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之“恥居王后”:路平,心不平
【成語】恥居王后
【釋義】指在文名上恥于處在不及己者之后。
【出處】《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杰’。炯嘗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
大家知道楊炯這個人,一開始的時候多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初唐四杰”這一組合名稱。他的膾炙人口的詩作幾乎沒有,如果非要找一首,就只能是這首《從軍行》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大約寫于公元680年前后。因為當(dāng)時突厥部族入侵大唐西北固原、慶陽一帶,朝廷就命禮部侍郎斐行儉出征討伐。在此形勢下,武將的作用便顯得尤為突出。
當(dāng)時的楊炯正處在校書郎的位子上,負(fù)責(zé)國家圖書典籍的管理和校對,沒啥實權(quán),級別也低(正九品)。但就是這官位,也是他等了十幾年才得到的:十歲時楊炯就通過了神童科考試,之后便窩在弘文館里等待任用,直到二十六歲才當(dāng)上校書郎。
楊炯對這一結(jié)果自然是不怎么滿意的,再看看周圍那些腦滿腸肥、混天了日的大小官員,內(nèi)心憋屈的他就很上火,很有懷才不遇之感。他總覺得那些官員就像是耍把戲時披著麒麟皮的驢一樣,徒有表面風(fēng)光,德能根本不配位。
邊塞不安寧了,武將們開始得到重用,眼看著他們一個接一個奉命出征,楊炯的突出感覺就是“心中自不平”:當(dāng)一個小軍官,也比在宮里當(dāng)一個可有可無的校書郎強——“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啊。
等了幾年,終于有人出來提攜楊炯了。大權(quán)在握的中書侍郎薛元超很欣賞楊炯的文才,他把楊炯推薦為崇文館學(xué)士,很快又提拔為詹事司直,成了太子李顯的跟班。
楊炯心中的“不平”剛剛回復(fù)“平靜”,令他“不平”的事再次發(fā)生了:公元684年,武則天把剛即位不久的李顯廢了,轉(zhuǎn)而立李旦為帝,她自己則開始專政。李顯被廢,楊炯本可依靠的一棵大樹倒了。
接下來,徐敬業(yè)又在揚州舉兵討伐武則天,很快兵敗自殺,沒想到這也讓楊炯受到了牽連。
原本徐敬業(yè)討武壓根不關(guān)楊炯的事,但作亂分子里有個人叫楊神讓,這楊神讓是楊炯從伯父楊德干的兒子,就因為這層堂兄弟關(guān)系,株連到了楊炯。株連的后果是: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任司法參軍。
武則天沒有善待楊炯,楊炯又能有什么辦法?既然局面已被這個女人控制,那就順著她好了。不是武將,不能幫她打仗,那就充分發(fā)揮文官的作用,寫文章,唱贊歌啊。
武皇登基了,有人說天上出現(xiàn)預(yù)示祥瑞的老人星了,好運要降臨人間了,楊炯抓住時機,立即寫了篇《老人星賦》獻上去。文章起了作用——他被調(diào)回洛陽,開始在習(xí)藝館里教后宮佳麗們寫寫畫畫。
武則天登基三年后,一向崇佛的女皇在洛陽舉行了盛大的盂蘭盆會,楊炯見機行事,又寫了一篇《盂蘭盆賦》來應(yīng)景。武則天看到文章,感覺很受用。楊炯便因此有了一個行政上的實職:到吳越之地的盈川縣當(dāng)縣令。
這縣令不是“百夫長”,是權(quán)力更大的“百姓長”了。楊炯在盈川縣令這個位子上干得很較真,也充分展示了他性格脾氣中的火暴一面,結(jié)果為當(dāng)?shù)厝肆粝聻楣賴?yán)酷的印象。
只可惜楊炯在盈川沒干幾年,就病死在了任上,年僅四十來歲。
一生沒有太曲折的經(jīng)歷,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待在宮里,雖有不順,但總體上風(fēng)平浪靜,這或許是楊炯詩作成就不高的原因吧。
“王楊盧駱”這樣的排行榜剛一出爐時,楊炯很是不滿,甚至覺得羞恥:憑什么王勃排在我的前面?
有“恥居王后”想法的楊炯當(dāng)時還年輕,正處于“心中自不平”的時期,等王勃死后,他心中的不平開始變?yōu)橘澝溃涸凇锻踝影布颉分?,他說王勃“每有一文,海內(nèi)驚瞻”。
其實“不平”,就是沒有平常心,時過境遷后,一切也就煙消云散了。
詩人卡片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陜西省渭南市)人,“初唐四杰”之一。代表詩作《從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