這幅距離竹林七賢時代不遠的東晉墓室中,竹林七賢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隱士榮啟期同繪在一幅畫中,表示他們已被視為士族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

詩中想象嵇喜從軍后的生活,描寫他在行軍休息時游獵彈琴、神情悠然的高超境界,實際表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情趣?!澳克蜌w鴻,手揮五弦”,那是一種別樣的瀟灑脫俗,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寫照,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高遠的情懷。

不想帖 魏 阮籍

但是污濁的現(xiàn)實容不得率真的人。嵇康被陷害下獄。此事對朝野的震動極大,有三千名太學(xué)生上書請求免罪,這反而堅定了司馬氏殺害嵇康的決心。嵇康本人對于死亡倒是從容不迫。東市臨刑的時候,他氣定神閑,彈奏了一曲《廣陵散》,然后不無遺憾地嘆息說:“《廣陵散》于今絕矣!”在與強權(quán)的對抗中,嵇康最終還是不免悲慘的一死。

與嵇康不一樣,阮籍并不愿意與司馬氏對抗求一死。但是他同樣也不愿意像山濤那樣阿附權(quán)貴。生活在夾縫中的阮籍,進退兩難,提心吊膽,卻始終無法擺脫,他只好同司馬氏虛與委蛇,佯裝癡狂。所以其詩里大多透露著內(nèi)心的無奈與惶恐。

阮籍的詩,以八十二首《詠懷詩》為代表。詩里充滿苦悶、孤獨的情緒。他或者感嘆人生無常;或者寫樹木花草由繁花密葉而花飄葉落,借以比喻世事的反復(fù);或者寫鳥獸蟲魚對自身命運之無奈;或者傷感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試看組詩的第一首: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清風(fēng)吹我襟。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冷月如鏡,晚風(fēng)拂衣,宿鳥驚飛,哀鴻悲啼。陰冷的氛圍中,抒情主人公寂然獨處,憂思徘徊。這種中夜不寐的痛苦,又能向誰說去呢?只有獨自傷心罷了。

現(xiàn)實中沒有出路,只有向精神世界尋求。阮籍在詠懷詩中諷刺歷史上那些因貪圖富貴而招致殺身之禍的名利之徒,羨慕仙人的生活,贊美古時的隱士。這是他為自己尋找的精神出路。他是那個特定時代的悲劇人物,代表著那一批個性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以極大的熱情去追求人格和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誠自由的生活,但是現(xiàn)實并不曾給他們以實現(xiàn)追求的希望。后世的人們都非常羨慕他們的那一種名士風(fēng)度,可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地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體味他們的絕望人生呢?

精彩閱讀

淡淡流水,淪胥而逝;泛泛柏舟,載浮載滯。微嘯清風(fēng),鼓楫容裔。放棹投竿,優(yōu)游卒歲。

乘風(fēng)高逝,遠登靈丘。結(jié)好松喬,攜手俱游。朝發(fā)太華,夕宿神州。彈琴詠詩,聊以忘憂。

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fēng)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盼生姿。

人生壽促,天地長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壽。思欲登仙,以濟不朽。纜轡踟躕,仰顧我友。

——三國·魏·嵇康《酒會詩四首》

人生譬朝露,世變多百羅。茍必有終極,彭聃不足多。仁義澆淳樸,前識喪道華。留弱喪自然,天真難可和。郢人審匠石,鐘子識伯牙。真人不屢存,高唱誰當(dāng)和?

——三國·魏·嵇康《五言詩》

徘徊蓬池上,還顧望大梁。綠水揚洪波,曠野莽茫茫。走獸交橫馳,飛鳥相隨翔。是時鶉火中,日月正相望。朔風(fēng)厲嚴寒,陰氣下微霜。羈旅無儔匹,俯仰懷哀傷。小人計其功,君子行其常。豈惜終憔悴,詠言著斯章。

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秋風(fēng)吹飛霍,零落從此始。繁華有憔悴,堂上生荊杞。驅(qū)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況戀妻子。凝霜被野草,歲暮亦云已。

出門望佳人,佳人豈在茲。三山招松喬,萬世誰與期。存亡有長短,慷慨將焉知,忽忽朝日憒,行行將何之。不見季秋草,摧折在今朝。

危冠切浮云,長劍出天外。細故何足慮,高度跨一世。非子為我御,逍遙游荒裔。顧謝西王母,吾將從此逝。豈與蓬戶士,彈琴誦言誓。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四首》

陸云像

陸云(262~303),字士龍,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晉文學(xué)家。

綺靡的新聲與慷慨的余響——西晉文壇

西晉文學(xué)繁榮期主要在于太康、元康(280~299)年間,代表作家是三張(張載、張協(xié)、張亢),二陸(陸機、陸云),兩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兩晉之交,社會局勢混亂,出現(xiàn)了慷慨悲歌的劉琨。

陸機出身江南士族之家,祖父陸遜是東吳儒將。吳亡后,他閉門苦讀。太康十年,他與弟弟陸云到了洛陽,名動一時,人謂“二陸入洛,三張減價”。陸機才冠當(dāng)世,長于寫抒情小賦,如《感時賦》、《思親賦》、《思歸賦》等。他的《文賦》,則是古代文學(xué)批評方面的名篇。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陸機自《詩經(jīng)》、《楚辭》、漢樂府以至古詩十九首都有模仿。他在太康末年應(yīng)召北上,途中作有《赴洛道中作》二首。第一首寫道:

陸機像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西晉文學(xué)家。

……虎嘯深谷底,雞鳴高樹巔。哀風(fēng)中夜流,孤獸更我前。悲情角物感,沈思郁纏綿。佇立望故鄉(xiāng),顧影凄自憐。

《陸士龍文集》(西晉陸云著)書影

詩人由吳入洛,既眷懷南國,又憂懼未來,他極力描寫旅途景象和客游的憂傷,流露出孤獨與寂寞的心情。

《世說新語》中說:“陸才如海,潘才如江?!迸c陸機齊名的潘岳,是一位風(fēng)流貌美的才子。他的文風(fēng)在追求綺麗,詩文以善于抒寫悲哀之情著稱。潘岳與妻子伉儷情深,后愛妻病故,他有《悼亡詩》三首,在第一首中,他這樣抒發(fā)自己的緬懷妻子的情感: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怳如或存,回遑忡驚惕。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亡妻病故已周年了,一往情深的潘郎,有感于節(jié)序如流,天人永隔,遺墨在壁,心中百感交集,忽忽若有所亡,以至迷亂不知所之。這種深婉的情感,打動了無數(shù)的癡情人,以后歷代的“悼亡”作品都緣于此。

在西晉文學(xué)漸趨柔媚的大背景下,左思當(dāng)算是獨標(biāo)一格的。他長相丑陋,說話結(jié)巴。但他勤于學(xué)習(xí),辭藻壯麗。他的《三都賦》撰寫花了十年時間,在山川方物的描繪方面,很有特色。左思的詩以《詠史詩》八首為其代表之作。這一組詩以剛健質(zhì)樸的語言表現(xiàn)對于士族門閥制度的強烈不滿,頗具激情與力度,有建安遺風(fēng)。比如在第一首中,他寫道:“長嘯激清風(fēng),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痹娙撕肋~自信,認為自己可以為國立功。不過他畢竟身為寒士,無處施展抱負的生存困境是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他在第二首中說:

平復(fù)帖 西晉 陸機

《平復(fù)帖》是中國年代最早、最真實可信的名家法帖,是中國書法史上極為重要的研究作品和代表作品。此帖自宋代入宣和內(nèi)府,流傳有緒,筆意生動,風(fēng)格質(zhì)樸高古,是一種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間的過渡書體。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p>

昏庸的貴族占據(jù)著社會的高位,懷才的寒士卻只能屈沉下僚,這就好比生長在澗谷里的青松,縱然高大挺拔,可是由于生長的地方太低,竟然被山頂?shù)男〔菟谏w。由此他生發(fā)出對于權(quán)貴之門的蔑視之情。

和左思有著相同命運的還有一位詩人,他就是劉越石。劉越石,名琨,字越石。他曾任刺史、大將軍等職,在北方輾轉(zhuǎn)抗戰(zhàn),屢敗屢戰(zhàn)而無悔。劉琨的詩現(xiàn)存的只有三首:《扶風(fēng)歌》、《答盧諶》、《重贈盧諶》。在這些詩里,家國之痛激昂奮發(fā),體現(xiàn)了一位英雄面對大廈將傾的國家大勢只手擎天的深深悲憤。《重贈盧諶》的結(jié)尾說:

功業(yè)未及建,夕陽忽西流。時哉不我予,去乎若云浮。朱實隕西風(fēng),繁英落素秋。狹路傾華蓋,駭駟摧雙辀。何意百煉鋼,化作繞指柔。

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兩晉播遷的悲劇,才造就了這樣一位悲劇性的愛國詩人。

三月十六日帖 西晉 陸云

孤標(biāo)傲世偕誰隱——陶淵明

東晉時期的文壇十分奇特。仿佛是一片漆黑的夜空,連閃爍的星辰也難尋覓,突然間,一顆照徹長空的明星在天邊升起,他就是陶淵明(365~427)。

談起陶淵明,我們自然就會想到《桃花源記》中的遠離塵囂的生活,也會想起“悠然見南山”的靜遠境界。這位采菊東籬、有酒自斟的中國第一隱士,在傳統(tǒng)文人的心目中,也許是最和諧最完美的一位人物。

陶淵明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太守之類的官。不過,到他出世后,父親早亡,家道中落,由于少年貧困,他很少交游,大部分時間花在讀書上。青年時代的陶淵明,頗有豪俠之氣。二十九歲時他開始做官,先后作過州祭酒、參軍一類。

四十一歲時,他的堂叔陶夔見他實在貧困,于是設(shè)法讓他作了彭澤縣令。有一次,上級派遣督郵到地方檢查工作,屬下告訴他應(yīng)該束帶迎接。陶淵明嘆息說:“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于是便封印掛冠,匆匆結(jié)束了他的仕途生涯,回到了廬山山腳西南部的老家。不久他作了一篇《歸去來兮辭》,表達了從世俗的囚籠中放飛而出的欣喜心情。在歸隱的最初三年里,他似乎感覺很好,耕田、爬山、作詩、喝酒。隨心所欲,無拘無束。但不幸的是,在他四十四歲那年,一場大火把他的家燒了個精光。所有家庭財產(chǎn)化為烏有,他的家境急轉(zhuǎn)直下,全家人終年辛勞也常常難以糊口。在這種情況下,他竟然不改遠離官場的初衷,又一次拒絕了朝廷的征召。

陶淵明飲酒圖 元 錢選

他的晚年貧困而又凄涼,和窮人們一起過活,有時甚至出門借糧以維持全家人的生計。但是窮困并沒有改變詩人的真淳本性。他有許多農(nóng)夫朋友,他與他們和諧相處。有一次,陶淵明給兒子派去一個農(nóng)家小孩幫忙做些農(nóng)活,他特地囑咐說:“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贝缺那閼眩憩F(xiàn)得十分真誠。

《陶淵明集》(東晉陶淵明著)書影

他最大的嗜好便是喝酒。他的生活十分孤獨,很少和世俗中人來往,可是每當(dāng)看見酒的時候,縱使與主人素昧平生,他也會爽快地坐下來和大家一起喝上幾杯。如果是他做主人,常常是客人尚清醒著他自己倒先醉倒了,這時候他就會對客人們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彼踩匀粚懺姡瑢懰煌樯畹淖匀缓吞飯@。他的詩與他的天性一樣自然而又純情:那在薄霧中浮動的綠色,那悠然流淌的小溪,那春天和秋天的氣息,那菊花在初冬的寒霜里散發(fā)出的淡淡的清香。當(dāng)然,少年時的濟世心腸,田園外的社會離亂,也常常在他平靜的心湖里掀起波瀾。這時候他就會寫上幾首詠史詩和詠懷詩,以抒發(fā)心中不平的塊壘。不過這種“金剛怒目”式的情況并不太多,大多數(shù)時候的陶淵明,仍是一位靜穆悠遠的隱士。

在元嘉四年(427)年秋天,陶淵明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健康狀況越來越差。他預(yù)感到自己生之時日已然不多,于是在九月給自己寫了挽詩三首。在第三首中他說:“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边@位對美好的自然與人生充滿無限熱愛的大詩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不喜不懼,態(tài)度超然,連一聲微微的嘆息也不曾有。這年冬天,在菊花凋零的日子里,淵明平靜地走到了天盡頭。

在陶淵明看來,真淳的上古之世邈遠難求,而現(xiàn)實又如此讓人無可奈何,理想的人生社會,只能寄托在文學(xué)之中?!耙徽Z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痹脝柕脑u語,精當(dāng)?shù)攸c出了陶淵明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特點。

桃源仙境圖 明 王彪

此畫是對晉代文學(xué)家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形象表現(xiàn)。圖中叢山疊翠,桃花成云,其間有良田桑竹掩映;人物衣冠古樸,有一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田園之樂。

陶淵明在詩歌、散文、辭賦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是詩歌。陶詩現(xiàn)存126首,其中四言詩9首,五言詩117首。他的五言詩沿著漢魏以來文人五言詩的發(fā)展方向,進一步向著抒情化、個性化的道路發(fā)展。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把平凡的鄉(xiāng)村田園勞動生活引入詩歌的藝術(shù)園地,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派。

陶淵明依戀山水,曠達任真,他說自己“少學(xué)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fù)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fēng)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边@樣一種貼近自然的天性,賦予他的田園詩以物我渾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風(fēng)格。

他的田園詩主要是組詩《飲酒》、《歸園田居》、《和郭主簿》等。詩人筆下的田園景物,既與其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guān),又是詩人寄托情感的對象。且讓我們聽聽在《歸園田居》一詩中的夫子自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边@是一個天性熱愛自然的人,置身于名利場中,無異于鎖向金籠的那只渴望自在啼鳴的鳥。歸隱之后又是怎樣的呢?同一首詩里他這樣描寫他的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陶淵明像

地幾畝,屋幾間,遠處青山隱隱,清溪環(huán)繞著村郭。房前屋后桃李春花淡淡地開放,榆柳疏疏落落地掛著新枝。暮靄和著炊煙裊裊升起,村落里東一聲西一聲的狗吠,透過薄霧傳來棲息在樹上的雞的鳴叫。這里,人們?nèi)粘龆?,日入而息,一派寧靜安樂的小康景象。在淵明的田園詩里,“自然”這一哲學(xué)概念,以美好的形象表現(xiàn)了出來。請看著名的《飲酒》之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由于陶淵明在這首詩里的吟詠,酒和菊已經(jīng)成了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象征。古人愛酒的不少,但是能夠像陶淵明那樣識得酒中三昧并且從中體悟人生真諦的卻并不多;他寫菊的詩也并不多,但就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太出名了,菊便成了陶淵明的化身,也成了中國詩歌里孤標(biāo)傲世的高潔意象。

不過,陶淵明畢竟是有高遠的人生理想的。當(dāng)這種理想遭遇現(xiàn)實的棒喝而只能流于空想時,心中的幽憤難平是不可能完全被美酒和秋菊消解的。于是,在田園詩以外,他還寫有大量的詠懷詠史的詩?!峨s詩》十二首、《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都屬于這一類。在這些詩里,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靜穆悠遠的隱士對現(xiàn)實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的無限焦慮,和那種強烈壓抑的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正因如此,荊軻這位敢為知己者死的勇士的失敗結(jié)局,才在陶淵明的心中激起如此強烈的感慨:“惜哉劍術(shù)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山海經(jīng)》里的刑天和精衛(wèi),也讓他激動不已:

歸去來辭詩意圖 明 李在

此圖描述的是晉代文學(xué)家陶淵明的名篇《歸去來兮辭》中“云無心以出岫”這一句子。畫面中陶淵明獨坐在山峰上,仰望歸鴻和遠山,沉醉在大自然中,如有所思,超然物外。

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fù)悔。徒設(shè)在昔心,良辰詎可待!

精衛(wèi)僅是一只小鳥,而有填海之志,刑天被砍了頭,卻能以乳為目反抗不止,這種不屈服于命運的精神,表明陶淵明雖身在田園,卻仍然渴望著有所作為的壯麗人生。

歸去來兮辭帖 明 文征明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著名文章,受到后世文人的高度贊揚和極力推賞,書法家更是常以它作為表現(xiàn)對象。文征明(1470~1559),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號衡山居士,明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與祝允明、王寵并稱吳書門派的三大書法家。此帖是文征明八十二歲時的作品,筆法緊勁,中規(guī)中矩。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老杜的詩句用在陶淵明的身上,再恰當(dāng)不過了。在他生活的當(dāng)世,他僅僅是作為一位高雅的隱士被人稱道的。當(dāng)時的社會普遍推崇華麗綺靡的文學(xué)風(fēng)格,他的詩歌樸素沖淡,并不合于當(dāng)時人的口味。所以在他死后的兩百年里,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到了唐代,李白、杜甫也并沒有對陶淵明表現(xiàn)出特別的尊崇。但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明顯受到了他的巨大影響。六百年后的趙宋王朝,終于出現(xiàn)了一位陶淵明的異代知音,他就是蘇軾。在蘇軾的心目中,陶淵明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毫無疑問應(yīng)該在李、杜之上。由于東坡的極力推重,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陶淵明其人其詩的價值。從此陶淵明走出了寂寞的田園。

當(dāng)今的世界,處處是喧囂與騷動,陶淵明似乎又回到了寂寞的東籬邊。但他獨特的藝術(shù)個性以及偉岸的品格,仍然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x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在這個紅塵擾擾的地球村,他的詩篇就是我們苦苦尋求的寧靜的大自然。它就是明月、晨曦、秋菊和泉流,它就是我們的田園。

第二章 江南煙雨與塞北秋風(fēng)

——南北朝文學(xué)

從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到公元589年楊堅立隋,一共169年,這一段歷史空前的紛繁而復(fù)雜。中國處于長期南北分裂的狀態(tài)。南方經(jīng)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統(tǒng)稱南朝;北方共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朝代,統(tǒng)稱北朝。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文學(xué)現(xiàn)象是永明體的發(fā)明,它直接影響了律詩的產(chǎn)生;民歌創(chuàng)作也給當(dāng)時的詩壇帶來了清新的氣息。這一時期的著名文學(xué)家有謝靈運、鮑照、謝朓、庾信等人。此外,小說創(chuàng)作在魏晉南北朝也初具規(guī)模,《搜神記》和《世說新語》兩部書,一寫神圣,一寫人間,達到了很高的成就。

亂世中的山光水色與孤憤之聲——謝靈運和鮑照

謝靈運是東晉名將謝玄之孫,他襲封祖上的康樂公爵位,世稱謝康樂。謝氏家族為東晉功臣,改朝換代之后,受到劉宋王朝的壓制。謝靈運本來是一位熱心功名的人,但由于他所代表的王、謝家族與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之間存在著矛盾,因而一直得不到重用。他心懷憂憤,無處發(fā)泄,便把精神寄托在山水之間。

或許謝靈運是中國幾千年來最富有的詩人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并不影響他的高貴的門第。他在一個叫作始寧的地方建有一座很大的莊園,園中修筑江曲桐亭樓、山中精舍和石門別墅,栽種桃梅百里。這里背山臨水,茂林修竹,景致幽雅,如同仙境一般。他就在這里流連山水,同時創(chuàng)作山水詩。這些詩作傳到京城里,文士雅客們爭相傳頌,稱贊他才華蓋世。他卻說:“天下才為一石,子建(曹植)獨得八斗?!笔O聝啥纺?,天下人共有一斗,另外一斗則非我謝靈運莫屬。話說到這份上,讓人都不知道說他是謙虛還是驕傲。

但是他的確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個大力創(chuàng)作山水詩的人。他的創(chuàng)作,擴大了詩歌題材的領(lǐng)域,豐富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技巧。

在游山玩水的過程中,或沿溪緩行,或登臨棧道,或仰觀飛泉,或攀摘卷葉,耳目所及,皆以入詩,便成一幅美麗圖畫。他描寫山水景物,主要依據(jù)游覽時的親眼所見,運用在當(dāng)時算是清新自然的語言加以精細描繪。在他筆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物就是物,讀者感受到的只是自然山水的光彩、動靜、聲響。

謝靈運像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移籍會稽(今浙江紹興)。幼年寄居于道館,族人常以“阿客”、“客兒”名之,世稱“謝客”;襲封康樂公,也稱“謝康樂”。其詩清新流麗、意境優(yōu)美,開山水詩一派。鐘嶸《詩品》列為上品。黃子云《野鴻詩的》道:“康樂于漢魏外別開蹊徑,舒情綴景,暢達理旨,三者兼長,洵堪睥睨一世?!?/p>

他的創(chuàng)作高潮期是擔(dān)任永嘉太守以后。離開京城這年夏天,他沿富春江溯流而上,經(jīng)桐廬轉(zhuǎn)婺江而達金華,然后改由陸路到青田,再順流而下,直抵永嘉。這一路上景色秀麗,風(fēng)光明媚,謝靈運詩興大發(fā),寫下《七里瀨》、《初往新安桐廬口》、《夜發(fā)石關(guān)亭》等著名的詩篇。到永嘉后他不問政事,縱情游玩,踏遍這里的山山水,寫下了諸如《登池上樓》、《登江中孤嶼》這樣出色的作品。

要完整地讀一篇謝靈運的詩并不容易。他就像是一位火候未青的雕刻者,在詩里處處留下斧痕,不過他的佳句實在不少:

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

云日相暉映,空水共澄鮮。(《登江中孤嶼》)

這些名句語言工整精練,境界清新自然,猶如一幅幅鮮明的圖畫,從不同的角度向人們展示著美麗的大自然,給人以清新開朗的美感。尤其是“池塘生春草”兩句,由于元好問的極力推崇,更是為人所熟知。

鮑照出身寒微,與謝靈運幾乎是兩個對立的階層。他少有才名,曾經(jīng)擔(dān)任過秣陵令、中書舍人等官職,后來又擔(dān)任臨海王前軍參軍,在一次戰(zhàn)爭中為亂軍所殺。鮑照曾經(jīng)自嘆“孤門賤生”,不受人重視,一生受盡了歧視和打擊。

蓮社圖 南宋 佚名《蓮社圖》描述東晉時期的高僧慧遠在江西廬山虎溪東林寺結(jié)盟白蓮社的故事。參加蓮社的都是當(dāng)時的名流,有陶淵明、謝靈運、宗炳、劉程之等人。上圖表現(xiàn)的是謝靈運騎馬而去,陶淵明因為腿病由學(xué)生與兒子架抬前往。

鮑照的文學(xué)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都有名作,而最能體現(xiàn)其特色的,當(dāng)數(shù)七言樂府詩,尤以《擬行路難》十八首為人稱道。鮑照有時直抒胸臆,有時則純用比興,大抵以抒寫悲憤為主。比如第四首: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fù)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全詩突出了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瀉愁,吞聲不言則更添愁。第六首中說:“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抒情主人公拔劍擊柱,仰天長嘆,有志難伸而悲憤滿懷。

在《擬行路難》中還有一些詩,寫的是游子、思婦以及棄婦的愁苦之情。如第八首寫思婦想念遠方的征夫:“床席生塵明鏡垢,纖腰瘦削發(fā)蓬亂。”借寫室內(nèi)器物的積滿塵垢和女主人的懶于妝飾,來表現(xiàn)相思之苦。

除了《擬行路難》之外,《梅花落》也是鮑照七言樂府詩的名作,詩是這樣寫的:

草書古詩帖 唐 張旭

此圖是古詩帖的一部分,書寫的是謝靈運的《巖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贊》:衡山采藥人,路迷糧亦絕,過息巖下坐,正見相對說。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別可。其書非世教,其人必賢哲。此帖的作者也有人認為是南朝宋時的詩人謝靈運。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fēng),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

《梅花落》本是漢樂府笛曲。鮑照借此古題,稱贊梅花能在嚴寒中開放,又嘆其風(fēng)華不能長久,顯然是用了比興的手法,借梅花喻人,曲折地流露出對于社會的不滿。

鮑照的詩歌創(chuàng)作對于稍后的沈約、謝朓以及唐代詩人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三章 格律詩的先聲

——永明體

劉宋時期,謝靈運和鮑照的創(chuàng)作,追求新巧密麗,是詩歌向精致典麗方向發(fā)展的一個指南。接下來的齊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的立國只有二十多年。但是這短時期內(nèi)有一個重要的文學(xué)現(xiàn)象,那就是“永明體”的出現(xiàn)。

永明是齊武帝的年號(483~493)。

蕭衍像

蕭衍(464~549)即梁武帝,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早歲與沈約、王融、蕭琛、范云等七人并游于齊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號為“竟陵八友”。后乘齊內(nèi)亂,攻下建康,建立梁朝。他于公元502至549年在位,是一位文學(xué)家、書法家、政治家,同時也是一位狂熱的佛教徒,曾舍身出家。他在位期間,梁朝文藝鼎盛,國力強大,但在后期由于寵信從北魏來降的奸臣侯景,使得自己國破家亡,凄凄然饑餓而死。

當(dāng)時的文人們?nèi)杭诰沽晖跏捵恿嫉奈髹。M行多種多樣的文學(xué)活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文學(xué)集團。其中最著名的有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云、任昉、陸倕八個人,號稱“竟陵八友”。八友中的沈約和此外的周顒是聲韻學(xué)方面的專家,他們把漢語四聲的學(xué)問運用到文學(xué)創(chuàng)作之中,創(chuàng)立了四聲八病之說,給詩歌創(chuàng)作立了不少的規(guī)矩,比如一句之內(nèi),平仄交錯,兩句之間,平仄對立,一首詩的中間大都使用對仗的句子,等等。

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這是掉進了形式主義的泥塘了。但是它強調(diào)了詩歌的音樂性,提出了諸如“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對于詩歌聲律之美的認識上升到了自覺的高度,從而為唐詩的興盛繁榮打下了重要的基礎(chǔ)。

在嘗試“永明體”創(chuàng)作的詩人中,謝朓是比較成功的一位。他是謝靈運的族侄,叔侄倆都以山水詩見長,后世一般美稱他為“小謝”,又因為他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宣城太守,所以又稱他謝宣城。

雖然同出于豪門,但是謝朓并沒有謝靈運那一種野心和高傲,而是軟弱謹慎,處事猶豫。他的詩作里所表現(xiàn)的感情,大多是迷惘、憂傷,寫景也大多是清麗悠遠。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州,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

任昉像

任昉(460~508),字彥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歷仕宋、齊、梁三代,南北朝著名文學(xué)家。齊永明年間,任竟陵王蕭子良記室參軍,為“竟陵八友”之一。齊梁之間,文辭為世所重,與沈約齊名,人稱“沈詩任筆”。

詩人以自然流暢的語言,將眼前層出不窮、清麗多姿的自然景觀編織成一幅色彩鮮明而又和諧完美的圖畫,使讀者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而這明媚的春景又和詩人思鄉(xiāng)的情思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和謝靈運的詩作個對比就能發(fā)現(xiàn),謝朓繼承了大謝山水詩描繪細致、語言清新的特點,但是又不同于他的寫實主義的客觀描摹,而是通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抒發(fā)情感意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由于有意識地追求詩歌的聲律之美,謝朓的詩作里出現(xiàn)了不少精美的警句。他只用簡簡單單幾個字,就能點染出一幅蕭疏淡遠的水墨畫,高雅閑淡而又富于思致。有很多句子放在唐人妙句里也幾可亂真。

除了上面所引的“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之外,還可以隨意列舉: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暫使下都》)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謝朓這種清新秀發(fā)的文采風(fēng)流,迷倒了他身后的一大批人??癜恋谜l都不放在眼里的李太白,獨獨對謝朓深有會心。在《金陵城西樓月下吟》一詩里,李白情不自禁地贊嘆道:“月下沉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

精彩閱讀

佳期期未歸,望望下鳴機。徘徊東陌上,月出行人稀。

——南北朝·謝朓《同王主簿有所思》

洛陽城東西,長作經(jīng)時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如雪。

——南北朝·范云《別詩》

自君之出矣,羅帷咽秋風(fēng)。思君如蔓草,連延不可窮。

——南北朝·范云《自君之出矣》

林斷山更續(xù),洲盡江復(fù)開。云峰帝鄉(xiāng)起,水源桐柏來。

——南北朝·王融《江皋曲》

六代舊山川,興亡幾百年。繁華今寂寞,朝市昔喧闐。夜月琉璃水,春風(fēng)柳色天。傷時為懷古,垂淚國門前。

——南北朝·沈約《登北固樓》

已矣平生事,詠歌盈篋笥。兼復(fù)相嘲謔,常與虛舟值。何時見范侯,還敘平生意。

——南北朝·任昉《出郡傳舍哭范仆射》

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子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生輝光,平頭奴子提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嫁與東家王。

——南北朝·蕭衍《河中之水歌》

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軀乃無依。

——南北朝·蕭衍《冬歌》

陌頭征人去,閨中女下機。含情不能言,送別沾羅衣。

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

——南北朝·蕭衍《襄陽踏銅蹄歌二首》

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庾信

庾信出身于一個詩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有很好的文學(xué)修養(yǎng),他幼時即博覽群書,尤其喜歡讀《左傳》。十五歲那年,他被召入東宮,當(dāng)了昭明太子蕭統(tǒng)的講讀。二十歲左右開始做官。歷任侍郎、別駕、正員郎等職。這一時期他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是寫一些宮體詩。

梁武帝末年,侯景叛亂,攻到建康,繁華的建康化為了一片瓦礫,庾信的三個孩子死于亂軍之中,老父親也不知流落到了何方。戰(zhàn)亂平定以后,他到了江陵,投奔梁元帝蕭繹,又開始作起了官。

兩年以后,他奉命出使西魏,恰在此時,西魏大軍進攻江陵,殺了梁元帝,把大批的南朝百姓帶到北方做奴隸,庾信的老母和妻子也在俘虜之列。庾信憑著他和西魏安定公宇文泰的朋友關(guān)系,總算讓敵人把妻母放還了。但是庾信卻以才華出眾被強留在北方,再也回不了江南。

遙遠的故土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化成了富足安寧的理想之邦,他憤懣于北方異族對這一切的破壞,同情江南父老在這場歷史浩劫中的苦難遭遇,他也景仰那些曾經(jīng)為之奮斗并在救亡圖存中做出過貢獻的英雄們,雖然他自己并不光彩。情郁于中,發(fā)之于外,就成了一篇篇抒寫“鄉(xiāng)關(guān)之思”的詩賦華章?!栋Ы腺x》和《擬詠懷》二十七首,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

庾信《步虛詞》帖 唐 張旭

《哀江南賦》是一篇用賦體寫的梁代興亡史和作者自傳。這篇賦敘述家風(fēng)世德、個人際遇,又敘述梁王室的盛衰全程。它凝聚著對故國君臣與人民在金陵、江陵兩次被禍的哀傷,概括了江陵陷落時被俘到長安的十萬臣民的血淚生活。這篇賦概括一代興亡,描寫人民苦難,既是抒情的長篇,也是詠史巨制,在六朝的辭賦中絕無僅有。他還創(chuàng)作有抒情小賦如《枯樹賦》、《小園賦》、《傷心賦》等?!犊輼滟x》純用比興手法,以樹木自比,表達身世飄零的感慨,極富感染力,據(jù)說毛澤東晚年時時吟誦。《小園賦》偏重寫景,《傷心賦》著意抒寫個人不幸。這些作品都是賦史上廣為傳誦的名作。

《擬詠懷》27首,雖然未必是作于一時,但是主旨相似,全是感嘆自己的身世、思念家鄉(xiāng)、哀悼梁代亡國的內(nèi)容。比如第十一首:

校書圖 北齊 楊子華

此圖表現(xiàn)北齊天保七年(556)皇帝高洋命樊遜等人刊校五經(jīng)諸史的故事,反映了北朝對文藝的重視。和北齊并立的北周政權(quán)同樣對南朝文藝相當(dāng)向往。當(dāng)時庾信為南朝梁的御史中丞,出聘西魏,因詞采有盛名,所以被扣留不允其還。后北周受禪,庾信歷官至司水下大夫、弘農(nóng)郡守、司憲中大夫、洛州刺史、司宗中大夫,雖數(shù)次請求返回南方,但北朝終是惜才,不肯將他放還。庾信最后在隋開皇元年(581)卒于北方,年六十八。

名言警句

陽關(guān)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南北朝·庾信《重別周尚書》

玉關(guān)道路遠,金陵信使疏。獨下千行淚,開君萬里書。

——南北朝·庾信《寄王琳詩》

南登廣陵岸,回首落星城。不言臨舊浦,烽火照江明。

——南北朝·庾信《和劉儀同臻詩》

秦關(guān)望楚路,灞岸想江潭。幾人應(yīng)落淚,看君馬向南。

——南北朝·庾信《和侃法師》

故人倘思我,及此平生時。莫待山陽路,空聞吹笛悲。

——南北朝·庾信《寄徐陵詩》

比日思光景,今朝始暫逢。雨住便生熟,云睛即作峰。水白澄還淺,花紅燥更濃。已歡無石燕,彌欲棄泥龍。

——南北朝·庾信《喜睛詩》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zhàn),日戚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fēng)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

慘厲肅殺的戰(zhàn)爭氣氛,天高地遠的北地風(fēng)光,凄壯悲涼的羌笛,無不激起詩人的鄉(xiāng)思與哀嘆。庾信運用寫宮體詩時練就的成熟的文學(xué)技巧,把自己從未有過的經(jīng)歷和情感寫入詩中,這樣,北朝的生活環(huán)境,南朝的文學(xué)技法,全新的人生體驗,共同熔鑄了一位出色的詩人。

唐代詩人對庾信的作品都很熟悉。杜甫曾以“清新庾開府”稱贊李白,而他自己則在詩中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庾信,甚至在他的臨終絕筆里還說自己“哀傷同庾信”。這位南北朝時期的最后一位大家,在生前一定不會想到,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竟然都對他青睞有加。

人世與幽冥的二重奏——《搜神記》和《世說新語》

中國是一個抒情的國度,敘事文學(xué)并不發(fā)達。文學(xué)的腳步走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種文學(xué)體裁競相亮相,小說也不甘落后,冒出來兩部奇書:《搜神記》和《世說新語》。

《搜神記》是一部記錄神仙怪異故事的書,它的作者是東晉時期的干寶。干寶字令升,河南新蔡人,年輕時勤學(xué)博覽,喜歡陰陽術(shù)數(shù)之類的東西,因為才名出眾,被朝廷召為著作郎。

《搜神記》中的故事,有寫歷代神仙的,有寫巫術(shù)方士的,有寫河伯和山神的,也有寫歷代妖異災(zāi)祥之事的,不一而足。

《搜神記》中所寫鬼神,多有善惡的分別。比如《丁新婦》這則故事里,講述一位善良的少女,被親人迫害而死,死后為神現(xiàn)形,有那些居心不良的男子想要調(diào)戲她,她就施加懲罰;而忠厚的老者幫助她渡河,她就施以善報。與這位善神相對比的,有一位叫作蔣侯的惡神,他在世為人時嗜酒好色,死后為神,任意致人死命,為害一方,而百姓卻無可奈何。

在勸善懲惡的主題之外,《搜神記》又描寫人鬼之間的愛情故事。如《紫玉韓重姻緣》一篇,講的是吳王的女兒紫玉,生前和韓重兩情相悅,私訂終身,而吳王堅決不許,紫玉郁郁而死,死后為鬼,和韓重人鬼相見于墓穴,贈以明珠。《辛道度》、《談生》、《鐘繇》等幾篇,也都是講的這類故事,寄寓追求婚姻自由的意義。

《搜神記》中,還有不少優(yōu)美的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如《董永》、《嫦娥奔月》、《弦超》、《河伯女》等。如《嫦娥奔月》:

羿請無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于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恐毋驚,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為蟾蜍。

又如《董永與織女》: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愿為子妻。”遂與之俱。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庇涝唬骸懊删荩竼适詹?。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敝髟唬骸皨D人何能?”永曰:“能織?!敝髟唬骸氨貭栒撸罹龐D為我織縑百匹?!庇谑怯榔逓橹魅思铱?,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闭Z畢,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干將莫邪煉劍圖 清 任頤

《三王墓》是東晉時期干寶《搜神記》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講述的是干將莫邪煉劍及其子赤比復(fù)仇的故事。此圖表現(xiàn)的正是干將莫邪煉劍的情形,線條剛勁有力,用墨溫潤,設(shè)色淡雅,是任頤人物畫中的精品。

這些故事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致,已經(jīng)是比較成熟的短篇小說了。這一類故事對唐代的傳奇和元明兩代的戲曲,都有較大的影響。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唐之傳奇文(上)》中說:“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于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zhuǎn),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p>

《世說新語》的編纂者劉義慶(403~444)是劉宋武帝劉裕的侄子,十三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后來又襲封臨川王,很受皇帝賞識和重用。劉義慶生來就喜愛文藝,喜歡與文學(xué)之士交游?!妒勒f新語》是以記錄人物的逸聞瑣事為主的志人小說,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奇書,對后世中國文人的心理和創(chuàng)作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著)書影

《世說新語》按照類書的形式進行編排,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xué)”等三十六篇。主要記載自東漢至東晉這一段歷史中文人名士的言行,尤以晉朝人為重。所記的事情,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風(fēng)貌為主,并不追求歷史的真實性。或是高尚的品行,豁達的胸懷;或是出眾的儀態(tài),機智的談吐;或忘情山水,流連江湖;或高居廟堂,勉力國是:都能夠表現(xiàn)出那一時代知識分子的人生態(tài)度和文化趣味。

魏晉是一個大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大解放的時代。人們的個性得到自由發(fā)揚,精神品格得到升華,比如那位臨刑的時候仍然彈琴自娛的嵇中散: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fēng)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被蛟唬骸懊C肅如松下風(fēng),高而徐引?!鄙焦唬骸帮逡怪疄槿艘?,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這一種優(yōu)雅的儀態(tài),蘊涵著令人羨慕的人格修養(yǎng)。再如東晉名相謝安:

王子猷雪夜訪戴圖 明 佚名

圖中表現(xiàn)的是南朝宋劉義慶所著《世說新語》中的王子猷雪夜訪戴的故事。

謝公與人圍棋,俄而謝玄淮上信至??磿?,默默無言,徐向局。客問淮上利害,答曰:“小兒輩大破賊。”意色舉止,不異于常。

他的侄子謝玄在前方與敵軍八十萬大軍對敵,國家興亡,在此一舉,勝利消息傳來,他卻平靜如常,這種臨大事有靜氣的胸懷和雅量,不知傾倒多少自以為是的士人。

書里也寫那些名士們在平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xiàn),很能夠見出人物的真性情。比如著名的王子猷雪夜訪戴故事: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寥寥數(shù)語,而人物的個性風(fēng)貌,纖毫畢見。魏晉人物能言善辯,在語言表達上十分的機智敏捷,尤以能說會道著稱。以“言語”中所記的鄧艾為例:

鄧艾口吃,語稱“艾艾”。晉文王戲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幾艾?”對曰:“鳳兮鳳兮,故是一鳳。”

口吃的鄧艾,在別人嘲笑缺點時,能夠巧妙地引用古語為自己解嘲,言辭十分得體,充分表現(xiàn)出一種急智。再比如王子敬:

謝玄像

謝玄,字幼度,謝安之侄,東晉時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妒勒f新語》記載了他大量的言行談吐和生平事跡?!妒勒f新語·言語》載:晉武帝每餉山濤,恒少,謝太傅(謝安)以問子弟,車騎(謝玄)答曰:“當(dāng)由欲者不多,而使與者忘少?!?/p>

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很平常的一句話,但是細細讀來,的確能讓人感受到名士對美的敏銳的領(lǐng)悟能力,對大自然的一往情深。

一部《世說新語》,就是魏晉時期風(fēng)流名士的人物畫卷。透過這些名士的言談舉止,我們窺見了那個時代優(yōu)秀士人的真性情,這是一種與天地造化相融為一的絕響。

東山報捷圖 明 仇英

謝安(320~385),字安石,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卒后贈太傅,謚文靖,是東晉的一代名相。《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他的詞條最多,記載也最豐富。圖中表現(xiàn)的正是《世說新語》中描述的“東山報捷”場面:報捷的童子侍立在一旁陳述戰(zhàn)事的勝利,而謝安仍專心下棋,鎮(zhèn)定自如。

吳儂小調(diào)與草原牧歌——南北朝民歌

似乎是為了與同一時期文學(xué)的貴族化相抗衡,南北朝的民歌創(chuàng)作蔚為興盛。無論是南方的山清水秀,還是北方的天高地迥,都能在人民心中激起美的感悟并發(fā)而為歌,展現(xiàn)出一種天籟自然之美。

江南地區(qū)氣候溫潤,物產(chǎn)豐富,花木繁榮,風(fēng)光明媚,并且觀念也比較開放,人們普遍追求人生的快樂和感情的滿足。所以南朝民歌集中抒寫男女之情,而且絕大多數(shù)是以女子的口吻來表達對于戀人的相思和愛慕,風(fēng)格深婉纏綿,清新艷麗。

烏衣晚照圖 明

《石城樂》、《莫愁樂》、《西洲曲》都是南朝民歌中的精品,展現(xiàn)了南方特別是當(dāng)時文化中心建康(石頭城、石城)的風(fēng)土人情。這幅《烏衣晚照圖》是后人想象的南朝石頭城朱雀橋東烏衣巷的水鄉(xiāng)風(fēng)光,頗有古風(fēng)。

南朝民歌善于以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抒寫悠悠的情思。比如《子夜四時歌·秋歌》中的一首:

秋風(fēng)入窗里,羅帳起飄飏。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風(fēng)入窗,吹起羅帳,此時不經(jīng)意地抬頭,一眼望皎月。這圓圓的月亮勾起閨中女兒的情思,她想到遠方的情人或許也在癡癡地望著月亮,于是便把自己的情思借這光華遙相傳遞。這種以景寫情、情景相生的寫法,在樸素的漢樂府民歌里是見不到的。

橫吹圖 南北朝

著名的北朝民歌《企喻歌》、《地驅(qū)樂歌》、《隴頭流水》、《折楊柳歌》、《木蘭詩》都被歸入橫吹曲辭。橫吹曲,起初稱為“鼓吹”,馬上演奏,是軍中之樂。其后分為兩部:有簫笳者稱為鼓吹,用于朝會道路;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于軍中。上圖是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武平二年(570)北齊墓中壁畫,再現(xiàn)了當(dāng)時的演奏形式。

南朝民歌里最出色、寫得最美的詩篇,當(dāng)屬《西洲曲》。這首詩描寫一位少女從初春至深秋、從現(xiàn)實到夢境,對遠方情人的思念: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缮從咸燎铮徎ㄟ^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干頭。欄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fēng)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詩基本上是四句一換韻,又運用了連珠格的修辭手法,形成了一種回環(huán)婉轉(zhuǎn)的旋律,聲情搖曳,韻味無窮。

出行圖 南北朝

《幽州馬客吟歌》、《紫騮馬》、《企喻歌》、《折楊柳歌》等都是北朝民歌中的名篇,內(nèi)容大多與馬有關(guān),這與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多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有密切的聯(lián)系?!镀笥鞲琛分械摹澳袃河鹘。Y(jié)伴不須多”、“放馬大澤中,草好馬著驃”,《折楊柳歌》中的“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放馬兩泉澤,忘不著連羈”,《幽州馬客歌》中的“快馬常苦瘦,剿兒常苦貧”都反映了當(dāng)時“馬政”的興起,已滲入到日常生活中。上圖是山西省太原市出土的武平二年(570)北齊墓中壁畫,是北朝武士騎馬出行的情景,真實反映了當(dāng)時的社會生活。

名言警句

儂作北辰星,千年無轉(zhuǎn)移。歡行白日心,朝東暮復(fù)西。

——南朝《子夜歌》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千三,所有二千在。

——南朝《懊儂歌》

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灣。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南朝《那呵灘》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南朝《江南》

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dāng)嗖涣鳌?/p>

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

——南朝《莫愁樂二首》

生長石城下,開窗對城樓。城中諸少年,出入見依投。

——南朝《石城樂二首》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北朝《敕勒歌》

隴頭流水,流離山下。念吾一身,飄然曠野。

隴頭流水,鳴聲幽咽。遙望秦川,心肝斷絕。

——北朝《隴頭行》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口,白骨無人收。

——北朝《企喻歌》

北朝質(zhì)樸豪放的民歌的作者是身處北方的各族人民。大漠平川,駿馬為伴,造就了他們孔武強悍的精神:

健兒須快馬,快馬須健兒。蹕跋黃塵下,然后別雄雌!

矯健的騎手騎上快馬才能顯示出他的威猛,快馬馱上健兒才能跑出它的威風(fēng)。他們即使是歌唱愛情,也有粗獷的調(diào)子:

驅(qū)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呼天!

這首奔放樸野的愛情詩歌,把少女渴望出嫁的心情,表達得如此直露。至于北朝民歌的名篇,那是眾所周知。在天蒼蒼,野茫茫,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的北國,走出了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木蘭慷慨從戎,馳騁沙場十余年,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而在凱旋之后功成不居,返回家園和雙親弱弟同享天倫。這位勇敢剛毅而又親情濃郁的女英雄,堪稱中國文學(xué)史上最理想的女性形象。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