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本章采用只問不答、寓答于問的形式,具體從六個方面提出個人修身養(yǎng)性乃至參與社會政治的指導(dǎo)性原則,基本精神就是形神合一、尚柔、凈心、無為、守雌和棄智。
載營魄抱一[1],能無離乎?專氣致柔[2],能嬰兒乎?滌除玄覽[3],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4]?天門開闔[5],能為雌乎[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7]?〔生之畜之[8],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翻譯】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jié)自然之氣以達到柔和的境地,能像嬰兒那樣純真嗎?洗刷玄妙的心鏡,能不染一塵嗎?愛民治國,能順乎自然而無所作為嗎?耳目口鼻和外物接觸,能順隨萬物、應(yīng)而不為嗎?知道了天下四方的事情,能知而不以為知嗎?
注釋
[1]“載營”句:全句是說精神(營魄)和形體(一)合為一體,不能分離。載:劉師培據(jù)王逸楚辭注,解為抱。營魄:魂魄,與形體相對的精神?!氨б弧保簱?jù)高亨說,“一”就是身,形體?!氨б弧奔词厣?。
[2]專:通“摶”,聚結(jié)。
[3]滌(dí敵)除:洗刷掉污垢灰塵。覽:高亨認(rèn)為通“鑒”。帛書乙本作“監(jiān)”,正是“鑒”的古字。在磨制的銅鏡出現(xiàn)以前,古人用盆盛水來觀照面容,這叫“監(jiān)”(后來寫作“鑒”),也叫“水監(jiān)”。玄覽:即玄鑒,這里用作借喻,把幽深明澈的心靈直比為玄妙明凈的鑒。譯文意譯作“鏡”。
[4]為:王弼本作“知”。唐景龍碑作“為”,俞樾以為義勝而從之。此據(jù)改。
[5]天門:指人體天賦的耳、目、口、鼻等感官。開闔(hé合):開閉。這里“開”指接受外物刺激,“闔”指不受外物刺激的干擾,有自我守靜的控制能力。
[6]為雌:王弼本、河上本作“無雌”,傅奕本和帛書乙本(甲本缺文)都作“為雌”,據(jù)改。為雌,這與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思想是一致的。意思是說當(dāng)感官在感受外物時,能隨順外物,應(yīng)而不為。
[7]知:王弼本作“為”。唐景龍碑作“知”,俞樾以為義勝而從之,帛書乙本作“知”,此據(jù)改。
[8]“生之”以下五句:在五十一章重見。馬敘倫認(rèn)為這五句“與上文義不相應(yīng)”,“為五十一章錯簡”。這里不注不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