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生命回歸單純

我喜歡生命根底里的寧靜 作者:周國平 著


第二輯
讓生命回歸單純

讓生命回歸單純

人來到世上,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原本是單純的。可是,人卻活得越來越復雜了。許多時候,我們不是作為生命在活,而是作為欲望、野心、身份、稱謂在活,不是為了生命在活,而是為了財富、權力、地位、名聲在活。這些社會堆積物遮蔽了生命,我們把它們看得比生命更重要,為之耗費一生的精力,不去聽也聽不見生命本身的聲音了。

人是自然之子,生命遵循自然之道。人類必須在自然的懷抱中生息,無論時代怎樣變遷,春華秋實、生兒育女永遠是生命的基本內核。你從喧鬧的職場里出來,走在街上,看天際的云和樹影,回到家里,坐下來和妻子兒女一起吃晚飯,這時候你重新成為一個生命。

在今天的時代,讓生命回歸單純,這不但是一種生活藝術,而且是一種精神修煉。耶穌說:“除非你們改變,像小孩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那些在名利場上折騰的人,他們既然聽不見自己生命的聲音,就更聽不見靈魂的聲音了。

人不只有一個肉身生命,更有一個超越于肉身的內在生命,它被恰當地稱作靈魂。外在生命來自自然,內在生命應該有更高的來源,不妨稱之為神。二者的辯證關系是,只有外在生命狀態(tài)單純之時,內在生命才會向你開啟,你活得越簡單,你離神就越近。在一定意義上,人生覺悟就在于透過社會堆積物去發(fā)現你的自然的生命,又透過肉身生命去發(fā)現你的內在的生命,靈魂一旦敞亮,你的全部人生就有了明燈和方向。

說到底,人活的就是一個價值觀,不同的價值觀造就不同的人生。我自己覺得,我的價值觀已經相當明晰而簡單,圍繞著兩個詞,即人最寶貴的兩樣東西,一是生命,二是靈魂。老天給了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保持生命的單純,珍惜平凡生活。把心安頓好,就是要積累靈魂的財富,注重內在生活。平凡生活體現了生命的自然品質,內在生活體現了生命的精神品質,把這兩種生活過好,生命的整體品質就是好的。

生命只有一次,讓我們好好地活,活出生命的品質。

2010.8

從容是基本的好
——《愿生命從容》序

這本書的編選者不是我,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出版社的編輯。是誰編選了這本書?本書編輯姜應滿在《編后記》中如是說:

作為讀者與編輯的雙重身份,我有個心愿,我想與萬千讀者互動,我想看看歷經歲月流變、時代變遷,一代代讀者喜歡的周國平又有多少重疊。我開始各種搜索,查看讀者評論、讀后感、分享數與推薦數,從而甄選出了58篇周國平文章,收錄豆瓣、人人、百度、新浪、網易、騰訊等億萬網友感動和推薦最多的篇目。該書選篇非作者自選,也非編輯個人選擇,而是眾讀者的選擇。

非常有意思。我知道我的文章常被網友轉發(fā)和評論,但我自己沒有時間去查看,而現在通過小姜的辛勤工作,我仿佛看到了類似海選投票的結果。我嫌我的作品選本已經太多,對于出版新的選本總是十分猶豫,可是這個選本很特別,我決定開綠燈。好比烹飪,點菜率高反映了某種普遍的口味,把這些品種集中起來,專開一間餐廳,對于人們未嘗不是提供了方便。

網絡是一個熱鬧的地方,這個熱鬧的地方也有一些安靜的角落,我的作品也許就是在這些安靜的角落里流傳。這是一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人們仿佛被裹挾著匆忙前行。大家喜歡匆忙嗎?不會的,好像是身不由己吧。但是,身不由己——這本身就是問題,人怎么可以放棄對自己身體的主權,任其完全被外界的因素支配呢?我相信,那些喜歡我的作品的讀者和我有同感,他們寧愿和人世間的各種競爭保持距離,讓自己的生命從容。

愿生命從容——我認為,這個標題準確地概括了本書所選文章的主旨。你真正愛你的生命,就要照看好它,讓它有一個好的狀態(tài)。一個人太看重外在的功利,就會顧不上照看自己的生命,對它的狀態(tài)忽略乃至麻木。生命不應該是用來獲取別的東西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你所做的一切,其價值歸根到底要根據對你的生命狀態(tài)的作用之好壞來評判。也許有人會問,從容是唯一的好狀態(tài)嗎?不錯,你還可以讓你的生命精彩,去創(chuàng)造輝煌,揚名天下。精彩當然也很好,但是,據我所見,真正活得精彩的人一定不是急于求成之輩,其共同點是對自己的興趣和能力有足夠的認知,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因而能夠從容地走在這條路上,也從容地享受途中的收獲。所以,從容是基本的好,有了它未必精彩,沒有它肯定不精彩。

人年輕時不容易從容,因為什么都想要,卻又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內心焦躁,行動忙亂。從躁亂到從容有一個過程,在其中起作用的誠然有閱歷的增長,但僅此還不夠。有的人閱歷倒是增長了,經歷了一些挫折,明白不可能什么都要,卻仍不知道自己該要和能要的是什么,結果不是變得從容,而是變得沮喪和消極。真正重要的是:第一知道你應該要什么,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值得爭取的;第二知道你能夠要什么,做什么事最適合于你的性情和稟賦。前者是正確的價值觀,后者是準確的自我認識,在我看來,二者是讓你的生命從容的關鍵。那么,在本書出版之際,我就把這作為對青年朋友的希望,與你們共勉吧。

2014.12

詩意地棲居

鑒于碳排放過量導致全球環(huán)境破壞和氣候異常的嚴峻事實,國際社會正在倡導低碳理念,實施低碳行動,中國政府對此也積極響應。低碳理念的落實,在技術層面上有賴于能源體系的變革,即尋求化石能源節(jié)約、高效和潔凈化利用的途徑,并大力發(fā)展非化石潔凈能源。但是,單有技術層面顯然不夠,嚴重碳污染只是人類某種錯誤的生存發(fā)展觀念的惡果之一,唯有在哲學層面上深刻反思,根本轉變人類的生存發(fā)展觀念,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本年度北京科技周以“詩意地棲居”為主題舉辦低碳生活專題論壇,邀我做嘉賓,我就從今天在中國廣泛流傳的這一句詩談起吧。荷爾德林有一首詩,其中的一句是:“人詩意地棲居在這個大地上?!焙5赂駹枌@一句詩做了非常繁復的分析,其中心意思是,詩意是棲居的本質,只有詩意才使人真正作為人棲居在大地上,從而使棲居成為安居,使大地成為家園。我認為可以由之引申出兩個觀點:第一,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人應該以詩意方式而非技術方式對待自然;第二,在人自身的幸福追求上,人應該以詩意生活而非物質生活作為目標。從這兩個方面來看當今中國人的生存境況,我們不得不承認,詩意已經蕩然無存。

什么叫對待自然的技術方式?就是把自然物僅僅看成滿足人的需要的一種功能,對人而言的一種使用價值,簡言之,僅僅看成資源和能源。天生萬物,各有其用,這個用不是只對人而言的。用哲學的語言說,萬物都有其自身的存在和權利,用科學的語言說,萬物構成了地球上自循環(huán)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然而,在技術方式的統(tǒng)治下,一切自然物都失去了自身的存在和權利,只成了能量的提供者。今天的情況正是如此,在席卷全國的開發(fā)熱中,國人眼中只看見資源,名山只是旅游資源,大川只是水電資源,土地只是地產資源,礦床只是礦產資源,皆已被開發(fā)得面目全非。這個被人糟蹋得滿目瘡痍的大地,如何還能是詩意地棲居的家園?

由此可見,問題不是出在技術不到位,而是出在對待自然的技術方式本身。與技術方式相反,詩意方式就是要擺脫狂妄的人類中心主義和狹窄的功利主義的眼光,用一種既謙虛又開闊的眼光看自然萬物。一方面,作為自然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員,人以平等的態(tài)度尊重萬物的存在和權利;另一方面,作為地球上唯一的精神性存在,人又通過與萬物和諧相處而領悟存在的奧秘。其實,對待自然的詩意方式并不玄虛,這在一切虔信的民族那里是一個傳統(tǒng)。比如在藏民眼中,自然山河絕不只是資源和能源,更不是征服的對象,相反,他們把大山大川看作神居住的地方,虔誠地崇拜。

毫無疑問,人為了生存,對待自然的技術方式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必須限制技術的施展范圍,把人類對自然物的干預和改變控制在最必要限度之內,讓自然物得以按照自然的法則完成其生命歷程。人類應該在這個前提下來安排自己的經濟和生活,而這就意味著大大減少資源和能源的開發(fā)及使用。

也許有人會問:這不是要人類降低生活質量,因而是一種倒退嗎?且慢,我正想說,若要追究我們對待自然的錯誤方式的根源,恰恰在于我們的價值觀、幸福觀出了問題。正因為在我們的幸福藍圖中詩意已經沒有一點兒位置,我們才會以沒有絲毫詩意的方式對待自然。在今天,人們往往把物質資料的消費視為幸福的主要內容,國家也往往把物質財富的增長視為治國的主要目標,我可斷言,這樣的價值觀若不改變,人類若不約束自己的貪欲,人對自然的掠奪就不可能停止。我聽到有論者強調說:低碳經濟的目標是低碳高增長。我不禁要問:為什么一定要高增長?我很懷疑,以高增長為目標,低碳能否實現,至少在非化石能源尚難普及的相當長時期里是無法實現的。在我看來,寧可經濟增長慢一點兒,多花一點兒力氣來建構全民福利,縮小貧富差別,增進社會和諧,這樣人民是更幸福的。

所以,真正需要反思的問題是:什么是幸福?我一向認為,人最寶貴的東西,一是生命,二是心靈,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擁有豐富的心靈,便是幸福。這當然必須免去物質之憂,但并非物質越多越好,相反,毋寧說這二者的實現是以物質生活的簡單為條件的。一個人把許多精力給了物質,就沒有什么閑心來照看自己的生命和心靈了。詩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質上簡單的生活,這在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詩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證?,F代人很看重技術所帶來的便利,日常生活依賴汽車和家用電器,甚至運動和娛樂也依賴各種復雜的設施,耗費了大量能源,但因此就生活得比古人幸福嗎?李白當年“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走了許多崎嶇的路,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我們現在乘飛機往返景區(qū),乘纜車上山下山,倒是便捷了,但看到、感受到的東西可有李白的萬分之一?我們比李白幸福嗎?蘇東坡當年夜游承天寺,對朋友感嘆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二人耳?!蔽覀儸F在更少這樣的閑人,而最可悲的是,從前無處不有的明月和竹柏也已經成了稀罕之物,我們比蘇東坡幸福嗎?

是的,詩意是棲居的本質,人如果沒有了詩意,大地就會遭蹂躪,不再是家園,精神就會變平庸,不再有幸福。

2010.5

戲說欲望
——在巴黎之花晚宴上的講話

今天的晚宴設計了六個話題,分別請六個人講,剛才五位朋友講了前五個話題,按照主辦方的安排,現在我來講最后一個。據我所知,原先擬定的話題里有“婚姻”,可是,婚姻好像是一個尷尬的話題,沒人肯認領。這也難怪,因為,如果你贊美婚姻,等于是你在證明自己的平庸,如果你抨擊婚姻,又等于是你在控訴自己的配偶,反正怎么說都不對。結果,“婚姻”被“回憶”取代。

這頗具諷刺意味。在現實生活中,回憶正是婚姻的避難所:當我們對婚姻發(fā)生動搖時,我們就回憶曾有的愛情,來堅定自己的信心;當我們對婚姻感到絕望時,我們就回憶從前的情人,來安慰——確切地說是加深——自己的痛苦。

但是,這恰恰證明,在人生舞臺上,婚姻是一個多么重要的角色,給了我們多么復雜的感受,不該缺席。所以,在向大家介紹一個新角色之前,我首先要恢復它的位置,而讓“回憶”靠邊站。


那么,人生舞臺上的角色有這么五位:愛情,婚姻,幸福,浪漫,生活?,F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發(fā)現,這五位角色其實都是一位真正的主角的面具,是這位真正的主角在借殼表演,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什么是愛情?愛情就是欲望罩上了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什么是婚姻?婚姻就是欲望戴上了一副名叫忠誠的鐐銬,立起了一座名叫貞潔的牌坊。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欲望在變魔術,給你變出海市蜃樓,讓你無比向往,走到跟前一看,什么也沒有。

所謂浪漫,不過是欲望在玩情調罷了。

玩情調玩膩了,欲望說:讓我們好好過日子吧。這就叫“生活”。


欲望在人生中起這么重大的作用,它是好還是壞呢?

許多哲學家認為欲望是一個壞東西,理由有二。一是說它虛幻。比如,叔本華說: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薩特說:人是一堆無用的欲望。二是說它惡,是人間一切壞事的根源,導致犯罪和戰(zhàn)爭。

可是,生命無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

怎么辦?這里我們要請出人生中另外兩位重要角色了,一位叫靈魂,另一位叫理性。靈魂是欲望的導師,它引導欲望升華,于是人類有了藝術、道德、宗教。理性是欲望的管家,它對欲望加以管理,于是人類有了法律、經濟、政治。

你們看,人類的一切玩意兒,或者是欲望本身創(chuàng)造的,或者是為了對付欲望而創(chuàng)造的。說到底,欲望仍然是人生舞臺上的主角。

欲望是一個愛惹事的家伙,可是,如果沒有欲望惹事,人生就未免太寂寞了。

所以,最后我要說一句:謝謝“欲望”。

2010.11

我們都是幸存者

2008年中國的大事件不是奧運,而是地震。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國人投入舉國的震驚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圍繞奧運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變得輕若鴻毛。

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災面前,人類是多么無助,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美麗富饒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剎那之間,禍從天降,天崩地裂,無數的生靈被吞噬。有多少個家庭,曾經和我的家庭一樣,在天倫之樂中過著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多少個孩子,曾經和我的孩子一樣,在無憂無慮中唱著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恒的黑夜里了。

最讓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區(qū)中不知還有沒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們整校整校地被掩埋,為什么犧牲最慘重的偏偏是“祖國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兒的孩子幾乎算是幸運的了,雖然他們那天真又驚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邊始終響著一個從廢墟中救出的一歲半孩子的聲音,剛咿呀學語的她反復說著同一句話:“找爸爸!找媽媽!”

五天來,我天天關注著來自災區(qū)的報道。在大悲憫、大勇敢的溫家寶總理指揮下,營救一直在全力進行。然而,誰都明白,廢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許只是一小部分。我覺得自己仿佛也在廢墟下,由于營救的困難,或者干脆由于未被營救者發(fā)現,正在絕望地死去。現在所能統(tǒng)計的只有已經獲救的人數和確見尸體的人數,而真正可怕的是這兩者之間的數字,雖然生死不明,其實兇多吉少。

五天來,我寫不出任何文字。此時此刻,一切文字的表達都是虛偽。我甚至覺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唯一能夠原諒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個幸存者。是的,我,你,每一個活著的人,我們都是幸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這不過是碰巧罷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區(qū),這不過是碰巧罷了。我只是僥幸逃過了一劫而已。災難完全可能落在我的頭上,倘若那樣,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養(yǎng)我,一旦降災于我,我必須承受,這原是生命的題中應有之義。斯多葛派的主張是對的:人只能順應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著說什么了?,F在,既然仍僥幸地活著,就好好地活,不必為此感到負疚。況且對于任何活著的人來說,死是遲早的事,幸存只是暫時的。然而,正是在這暫時的幸存中,我們一邊懷念死者,一邊唱響了生命的凱歌。

我這樣說,既是對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對這次震災中那些真正的幸存者的勸慰。我當然知道,我們身受的苦難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越是面對大苦難,就越要用大尺度來衡量人生的得失。在歲月的流轉中,人生的一切禍福都是過眼煙云。在歷史的長河中,災難和重建乃是尋常經歷。

造化播弄人類的命運,我們都是幸存者。用這個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災者都是我的親人。用這個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間紛爭的狹隘和渺小。

2008.5

經濟危機下的生命反思

我曾接到邀請,讓我出席今年的博鰲論壇,就“經濟危機下每個人如何生活”的主題發(fā)言。可是,我對這場經濟危機實在看不明白,怎么能到這樣隆重的會場上去瞎說一通呢?所以我推辭了。

這場經濟危機來勢兇猛,據說百年不遇,迅速席卷全球,鬧得人心惶惶,迫使大國首腦們頻繁開會,商討對策??磥砬闆r確實嚴重,絕非空穴來風。我看不明白的是,沒有全球性自然災害,沒有世界大戰(zhàn),何以人類生活的場景說變就變了呢?

聽到和讀到一鱗半爪,好像全是銀行惹的禍。次貸、壞賬、不良資產、金融海嘯,按我這個外行的理解,這些可怕的術語無非是表示,銀行把賬算錯了,突然發(fā)現錢遠遠沒有原來以為的那么多。銀行的職責是管錢,管得這么糟,應該打屁股。但是,把這么大的權力交給銀行,讓大家都根據算錯了的賬瞎折騰,是不是更大的教訓?

再說,既然發(fā)現錢沒有那么多,那就少花些錢好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是的,錢已經花出去了,事情只做了一半,如果沒有后續(xù)的錢,項目就黃了,這當然是很大的損失。那么,豈不應該從根本上反省一下,許多項目是否本來就不該上,貪婪地擴張經濟本身就不是人類正確的生存方式?我們誠然可以通過拉動內需來應對或預防市場冷清,但是,在人類文明和人生幸福的層次上,節(jié)制物質需要是否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據我觀察,受這場經濟危機影響最大的是相反兩極的階層。一極是老板,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老板,經受了生意慘淡、資產縮水的煩惱。不過,他們衣食無虞,只是錢賺多賺少的問題,挺一挺就能渡過難關。另一極是沒有穩(wěn)定職業(yè)的人,尤其是農民工,遭受了失業(yè)的痛苦。農民工是最悲慘的,家鄉(xiāng)不再有足以養(yǎng)育他們的土地,他們已經沒有退路。他們的境況始終是對大規(guī)模城市化的質疑,只是現在更尖銳地顯現出來了而已。

在這兩極之間,多數城市居民的生活其實受經濟危機的影響甚小,至少從我接觸的范圍來看是如此。人們照常上下班,照常去菜場買菜,照常過著從前的日子。風暴在金融、房地產等領域里回旋,未能撼動普通生活的基礎。對于許多普通人來說,經濟危機幾乎是一個尚未證實的傳說。不管高端經濟人士把賬算得怎樣一團糟,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社會上基本生活資料的數量并沒有減少,而這就意味著人們的基本生活可以不受影響。既然如此,經濟危機就毫不可怕。

在我看來,這場經濟危機反倒是提供了一個契機,促使我們反思人生和人類的某些根本問題。我一直認為,人生的幸福在于兩大快樂。一是生命的快樂,例如健康、親情、與自然的交融,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快樂。另一是精神的快樂,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樂,這是人的高級屬性得到滿足的快樂。這兩種快樂當然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所需十分有限。物質的貪欲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我相信,一個人越是滿足于過儉樸的物質生活,并善于從生命本身和精神世界中獲取快樂,經濟危機對他的影響就越小。原因很簡單:這場經濟危機只是打擊了消費主義,不能傷及生命本身的享受,只是打擊了物質主義,不能傷及精神的享受。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人類。人類應該朝什么方向發(fā)展?用什么來衡量人類文明的水平?物質財富的制造和享用當然是一個方面,但是,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真正的自由王國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那實際上就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和享受。然而,長期以來,財富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光芒萬丈的詞匯,成了從政府到個人所追求的第一目標。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把這場經濟危機視為泛濫于當代世界的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一個惡果。它在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大本營美國首先爆發(fā),對于人類豈不是一個警示?

最后,我必須承認,我對這場經濟危機仍然看不明白,我所說的只是一些基本的道理罷了。不管與這場經濟危機聯系起來是否恰當,這些道理本身是不會錯的,而且確有必要在遭到忽視的今天予以重申。

2009.5

人類遠比禽獸殘酷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教授張麗達是我的老朋友,她震驚于遍布中國的活熊取膽的酷行,創(chuàng)作護生歌曲《小熊》,又成立以護生公益演出為志業(yè)的親子合唱團“小熊團”,期望用音樂的感染力和人類的親子情喚醒國人的良知?,F在,“小熊團”擴大招生,她希望我把招生通告刊發(fā)在我的博客上,以期讓更多愿意報名的人知悉。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肅然從命。

我還轉載了兩篇有關活熊取膽的報道,我自己讀了以后,真正感到觸目驚心,悲憤難言。請看這個場面——

一只小熊被用鐵鏈緊緊捆綁,準備動手術了,也就是要開膛,在膽上挖一個取汁的洞了。小熊驚恐萬狀,跪下哀求,放聲慟哭。這時,一只母熊硬是從鐵籠里掙脫了出來,蹦到小熊跟前,先抱住它,親吻它,用舌頭舔去它的淚水,接著,突然用巨掌掐住它的脖子,直到它氣絕。然后,母熊拽下自己身上的鋼兜肚,鋼管帶著半個膽囊飛了出來,鮮血直流,它大叫一聲,瘋了似的朝墻壁撞去,要把自己撞死,墻壁轟然倒塌。

誰說動物沒有感情、沒有意志、沒有尊嚴?這只母熊用殺子和自殺的悲壯之舉向人類宣告,為了抗議和擺脫人類的暴行,動物也會履行這個高貴的原則:不自由,毋寧死!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其中包括惻隱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近于禽獸”。我要說:人如果沒有同情心,就遠不如禽獸,比禽獸壞無數倍。猛獸的殘暴僅限于本能,絕不會超出生存所需要的程度。人殘酷起來卻沒有邊,完全和生存無關,為了齷齪的利益,為了畸形的欲望,為了變態(tài)的心理,什么壞事都干得出來。只有在人類之中,才會產生千奇百怪的酷刑,產生法西斯和恐怖主義。

善待動物,至少不虐待動物,這不僅是對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尊重,也是人類自身精神上、道德上純潔化的需要??梢詳喽ǎ粋€虐待動物的民族,一定也不會尊重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感一旦麻木,心腸一旦變冷酷,同類豈在話下。當今中國社會,惡性兇殺案件,包括殺童案、殺親案接連不斷,偽劣食品、假藥、礦難、野蠻執(zhí)法事件層出不窮,人們難道看不出來,這一切與活取熊膽、活食猴腦等殘害動物行為之間有著多么緊密的內在聯系?

2010.8

你愛動物有幾分

我們?yōu)槭裁匆Wo動物?保護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對此人們眾說紛紜,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根據。大致說來,根據越宏大、高級、形而上,保護的范圍就越廣闊,規(guī)則就越嚴格,反之亦然。但是,不論持何種立場,在理論上或實際操作上似乎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

最高級別的根據無疑是宗教,尤其是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對一切生命懷悲憫之心。其極端者如弘一法師,在遺囑中仔細叮囑,如何用四只小碗盛滿水隔離尸體,以防螞蟻爬上來在火化時被燒死。在基督教中,也有史懷澤提倡敬畏一切生命。對生命的悲憫或敬畏是偉大的宗教感情,可以提升人的靈魂境界。然而,具體到不殺生,若推至絕對化,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理論上也是大成問題的。人類為了維持生存,一方面對危害自身的動物例如蚊子、跳蚤必須予以滅殺,另一方面又需要從某些動物身上獲取營養(yǎng)。即使以素食為基本主張的佛教,在藏地也不得不有所變通,允許吃牛羊肉,否則無法抵御嚴寒的氣候。所以,最低限度的實踐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不可避免的,用大自然的眼光看,這何嘗不是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的天賦權利。

其次級別的根據是生態(tài)理論,就我們的話題來說,主要涉及野生動物的保護。同為強調保護生態(tài),又有很大的區(qū)別。一種是科學的眼光,出發(fā)點是人類的長遠利益,因為生態(tài)破壞危及此種利益,所以要遏止。很顯然,這是一種理智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另一種則力圖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主張動物也是自然界中獨立的生命體,有其天賦權利,人類不可隨意支配。這種觀點把生態(tài)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可稱作生態(tài)主義或動物權利主義。然而,這個原則如果要貫徹到底,就應該不但適用于野生動物,也適用于家養(yǎng)動物,于是會產生麻煩,甚至人類飼養(yǎng)動物的權利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使用和食用了。

第三類根據是一種擴展了的人道主義,即把人道主義原則擴展到動物身上,對動物,尤其是有感知力的動物懷有同情心,予以善待。在主張或贊同保護動物的人里,多數人自覺不自覺地是從這個立場出發(fā)的。許多動物知苦樂、有感情,這是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的事實,其表現往往出人意料,令人驚奇和感動。因此,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家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如此看來,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fā)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但是,人對動物的同情心的界限應該劃在哪里、善待動物應該到何種程度,依然是一個問題。最徹底的當然是不殺生,嚴格素食,與佛教和動物權利主義殊途同歸。比較折中的則主張動物福利主義,認為應該給家養(yǎng)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并在宰殺時盡量減少其痛苦。這種君子遠庖廚式的仁慈往往被兩方面譏為偽善。心腸最軟的人說:既然仁慈,就別吃肉。心腸最硬的人說:既然吃肉,就別裝仁慈。是啊,又要吃肉,又要仁慈,人在動物面前是多么無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