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儲光羲的田園詩

唐代的詩人研究 作者:(日)芳村弘道 著,蔣寅 編 秦嵐,帥松生,田建國 譯


第三章 儲光羲的田園詩

緒言

儲光羲堪稱與王維、孟浩然比肩而立的盛唐時代以田園詩揚名于世的詩人?!端膸烊珪偰俊肪硪凰木胖袑ζ湓姼枳龀隽藰O高的評價。其云:“其詩源出陶潛,質(zhì)樸之中,有古雅之味,位置于王維、孟浩然間,殆無愧色”。

不單單是詩風與王孟二人相近,儲光羲與兩位詩人的交情亦可從詩作中略見一斑。孟浩然曾就儲光羲之《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一詩賦了和詩《同儲十二洛陽道》①。然而遺憾的是,可以窺望出儲孟二人交游之行跡的詩作鳳毛麟角僅此一篇。而另一方面,儲光羲又與王維交往至密,并留有數(shù)首和詩可以為證。筆者以為,考究儲光羲的詩作時,往往不可無視其與王維親密交往這一事實。本章擬就儲光羲田園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一探討,并根據(jù)其生平以及其與王維的交游剖析其田園詩的特色。

第一節(jié) 儲光羲略傳

學(xué)者歷來很少將儲光羲作為研究對象加以考究。其生涯只能從顧況的《監(jiān)察御史儲公集序》(《文苑英華》卷七○三)及《新唐書·藝文志三》(儲光羲《正論》下注)等著述中看到只言片語的記載。近年來,總算有一些真正的傳記研究相繼問世。如譚優(yōu)學(xué)的《儲光羲行年考》(《唐詩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陳鐵民的《儲光羲事跡考辨》(《文史》第一二集,1981年9月)。譚氏的見解固然有所斬獲,但與陳氏之精粹相比,似乎有所不及。此外,葛曉音的《儲光羲和他的田園詩》(見《漢唐文學(xué)的嬗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11月版)則對陳氏學(xué)說做了一定的修正。在對儲光羲的田園詩進行論述之前,謹參考陳、葛兩氏學(xué)說就詩人的生涯做一概述。

儲光羲的生年至今不明。小論權(quán)且遵從葛氏的推測,將其生年視為長安二年(702)前后。詩人生于潤州延陵(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縣級市延陵鎮(zhèn))。顧況的《儲公集序》或《新唐書·藝文志》之所以將其視為魯國或$州人,大約都是源于郡望之故。

十九歲以前的儲光羲的生平尚無定說。只是從“世業(yè)傳儒行”(《游茅山》其二)這一詩句上可以推測出其大約是生于儒者之家,并可朦朦朧朧地窺望出儲光羲勤奮治學(xué)的樣子。開元九年(721)十九歲時,儲光羲為中科舉奔赴長安,因登科不果遂進入太學(xué)深造。之后雖再度應(yīng)試,卻仍然落第。后來,終于于開元十四年(726)在洛陽成為進士。但從當時“五十少進士”(《唐摭言》卷一)一說推測,是年二十四歲的儲光羲已經(jīng)可以說是年少得志了。翌年,拜官下邽(今陜西省渭南市東北)尉步入仕宦之途②。后于開元十八年(730)前后調(diào)至家鄉(xiāng)附近的安宜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寶應(yīng)縣)任縣尉一職。然而,在第二年亦即開元十九年或二十年,儲光羲卻辭職隱居于淇上(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附近)。歸隱途中,實現(xiàn)了其曠隔十年之久的歸鄉(xiāng)之舉,之后再度北上。

在淇上度過了大約二年的隱居生活以后,儲光羲似乎又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前后重返仕途,任汜水(今河南省鄭州市滎陽縣級市)尉。后調(diào)任馮翊(今陜西省渭南市大荔縣)尉。自踏入仕途以來,官職一直停留在縣尉一職的儲光羲,于開元二十八年(740)至天寶五年(746)前后,再次度過了一段隱居生活。他在連結(jié)長安南郊的終南山一隅擁有一處幽靜的居所,在那里度過了一段隱逸時光。這與王維屢次造訪輞川莊的時期正好相同。二人的親密交往大約就是在這段時期內(nèi)形成的。關(guān)于儲光羲的終南隱居及與王維的交友漫游留待后文詳述。

天寶五載(746)或翌歲,儲光羲再度任官,授主管祭祀的太祝職。之后,又于天寶九載(750)前后升任監(jiān)察御史。作為具有“凡將帥戰(zhàn)伐,大克殺獲,數(shù)其俘馘,審其功賞,辨其真?zhèn)巍睓?quán)限的監(jiān)察御史,儲光羲曾奔赴安祿山的根據(jù)地范陽?!队^范陽遞俘》一詩即為那時所作。而《效古》二首則有可能是途中之作。后來,返還長安的儲光羲于天寶十一載(752)秋季,與杜甫、高適、岑參、薛據(jù)一起登臨大雁塔,共同吟詩做賦?!锻T公登慈恩寺塔》就是其時之作。

天寶十四載(755),爆發(fā)了安史之亂,玄宗統(tǒng)治下的盛世宣告終結(jié)。長安于至德元載(756)陷落,儲光羲為賊軍所虜,被押解至洛陽,旋受偽職。但是,翌年儲光羲便逃離賊軍,為歸鄉(xiāng)而南下,曾一度抵達江漢之間。然而儲光羲并未奔向故鄉(xiāng),而是就地折回直奔肅宗所在處所③。但是,因其曾就任過叛軍官職,故被投獄問罪。據(jù)《唐才子傳》卷一記載,儲光羲后來曾被貶至嶺南之地。寶應(yīng)元年(763),代宗繼位后曾大赦天下。然而不幸的是:儲光羲在翌年歸鄉(xiāng)前已經(jīng)客死于發(fā)配場所,時年六十二歲。

第二節(jié) 終南隱居

如前述傳記所載,詩人儲光羲雖然于二十多歲時即登榜進士,但其官位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一直停留在縣尉一職,并曾兩度卸任隱居,然后再次踏上仕途。眼看升遷有望之際,卻又由于安史之亂,致使自己的生涯波瀾萬丈,度過了厄運迭出的人生。觀其一生,自開元末期至天寶初期的終南隱居生活,在考慮到他的田園詩以及與王維交友的基礎(chǔ)上,其中蘊含著非比尋常的深遠含義。其曾經(jīng)隱居終南的生活場景通過下述詩篇便可一目了然。

終南幽居獻蘇侍郎三首 時拜太祝未上

暮春天氣和,登嶺望層城。

朝日懸清景,巍峨!殿明。

圣君常臨朝,達士復(fù)懸衡。

道近無艮足,歸來臥山楹。

靈階曝仙書,深室煉金英。

春巖松柏秀,晨路"雞鳴。

羽化既有言,無然悲不成④。

此乃其中的第一首。儲光羲在就任太祝之前的一個暮春的黎明之際,自終南山遙望長安城,便想到了圣明君主親臨朝政,高識人士嚴格執(zhí)法的場面。而自己雖然退隱山林之中,且迄今為止一直在努力尋求一條求仙之道,奈何無果而終不由得悲從中來。此外,詩人還在第二首詩作中寫下了如下的詩句:“中歲尚微道,始知將谷神??共哌€南山,水木自相親”。幽棲中的儲光羲每天信奉道教,欲將自己融入山水之中。終南隱居的情景從下面一首詩作中也可窺見一斑。

仲夏入園中東陂

方塘深且廣,伊昔俯吾廬。

環(huán)岸垂柳綠,盈澤發(fā)紅蕖。

上延北原秀,下屬幽人居。

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虛。

此鄉(xiāng)多隱逸,水陸見樵漁。

廢賞亦何貴,為歡良易攄。

且言重觀國,當此賦歸歟。

此詩歌詠的是儲光羲所擁有的“園”內(nèi)東側(cè)的陂澤,即初句所吟誦的方形池子的具體形狀,并由其景色之美聯(lián)想起自己江南的故鄉(xiāng),受望鄉(xiāng)之念驅(qū)使,寫下了這首詩作。這里的終南山,如第九句“此鄉(xiāng)多隱逸”所述,因眾多的隱居者在此擁有幽居,故而聞名遐邇。雖然同為隱居處所,但這終南山卻與日本人熟知的鴨長明在日野搭建的方丈茅廬迥異,其中的一些隱居之所恰如王維的輞川莊一樣,擁有廣袤的莊園。儲光羲不過是一位在野處士而已,諒其庭院的規(guī)模自難與王維的輞川莊相比。但其面積之闊綽,即便僅從園內(nèi)之東陂,亦可管中窺豹。詩云“上延北原秀,下屬幽人居”。本詩的“園”字應(yīng)該可作莊園解。恐怕園內(nèi)除了陂澤以外,毫無疑問還會有許多令其流連忘返的美景佳境。由《石子松》、《架檐藤》、《池邊鶴》、《釣魚灣》、《幽人居》構(gòu)成的儲光羲的五首《雜詠》,大約就是其歌吟該莊園佳景的系列作品。第五首《幽人居》,可能就是上述詩作第六句“下屬幽人居”中出現(xiàn)的“幽人居”了。詩作如下:

幽人居

幽人下山徑,去去夾青林。

滑處莓苔濕,暗中蘿薜深。

春朝煙雨散,猶帶浮云陰。

幽雅情趣盎然紙上,實乃隱士棲居的絕佳處所。

儲光羲的莊園原本十分廣袤,莊園中的農(nóng)田是支撐其日常生活的依靠。作為一個地主,其日常生活應(yīng)該是安逸閑適的。因此,儲光羲才有可能做到如先前所列舉的《終南幽居》一詩所吟詠的那樣,埋頭求仙之道,浸淫于山水的詩情畫意中。不過,此處的幽居并非只是為了探索成仙之道或追求美妙的山水之樂。儲光羲的最終目的已在《仲夏入園中東陂》一詩后數(shù)第二句“且言重觀國”中表述得十分清楚?!坝^國”一詞乃縱覽充滿盛德光輝之國度,希冀為君主效力之意⑤。亦即可以做出這樣的理解:儲光羲是為了踏入仕途才走進這山麓隱居之所的。換句話說,儲光羲也同樣將終南山的隱居視為一種“仕途捷徑”(《新唐書·隱逸傳序》)。

即便是其如愿以償踏上仕途以后,儲光羲大概也仍然繼續(xù)經(jīng)營著他的終南山莊園。毫無疑問,與王維在隨朝侍奉皇帝的同時偶爾也抽暇光顧輞川一樣,儲光羲也將終南山莊園作為別墅,偶爾移足至此,借以休閑養(yǎng)年。不妨這樣認為:儲光羲的田園詩,幾乎都是歌吟其隱居過程中或出仕后重返自有莊園,在莊園中度過的歲月光陰的詩作⑥。

再有,儲光羲的終南隱居詩還有《山居貽崔六琪華》、《閑居》、《山居貽裴十二迪》等。其中最后的詩作乃是寄給王維的年少詩友裴迪的。詩中云:“霜臥眇茲地,琴言紛已違。衡陽今萬里,南雁將何歸?!蓖ㄟ^這四句詩我們可以得知,同為儲光羲知音摯友的裴迪當時正出游衡陽一帶。

第三節(jié) 儲光羲與王維

據(jù)入谷仙介的《王維研究》(創(chuàng)文社,1976年3月版)介紹:王維的輞川莊也在終南山中。王維沉迷于莊內(nèi)的山水美景,忘記了在朝侍君的苦澀。其追求清凈境地的時期,乃是天寶年間(742—756)(在該書附錄《王維年譜》天寶元年條內(nèi)有云:“王維大約是在這段時間里購得輞川莊”)。在終南山同樣擁有山麓之居的儲光羲,在這段時間里加深了與王維的交誼,吟詠了諸多的唱和詩篇⑦。其中的一篇,陳鐵民認為是天寶二、三載(743、744)時所作。詩題為《同王十三維哭殷遙》。儲光羲在詩中將長期交往詩名頗盛的官吏王維尊敬地稱作“故人王夫子”。

此外,儲光羲還在《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一詩的尾聯(lián)中做了如下描述:“酒熟思才子,溪頭望玉珂?!边@是一首從心底里盼望著王維趕快來到受邀酒宴上的詩作。根據(jù)詩題,我們可以判斷出,儲光羲當時應(yīng)該是棲居于起自終南山,流過長安東南的藍水之畔?!八{上茅茨”大約就是前述終南山的山麓之居。而藍水的支流輞谷水就從王維的園內(nèi)流過。因此,幽居相近的儲、王二位詩人,往來甚密是毋庸置疑的了。王維在天寶初年之際,自右補闕調(diào)任為左補闕。因此,陳鐵民將此詩看作是天寶四載(745)所作,應(yīng)該是比較妥當?shù)摹5?,另有一說,那就是認為此詩乃錢起之作。不過,錢起的詩歌贈答應(yīng)該是在錢起于天寶九載(750)登榜進士并受封校書郎以后,即赴任藍田尉以后的事⑧。因此,王維身為補闕時期所作的這一詩作,無法看成錢起之作。

總而言之,通過王維的《偶然作》六首和儲光羲的《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我們可以看出兩位詩人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關(guān)于王維的創(chuàng)作時期,小林太市郎在其論著《王維》(集英社,1964年8月版)中寫到,“王維似乎在洛陽附近調(diào)任過兩三個任地,作品應(yīng)該就是在那段期間內(nèi)”所作。亦即大約作于開元十六—十八年(728-730)。此外,陳鐵民在他的《王維年譜》(《文史》第一六輯,1982年11月)中認為:除了可以視為其晚年之作的第六首以外,其他詩作均為開元十五年(727)所作⑨。但是,上述兩種見解所說的那段時期,儲光羲作為地方官正在外地赴任,遠離王維,并%有機會與王維親密相會賦和對方的詩句。要么就是當時的儲光羲是在遠方賦和了王維的詩作也未可知。但如果根據(jù)下述儲氏詩歌進行分析的話,其可能性便不復(fù)存在了。可以想象儲氏賦和之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遠遠晚于上述二氏所認為的王維創(chuàng)作時間。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 其四

浮云在虛空,隨風復(fù)卷舒。

我心方處順,動作何憂虞。

但言嬰世網(wǎng),不復(fù)得閑居。

迢遞別東國,超遙來西都。

見人乃恭敬,曾不問賢愚。

雖若不能言,中心亦難誣。

故鄉(xiāng)滿親戚,道遠情日疏。

偶欲陳此意,復(fù)無南飛鳧。

此詩第五句的“嬰世網(wǎng)”,指的是踏入仕途之意。第八句“超遙來西都”說的是千里迢迢的上京之舉。此外,第九句“見人乃恭敬”以后的四句,則是說不拘對方之“賢愚”,必須一律“恭敬”待之的為官之道。表現(xiàn)出了一種想要批判而又不可為之的無奈心境。此詩乃儲光羲返回長安之后再度踏入仕途以后的詩作,亦即大約可以看作是其擔任太?;虮O(jiān)察御史之際的作品。如果將其看作是儲、王同時創(chuàng)作的詩作的話,則為儲光羲就王維藏身輞川,過著“半官半隱”生活時期詩作的賦和作品。抑或是針對王維的舊作做出了賦和。總之,儲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應(yīng)該是在天寶時代的中、后期,這一點大約不會有錯。

在上述詩作中,儲光羲流露出了其對官場之人度世之艱辛與苦澀的慨嘆。此外,《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其七中還吟詠了如下詩句:“丹鳥飛熠熠,蒼蠅亂營營。群動汩吾真,訛言傷我情。”通過此詩表達了小人中傷給他帶來的郁悶心緒。他的朝廷命官生活充滿了苦澀。大約正因如此,才令其深切地懷念藍上的別墅生活。在王維那沒有得到滿足的宮廷生活的背面,存在著凈化了王維心境的輞川莊。同樣,儲光羲的藍上莊園也治愈了他在官場上背負的痛楚,給其帶來了些許慰藉。在《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其二中,儲光羲詠嘆道:“高閣入云中,芙蓉滿清池。要自非吾室,還望南山陲?!贝四藘怍税l(fā)自肺腑的真情表白——華麗的宮殿并非吾安身立命之所,只有那終南山才是自己真正的家園。

正因為處境相似,志趣相投,儲王二人才能夠結(jié)為至交。據(jù)傳,在儲光羲作古以后,其嗣子溶曾乞顧況為其父遺集作序。序中云:“我先人與王右丞,伯仲之歡也。”(顧況《監(jiān)察御史儲公集序》)此舉并非以王維為例為其先父臉上貼金,而是知父之子的肺腑之言。

而王維也同樣留下了許多田園詩作。在其《偶然作》詩作中有如下一首可資賞鑒。

偶然作 其二

王維

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門里。

有時農(nóng)事閑,斗酒呼鄰里。

喧聒茅薝下,或坐或復(fù)起。

短褐不為薄,園葵固足美。

動則長子孫,不曾向城市。

五帝與三王,古來稱天子。

干戈將揖讓,畢竟何者是。

得意茍為樂,野田安足鄙。

且當放懷去,行行沒余齒。

這是一首贊美老農(nóng)隱遁生活的詩作。隱居農(nóng)村的白頭老翁,農(nóng)閑之際與近鄰舉杯暢飲,生活雖索然單調(diào),然內(nèi)心世界卻充實歡快。此外,老翁并不艷羨都會生活的浮華。他已經(jīng)看透世俗:武裝爭斗也好,所謂的禪讓也罷,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充滿了欺瞞與虛偽的政治表現(xiàn),只有在田園里才可以找到無法替代的歡快情趣。因此,才打算隨心所欲地了度余生。這一老農(nóng)的生存方式恰恰正是王維的理想所在。不過,“五帝與三王”以后的四句詩歌則充滿了激越的政治批判意味。這在王維的田園詩中實屬鮮見。王維的田園詩幾乎都如“積雨空林煙火遲,蒸黎炊黍餉東。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所述,是以審美的眼光抽取所見景物中之精華,描繪出一片靜謐的景致。這些詩作是王維祈求清凈與平安的心靈投影。而儲光羲也同樣在自己的詩作中吟詠了自己尋求田園生活的安堵和閑適之情以及祥和的田園生活的祈盼之心。這一問題留待后面詳述,在此僅舉一例析之。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 其三

野老本貧賤,冒暑鋤瓜田。

一畦未及終,樹下高枕眠。

荷蓧者誰子,皤皤來息肩。

不復(fù)問鄉(xiāng)墟,相見但依然。

腹中無一物,高話羲皇年。

落日臨層隅,逍遙望晴川。

使婦提蠶筐,呼兒榜漁船。

悠悠泛綠水,去摘浦中蓮。

蓮花艷且美,使我不能還。

此詩大約是因受前述王維詩作的觸發(fā)有感而作。“瓜田”使人聯(lián)想起秦代的召平;“荷蓧”使人聯(lián)想起《論語·微子》的荷蓧丈人;“羲皇年”則可以使人聯(lián)想起陶淵明11。由此便平添了隱逸的情趣。此外再加上映襯于綠水之中的蓮花美景,遂真真切切地烘托出了一幅儲光羲獨特的田園風情畫面。那個充滿了盎然的隱逸情趣,與親人其樂融融地一起融入自然美景之中,過著田園生活的“野老”形象正是儲光羲筆下的憧憬所在。

如上述兩首詩作所描述的那樣,儲、王二位詩人具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那就是他們將田園作為隱居之地,并將其美化、理想化之后吟而詠之。自不必說,儲光羲并非是在模仿王維創(chuàng)作田園詩,而是他自身所具有的隱逸理想通過與王維的親密交往得到了升華。藍上莊園田園生活體驗的交融,促使儲光羲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的田園詩。

儲光羲受王維的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偶然作》一首的唱和。對于這一點,我們從儲光羲描繪田園內(nèi)五種景色的《雜詠》中便可窺見端倪。通過《雜詠》使我們聯(lián)想起來的,是王維的《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王維的詩作雖然是以友人別業(yè)的名勝景致為題,但吟誦的地名分別為詩題且也為五首這一點,卻與儲詩如出一轍。此外,下述兩詩的趣旨亦極為相近。

釣魚灣

儲光羲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蓮花塢

王維

日日采蓮去,洲長多暮歸。

弄篙莫濺水,畏濕紅蓮衣。

儲詩的“潭清”一聯(lián),表面上說的是水至清則無魚,而實際上則可以理解為錯過了與女人相約的機會,屬于一種暗喻的寫法12。而王詩則以樂府《采蓮曲》的格調(diào)進行吟誦,末尾兩句伴隨著性的聯(lián)想。在飄逸著民歌情趣這一點上兩首詩可謂殊途同歸。但是,王詩的其他四首詩作中,除了《上平田》(趙注本誤作“上田平”)以外、《鳥鳴澗》、《鸕鶿堰》、《萍池》則均為純粹的描述景物的詩作。與之相比,儲詩五首中則沒有與之相對應(yīng)者。在這一點上,以下面兩首同樣歌詠鳥類的詩作為例,便可一目了然。

池邊鶴

儲光羲

舞鶴傍池邊,水清毛羽鮮。

立如依岸雪,飛似向池泉。

江海雖言曠,無如君子前。

鸕鶿堰

王維

乍向紅蓮沒,復(fù)出清蒲飏。

獨立何錞錢,銜魚古查上。

儲詩的最末兩句,說的是在白鶴13面前,廣闊的江河湖海也都顯得微不足道了。如今詩人腦海中所想象的正是在池邊翩翩起舞的白鶴那雄偉的飛翔姿態(tài)。這兩句中,儲光羲明確地將主觀意識混入其中,然后再對詩作所描寫的對象進行吟詠。而王維則是客觀地詠頌對象,描繪出了一個客觀世界。這種手法在儲光羲那里是看不到的。這也是儲、王二人詩歌創(chuàng)作過程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不同之處。而這種重要的不同點貫穿在他們整個的詩歌創(chuàng)作始終。王詩慣用五言絕句,儲詩則取古體。在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王維已經(jīng)使當時尚屬新體詩歌形式的五言絕句達到了一個頗高的藝術(shù)境界,而儲光羲14則依舊喜愛五言古詩。

盡管存在著上述差異,儲光羲將田園美景吟唱進自己一系列詩作之中,其背景仍然是王維的《皇甫岳云溪雜題》在起作用。王維在上述系列詩歌的基礎(chǔ)之上,創(chuàng)作了《輞川集》二十首。而之后得到王維知遇之恩的藍田尉錢起,有感于其管轄區(qū)域內(nèi)的美景勝境,也創(chuàng)作出了《藍田溪雜詠》二十二首。這些詩歌也是每首均以地名為詩題,總題目中可見一個“雜”字。這與儲、王二人的詩歌完全相同。而其慣用五絕這一點,恐怕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王維詩歌的影響。綜上所述,在以王維為中心的詩人中間,曾經(jīng)盛行過一種潮流,那就是他們喜歡創(chuàng)作吟唱風景名勝的系列性詩歌。因此,儲光羲也對王維的愛好產(chǎn)生了共鳴,并創(chuàng)作出了《雜詠》五首。

第四節(jié) 儲光羲田園詩的特點

清代的施補華在《峴傭說詩》中如是評價儲詩——“儲光羲田家諸作,真樸處勝于摩詰”。受到如此評價的儲光羲的田園詩作,如前所述,那是因為其以藍上的莊園生活為基礎(chǔ),并通過與王維志趣相投的交往才得以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此,就以其代表作《田家雜興》八首之中的若干詩作為例,論述一下光羲田園詩的特點。

田家雜興 其八

種桑百余樹,種黍三十畝。

衣食既有余,時時會親友。

夏來菰米飯,秋至菊花酒。

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趨走。

日暮閑園里,團團蔭榆柳。

酩酊乘夜歸,涼風吹戶牖。

清淺望河漢,低昂看北斗。

數(shù)甕猶未開,明朝能飲否。

上述詩歌乃《田家雜興》最末一首。桑農(nóng)規(guī)模雖小,卻也衣食豐足。在風光明媚,嫻靜安逸的田園里,主人在妻子的照料下得以與友人交杯換盞,豈非其樂融融乎?施補華所說的“真樸”,在這首詩里體現(xiàn)得惟妙惟肖。儲光羲喜愛這種可以給人以安逸之感,富有人性化的田園生活。當然,這首詩歌所描述的景象并非是身為地主的儲光羲的現(xiàn)實生活??梢哉f描寫的是其理想的桃源勝境的寫照。而第二首也同樣歌詠了光羲理想中的田園生活。

田家雜興 其二

眾人恥貧賤,相與尚膏腴。

我情既浩蕩,所樂在畋漁。

山澤時晦瞑,歸家暫閑居。

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

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

所愿在優(yōu)游,州縣莫相呼。

日與南山老,兀然傾一壺。

本詩的前四句否定了“恥貧賤,尚膏腴”等庸俗的生活方式。表現(xiàn)了其希望能夠過上一種從庸俗的生活中解脫出來,于山間水邊“畋漁”的隱士生活的憧憬。詩人在《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其十中吟誦道,“榮早衰復(fù)疾”,儲光羲將榮華的短暫無常比喻成“奇樹”。即便貧賤,他也仍然希望使自己置于超脫的境地里。在他的眼里其典型便是山澤之士?!笆幯c神游,莫知是與非”的《樵夫詞》和“非為徇形役,所樂在行休”的《漁父詞》所描寫的就是這樣一種情形。但是,此詩的第五句以后,卻是描寫其未入山澤,暫居田園的“閑居”之舉,希望能夠過上一種“優(yōu)游”的生活。詩人一方面憧憬著與社會隔絕的山野之士那種超然的生活,可同時又不能下定決心繼續(xù)前行,而是選擇了棲息于田園這一平靜的生活方式。其意欲脫俗而又不得的原因,大約在于其生來不好偏激的性情。通往山澤之士的道路只有在徹底斷絕了社會交往,斬斷世間一切俗情之后才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則必須“嬰世網(wǎng)”(《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其四),辭官歸隱后才能使希望變?yōu)楝F(xiàn)實。然而儲光羲無法做到這一點。故此,只好每每休假造訪藍上別墅借以休養(yǎng)生息,暫時享受閑適的田園風情之樂。

在前人的儲詩評價里,其與陶淵明關(guān)系的論述并不多見。比如,蘇轍之孫蘇籀曾將蘇轍的語言記載于《欒城遺言》中,云:“唐儲光羲詩,高處似陶淵明?!痹凇短圃妱e裁集》卷一中亦有記曰:“太祝詩,學(xué)陶而得其真樸”。此外,在本文開篇處所列舉的《四庫提要》也是如此。儲詩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陶淵明的字樣,但儲光羲的腦海里印有陶淵明的影子,這在方才引用的《田家雜興》二詩里已見一斑。第二首詩作里的“滿園植葵藿,繞屋樹桑榆。禽雀知我閑,翔集依我廬”則與陶詩《讀山海經(jīng)》其一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相近;而第八首中的“團團蔭榆柳”則是基于《歸園田居》的“榆柳蔭后檐”而成;而“涼風吹戶牖”則與《與子儼等疏》的“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相通。通過上述陶淵明的作品,我們可以想象出陶淵明居于田園內(nèi),沁潤于悠然閑適的雅興之中的姿態(tài)。這便是儲光羲筆下的陶淵明形象。但是,儲光羲并沒有看到陶淵明慨嘆人生苦短,感受時代不安,以及其孑孓影孤,沉思郁悶的一面。

儲光羲也曾經(jīng)體驗過諸如“清旦理犁鋤,日入未還家”(《田家即事答崔二東皋作》其一)的農(nóng)事辛苦。但是,如詩句“莮菾命僮仆,可以樹桑麻”(同上)所述,他本人并未躬親勞作于農(nóng)田之中,只不過是興趣使然,將大部分農(nóng)活吩咐下人完成而已。而陶淵明歸隱后,則完全是以農(nóng)為生,可謂“四體誠乃疲,庶無異患干”(《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雖然農(nóng)活導(dǎo)致陶淵明筋疲力竭,并擔心自己遭災(zāi)罹病,卻仍然自立自強地告誡自己“力耕不吾欺”(《移居》其二),仍然一味地埋頭于農(nóng)耕勞作中。在這一點上,儲陶二人迥然不同。為了做官而暫時歸隱鄉(xiāng)間,利用閑暇之際造訪自己的鄉(xiāng)間別墅,并插手農(nóng)活的儲光羲,對陶淵明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也是有情可原的。在這一點上,與歌詠了“陶潛任天真”(《偶然作》其四)一詩的王維可謂頗有相似之處。

儲光羲田園詩歌的特點,除了將田園看作是符合自己隱逸志向的娛樂對象,并對其進行了理想化描述以外,還將詩作吟誦的主要對象鎖定在農(nóng)村的田園風光上。這一點與即便描寫農(nóng)民,也不過是蜻蜓點水一般點綴性地描上幾筆的王維不同。儲光羲是從正面對鮮活的農(nóng)民形象進行吟誦?,F(xiàn)以《田家雜興》八首中下述詩作為例賞析之。

田家雜興 其一

春至鸧鹒鳴,薄言向田墅。

不能自力作,黽勉娶鄰女。

既念生子孫,方思廣田圃。

閑時相顧笑,喜悅好禾黍。

夜夜登嘯臺,南望洞庭渚。

百草被霜露,秋山響砧杵。

卻羨故年時,中情無所取。

這是《田家雜興》的首篇。春天到了,來到原野上的農(nóng)夫意識到勞力不足,遂迎娶了附近的姑娘為妻。農(nóng)夫在心中籌畫著未來的前景——兒女誕生了,農(nóng)田越來越廣袤。農(nóng)閑之際,農(nóng)夫笑容可掬地望著自己的妻子,眼見農(nóng)作物即將成熟,每天的日子其樂融融。但這種狀態(tài)未能持久,就在這一年的秋季,農(nóng)夫離別了愛妻,每晚都要登上嘯臺(今河南省新鄉(xiāng)市輝縣級市蘇門山上),向留下妻子一人的故鄉(xiāng)——洞庭湖方向遙相眺望。霜露使得百草日漸枯萎。見此情景,農(nóng)夫心中不由得焦慮起來——不知農(nóng)作物的長勢是否順利正常?響徹山谷的搗衣聲傳入耳畔時,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便越發(fā)濃重起來。詩歌表達了農(nóng)夫?qū)ψ児是皩庫o祥和日子的懷念和感懷。此詩大約是一篇以農(nóng)夫輟農(nóng)出外經(jīng)商為題材的詩作。

此外,《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其一則描寫了這樣一個農(nóng)民的形象——烈日炎炎,即便拼命勞作,嫩苗也無法躲避烈日的摧殘。當他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以后,等待著他的是兄嫂的責罵。雖想沽酒以驅(qū)散疲憊之感,卻奈何囊中羞澀,只好在院子里踱來踱去。而以“蒲葉日已長”開篇的《田家即事》也同樣是取材于農(nóng)民。這是一篇多少有些奇特的詩作,內(nèi)容如下:黎明之際,老農(nóng)早起牽著牛來到田間耕作。于是,蚯蚓紛紛顯露于地面上。這時,饑腸轆轆的烏鴉群集而至,競相啄食起蚯蚓來。于心不忍的老農(nóng)便將所帶飯盒里的食物送給烏鴉食用,日暮之際則拎著空飯盒回到家中。雖然被親戚們喚作傻瓜,但老農(nóng)本人卻不以為然。這首詩歌雖然必有寓意,然寓意何在卻不得而知。再有,《田家雜興》其七則揭示了下述等級社會的不合理性——農(nóng)民夫婦起早貪黑辛苦勞作,與之相比,貴公子卻騎著白馬四處游逛。

這些取材于農(nóng)民的詩歌,似乎是儲光羲從接觸到的農(nóng)民那里聽來的故事,抑或是其本人在農(nóng)村親自取材的結(jié)果。

正因為儲光羲對農(nóng)民的生活抱有強烈的關(guān)注,并同情他們,因此才能寫下這樣的詩文。如其詩中所頌“為政本農(nóng)?!?《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他擁有一種傳統(tǒng)的尊重農(nóng)業(yè)的儒家思想。可以說將目光瞄準農(nóng)民是理所當然的。在王維的詩歌中,難以找到儲光羲那樣對農(nóng)民的生活和憂愁困苦所做出的細膩描述,這便是儲光羲詩歌的特點。儲光羲的這一傾向成為催生其社會詩的要因。在他的社會詩里還有這樣的作品:

田家雜興 其五

平生養(yǎng)情性,不復(fù)計憂樂。

去家行賣畚,留滯南陽郭。

秋至黍苗黃,無人可刈獲。

稚子朝未飯,把竿逐鳥雀。

忽見梁將軍,乘車出宛洛。

意氣軼道路,光輝滿墟落。

安知負薪者,咥咥笑輕薄。

詩歌大意如下:農(nóng)村中挑起農(nóng)活大梁的壯實農(nóng)民被征兵入伍,留下了食不果腹的幼子。幼子拿著竹竿在追逐鳥雀。一副貧窮的鄉(xiāng)村窘境。盡管如此,“梁將軍”卻不顧農(nóng)民的死活,在大街上耀武揚威。儲光羲借助身份卑賤的行商,批判了破壞民生的戰(zhàn)爭。關(guān)于“梁將軍”,東醁在《唐詩正聲箋注》(南勢古人居,天保十四年[1843]版)卷四中有云:“《后漢書》(卷三四)載,梁冀拜大將軍,按此當時有所指也?!绷杭绞且粋€惡名昭著的人,他借助自己的外戚地位,暴虐至極。在儲光羲的那個時代,如果提到梁冀之流,可以與之匹敵者當為楊國忠。楊國忠無視民生的一個倒行逆施的事件——關(guān)于南詔戰(zhàn)役征兵一事如是記載于《資治通鑒》卷二一六(天寶十載)中:

制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云南多瘴癘,未戰(zhàn)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yīng)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制,百姓有勛者免征役。時調(diào)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勛。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因為在河南等地征兵失敗,楊國忠遂派遣御史,將百姓掠至軍中服役。這一記載與吟誦了因“梁將軍”征兵進而被剝奪了勞動力的河南南陽的悲慘光景的詩作——前述《田家雜興》其五的內(nèi)容頗有相通之處。如果此詩是以《通鑒》中所說的時事為題材的話,那么,當時身為監(jiān)察御史的儲光羲,或許就是奉楊國忠之命,將百姓“連枷送詣軍所”的其中之一者也未可知。倘果真如此,此詩則一方面在心中批判了楊國忠的命令乃暴戾之舉,同時也包含著無奈執(zhí)行了南陽征兵之舉的儲光羲對農(nóng)民的慚悔贖罪心情。

此外,尚有下述詩篇表達了其對時政的憂慮。

效古二首 其一

晨登涼風臺,暮走邯鄲道。

曜靈何赫烈,四野無青草。

大軍北集燕,天子西居鎬。

婦人役州縣,丁男事征討。

老幼相別離,哭泣無昏早。

稼穡既殄絕,川澤復(fù)枯槁。

曠哉遠此憂,冥冥商山皓。

此詩亦如前所述,乃儲光羲拜官監(jiān)察御史,奔赴范陽途中所作。陳鐵民認為此詩乃天寶九載(750)所作。將詩題定做“效古”,大約是因為儲光羲擔心其譏諷時政的內(nèi)容會受到攻擊。因為壯年男女都被征了兵役,剩下的便盡是一些老弱病殘,他們不分晝夜地悲戚哭號著。旱魃完全毀滅了莊稼,河川干涸,農(nóng)民的苦難日甚一日。詩人期冀著能夠出現(xiàn)商山四皓那樣的賢達之人,來解除農(nóng)民的憂苦,但那絕非易事。儲光羲就是目睹了農(nóng)民的慘狀,為不能救助他們而苦惱不堪。此外,在上述詩作其二中,儲光羲還希望能夠為遭受了天災(zāi)的農(nóng)民們獻上良策,然而“君門峻且深,躻足空夷猶”,儲光羲無力企及,只能望洋興嘆。對田園的安寧和農(nóng)民淳樸情懷深愛不已的儲光羲,對荒蕪到了極限的農(nóng)村狀況每日里如坐針氈,意欲向朝廷進言,希望朝廷能夠重視民生。但是,在奸佞當?shù)赖哪莻€年代里,他的訴求之聲難以傳進天子耳中。通過《效古》二首,我們便可以看到天寶時代的社會和政治動亂的腐敗狀態(tài)。儲光羲的這一詩作必須受到重視,可視為以《兵車行》為代表的杜甫社會詩歌的濫觴之作。

先于杜甫之作的社會詩歌,除了儲詩以外,還有高適的詩作。其一便是《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七15。這是一首主題與《效古》其二相近似的詩作。周勛初在《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版;又載《周勛初文集》第四卷,2000年9月版)中認為,此詩創(chuàng)作于天寶元年(742);而劉開揚在《高適詩集編年箋注》(中華書局,1981年12月版)中則認為創(chuàng)作于天寶六載(747)。此外還有一詩便是希望遭受洪澇之苦的農(nóng)民能夠得到救助的《東平路中遇大水》。周、劉二位均認為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為天寶四載(745)??偠灾哌m的上述兩首詩作要先于儲光羲的《效古》。饒有興趣的是:高適和儲光羲先于杜甫創(chuàng)作了憂患民生之苦、直視農(nóng)民的悲慘境遇、呼吁救助農(nóng)民的社會詩歌。而二人又于天寶十一載(752)以文會友共聚慈恩寺,登上了該寺的寺塔。因此可以想象,杜甫的社會詩歌是否受到了兩位友人——即儲、高二位詩人的影響呢?如上所述,儲光羲的《田家雜興》其五很有可能是以前文引用的《通鑒》中所記載的南詔戰(zhàn)的征兵作為詩歌的創(chuàng)作素材。而有力的一說是:杜甫的《兵車行》描寫的也是同一事件。在考量兩者的社會詩歌時,這一點大約是不可忽略的。

注:

①儲光羲的《洛陽道五首獻呂四郎中》中,關(guān)于孟浩然以《同儲十二洛陽道》和詩一事,已在本書第一章第一節(jié)《一、逗留洛陽》中提及。

②儲光羲的《答王十三維》乃奉和王維《待儲光羲不至》一詩的答詩。儲詩中云:“忽奉朝青閣,回車入上陽”,說的是突然接到朝廷之命,只好回朝覲見。“上陽”在《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東京》中可見如下描述:“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南隅,南臨雒水云云”。在王詩中則有“曉鐘鳴上苑”;在儲詩中則為“落花滿春水”?!吧显贰敝傅氖巧详枌m西面的禁苑,“春水”似乎指的是洛水。顯而易見,兩首詩作均作于洛陽。儲光羲身居朝廷的時代乃是其擔任太祝和監(jiān)察御史的時代。但是,執(zhí)行行政事務(wù)的地點卻是在長安。于是便可以做出如下理解:此詩的創(chuàng)作時期,乃儲光羲科舉及第后,在洛陽初次脫下民裝換上官服時所作。葛氏認為儲光羲初次任職乃為下邽尉(陳氏則認為是馮翊尉)。據(jù)礪波護《唐代的縣尉》(《史林》1974年9月五七卷五號;又載氏著《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同朋舍,1986年2月版)記載,儲光羲初次任職并非如前所述之下邽望縣尉,而是成為進士以后,經(jīng)任秘書省校書郎一職后,調(diào)任畿縣(高于望縣一級)擔任了縣尉一職。此乃當時精英開始仕途發(fā)跡時的常識性途經(jīng)?;蛘呤窃诎莨傩芍笾苯诱{(diào)至下邽也未可知。倘事實果真如此,儲、王二人的交往則要么開始于光羲擔任校書郎一職身居洛陽的開元十四年(726)春季之時,要么就是始于翌年春季(是年10月,玄宗曾還幸長安)。

③據(jù)《唐才子傳校箋》第五冊(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版)中儲光羲條(陶敏執(zhí)筆)所載,奔赴肅宗行宮的時期要么為至德元載(756。天寶十五載七月改為該年號元年)八月,要么在八月以前。因此,其抵達江漢的時間毫無疑問也應(yīng)該在至德元載。

④本論引用的儲光羲詩作,均以《全唐詩》(揚州詩局本)為藍本。

⑤《周易·觀》里有云:“六四,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象曰,觀國之光,尚賓也?!?/p>

⑥葛曉音在其《儲光羲和他的田園詩》(本文已述)中認為:儲光羲的代表作創(chuàng)作于開元二十年(732)前后其歸隱淇上時期。與王維唱和的《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亦被列入上述時期所作。但是,如筆者本文下一節(jié)所述,《同王十三維偶然作》乃天寶年間(742—756)中、后期所作,礙難贊同葛氏見解。

⑦關(guān)于二人相識的時期,請參閱注②。

⑧傅璇琮在《錢起考》(1980年1月初版;又載《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2003年5月修訂版)中認為:錢起的藍田尉就任時期,大約在乾元元年(758)。但是,傅氏卻忽略了在儲集中可以看到《藍上茅茨期王維補闕》,為此詩的創(chuàng)作年代深感困擾。

⑨陳氏的《儲光羲生平事跡考辯》和《王維年譜》中均未言及《同王十三維偶然作》的創(chuàng)作時期。

⑩本論所引用的王維詩歌,均引自趙殿成的《王右丞集箋注》。

11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中有云:“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

12參考了《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12月版)中徐竹心的解說。此外,下句“荷動知魚散”,自不必說是源于謝緿《游東田》中的“魚戲新荷動”一句,王維也在《山居秋鳴》中吟有“蓮動下漁舟”這一類似的詩句。

13之所以將末句的“君子”解釋為鶴,是因為《抱樸子·內(nèi)篇》卷八中有云:“三軍之眾,一朝盡化,君子為猨為鶴,小人為蟲為沙”。

14《全唐詩》中的儲詩,凡二二七首。其中五言古詩占了一四九首,五言絕句僅為十六首。

15高適的《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其七云:“朝從北岸來,泊船南河滸。試共野人言,深覺農(nóng)夫苦。去秋雖薄熟,今夏猶未雨。耕耘日勤勞,租稅兼舄鹵。園蔬空寥落,產(chǎn)業(yè)不足數(shù)。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p>

(帥松生 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