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致祥 喜氣多瑞
疾風(fēng)怒雨,禽烏戚戚;霽日光風(fēng),草木欣欣。可見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在狂風(fēng)暴雨中,飛禽會感到哀傷憂慮惶惶不安;晴空萬里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祥和之氣,而人的心中則不可以一天沒有喜悅的神思。
天底下有能耐的好人本來就不多,應(yīng)該想著同心協(xié)力為社會多作貢獻(xiàn)。不能因為各自的思想方法不同,性格上的差異,甚至微不足道的小過節(jié)而互相詆毀,互相仇視,互相看不起。古人說:“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边@樣做下去,其實誰都不好看。抬頭不見低頭見,得饒人處且饒人吧!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十分有緣,兩人在公元1019與1021年相繼出生,仿佛有約在先,年輕時,都曾在同一機(jī)構(gòu)擔(dān)任完全一樣的職務(wù)。兩人互相傾慕,司馬光仰慕王安石絕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馬光謙虛的人品,在同僚們中間,他們倆的友誼簡直成了某種典范。
做官好像就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卻慢慢地變得狹窄起來。相互唱和、互相贊美的兩位老朋友竟反目成仇。倒不是因為解不開的深仇大恨,人們簡直不敢相信,他們是因為互不相讓而結(jié)怨。兩位智者名人,成了兩只好斗的公雞,雄赳赳地傲視對方。有一回,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開,包拯邀集全體僚屬飲酒賞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員們個個善飲,自然毫不推讓,只有王安石和司馬光酒量極差,待酒杯舉到司馬光面前時,司馬光眉頭一皺,仰著脖子把酒喝了,輪到王安石,王執(zhí)意不喝,全場嘩然,酒興頓掃。司馬光大有上當(dāng)受騙,被人小看的感覺,于是喋喋不休地罵起王安石來。一個滿腦子知識智慧的人,一旦動怒,開了罵戒,比一個潑婦更可怕。王安石以牙還牙,祖宗八代地痛罵司馬光。自此兩人結(jié)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個“拗相公”的稱號,而司馬光也沒給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寬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于蘇軾都罵他,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司馬?!?。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馬光對他們早年的行為都有所后悔,大概是人到老年,與世無爭,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與牛脾氣。王安石曾對侄子說,以前交的許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實司馬光這個人是個忠厚長者。司馬光也稱贊王安石,夸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勞大于過錯,仿佛是又有一種約定似的,兩人在同一年的五個月之內(nèi)相繼歸天,天國是美麗的,“拗相公”和“司馬?!北M可以在那里和和氣氣地做朋友,吟詩唱和了,什么政治斗爭、利益沖突、性格相違,已經(jīng)變得毫無意義了。
【感悟一點】
朋友之間相處,需要用“和氣”來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對于性格、見解、習(xí)慣等方面的相異,要以和為重,若“疾風(fēng)暴雨、迅雷閃電”會影響朋友之間的關(guān)系,甚至導(dǎo)致友誼破裂,反目成仇;而若和氣面對彼此的不同,進(jìn)而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則對方也會對你加以贊美。這樣一來,你們的“祥”和“瑞”也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