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佛緣

今生只做紅塵客:蘇曼殊傳 作者:白落梅 著


佛緣

人本來沒有故鄉(xiāng),因為某個地方觸摸到內(nèi)心最柔軟的角落,讓情感有了依附,便愿意給自己安個家,開始新的生活,創(chuàng)造新的人生。日本是蘇曼殊出生的地方,這里與他原本就有著難以割舍的緣分。

15歲時,蘇曼殊背著簡單的行囊隨表兄到日本。隨后,進入橫濱大同學校乙級就讀。

無論蘇曼殊是否知道河合仙只是養(yǎng)母,他對這個溫柔的日本女性都飽含著一種敬佩和尊重。她不似故鄉(xiāng)老宅里居住的那幾位刻薄丑惡的婦人,她待他很溫柔。童年那段深入骨髓的傷害,他沒辦法徹底地放下,縱是處在寧靜的光陰里,也總會在不經(jīng)意的時候,想起那不堪回首的過往。

河合仙給了蘇曼殊應有的母愛,是他漫長風雨人生中傾瀉而下的一縷陽光,鋪灑在心中潮濕的角落,給了他從不曾有過的人間親情。多年后,蘇曼殊寫了一首詩——《代河合母氏撰〈曼殊畫譜序〉》:“月離中天云逐風,雁影凄涼落照中。我望東海寄歸信,兒到靈山第幾重?!彼院雍舷傻目谖?,寫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思念之情。

雖然如此,蘇曼殊仍常感嘆身世孤零,他曾對一位老師說:“你父母雙全真幸福,但我則孤身一條,身世真凄涼?!甭兀股U念。

據(jù)說,在大同學校就讀的第三年,蘇曼殊自橫濱回廣州,在海幢寺出家,后又轉(zhuǎn)至蒲澗寺。

一個17歲的少年,本該血氣方剛,他卻愿意早早地掩上人生的重門,住進禪房,每日與經(jīng)書、木魚為伴。在一盞香油燈下,任流年沖淡記憶,慢慢從孤寂的情緒里走出來。寺院的生活確實簡單清凈,每天除了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香客,整座廟里就只有僧人和古佛。他們每天上早、晚課,聚在一起參禪研經(jīng),或煮茶對弈,或獨自靜坐悟禪。一卷經(jīng)書,承載了佛祖全部的記憶;一炷檀香,點燃多少明滅的時光;一縷鐘聲,喚醒世間迷夢之人。

蘇曼殊來到寺廟,并非是想真正地修行,多少人世風景,他還未看過,多少人間味道,他還未品嘗。只因身世孤零,才會如此心灰意冷,空門深處成了迷惘之人的避風港。人的一生,會經(jīng)歷很多苦痛,而時間會撫平一切傷痕。有一天,回首滄桑往事,那種平靜,仿佛是講述發(fā)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與自己毫無瓜葛。也許這些道理你我都懂,可是置身其中,仍然會深陷泥潭,一點小小的創(chuàng)傷也會令自己痛不欲生。

在蘇曼殊身上,我們看到了人性的脆弱,一種共通的脆弱。因為深感孤寂,所以自我放逐,或者自我封閉,行至懸崖峭壁,不敢縱身一躍,就只能自救。17歲的蘇曼殊,還無力承擔太多的生命負重,在那個本就動蕩不安的年代,寺廟無疑是避難所,不僅可以棲居肉身,還可以拯救靈魂。

有人說,佛是虛無縹緲的,那只是消極避世之人所尋求的寄托。這世間的事原本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沒有什么是百分之百的真實,就連昨天親歷過的事,到今天都有可能如夢過一場。無論你我做出何種選擇,只要適合自己、可以解脫自己,就是正確的。付出與收獲,從來都不會完全對等,人生這桿秤,又怎么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多少故事,都是華麗地開始,落寞地結(jié)束。在既定的現(xiàn)實里,我們連疑惑都是蒼白無力的,不管是點頭,還是搖頭,都要默然接受。

蘇曼殊自認為可以過得慣廟宇里清寂的日子,以為決絕轉(zhuǎn)身就可以徹底地割斷塵緣執(zhí)念,以為將自己囚禁在蓮花的角落就可以贖罪,可以彌補情感的缺憾。所以他堅持剃度,剪去三千煩惱絲,為求徹底的清凈自在。一入禪房,他便閉關(guān)靜坐潛修,杜絕塵世往來,以此來告訴佛祖他的決心。摒棄人間五味,每日凈素,這樣清淡如水的日子,對一個過久了奢侈生活的人來說,或許是一種滋養(yǎng);一個初嘗世味的少年,要做到不染俗世煙火,未免有些力不從心。

他是一只孤雁,在云崖水畔,被雨水打濕的羽翼已經(jīng)喪失了飛翔的勇氣。山窮水盡的時候,他為自己找尋到另一條出路,那里也許不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卻給得了他心靈的安穩(wěn)。沒有傷害,沒有爭奪,沒有算計,每個人心中只有佛祖,手捧的是經(jīng)卷,吃的是淡飯。日子簡單明凈,卻也要自我約束??臻T之地亦有清規(guī)戒律,這里只留耐得住寂寞的人。

其實,蘇曼殊是一個很有悟性的智者,雖青春年少,悟性卻高過許多年長的老僧。他有著過人的才情,讀經(jīng)參禪不似凡人,一點就通。借著這段清凈的日子,他修身養(yǎng)性,讓自己沉浸在佛法里,用空靈的禪境來摒除內(nèi)心的苦悶。他甚至不得不承認,佛是一味解藥,可解世間百毒,不但減緩了他的痛苦,讓他在燥熱時感受到清涼,而且使他在無主時有了依靠。

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位身著僧袍的俊朗少年在一間狹小的禪房,度著寂寥的光陰。青燈黃卷,木魚長簫,老舊桌椅,他可以擁有的就只有這么多了。透過一扇小窗,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白日里,偶有稀疏香客,斑駁陽光;夜晚,就只是清風朗月,數(shù)點流螢。這樣閑淡的生活,是諸多塵世中人心之所盼,因為無法擁有,才神思魂往。這是一種雅致卻單調(diào)的生活,夢境和現(xiàn)實從來都有差距,當你真正如愿以償才知道,許多的渴望原來并不是那般滋味。

在這人世間,我們都是最庸常的人,做不到高蹈世外。太多的意念驅(qū)使著你我,使我們不能恪守初心。今朝厭倦了俗世里擁擠的繁華,明天卻又懼怕寺院里空寂的清冷。所以我們信服那些在世俗中,將日子過得有聲有色的人,倘若沒有對生活的熱情,便無法做到那樣投入;也該欽佩那些在寺廟中,將濃情歲月過得淡如清水的僧人,如若沒有一顆禪定的心,又怎么可以將世間紛繁視作虛無。

若不是蘇曼殊塵緣未了、執(zhí)念難斷,以他的資質(zhì)和悟性,用數(shù)年光陰來修煉,必然可以成為一代高僧,那時候不僅度化自己,還可以度化眾生??伤亲永锞筒皇且粋€可以癡守孤寂的人,一個小小的寺廟裝不下他的不平凡。打濕的羽翼可以晾干,劃破的傷口也會愈合。

是的,廟宇里的寂寞青燈,怎及紅塵的琉璃煙火;淡飯粗茶,又如何抵得過佳肴美味。閉關(guān)多日的蘇曼殊開始有些耐不住寂寞,一束閃爍的陽光,一片旋轉(zhuǎn)的落葉,一縷溫柔的清風,撩得他凡心萌動。他寫下:“山齋飯罷渾無事,滿缽擎來盡落花。”此間的清冷與落寞是常人難以體會的,過往深刻的傷痕漸漸地淡去,那種錐心的痛楚亦獲得減輕,只有在想起的時候才會疼。

來的時候,蘇曼殊沒有交代任何人,走的時候,也不想跟任何人告別。他雖是孤雁,至少在他的世界里還是自由的,至于別人的冷眼他無須在意。傲慢也好,倔強也罷,他終于忍受不住當和尚的寡淡,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離開了蒲澗寺。之后漫漫塵路,他沒想過該如何走下去,或許依舊如飄萍般沒有歸宿,或許在滔滔人世逐波縱浪。

在寺廟的日子,就當作是拿青春典當了一份寧靜。任何選擇都是有得有失,至于得失多少,只有自己可以深刻體會。隨緣自在,自在隨緣,佛門就是如此,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蘇曼殊邁出門檻的那一刻并不是那么決絕,他暗自對佛說:佛啊,終有一天,我還會回來,或許那時候,就再也不離開了。這并非是許諾,亦不是誓言,只是一個貪戀紅塵繁華又割舍不了廟宇清凈之人的一個簡單心愿。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