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故鄉(xiāng)的味道 作者:遆存磊 著


有一種野果子,略大于豌豆,初生為青色,漸次變?yōu)榧t黃。孩童摘來吃,齒咬皮破,汁水濺出,其酸能讓口腔猛一抽搐,然后大皺其眉,擠眼,吸氣,津液滿口,滋味莫可名狀。此物因之名為酸啾啾,真是兒童的叫法,形象極了。

許久之后,才知曉這物什所依的樹株,學(xué)名為沙棘,俗稱有許多,如黑刺、醋柳、黃酸刺、酸刺柳等。沙棘樹屬落葉灌木或喬木,大約一人高,幼時的我即使矮小,也還夠得著那些果子,不過并不好采,因為從枝條上摘的時候,勁兒稍大一點,果子就會破,沒法子吃了。果子的皮十分薄,其間拿捏分寸算得要緊。也就是吃著玩兒罷了,果子之小,與蘋果、梨子比,幾近格列佛入巨人國。

描述酸啾啾時,易和燈籠果混淆,因模樣、酸味都有些像。燈籠果也是小球形狀,不過身上有一道道的縱向紋路,真如小燈籠般。燈籠果的酸和酸啾啾的酸略有區(qū)別,酸啾啾不論是成熟或未成熟,均酸得要命,而燈籠果,尚未成熟時極酸,熟后,就以酸甜為主了。如此看來,酸啾啾之酸味乃一以貫之,不妥協(xié)到底。

談起酸,留在記憶中最早的,是在還未上學(xué)的年齡,就開始為家里打醋打醬油。其時現(xiàn)成包裝好的并不盛行,家家戶戶多打散裝的,用自家的壺或瓶子。百貨店鋪有兩口大缸,一盛醋,一盛醬油,缸邊掛著或蓋子上擱著一個提子,通常為半斤的容量。我拎著兩只瓶子,付錢給店里,售貨的給每只瓶子里各來兩提子裝滿,就完事了。我走出店,左手醬油瓶,右手醋瓶,左顧右盼,對左邊的無興趣,右邊則不。半道兒上,游游逛逛,東瞅西看,不忙回家,偷閑還要擰開右手的瓶子蓋兒,對著小嘴來上一口,嘶——咧開嘴,吸溜著,抻著脖子,一副怪相,真是過癮。一兩口足夠,多了受不了。

委派小孩子去買東西,如糖果,如餅干,如油條,回家報到時清點,一定損失慘重,而打醋打醬油,大可放心,不會出入多少。不過,摔個大馬趴的,要另當(dāng)別論。

醋,可以用來做酸湯餃子。酸湯餃子,餃子要緊,酸湯更要緊,取的是那股酸味。做酸湯,適宜用香醋,別的差些滋味。其他材料,如紫菜、蝦米、韭菜末、香菜末、蔥花、芝麻、醬油等,擱在一大碗里,用滾燙的餃子湯沖開即可。吃餃子,講究原湯化原食,而酸湯,乃更勝層樓,是原湯的進化。餃子吃完,來如此一碗湯,酸味之爽利,直沁脾胃,妙極了。

若說酸湯是主食的附庸或衍生,那酸辣湯就是獨立門戶了。此湯很普及,許多地域都有,做法也各式各樣。我獨喜一種川味的:鍋內(nèi)放入豆腐絲、香菇絲、肉絲、雞絲及各類調(diào)料,水開后,淀粉勾芡擱入,隨后放攪勻的雞蛋;事前備好湯碗,里面有醋、胡椒粉、蔥花等,鍋內(nèi)湯煮好后,傾入湯碗。這種湯不愧酸辣之稱,確實酸得入腦,辣得嗆鼻,消食也好,針對厭食也好,都是不妨一試的。

《本草綱目》談及烏梅:“梅實采半黃者,以煙熏之為烏梅?!边@是熬制酸梅湯的首要原料。至于其制法,近人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有云:“北京夏季涼飲,以酸梅湯為佳品。系以烏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圍之,久而自涼,不傷人,且祛暑也。向以琉璃廠信遠(yuǎn)齋及前門大街九龍齋最負(fù)盛名。其實不如西單之秋家梅湯,以其賣處設(shè)于牌樓南甬道中間,后因修馬路,迫令遷移,其浮攤歷年甚久,蓋始于咸豐初年。余品信遠(yuǎn)味太濃,九龍味太清,惟秋家梅湯適得其中耳。”材料大致如此,但配方比例與制法細(xì)節(jié)各異,會導(dǎo)致成品的大不同,這也是《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專列出若干家品牌的緣由。(其制作之講究,金云臻在《曲巷市聲》里也說:“一、絕對要用開水泡制、不許用冷水。故稱‘熱水梅湯’。二、冰塊只能鎮(zhèn)在缸外,絕對禁止冰塊直接入內(nèi)。因為天然冰不潔,所以只能外邊加冷不能直接放入?!保?/p>

我是在北京才喝到酸梅湯的,有瓶裝的,也有老字號的散裝,不消說,前者不能和后者比。夏日飲一碗冰鎮(zhèn)酸梅湯,何異于登仙(另有人講“如一服清涼散,何必嚼冰雪而茹梅花”)?一碗不足,續(xù)之可也。

舊時,堂吃固然好,而便利起見,更多的是沿街叫賣。清郝懿行的《都門竹枝詞》里言道:

“底須曲水引流觴,暑到燕山自解涼。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p>

《燕都小食品雜詠》亦云:

“梅湯冰鎮(zhèn)味酸甜,涼沁心脾六月寒。揮汗炙天難得此,一聞銅盞熱中寬?!?/p>

此中的銅碗或銅盞,乃直徑三四寸的兩只,走街小販拿著,上下一磕,即發(fā)出清脆的聲音,傳出很遠(yuǎn),街巷的住家便都知道了,小孩兒拿著罐啊碗啊,拽著大人就往外走,奔向解渴的愛物。小販?zhǔn)种械你~碗,叫做“冰盞”,這名字實在是好,炎熱季節(jié)聞此,消下許多膩汗去。(冰盞之聲亦可賣冰塊,如清程可則《燕京雜興》其一:“京國無朝暮,三衢樂事多。綠楊人系馬,紫陌夜鳴珂。銅盞敲冰賣,銀鐙載酒過。西河好顏色,乘興一聽歌?!保?/p>

若無冰盞,或會有叫賣聲。閑園鞠農(nóng)《一歲貨聲》所記頗為傳神:

“又解渴,又帶涼,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鬧碗嘗一嘗,酸梅的湯兒來哎,另一個味呀?!?/p>

而冰盞或叫賣聲等種種景狀,如今只能于書冊中見到了。

說了這許多酸味道,可另補一種青杏。青杏之酸,罕有其匹,為何不等熟了再吃?尚是小學(xué)生的孩子只能講:那棵杏樹不是自家的,要吃等不得熟后,熟了就沒你吃的份兒了。那時還沒學(xué)過孔乙己的故事,否則早就說,竊杏非偷也,饞貓的事,能算偷么?

趁月黑風(fēng)不高,走了老遠(yuǎn),靠近人家院外的大杏樹。躡手躡腳爬上去,揀低枝摘上幾顆杏子,還沒等放到嘴里,就聽到狗叫聲,嚇得趕緊溜下來,撒腿就跑。兩腿生風(fēng),亞賽兔子。

待得到了安全地帶,頓有劫后余生的感覺,喘息未定,此時想起口袋里的青杏,抓起一顆,咬嚼起來,不過癮,接著吃,津津有味,終于一個不剩。

次日清晨餐桌上,忽然發(fā)現(xiàn),豆腐腦也觸碰不得,原來牙倒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