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的在場
現(xiàn)代生活的特點之一是靈魂的缺席。它表現(xiàn)在各個方面,例如使人不得安寧的快節(jié)奏,遠離自然,傳統(tǒng)的失落,環(huán)境的破壞,人與人之間親密關系的喪失,等等。痛感于此,托馬斯·摩爾把關涉靈魂生活的古今賢哲的一些言論匯集起來,編成了這本《心靈書》。書的原題是《靈魂的教育》,可見編者是將它作為一本靈魂的教科書來編著的。作者在前言中說:“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訓示太多,教育太少?!痹谒磥?,教育應是一門引導人的潛能的藝術,在最深層次上則是一門誘使靈魂從其隱藏的洞穴中顯露出來的藝術。我的理解是,教育的本意是喚醒靈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種場景中都保持在場。那么,相反,倘若一個人的靈魂總是缺席,不管他多么有學問或多么有身份,我們仍可把他看作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蒙昧之人。
關于什么是靈魂,菲奇諾有一個說法,認為它是聯(lián)結精神和肉體的中介。榮格也有一個說法,認為精神試圖超越人性,靈魂則試圖進入人性。這兩種說法都很好,加以引申,我們不妨把靈魂定義為普遍性的精神在個體的人身上的存在,或超越性的精神在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一個人無論怎樣超凡脫俗,總是要過日常生活的,而日常生活又總是平凡的。所以,靈魂的在場未必表現(xiàn)為隱居修道之類的極端形式,在絕大多數(shù)情形下,恰恰表現(xiàn)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享受。這就是作者所說的“平凡的神圣”之含義。他說得對:“能夠真正享受普通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庇绕涫窃诮裉?,日常生活變成了無休止的勞作和消費,本應是享受之主體的靈魂往往被排擠得沒有立足之地了。
日常生活是包羅萬象的,就本書涉及的內容而言,我比較關注這幾個方面:工作與閑暇、自然與居住、孤獨與交流。在所有這些場合,生活的質量都取決于靈魂是否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