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編 先秦文學——青銅時代的東方智慧

不可不知的文學常識(中國卷超值全彩白金版)(精) 作者:李小龍,張仲裁,楊飛 著


第一編 先秦文學——青銅時代的東方智慧

孕育著,萌動著,積累著……當華夏民族的祖先一步步走出了蒙昧的洪荒時代,學會用他們的稚嫩而勇敢的聲音喊出自己內(nèi)心困惑和悲傷的時候,當他們學會了用文字這一令鬼神喪膽的神秘武器解開自己的文化密碼的時候,繆斯女神在古老的黃土地上撒下的文學種子,也隨之在文明的春風中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從《詩經(jīng)》到《左傳》,從《莊子》到《離騷》,先秦文學在詩歌、散文、小說等各個題材上啟迪了中國文學,奠定了中國文學敘事、抒情、寫景、狀物的偉大傳統(tǒng)。

第一章 響徹千年的木鐸金聲

——詩的起源與《詩經(jīng)》

詩歌是上蒼饋贈給華夏民族的最好的禮物。從刀耕火種的洪荒時代起,身穿獸皮樹葉的華夏祖先,就已經(jīng)學會了用簡單而整齊的語句在艱辛的勞動中呼喊,在恐怖的災(zāi)異前祈禱,在黑夜的篝火旁吟唱。詩歌伴隨著人們走過最貧瘠的年代,慰藉人們灰暗而無助的靈魂。

遠古時期的聲響——洪荒歌謠與神話傳說

舞蹈紋陶盆 新石器時代

文學藝術(shù)起源于勞動生活,《淮南子·道應(yīng)訓》說:“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yīng)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痹几栉鑼ξ膶W的產(chǎn)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盆出土于中國西部的宗日文化遺址,內(nèi)壁飾有兩組手拉手舞蹈紋圖案,再現(xiàn)了原始社會人們在勞動之余的生活狀態(tài)。

似火的驕陽照在大地上,一群原始的人類正扛著粗壯的大木頭前行。他們的汗水像雨水般滾落,他們被曬成古銅色的皮膚閃閃發(fā)光。這些木頭如此沉重,以至于他們不得不走走停停。太累了,不知道是誰第一個喊出一聲“邪許”來松弛自己緊張的神經(jīng),旁邊的人也和了一聲。哪知道,這種簡單的呼喊竟然奇妙地使疲倦的身心得到緩解,人們紛紛加入這“邪許”的唱和中來。漸漸地,人們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步伐與大伙的腳步協(xié)調(diào),適時地發(fā)出呼喊使之與眾人的呼喊相配合。高低起伏的聲音,輕重相間的腳步,整齊劃一的動作,使得艱苦的勞動變得輕松了許多。人們逐漸學會了這樣的方式,并把它運用在各種勞動場合,慢慢形成了一種簡單的模式。

這種簡單的模式就是節(jié)奏。節(jié)奏向形體的方向邁一步就是舞蹈,向聲音的方向邁一步就是音樂,向文字的方向邁一步,就是詩歌。雖然這種有節(jié)奏的呼聲只是一種聲音,沒有任何有實質(zhì)意義的歌詞,但那種自然而健康的韻律,實際上就是詩歌的起源,也是一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開始。

在遠古部落首領(lǐng)葛天氏的時代,人們手持牛尾巴,腳踏著節(jié)拍,載歌載舞,為勞動和收獲歌唱,為天地鬼神歌唱。這是原始社會人類的一種簡單而純粹的娛樂方式。在這種最樸素的集體文藝活動中,孕育著人類語言、感官和形體藝術(shù)的最初形態(tài)。

《山海經(jīng)》書影

成書于周代的《山海經(jīng)》是中國古代神話寶庫中的經(jīng)典,記載的著名神話有“精衛(wèi)填?!薄ⅰ靶烫鞝幍邸?、“夸父追日”、“西王母”、“天有十日”、“月有十二”等,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當人們掌握了更多的語言技巧,尤其是掌握文字這一強大工具后,人們開始學會把那些無意義的“邪許”聲變?yōu)橛幸饬x的語句,從而給自己內(nèi)心更大的動力?!皵嘀?,續(xù)竹,飛土,逐肉?!薄秴窃酱呵铩分杏涊d的這首《彈歌》,回憶了我們的祖先完整的狩獵過程,記錄了漁獵時代的社會生活。雖然很短,很簡單,但已具備了一首詩歌的雛形。

語言居然可以有這樣奇妙的作用。于是,原始的人們對語言的力量不禁產(chǎn)生了崇拜,他們企圖通過它控制那些給他們帶來傷害的自然現(xiàn)象,甚至企圖通過語言去影響神靈,以實現(xiàn)自己的某種愿望。因此,他們常常把詩歌當作“咒語”使用:

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禮記·郊特牲》)

從語氣上看,雖然這是祈禱,但卻充滿了命令的語氣。因此,這首詩歌雖然看起來是“祝詞”,但其本質(zhì)上卻具有“咒語’的作用。以語言為武器,人們指揮著自然服從自己的愿望,在幻想中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當然,在無所不在的強大自然力量的支配下,原始的人類還是無法將他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打量清楚。面對自然,他們會驚恐、贊嘆,在斗爭失敗時,又不免懊惱、懷疑,甚至時常感到自己的渺小和軟弱無力。天地是怎么形成的?人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上?為什么人會死?為什么天上會打雷、下雨?這些問題像座大山一樣橫亙在人們心中,當人們無法解釋這一切的時候,一種神秘主義便占據(jù)了他們的心靈。在他們看來,在冥冥之中,必然有一種不為人所知的神秘力量,在高遠的空中控制著人類,支配著人類的命運。于是,在他們心中,一切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都被神化,隨后他們又在生產(chǎn)勞動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創(chuàng)造許多神的故事,這就是神話的起源。

后羿射日圖 戰(zhàn)國

后羿射日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話傳說之一。《淮南子·本經(jīng)訓》記載: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這幅圖來自于湖北省隨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制衣箱。圖中每棵樹上都有金烏和九個太陽,后羿正舉箭待射。

神話是一個民族想象力的起源,也是推動人類社會走向文明的動力?,F(xiàn)存的各種片斷神話資料中,較有意義的是仍接近于原始狀態(tài)、主要解釋萬物起源和人與自然之關(guān)系的部分。其中以女媧救世的神話最為著名。《淮南子·覽冥訓》記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這是華夏民族的祖先對于天地萬物的形成做出的解釋。在他們的腦海中,最初的天地一度遭受了大破壞,洪水和大火毀滅了一切生物。后來是人面蛇身的女媧想盡了辦法,才重新創(chuàng)造了天地,撲滅了炎火,止住了洪水,樹立了四極,然后才慢慢地創(chuàng)造出生物和人類來。

在那個生產(chǎn)力落后的年代,人們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精神的宇宙空間里,為自己不能解釋的生存狀態(tài)和自然現(xiàn)象尋找合理的可能。他們飽受洪水之苦,于是便有了治水的鯀禹;他們?yōu)榱胰蘸透珊邓勰ィ谑潜阌辛松淙盏暮篝?;他們向往太空的無限空間,于是便有了嫦娥奔月;他們經(jīng)歷了種族間的慘烈戰(zhàn)爭,于是便有了黃帝和蚩尤之間的大戰(zhàn)。作為初民幻想的結(jié)晶,古代神話在千萬年后,依然激發(fā)著華夏民族的想象力,成為后世作家創(chuàng)作的取之不盡的寶庫。

伏羲女媧圖 唐

伏羲與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人類是由這對兄妹結(jié)合產(chǎn)生的。這件出土于新疆吐魯番的墓幡由絹制成,懸掛在墓室的頂部。圖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以手相抱,伏羲執(zhí)矩,女媧擎規(guī),以示天地方圓。畫面滿布圓點代表天宇星辰,上部繪著內(nèi)有三足烏的太陽,下部繪著內(nèi)有玉兔、桂樹、蟾蜍的月亮,表現(xiàn)了人類始祖遨游于日月蒼穹間的情景。

抒情言志的偉大起點——《詩經(jīng)》

古老的黃河以其深厚的內(nèi)涵和奔騰的氣質(zhì)孕育著華夏文明。剛剛走出茹毛飲血的年代,我們的祖先就在艱苦的條件下,在黃河流域建立起一個以青銅為象征,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為了維持內(nèi)部秩序的穩(wěn)定與和諧,這個社會需要抑制其社會成員的個性自由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這個時代,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中國文學的偉大起點——《詩經(jīng)》出現(xiàn)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詩經(jīng)》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六世紀)約五百余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在這個按音樂關(guān)系劃分為《風》、《雅》、《頌》的詩歌世界里,展現(xiàn)了一個久遠的年代里,我們的祖先關(guān)于政治風波、春耕秋獲、男女情愛的悲歡哀樂。作為周朝宗廟祭祀樂章的《頌》,真實地描繪了周民族以農(nóng)業(yè)立國的社會特征和西周初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情況:在廣闊的田野上,數(shù)萬名農(nóng)夫同時勞動,形成壯觀的勞動場面:“噫嘻成王,既昭假爾,率時農(nóng)夫,播厥百谷。駿發(fā)爾私,終三十里。亦服爾耕,十千維耦?!保ā吨茼灐む嫖罚┻@是怎樣的一幅生動鮮活的社會生活畫卷啊。難能可貴的是,在那個久遠的年代里,我們的祖先已經(jīng)學會了用詩歌來反抗黑暗的世道,對抗不公的階級剝削。在很多政治批評詩中,人們表達著自己對艱危時事的極端憂慮,對他們自身所屬的統(tǒng)治集團,包括最高統(tǒng)治者強烈不滿。在周王朝統(tǒng)治區(qū)的音樂《雅》中,有大量的針砭時弊、怨世憂時的作品?!缎⊙拧な轮弧吠ㄟ^自然災(zāi)異而警告了當權(quán)者,《大雅·蕩》則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tǒng)治者周王,以商朝的覆滅給他響了警鐘。來自民間的《國風》直接地反映了下層民眾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詩歌中對世道的怨恨更加強烈,對不公正現(xiàn)實的諷刺也更加尖銳,具有更強烈、徹底的批判精神。如《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詩經(jīng)》書影

名言警句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jīng)·擊鼓》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jīng)·北山》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詩經(jīng)·黍離》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jīng)·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詩經(jīng)·子衿》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jīng)·蒹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鶴鳴》

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詩經(jīng)·小日文》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詩經(jīng)·鹿鳴》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兮,雨雪霏霏。

——《詩經(jīng)·南山》

在反復(fù)的詠嘆中,詩人把奴隸主直呼為“貪而畏人”的大老鼠。詩篇唱出了奴隸們對剝削者的無比憎恨,同時也表露出對“樂土”的憧憬和向往。在《鄘風·相鼠》中,詩人痛罵統(tǒng)治階級的無恥淫亂;在《魏風·伐檀》中,詩人辛辣地諷刺剝削者的貪婪;在《唐風·鴇羽》中,詩人控訴統(tǒng)治階級的兵役、徭役給人民帶來的巨大傷害??傊?,《國風》中的怨刺詩無不在有力的諷刺中蘊含深沉的悲憤,吐露人民不平的心聲?!梆囌吒杵涫?,勞者歌其事”,中華民族詩歌抒情言志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就從這里牢牢地確立起來。

豳風圖之八月剝棗 清 吳求

豳風圖冊表現(xiàn)的是《詩經(jīng)·國風》中產(chǎn)生時間最早的詩的內(nèi)容,一些章節(jié)與周公有關(guān)?!搬佟痹侵苋说淖嫦裙珓⒌木幼〉?,地望在今天陜西的旬邑縣、彬縣附近。由于周人對農(nóng)業(yè)極為重視,所以豳詩多與農(nóng)桑稼穡有關(guān)。本圖依據(jù)《豳風·七月》的內(nèi)容繪制而成,主要講述農(nóng)歷八月,棗子已熟,農(nóng)人打棗、拾棗、剝棗的情景?!夺亠L·七月》曰:“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夫?!?/p>

詩經(jīng)圖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以動人的筆調(diào)描繪出,在那個物質(zhì)生活匱乏的年代,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的一邊從事著生產(chǎn),一邊在清澈的河水邊,唱出心里的甜蜜與憂傷。不管是展現(xiàn)愛情、婚姻的悲劇,還是表達懷念和思慕,抑或是描繪幽會的甜蜜,莫不生動活潑,感人肺腑?!对娊?jīng)》的首篇《周南·關(guān)雎》就是一曲火熱的情歌: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人以河州上雌雄和鳴的雎鳩起興,寫一個男子對一個采荇菜的美麗姑娘的單戀。他白天想,晚上也想,終于和她在夢里結(jié)合。盡管被后世的學者硬加上了“綱紀”與“王教”的帽子,但這熱烈而坦率的戀曲,卻在千百年后依然感動著無數(shù)為愛獻身的男女。從《衛(wèi)風·氓》里棄婦的哀傷,到《王風·君子于役》里思婦的憂愁;從《鄭風·風雨》的愛情的纏綿,到《鄘風·柏舟》誓言的堅貞,《詩經(jīng)》為我們真實地展現(xiàn)了我們的祖先在那個年代的感情生活。當然,在一個崇尚“禮”的國度里,人們追求愛情的歷程必然是一條艱難而崎嶇的路。因此,我們在《詩經(jīng)》中看到的許多情詩,都詠唱著迷惘感傷、可求而不可得的愛情: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漢廣》)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秦風·蒹葭》)

在后人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含蓄的微妙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但在當日,這恐怕是壓抑情感的自然流露。

《詩經(jīng)》的抒情較常見的是憂傷的感情,不管是個人的失意和憂傷之情,還是軍中的厭戰(zhàn)思鄉(xiāng)之情,還是男女間的戀情,《詩經(jīng)》都顯得節(jié)制婉轉(zhuǎn)。它不是噴涌而出,一泄無余,而是以“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為抒情基調(diào)。這形成了《詩經(jīng)》委婉曲折、細致雋永的特點。而這一特點,也深刻地影響中國詩歌以含蓄為美的審美精神。

《詩經(jīng)》從多方面表現(xiàn)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反映了各階層人們的喜怒哀樂,奠定了中國文學以抒情傳統(tǒng)為主的發(fā)展方向。

詩經(jīng)圖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自誕生之日起,便成為歷代藝術(shù)家著力表現(xiàn)的題材。在眾多的藝術(shù)作品中,以繪畫為首,其中最為著名的屬南宋馬和之所繪的《詩經(jīng)圖冊》。左頁上圖畫《詩經(jīng)·陳風·月出》的文章大意,左頁下圖畫《詩經(jīng)·小雅·出車》中的文章大意,本頁圖畫《詩經(jīng)·周頌·昊天有成命》的文章大意,人物造型準確生動,筆法古樸流暢,是畫家對兩千年前《詩經(jīng)》這種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再創(chuàng)作。

第二章 響徹千年的木鐸金聲

——歷史與諸子散文

對于黎民百姓來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殘酷而痛苦的。無數(shù)的戰(zhàn)亂,兼并與征伐,給那些諸侯王公帶來了利益,卻給普通百姓帶來了苦難。對于中國的文化來說,春秋戰(zhàn)國則是燦爛、輝煌的。動蕩的社會造就了活躍的思想,各種各樣的士人活躍在這個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以自己的學說為歷史上著名的“軸心時代”添上濃重的一筆??鬃?、老子、墨子、孟子、荀子、莊子……百家爭鳴的活躍局面由此形成。在這以后的兩千年封建社會中,再也沒有出現(xiàn)這樣壯麗的景觀。

中國敘事傳統(tǒng)的確立——《左傳》與《戰(zhàn)國策》

在人類還不能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們總是把鬼神當作遠遠高于他們而存在的神秘力量。為了與這些令人敬畏的神靈交流,人類安排巫師扮演人神溝通的代言人角色。這些巫師不但掌握著絕地通天的神秘咒語,而且負責保存官方的文獻典籍,掌握著那個時代最先進的文化。當然,人們對世界了解得越多,巫的作用就會越退化。到了周代的時候,無所不能的巫終于衰落了,他們變成了專業(yè)的占卜、祭祀者,掌握文獻典籍和記錄國家大事的職責則被史官取代。而一旦掌握文化的權(quán)力被進一步下移到社會的時候,那些掌握了先進文化的“士”,也開始以他們的標準編纂史書。戰(zhàn)國初年《左傳》和戰(zhàn)國末期的《戰(zhàn)國策》就是這個時代的產(chǎn)物。

一、“人”的覺醒:《左傳》

盡管被認為是一部闡釋春秋時期魯國史書《春秋》的作品,但《左傳》實質(zhì)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千百年來,它的作者一直是個猜不透的謎,司馬遷和班固都說是左丘明,并說他是魯太史,有的人認為這個左丘明就是《論語》中提到的與孔子同時的左丘明,但也有更多的人對此提出質(zhì)疑?,F(xiàn)在,人們一般都把它歸于戰(zhàn)國初年無名氏的名下。

《左傳》是一部史書,但它又不僅僅是一部史書。它沒有對歷史事件做客觀的羅列,而是以“禮”的規(guī)范總結(jié)歷史、批判人物,為人們提供歷史的借鑒。同時,作者敏銳的目光已經(jīng)深刻地穿透了歷史,看透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諸侯的爭霸,看透了新舊勢力的消長和社會變革的趨勢。作為一部剛剛擺脫了“巫”文化不久的歷史著作,《左傳》已經(jīng)開始表現(xiàn)出“人”的覺醒的力量,這就是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的“民本”思想。一方面,《左傳》揭露了貪婪無恥、暴虐荒淫之輩,褒揚了忠良正直之士;另一方面,在《左傳》的作者看來,只有尊重人民的權(quán)利,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只有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政權(quán)才能穩(wěn)固。在《桓公六年》中,作者借師曠之口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在《莊公三十二年》,說:“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边@些議論,在以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在奴隸社會行將衰亡的時代。表面上看來,天道鬼神的痕跡依然無法抹去,但實質(zhì)上,“民”已經(jīng)成為與這些神秘力量平起平坐,甚至高于他們之上的宇宙間的高大形象。在黑暗的奴隸社會,這是怎樣的一道人性的曙光??!由它所埋下的人性覺醒的火種,必然在不久的將來開花結(jié)果。

左丘明像

《春秋正義》(唐孔穎達釋)書影

此書是對春秋左丘明的《春秋左氏傳》的注釋性讀物。

精彩閱讀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左傳·曹劌論戰(zhàn)》

崔武子見棠姜而美之,遂取之。莊公通焉。崔子弒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豈為其口實?社稷是養(yǎng)。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非其私昵,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弒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

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左傳·晏子不死君難》

名言警句

多行不義,必自斃?!蹲髠鳌?/p>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蹲髠鳌?/p>

畏首畏尾,身其余幾?——《左傳》

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左傳》

嚴格來講,《左傳》并不是文學著作,但它卻處處孕育著文學的細胞。作為中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的敘事性作品,《左傳》的敘事能力比以前任何一種著作都表現(xiàn)出驚人的發(fā)展。許多頭緒紛雜、變化多端的歷史大事件,都在作者筆下處理得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尤其是關(guān)于戰(zhàn)爭的描寫,更是曲折完整,精彩動人,為后人所稱道、所借鑒?!蹲髠鳌芬粫涗浟舜蟠笮⌒装俅螒?zhàn)爭,不但像城濮之戰(zhàn)、鄢陵之戰(zhàn)這樣的大戰(zhàn)役寫得驚心動魄、曲折動人,就是那不計其數(shù)的小戰(zhàn)役也寫得精彩紛呈、各具特色?!蹲髠鳌凡⒉幌抻趯?zhàn)爭過程的描述,而是將戰(zhàn)爭的遠因近因,各國關(guān)系的組合變化,戰(zhàn)前策劃,交鋒過程,戰(zhàn)爭影響,都以簡練而不乏文采的文筆一一交代清楚。在那樣久遠的年代,這種早熟的敘事能力令人感嘆不已。而且,《左傳》在記敘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并不完全從史學價值考慮,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動有趣,常常以較為細致生動的情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形象。這些都使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文學色彩。

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小說與戲劇在很久以后才產(chǎn)生。然而與此有關(guān)的文學因素,卻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就借助了歷史著作的母胎兒孕育著?!蹲髠鳌氛堑谝徊堪S富文學因素的歷史著作,它所創(chuàng)立的文史合一的創(chuàng)作傳統(tǒng),既為后代小說、戲劇的寫作提供了經(jīng)驗,又為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士”的崛起:《戰(zhàn)國策》

劉向像

《戰(zhàn)國策》經(jīng)過劉向的整理和潤色,成為一部著名的傳世經(jīng)典,對后世影響甚大?!疤扑伟舜蠹摇敝械耐醢彩⑻K東坡都對其推崇備至。劉向(前77~前6)是西漢著名的文學家、經(jīng)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江蘇沛縣人。他是漢代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孫,元帝時因直諫而得罪權(quán)貴,被誣下獄,免為庶人,閑居十余年。成帝即位,改名向,受詔整理五經(jīng)秘書,官終中壘校尉,故后世稱“劉中壘”。他作有賦三十三篇,但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纂輯的著作,共有四部:《戰(zhàn)國策》、《說苑》、《新序》、《列女傳》。

戰(zhàn)國時期形勢圖

戰(zhàn)國時期自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于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8年滅趙,公元前225年滅魏,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燕,公元前221年滅齊,統(tǒng)一六國。

和《左傳》一樣,《戰(zhàn)國策》也是一部無法弄清作者的歷史著作。它上接《春秋》,下迄秦統(tǒng)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各國政治、外交的情狀。它原來的書名并不確定,是在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zhàn)國策》。雖然我們習慣上把《戰(zhàn)國策》也歸為歷史著作,但它與《左傳》已經(jīng)有了太多的不同。從春秋到戰(zhàn)國,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周天子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已經(jīng)蕩然無存,作為威脅社會秩序紐帶的“禮”也已然斷裂,天下諸侯蜂起,戰(zhàn)亂頻繁,新興的士階層日益崛起,逐漸成為歷史舞臺的主角。在這種情況下產(chǎn)生的《戰(zhàn)國策》,生動地反映了時代的氣息。《戰(zhàn)國策》以大量的事實展示了“士”的重要性,如《齊策四》記載齊宣王重用王斗,王斗舉薦五個人出任要職,結(jié)果齊國大治;《燕策一》記載燕昭王師事郭隗,招攬?zhí)煜轮?,結(jié)果燕國強大起來,聯(lián)合五國討伐齊國。這些布衣之士左右天下局勢的事跡被作者津津樂道,甚至加以虛構(gòu)。他們甚至在諸侯王公面前也毫不掩飾自己的鋒芒。在《齊策四》中,道出:“士貴耳,王不貴?!边@種思想不僅完全突破了講究等級尊卑的宗法觀念,而且與《左傳》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它說明,在社會的巨變中,作為一支新興的社會力量,士的影響力和地位在不斷地上升,自我意識不斷地加強,終于要和傳統(tǒng)的貴族分庭抗禮了。這樣一個戰(zhàn)亂頻繁的時代,傳統(tǒng)的道德在淪喪,傳統(tǒng)的倫理在崩潰,人們撕掉了過去籠罩在國家和人際關(guān)系方面溫情脈脈的“禮”的面紗,而代之以赤裸裸的利益關(guān)系。如蘇秦始以連橫之策勸說秦王并吞天下,后又以合縱之說勸趙王聯(lián)合六國抗秦。他游秦失敗歸來時,受到全家人的蔑視;后富貴還鄉(xiāng),父母妻嫂都無比恭敬。于是他感慨道:

名言警句

善作者不必善感,善始者不必善終。

——《戰(zhàn)國策》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zhàn)國策》

三人成虎,十夫揉推。眾口所移,毋翼而飛。

——《戰(zhàn)國策》

行百里者半九十?!稇?zhàn)國策》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

——《戰(zhàn)國策》

戰(zhàn)國策(西漢劉向輯)書影

精彩閱讀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shù)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余,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一人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蔽闯桑蝗酥叱?,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戰(zhàn)國策》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后,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⒉恢F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戰(zhàn)國策》

嗟夫,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蘇秦在失敗時和富貴時人們的態(tài)度變化,正說明了那個時代崇實尚利的人際關(guān)系實質(zhì)。名利思想已經(jīng)侵入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成為支配人們行為的原動力。圍繞謀臣策士的游說活動,《戰(zhàn)國策》描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上至諸侯王公,下至閭巷細民,三教九流的人物都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中,使得它的人物畫廊空前地開闊。當然,最活躍的還是那些俊雄宏辨之士。他們在歷史舞臺上縱橫捭闔,任意馳騁,轉(zhuǎn)危為安,運亡為存,顯示出卓異的風采。作者在敘述他們的事跡時,往往集中筆墨敘寫一個人的事跡,通過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展示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同時,作者還使用大量的夸張、渲染和虛構(gòu)手法,和鋪陳、排比、夸張、比喻的手法,造成酣暢淋漓的啟示和鏗鏘有力的文章節(jié)奏。這樣,就使得奇異曲折的情節(jié)與恢奇卓異的人物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文采飛揚,又充滿了傳奇色彩?!稇?zhàn)國策》在敘事寫人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它辨麗恣肆、詞采華麗的文風,在文學史上都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秦漢的政論散文、漢代的辭賦,都受到《戰(zhàn)國策》藝術(shù)風格的影響;司馬遷的《史記》描繪人物形象,也是在《戰(zhàn)國策》的基礎(chǔ)上的向前發(fā)展。

易水送別圖 清 吳歷

易水送別是《戰(zhàn)國策·燕策》中的精彩篇章,西漢司馬遷在《史記》中幾乎全部采錄了這些史料,并加以潤色。“易水送別”成為歷代文人詠唱的題材,唐駱賓王《易水送人》道:“此地別燕丹,壯士發(fā)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薄稇?zhàn)國策·燕策》載:燕太子丹希望刺客荊軻及早刺秦王,于是在易水邊送別。荊軻飲完酒,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垂范千年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與《孟子》

憑借著宗法血緣關(guān)系建起來的奴隸社會,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終于露出了衰老的跡象。原來維系著社會關(guān)系的“禮”,在此時已經(jīng)瓦解崩潰。道德在淪喪,倫理在瓦解,傳統(tǒng)在丟失。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一些緬懷著周王朝輝煌歷史的仁人志士,開始用他們不倦的儒家言說為重建禮樂社會而奔波。在深邃的歷史甬道中,他們的心志那樣的凄苦,他們的腳步是那樣的堅定,他們的面孔是那樣的清晰。他們的學說雖然在當時遭到抵制,卻在后來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年。

一、先知之門:《論語》

他從時間深處走來,深邃的目光穿透了幾千年的中國歷史,超前的智慧照亮了整個黑暗時代。他高尚的品質(zhì)像高山大河一樣令人景仰,他簡短的言說為一個五千年的泱泱大國打開了先知之門。他就是孔子,一個百折不撓的活動家,一個憂思重重的思想家,一個萬世師表的教育家。

孔子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據(jù)孔子說,他的祖上居住在宋國,后來為了避禍才逃到魯國,定居下來??鬃拥母赣H名叫叔梁紇,曾以勇敢和臂力過人立下戰(zhàn)功。叔梁紇在六十六歲左右與未滿二十歲的顏徵在結(jié)婚?;楹髢扇嗽缴綎|曲阜東南的尼山拜神求子;后來生下了孔子,便取名為“丘”,字“仲尼”。他三歲時就遭受了喪父之痛,母親顏氏把他帶到當時魯國的都城曲阜。他15歲立志求學,通過私人傳授,博習詩書禮樂,青年時代作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官。大約30歲的時候,他在曲阜城北設(shè)學舍,開始私人講學,受業(yè)門人先后達到三千多人,其中杰出者七十二人。身處于硝煙彌漫的亂世,感受著天下蒼生所遭受的深重災(zāi)難,孔子,這個悲天憫人的圣哲,一心想通過傳揚自己的思想來改變亂世,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他游走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接受自己振興禮樂的主張。然而,在一個普遍崇尚開疆拓土、征戰(zhàn)殺伐的功利年代,他理想主義的主張注定只能是悲愴現(xiàn)實的一個不起眼的注腳。孔子50歲的時候,開始了從政生涯。他先是在魯國當過“司空”、“司寇”的官職,便任期都很短,最后他被迫離開了魯國。他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帶領(lǐng)眾弟子周游列國,先后到過衛(wèi)、宋、陳等10多個國家,受到過圍攻,挨過餓,末了只好重返魯國。直到68歲時,這位一生踟躕不得志的智者,才重返魯國,從此專心從事整理和傳授典籍的工作,直到73歲逝世。他所整理的《詩》、《書》、《禮》、《易》,他所編著的《春秋》等古代文獻,每一部都成為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經(jīng)典之作。《論語》曾被稱作“中國人的圣經(jīng)”,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社會中,享有獨一無二的至尊地位,對中國人精神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論語》作為記載這位圣賢和他弟子言行的著作,它大約編定在戰(zhàn)國時期,不但是儒家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堪稱名著。

圣跡圖冊 明 佚名

這件圖冊原藏于山東省曲阜市孔府,為絹本設(shè)色,共有36幅,用連環(huán)畫的形式表現(xiàn)了孔子的生平事跡,有“尼山致禱”、“問禮老聃”、“在齊聞韶”、“離衛(wèi)去曹”、“子路問津”、“在陳絕糧”、“刪詩定禮”、“漢高祀孔”等。每一幅作品中均有故事簡介和贊語,畫風古樸,用色溫雅,是描繪孔子一生活動的極為重要的文獻資料。

精彩閱讀

讀《論語》,有讀了后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后知好之者;有讀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頤自十七八讀《論語》,當時已曉文義。讀之愈久,但覺意味深長。

——中國北宋理學家程頤

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qū),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后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于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中國當代國學大師南懷瑾

孔子像

孔子講學圖 清

此圖表現(xiàn)了春秋時期孔子在杏壇講學的情景。圖中孔子端坐講授,弟子們在周圍恭敬地聆聽。

孔子一生都在為恢復(fù)禮制、挽救社會道德淪喪而奔走。他不靠金錢,不靠強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為什么能使得門人三千、賢人七二心甘情愿地追隨他到老呢?《論語》為我們提供了答案?!靶奚?,治國,齊家,平天下”,他的抱負是何等的遠大;“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對理想的追求又是何等的執(zhí)著?!凹河?,己欲達而達人”,他的胸襟是何等的大氣;“子厄于陳蔡,而弦歌未絕”,他的是風度又是何等的灑脫;“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他對人是何等的歉卑和寬容;“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也,輯讓而升,下而飲。所爭也君子”,他為人處事又是何等的光明磊落。

“四書”書影

《論語》自漢代即被奉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時,大理學家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正式成為文人的必讀書。

《論語》中浮現(xiàn)的孔子,以炯炯的目光洞徹了人生,領(lǐng)略了宇宙的至理,卻又是如此的寂寞,不被世人了解;他是如此執(zhí)著,為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拯救天下蒼生而奔走不休,而他同時又是如此的豁達,不自怨自艾。是的,孔子巨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地追求大道,然后把這種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傳遞給別人。弟子從他身上吸取的,是厚道慈善的寬容仁愛精神,是反省自躬的自我批判精神,是至大至剛的拼搏進取精神。智慧而不自滿,溫柔敦厚而不軟弱,為理想奔波不已,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種巨大的人格魅力,使他不追求地位而追隨者無數(shù),不追求名聲功業(yè)而名垂千古,功成萬代;同時,他以自己的身體力行,確立了中國儒家具有終極關(guān)懷性質(zhì)的宗教品格,從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成為處于亂世中的孤獨個體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并為幾千年的中國文人立下了立身、處世的楷模,也為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立下了齊家、治國之本。

孔廟遠景

山東省曲阜市孔廟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的戰(zhàn)國時期,歷經(jīng)兩千余年,一直是祭祀孔子的圣地?,F(xiàn)存建筑主要建于明清兩代,占地327.5畝,有建筑100座,殿、堂、亭、廡464間。它的建筑用黃瓦紅墻,是中國唯一一座非皇家而采用皇宮規(guī)格的建筑,與北京故宮、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

三圣圖 明 佚名

圖中左邊為顏回,中間為孔子,右邊為曾參,三人的衣服由一部《論語》組成。

整部《論語》,都是由孔子和弟子的對話組成。然而在短短的對話中,卻已經(jīng)孕育著后世散文敘事、議論、寫人的基本創(chuàng)作要素。整部《論語》語言十分簡練,但是卻善于用形象的語言表達深刻的道理,因此讀來無不用意深遠,洋溢著一種雍容和順、迂徐含蓄的風格。“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由樹之常青象征堅貞凜然的風骨,這不僅僅是對松柏的贊頌,更是對豐富的社會現(xiàn)象的概括。后世多少詩人筆下所歌頌的“郁郁澗底松”,都是從《論語》中得到了啟示?!墩撜Z》更善于在簡單的對話中描寫人物?!断冗M》篇侍坐一節(jié),描述孔子聽弟子各言其志,在短短的言談中,子路的直率,冉有的謙恭、公西華的長于辭令都躍然紙上。而曾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描繪,更是將一種安貧樂道的情懷,一種瀟灑倜儻的風度,都體現(xiàn)在生動鮮明的生活畫面中。仁者的精神境界變成富于審美意義的形象,平易親切而情趣盎然。

名言警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論語·為政》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p>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p>

——《論語·里仁》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論語·述而》

孔子墓

孔子墓位于山東省曲阜市孔林中部偏南,洙水橋北享殿后院內(nèi)。孔林也稱為“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現(xiàn)總面積達2平方公里,垣墻長達7.25公里,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綿延時間最長的宗族墓地。

二、浩然之氣:《孟子》

就在孔子去世一個世紀后,一位名叫孟軻(約前370~前289)的鄒國年輕人,由于景仰孔子學說,而模仿孔子廣收門徒,周游列國,企圖將孔子終身未竟的事業(yè)在百年之后完成。然而,推崇“仁政”言說的孟子也和孔子一樣碰得頭破血流。于是,他也和他所敬仰的孔子一樣退而著書,從而成為儒家的又一名大師,被后世尊為“亞圣”。

作為孔子忠實而出色的繼承人,孟軻的思想本于孔子而又有所發(fā)展。他把孔子“仁”的思想發(fā)展為“仁政”,主張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他主張建立一個黎民不饑不寒、老者安享晚年之樂的小康社會;他主張“民貴君輕”,對當時某些統(tǒng)治者虐民以逞的行為提出尖銳的批判,甚至斥責為“率獸而食人”(《梁惠王》)。他甚至對君主的個人絕對權(quán)威表示否定:“君有大過則諫,反復(fù)之,不聽,則易位?!保ā度f章》)“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之視君如寇仇?!保ā峨x婁》)“聞?wù)D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梁惠王》)這樣的話,在專制強化的后代就沒有人敢說了。

孟子像

然而與孔子的深沉莊重、謹慎省身不同的是,孟子是一個鋒芒畢露、自負好強的人。為了讓他“仁政”的思想推行天下,他動輒便與人言辭交鋒,唇舌開戰(zhàn),而且必欲爭勝。這種好勝的性格反映在《孟子》里,就形成了理直氣壯、慷慨激昂的風格:

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shù)仞,榱題數(shù)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shù)百人,我得志,弗為也;般樂飲酒,驅(qū)聘田獵,后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盡心》)

孟子曾經(jīng)說過:“吾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保ā豆珜O丑上》)這種浩然之氣,是一個正直篤行的士大夫?qū)θ柿x道德進行堅持不懈的修煉,從而形成一種至大至剛、充塞于天地之間的人格魅力。由這種人格魅力所決定,《孟子》在嬉笑怒罵之間傳達觀點,絕不作吞吞吐吐之狀,感情激越,詞鋒犀利,氣勢恢宏,如長河大浪磅礴而來,橫行無阻,震蕩乾坤。這種理直氣盛的做人和行文的風格,以其巨大的魅力,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作為儒家學派最出名的兩部經(jīng)典作品,《論語》與《孟子》為后世提供了垂范千年的立身、治學準則和治國、平天下的原則。盡管后來的封建統(tǒng)治者是出于鞏固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而把《論語》和《孟子》奉為規(guī)范人民思想的圭臬,但是《論語》和《孟子》寶貴的“仁”的思想,卻是黑暗的奴隸社會中,人性覺醒的一道燦爛的曙光。

《孟子》(戰(zhàn)國孟子著)書影

亞圣廟坊

亞圣廟又稱為“孟廟”,位于山東省鄒縣舊城南門外,是紀念孟軻的廟宇?,F(xiàn)存的規(guī)模建于明弘治十年(1497)。

人性的拯救與逍遙——《老子》與《莊子》

《老子道德經(jīng)》(春秋老子著)書影

就在世人們紛紛忙碌于世俗的功名富貴、利益紛爭時,就在人們遭受著身處亂世的悲愴與艱辛時,就在孔子和孟子在為拯救生民的苦難與道德的淪喪而奔波時,老子和莊子卻以絕塵而去的姿態(tài)遠離了塵世的痛苦,逍遙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宇宙內(nèi)。由他們所開創(chuàng)的道家學說,為后世一切被世俗事物折磨得痛苦不堪者,提供了一個精神的避難所。

一、大音希聲:《老子》

老子是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人物。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無法對他的真實身份下出一個肯定的結(jié)論。在《史記·老子列傳》中,司馬遷認為他就是李耳,名老聃,春秋時期楚國人,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鬃拥街艿臅r候,曾經(jīng)向他請教關(guān)于“禮”的問題。也有很多人認為他就是周朝的太史儋或老萊子。在道教中他被神化為太上老君,在唐朝開國時,李淵為了找一個顯赫的出身而名正言順地當皇帝,則攀他作為自己的祖先。他只留下玄而又玄的短短五千字,卻開啟了后世所有隱逸者與逃遁者的智慧之門。

老子騎牛出關(guān)圖 明

《老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起了“道”的大旗,這是剛剛走出混沌不久的華夏民族祖先,對自己所處的蒼茫宇宙的樸素認識。老子認為,“道”是萬事萬物存在與變化的普遍原則和根本規(guī)律。它先天地而生,是宇宙的本原;它無聲無形,“恍恍惚惚”,難以用感官去把握,但又“其中有象”。它無知無欲,自然無為,卻決定和支配著天地萬物的生存變化。老子首創(chuàng)以“道”為最高范疇的哲學思想,反對上帝有知、天道有為,針鋒相對地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思想,這在黑暗中摸索的人類對天上神權(quán)的大膽質(zhì)疑,是人類思維的一次重大發(fā)展。身處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戰(zhàn)亂年代,怎樣重構(gòu)社會的秩序,撫平人民的創(chuàng)傷,是橫亙在每個有識之士面前的嚴肅問題。與儒家學派企圖以禮義的稻草,將落入萬丈泥潭的奴隸社會拉上岸的做法不同的是,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敏銳地洞察了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不合理現(xiàn)象,認為只有摒棄禮樂、賦稅、政刑等人為措施,實施無為之政,老百姓才能真正地安居樂業(yè)。無論是儒家的“尚賢”,還是法家的“法治”,都于事無補,只能造成“盜賊多有”,天下大亂。而他自己并不能確切地提出“無為而治”的具體方案來,只能在幻想中描繪一幅理想社會的藍圖:

老子像 元 趙孟

此圖用白描的手法畫出中國道教始祖老子的立像,生動地刻畫和表現(xiàn)了老子清心寡欲的性格和神情,是趙孟六十八歲時的人物畫佳作。趙孟(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湖州(今浙江湖州)人。他本是宋代宗室,入元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故人稱“趙承旨”。他于繪事,涉足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竹石等各類題材,風格多樣;于書法,正草隸篆無一不精,無一不熟,是元代杰出的書畫家。

帛書《老子》乙本 漢

帛書《老子》乙本出土于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3號漢墓,每行六十余字,中有朱線隔開,書寫于漢文帝初期,反映了漢初老子思想的廣泛流傳,是極有價值的文物資料。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一個遠離了戰(zhàn)爭和動亂,遠離了剝削和壓迫,遠離了人吃人的不合理現(xiàn)象的理想社會;是一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yè),再也不用忍饑挨餓受凍的理想社會;同時又是一個拒絕文明,自我封閉的社會。老子的這種理想主義,是一種走歷史的倒退之路回到原始社會的空想,然而作為與黑暗現(xiàn)實的對照,它卻是一種永恒的精神家園,是后代無數(shù)文人的烏托邦情結(jié)的源頭。

精彩閱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知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隱無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治大國,若烹小鮮。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

二、萬世逍遙:《莊子》

莊子大約活動在公元前369~前295間,是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莊子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和浪漫氣息的人,不僅是因為他的經(jīng)歷,更因為他超塵脫俗的生活方式。他比孟子稍晚,比屈原略早。莊子曾做過蒙地的漆園小吏,管理生產(chǎn)漆的工匠。然而世道的淪喪、社會的黑暗,使他徹底厭煩了仕途,心甘情愿地靠編草鞋糊口,過著隱居生活。楚威王聽說他是賢才,曾派人以重金迎他到楚國去做國相,卻被他拒絕了。在他看來,做官是對人的自然本性的一種戕害,遠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

三教圖 明 佚名

在漢末三國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內(nèi)地。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和以釋迦如來為代表的佛教在中國開始了漫長的相互促進與融合。這種促進和融合對中國政治、文學、宗教、思想等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三教合一成為眾多政治家、藝術(shù)家研究與表現(xiàn)的題材。圖中老子欲從孔子懷中接過活潑而年幼的佛祖。

莊子的思想,是以老子學說為基礎(chǔ),又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充分的發(fā)揮。如果說《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的話,那么到了《莊子》這里,則是要探求在沉重黑暗的社會中,如何實現(xiàn)人性的拯救與逍遙的方法。如果說老子的“無為”,是要達到“無不為”的目的,是仍然要“入世”治天下的話,那么到了莊子這里,這種“無為”則已經(jīng)徹底歸于虛無的“無所用天下為”,是一種更加決絕的“出世”姿態(tài)。在莊子看來,最理想的社會是上古的混沌狀態(tài),一切人為的制度和文化措施都違逆人的天性,因而是毫無價值的。因此他激烈反對儒家所提倡的政治學說,主張讓社會順其自然,讓人順其天命。當然,莊子的這種“出世”,其本質(zhì)是竭力從悲愴的現(xiàn)實中逃亡,使自己的外在生活獲得某種輕松的氣質(zhì)。而在靈魂的深處,他依然心系天下,關(guān)注著社會的苦難。他對現(xiàn)實有比別人深刻的認識和尖銳的批判。不同于其他人只是從統(tǒng)治者的殘暴來看問題,莊子還更為透徹地指出,一切社會的禮法制度、道德準則,本質(zhì)上只是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焉存?!辫b于這種近似于絕望和悲觀主義的認識,莊子鄙棄一切追求名譽地位、聲色貨利的世俗生活,要求達到精神自由的境界。在他看來,人不過是世界運行化育時的無限現(xiàn)身之一,他的生老病死,猶如季節(jié)的循環(huán)一樣無法阻止。因此,人的全部痛苦就喪失它的本體論根據(jù)。莊子清楚地洞悉了這一點,并蔑視那些坐在季節(jié)循環(huán)的縫隙里,為“苦難”而感傷抽泣的人。對于他而言,人無須為生成或消亡他的事物而悲喜,就像石頭無須為它在泥土中的變化而驚異。他強調(diào)“全性保真”,舍棄任何世俗知識和名譽地位,以追求與宇宙的抽象本質(zhì)——“道”化為一體,從而達到絕對的和完美的精神自由。

莊子像

精彩閱讀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洱R諧者》,志怪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戰(zhàn)國《莊子·逍遙游》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戰(zhàn)國《莊子·繕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

——戰(zhàn)國《莊子·養(yǎng)生主》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戰(zhàn)國《莊子·大宗師》

莊周夢蝶圖 元 劉貫道

《莊子·齊物論》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外’?!背烧Z“栩栩如生”便來自于此?!扒f周夢蝶”在后世成為文人士大夫熱衷表現(xiàn)的題材,上圖人物線條高古,構(gòu)圖嚴謹,刻畫了莊周閑適的情性。

在莊子看來,現(xiàn)實是荒謬的,無法與之直接對話,只能借重其他形式來進行。因此,《莊子》使用了“寓言”、“重言”、“卮言”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所謂“寓言”,意思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肚f子》全書“寓言十九”,意即絕大部分是寓言。作者借助河伯、海神、云神、元氣,甚至鴟鴉貍猻、山靈水怪等逸出塵想的藝術(shù)形象,演為故事,來講述他的大道學說,使作品充滿了瑰奇幻麗的浪漫主義色彩。所謂“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當時名人的話,或另造一些古代的“烏有先生”來談道說法,讓他們互相辯論,或褒或貶,沒有一定之論。但在每一個場合的背后,卻都隱藏著莊子的觀點和身影?!柏础笔枪糯穆┒罚^“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話。漏斗的特點是空而無底,“厄言”隱喻沒有成見的言語。通過這三種充滿了暗示性——的表現(xiàn)方式,《莊子》創(chuàng)造了一個超越時空、不辨古今,具有無限闡釋的可能性的藝術(shù)境界。

《莊子》(戰(zhàn)國莊子著)書影

第三章 汨羅江上萬古悲風

——屈原

盡管已經(jīng)有了《詩經(jīng)》、《左傳》和《戰(zhàn)國策》這樣的巨著,盡管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樣的文學和哲學大師,然而這一階段的中國文學,要么就是依賴于集體創(chuàng)作而缺少個體意識,要么就與歷史、哲學混合在一起而顯得模糊。直到屈原的出現(xiàn),才改變了這種現(xiàn)狀。他高舉著抒情的大旗前行,把一個空前高大的背影留給了后世,他和他所獨創(chuàng)的“楚辭”的出現(xiàn),標志著繆斯女神在中國的真正覺醒。

九歌圖(局部)元張渥

這幅圖卷描繪屈原及《九歌》中的“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和“國殤”十個章節(jié)的內(nèi)容。

汨羅江上萬古悲風——屈原

公元前277年,一位楚國貴族孤獨地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是這樣的憔悴,因為無數(shù)的打擊已使他身心交瘁;他是這樣的憂傷,因為他的國家還在遭受著屈辱,人民還在遭受著苦難;他又是這樣的驕傲,因為他高貴的靈魂和不朽的詩篇。然而他知道,一切都已經(jīng)結(jié)束了——所有的暗淡與輝煌,光榮與流浪。他縱身跳進了汨羅江的滔滔江水中。奔騰的汨羅江水嗚咽著、翻滾著,悲悼著一個偉大靈魂的消失。不,詩人并未離去,他的靈魂正飄蕩在楚地上空,他留下的詩作仍然光輝奪目。時至今日,每年的農(nóng)歷初五,人們依然用同樣的方式悼念這個偉大的名字——屈原。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寅月寅日。生于硝煙彌漫的亂世,空負絕世才華和救世之志,卻只能感嘆報國無門,在一次次的打擊和流放中體味憂世、憂生、憂民的精神之痛,這就是屈原的悲劇的一生。這出悲劇從公元前318年,22歲的屈原出任楚國左徒之職揭開了序幕。為挽救楚國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內(nèi)修弊政,改革圖強,外聯(lián)齊國,抗秦圖存的“美政”綱領(lǐng)。

屈原像

然而,在舊貴族的造謠中傷、陷害詆毀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遠,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擊,被流放到漢北。然而他絕不肯就此放棄。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國宮廷的屈原,因不懈堅持“美政”路線,而被放逐江南。黯淡的云、灰色的郢、凄苦的路、憂傷的心伴著屈原踏上流放的途程。詩人沿著江夏東行,到洞庭湖;又沿沅水至淑浦,浪游沅湘一帶;公元前283年,輾轉(zhuǎn)北上至夏浦。9年的流浪,使他形容枯槁、潦倒困頓。公元前278年,楚國國都被秦國攻破,一直支持著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國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內(nèi)心的孤憤隨著國破山河碎而徹底泯滅。懷著絕望的心情他走向汨羅,投江自盡,以身明志,以死殉國!

屈原卜居圖 清 黃應(yīng)諶

《卜居》是楚辭中的名篇,為屈原所作?!恫肪印返溃呵确牛瓴坏脧?fù)見。竭智盡忠,而蔽障于讒。心煩慮亂,不知所從。乃往見太卜鄭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闭惨硕瞬叻鼾敚唬骸熬龑⒑我越讨??”屈原曰:“……世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詹尹乃釋策而謝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shù)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龜策誠不能知此事!”這幅圖即根據(jù)《卜居》的文意而繪。

屈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國文學之幸。從《九歌》到《九章》,從《哀郢》到《離騷》,從《橘頌》到《天問》,屈原所有的痛苦、憤怒、哀怨、孤獨都通過與楚地民歌相結(jié)合,而化為響徹天地的吟唱,回蕩在時間的盡頭,這就是“楚辭”——一種在香草美人的意象中寄寓理想,在上天入地的境界中探索真理,在不拘一格的言語中抒寫憂傷的嶄新文體。由屈原“自鑄偉詞”所開創(chuàng)的楚辭的天空一經(jīng)產(chǎn)生便是群星璀璨,而《離騷》則是所有星座中最燦爛的一顆?!峨x騷》全長373句,2490字,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由詩人自覺創(chuàng)作、獨立完成的長篇抒情詩。詩人以自身為原型,從多方面樹立了一個具有高尚品格和出眾才華的抒情者光彩照人的形象。他自豪地宣稱,他有著“帝高陽之苗裔”的高貴身份,降生在“庚寅”的祥瑞時辰,被賜以“正則”、“靈均”的美好名字,又有著“內(nèi)美”與“修能”的卓異稟賦。在此基礎(chǔ)上,詩人進一步敘述自己堅持不懈地磨煉自己的才干,希望有朝一日實現(xiàn)“美政”的理想,通過“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令楚國振興,使楚王成為“三后”和“堯舜”一樣的圣明君主。他堅持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quán)位的壟斷??傊?,在詩人傾注滿腔心血所塑造的這個能夠把楚國引向康莊大道的主人公身上,體現(xiàn)著詩人自己的主體意識、情感、理想和人格。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光輝照人的抒情主人公。

然而,屈原“舉賢授能”的美好愿望卻因為得罪了那些昏聵無能的“黨人”,而在現(xiàn)實中處處碰壁?!拔┓螯h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這些結(jié)黨營私的小人只顧著自己的享樂,而不顧國家安危,使得楚國的前景變得危險而狹隘。由于詩人的受到重用、實施改革而威脅了他們的利益,他們便“內(nèi)恕己以量人,各興心而嫉妒”,紛紛誣蔑詩人是淫邪小人。在正邪兩種勢力的對抗中,能夠決定雙方成敗并由此決定楚國命運的楚王,卻是昏庸糊涂,忠奸不辨。他雖然也一度信任和重用詩人,最終卻受了“黨人”的蒙騙,進而背棄了與詩人的“成言”,“悔遁而有他”,由此導致了詩人的失敗和楚國的衰危。詩人的理想受到了沉重的打擊,甚至他親手培養(yǎng)的人才也紛紛轉(zhuǎn)向,他處在完全孤立的境地。然而詩人他決不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與污濁的世俗妥協(xié)?!耙嘤嘈闹瀑?,雖九死其猶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寧死也不肯絲毫改變自己的人格,他依然佩戴著香草芝蘭,頭頂著高高的帽子,身穿著奇裝異服,把自己與混濁的世道區(qū)分開來。詩歌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品質(zhì)高潔的主人公堅守信念、堅持理想、不懈追求的光輝形象。

屈原像

由于在現(xiàn)實世界中郁郁不得志,詩人從黑暗的現(xiàn)實中脫身而出,到一個虛擬的神話世界中探索真理。“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彼降讘?yīng)該走一條什么樣的道路呢?《離騷》的后半部分展示了他探索未來道路的歷程。首先,“女媭”勸他不要“博謇好修”,而是要明哲保身。但是詩人通過向古代的圣君舜的陳詞,分析歷代興亡,證明自己的選擇的正確,否定了這種消極逃避的道路。而后詩人來到天界扣求帝閽,然而天帝的守門人卻閉門不理。這表明重新獲得楚王信任的道路已徹底阻塞。他又降臨地上求佚女,請求他們?yōu)樯系弁▓螅瑓s依然吃了閉門羹。這樣,他找到能夠理解和幫助自己的知音的理想也徹底破滅了。

那么,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詩人轉(zhuǎn)而請巫者靈氛占卜、巫咸降神,請他們指示出路。靈氛認為楚國已毫無希望,勸他出國遠游,另尋施展才華的地方;巫咸勸他暫時留下,等待機會。在現(xiàn)實中所遭遇的一切使詩人清楚地認識到,留在黑暗的楚國是沒有希望的,時不待人,不如離開吧。于是,詩人駕飛龍,乘瑤車,揚云霓,鳴玉鸞,自由遨游在一片廣大而明麗的天空中。然而,這一行動與他心中的愛國情結(jié)是格格不入的。正當他升騰遠逝之時,卻看見了祖國的大地:“忽臨睨夫舊鄉(xiāng)。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彼l(fā)現(xiàn)自己根本無法離開故土。既不能改變楚國,又不能改變自己,而且也離不開楚國,那么,除了以死殉自己的理想,他還能有什么選擇呢?“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詩人最終選擇了他唯一能選擇的道路:以死來堅持理想、完善人格,與黑暗現(xiàn)實對抗到底的道路。

《楚辭》(戰(zhàn)國至漢,屈原等著)書影

整篇《離騷》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輝異彩。通過對詩人一生不懈的追求與探索,作品展現(xiàn)了一個偉大靈魂深摯熱烈的愛國情懷、光輝的人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離騷》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真實而深刻地揭示了在戰(zhàn)國末年楚國政治舞臺上兩種勢力的尖銳斗爭;《離騷》又是浪漫主義的,那火樣的激情,飛騰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絢麗的文采,形成了一個幻彩紛呈的藝術(shù)世界。

屈子祠

屈子祠位于湖南省汨羅市汨羅江岸的玉笥山上,始建于漢代,現(xiàn)存規(guī)模為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重建。祠后有一平頂土丘,俗稱騷壇,傳說《離騷》就在此地寫成。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從他開始,中國詩歌進入個人獨創(chuàng)的新時代。而由他獨立開創(chuàng)的新詩體——楚辭,已經(jīng)大大地突破了《詩經(jīng)》以四言為主的表現(xiàn)形式和以抒情言志為主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xiàn)力。后人也因此將《詩經(jīng)》與《楚辭》并稱為“風、騷”,這就是中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tǒng)的兩大源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