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何以為文?(代自序)

挪動 作者:于堅


何以為文?(代自序)

20世紀(jì)以來,散文一再被低估,到20世紀(jì)末,竟有“輕騎兵”之說。

散文是一種最基本的寫作,從小學(xué)生的作文到《論語》《左傳》……它民族也是如此,《圣經(jīng)》就是散文集。

尤其在漢語中,一切寫作都自文發(fā)端,甲骨上的銘文就是散文。散文就是寫一切。感覺、時間、事件、觀點,記錄,敘述、思辨、感嘆,興觀群怨,邇遠,多識……寫一切。

詩有兩層含義,興觀群怨,邇遠,多識,這里說的詩,是一切文的核心。另一層指分行形式。最初的文,其間雜有后來在形式上獨立的詩、小說、戲劇甚至繪畫。

文在開始的時候,散亂無章,怎么都行,只是要說出、記下。“文,錯畫也”。

比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郭沫若《卜辭通纂》第375片)。這就是散文。卜辭早于《詩經(jīng)》。

散文就是文。散文是寫作走向?qū)?苹蟪霈F(xiàn)的名字。詩這個字也是后來出現(xiàn)的。小說、戲劇更晚。

文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這種世界觀的產(chǎn)物?!按髩K假我以文章”,(李白)大塊是混沌的,不分的,觸類旁通。所以雜亂無章是文的本源性的章法。

形散而神不散,神是什么,元亨利貞?!墩f文解字》:章,樂竟為一章。元亨利貞,起承轉(zhuǎn)合,是為竟?!抖Y記·樂記》:“樂者,天地之和也。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憋椣?,就是文。所以蘇軾在《答謝師民》書中說寫作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dāng)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他指的不僅是分行的詩而是“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一切。

文就是以文照亮精神世界的黑暗,飾喜,就是文明。為世界文身,以文明之。文不是分類的寫作。寫一切,文是動詞,也是名詞。文是寫作的根基,文來自遠古與諸神溝通的祭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保ā睹娦颉罚褪俏?。文是對身體的解放,人從物的黑暗世界去蔽,立心,成為“仁者人也”。修辭立其誠,文是對人的解放,立心,對人的理解、闡釋。“文勝質(zhì)則史,質(zhì)勝文則野。”孔子早就告誡,文是自由,也是束縛。

存在未經(jīng)過文,就不是人的存在。仁者人也。文就是將仁置于世界中。

文是開端的寫作,也是終極的寫作。

古人理解的文與今天不同,文是一種“此在”(海德格爾語)。

人通過文的出場,在世。

人通過文才成其為人。

在很長的時間里,中國的寫作就是文,李白、杜甫、蘇軾都是偉大的文人。

文是祖國最古老的寫作。

何以為文?在20世紀(jì)的寫作中晦暗不明,

文在我們時代隱匿在黑暗里,文人聲名狼藉。

文與人分裂。文成為專業(yè)技術(shù),不仁愈演愈烈。

重返文。今天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

這幾天在讀《左傳》,真是高妙之極。例如:

“北戎伐齊,齊使乞師于鄭。鄭大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使魯為其班,后鄭。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p>

“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太子忽辭,人問其故,太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詩》云:“自求多福?!痹谖叶?,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捌鋽∪謳熞?,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太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有故事,有記敘,有詩,有論,有抒情,這就是散文。

更重要的是“修辭立其誠”“遂辭諸鄭伯?!闭\也!

此書,是我最近幾年的散文集,泥沙俱下,內(nèi)在的沖動,來自這種思考:

何以為文?

2016年11月3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