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 記
“剪燭”,本就是個現(xiàn)成詞,舊時夜來照明,要點蠟燭,當燭淚下淌,露出的燭芯就越來越長,上端燒焦后還會結(jié)成燭花。如果燭芯過長,火焰就大,會浪費蠟燭;燭芯過短,火焰就小,雖是省儉之法,光照也就不足。王君玉《雜纂續(xù)》舉“奴婢相”就說:“挑燈長,剪燭短?!碧魺籼撸庹彰娲蠖幻髁?;剪燭太短,燈光就暗淡了。那就需要將燭芯稍稍剪去一點,使之長短適宜,同時還要剪去燭花,以維持室內(nèi)的照明。
因此,剪燭是古人夜間生活的一個細節(jié)。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韻》有云:“小妓攜桃葉,新歌蹋柳枝。妝成剪燭后,醉起拂衫時?!碧K轍《戲呈試官》有云:“剪燭看書良寂寞,披沙見玉忽喧嘩?!眲⑦^《賀新郎·贈鄰人朱唐卿》有云:“燭花細剪明于晝。喚青娥、小紅樓上,殷勤勸酒?!币箍疵廊艘棺x書,都要剪燭,燈兒亮一點,可以看得更分明。將剪燭一事推入境界的,當數(shù)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那是膾炙人口的,詩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娙藴E巴山,又當夜雨,卻思剪燭西窗,將愁緒細訴,可謂是婉轉(zhuǎn)纏綿,倍為沉摯。自此以后,“剪燭”就成為促膝夜談的典故,“剪燭西窗”也成了成語。清順治四年,吳偉業(yè)在蘇州遇見外戚劉文炤,夜來文炤說了不少皇室鼎革前后的遭遇,偉業(yè)聽了,很是感傷,寫了一首《吳門遇劉雪舫》,其中有“當時聽其語,剪燭忘深更”之句。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三《連瑣》說,有楊子畏者,居泗水之濱,墻外多古墓,夜聞白楊蕭蕭聲,忽有女鬼來訪,不但調(diào)情,且與長談,“與談詩文,慧黠可愛。剪燭西窗,如得良友。自此每夜但聞微吟,少頃即至”。如此艷遇,且在剪燭前后,明明暗暗,朦朦朧朧,真如同夢境一般。
時至如今,不值幾文的舊燭臺都成了收藏品,剪燭自然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甚至什么是剪燭,也說不清楚了。但剪燭的事,本是古人日常生活的故實,也包括他們的秉燭讀寫,甚至是“三更燈火五更雞”。如果從窗外望去,熒熒燭光下的身影,實在也是動人的畫面,那會讓人想起前人的吟哦,如杜荀鶴《閑居書事》云:“鬂白只應(yīng)秋煉句,眼昏多為夜抄書?!眲⒖饲f《題陳霆詩卷》云:“不惜矮窗殘燭下,與將朱筆擷菁華。”趙師秀《送翁卷入山》云:“小雨半畦春種藥,寒燈一盞夜修書?!弊钣幸馑嫉氖窃叮小逗埂吩娫疲骸昂棺x書忘卻眠,錦衾香燼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那美人不但不幫著“剪燭”,還“奪燈”而去,閨房情景宛然,很有一點生活情趣。
這本小集,以“剪燭”名之,意思應(yīng)該說明白了吧。
二〇一八年二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