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
星云大師退位的時候,許多人都為他離開佛光山而感到惋惜,他說了一段非常有智慧的話,他說:
“佛光山,如果要說是屬于我的,就是屬于我的。因?yàn)榇笞匀坏囊磺?,小如花草清風(fēng),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認(rèn)為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了。
“佛光山,如果要說不是屬于我的,就不是屬于我的。因?yàn)椴灰f佛光山這么大的園林不能為個人擁有,即使是自己的身體也不是自己所能擁有的?!?/p>
這兩段話很有智慧,是由于大師真正徹悟地照見了人生的本質(zhì)。人具有兩種本質(zhì):一種是極為壯大開闊的,另一種又是極端渺小和卑微的。在心念廣大的時候,我們可以欣賞一切、涵容一切,可是比照起我們所能欣賞與涵容的事物,我們又顯得太渺小了。
明了了這—層,—個人對事物的擁有是應(yīng)該重新來認(rèn)識的。我們常在心里想著:“這是我的房子,這是我的車子,這是我的土地,這是我的財(cái)產(chǎn)……這個是我的,那個也是我的?!币?yàn)槲覀儞碛刑嗟臇|西,所以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有了擁有,就有了負(fù)擔(dān),就不能自在。
到了年老體衰的時候,即使擁有許多東西,但不能享用,也就算失去了,最后兩手一攤,不管什么寶貝的東西也握不住了。
在佛經(jīng)里,所有娑婆世界的一切,都不是用來擁有的,而是用來舍棄的。一個人舍得下一切則是真正壯大,無牽無掛,一個人擁有一切正是沉淪苦痛的源泉。
我們是人世的凡夫,難以直趨其境,但我們可以訓(xùn)練一種擁有,不是在物欲上擁有,而是在心靈上擁有。在精神上對一切好的東西能欣賞、能奉獻(xiàn)、能愛,而不必把好的事物收藏成為自己專有。能如此,則能免于物欲上的奔逐,免于對事物的執(zhí)迷,那么人生有如寬袍大袖,清風(fēng)飄飄,何憂之有?
清末才子王國維曾在《紅樓夢評論》中說:“濠上之魚,莊、惠之所樂也,而漁父襲之以網(wǎng)罟;舞雩之木,孔、曾之所憩也,而樵者繼之以斤斧。若物非有形,心無所住,則雖殉財(cái)之夫,貴私之子,寧有對曹霸、韓干之馬,而計(jì)馳騁之樂,見畢宏、韋偃之松,而思棟梁之用,求好逑于雅典之偶,思稅駕于金字之塔者哉?”
說得真是好極了!當(dāng)人看到魚只想到吃,看到樹就想要砍,看到大畫家畫的馬也想騎,畫的松樹只想到蓋房子……那么,這些人就永遠(yuǎn)不能擁有魚的優(yōu)游、樹的雄偉、馬的俊逸、松的高奇種種之美,則其所欲彌多,隨之苦痛彌甚,還能體會什么真實(shí)的快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