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山上的物什

故鄉(xiāng)的味道 作者:遆存磊 著


山上的物什

山上的物什,于我而言,非狼、狐、野雞、野兔之類,亦非松、柏、云杉之屬,卻是微小的、附著于地面的東西。小時住的小城,雖不能套用“環(huán)滁皆山也”,但高低看去,或遠(yuǎn)或近總是山占了多數(shù)。尤其我家所在的大院子,后面就是山,若想去,拔腳即至,方便得很。這山有些奇怪,幾近荒蕪,無樹,草也稀疏,或能招徠少許山羊,但會跑動的野物難得一見,幾乎要掃盡玩樂的興致了。幸好,還有若干不起眼的物什,如地皮菜和發(fā)菜。

地皮菜,我們直呼為地皮,可知其與地面關(guān)系之親密了。這東西,在日朗風(fēng)清時亦非沒有,不過蜷縮在地上,皺皺巴巴,干而小,實在不起眼,全然處于被賤視的境地。一旦落雨,方為人所想起,雨稍停,拿起小籃子或小袋,來到山前,只見坡上有片片點點的黑色分布于疏草間,那就是地皮菜了。原來干巴巴的它們,在雨水的浸潤下,一個個都鼓脹起來,其前后面貌的殊異實在令人驚奇。遍野皆是,撿不勝撿,拾者不免挑挑剔剔。小的忽略,只要大而飽滿的,不多時,帶來的籃子、袋子大致滿了,即打道回府。以清水洗之,畢竟生于地面,少不得泥土和草屑,過幾次水方可清凈。炒食,熗蔥花,多半佐以雞蛋,盛盤,黑、黃、綠相間,滑潤,略有土味兒,為此菜肴一特色耳。

明王磐的《野菜譜》中,有歌謠“地踏菜”云: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采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兇,東家懶婦睡正濃?!?/p>

這地踏菜,即地皮菜了。它另有多種叫法,地耳、地踏菇、地衣、地木耳、地皮菌、雷公菌、念珠藻、地軟兒、地瓜皮等。清顧仲《養(yǎng)小錄》“餐芳譜”中提及此物:“春夏生雨中,雨后采,姜醋熟食,日出即枯。”

因形態(tài)上略有相似,一度有些混淆葛仙米和地皮菜,后讀鄧云鄉(xiāng)《云鄉(xiāng)話食》中的《葛仙米·地皮菜》一文,算是明確區(qū)分了一下。我對葛仙米之得名頗為好奇,恰此文引了乾隆時汪啟淑《水曹清暇錄》中的記載:“廣西北流縣有葛洪巖,相傳晉葛洪為勾漏令修煉于此,床灶猶存,巖下產(chǎn)米類小木耳,可治肺熱,味亦清香,堪作美羹材,名葛仙米,充上方歲貢,戶部主政……述?!痹瓉泶宋锝鉀Q了葛洪成仙歷程上的充腹問題,方得此佳名。

多年后,我在異地餐館的菜單上,偶見有地皮菜與雞蛋合炒,點之,待菜上品嘗,味道大略如先,有些快慰,亦有稍許悵然。

李笠翁《閑情偶寄》中有云:

“菜有色相最奇,而為《本草》《食物志》諸書之所不載者,則西秦所產(chǎn)之頭發(fā)菜是也。予為秦客,傳食于塞上諸侯,一日脂車將發(fā),見炕上有物,儼然亂發(fā)一卷,謬謂婢子櫛發(fā)所遺,將欲委之而去。婢子曰:‘不然,群公所餉之物也。’詢之土人,知為頭發(fā)菜。浸以滾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絲、鹿角等菜。攜歸餉客,無不奇之,謂珍錯中所未見。此物產(chǎn)于河西,為值甚賤,凡適秦者皆爭購異物,因其賤也而忽之,故此物不至通都,見者絕少。”

笠翁是有見識的,而清末民初薛寶辰之《素食說略》亦記此物,卷二“燜發(fā)菜”條曰:“海蔬中,惟黑色之鹿角菜可久煮。余如白色之鹿角菜、鳳尾、紫菜及東洋粉,水煮即化,而發(fā)菜及海帶可久煮。發(fā)菜以高湯煨之,甚佳?;蚺c白菜絲或筍絲同煨,亦清永?!毖毘缴姓J(rèn)為發(fā)菜乃海蔬,表明其知其然(吃過)而不知其所以然(未見發(fā)菜之生長環(huán)境),且未細(xì)讀笠翁《閑情偶寄》,以至有此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