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往來無白丁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是劉禹錫在《陋室銘》里的話,也是隱居隆中的諸葛亮真實生活場景之一。除得到名師的指點,諸葛亮還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世人把諸葛亮比為臥龍,把龐統(tǒng)比為鳳雛,他們二人都是龐德公的親屬,也都是司馬徽的學生,自然相識相熟。只是關于他們二人早年的交往,史書沒有進一步記載,只能推測。從后來二人的關系以及所走的道路來看,他們在這一階段應該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還有前面提到的向朗和尹默,作為同學,諸葛亮和他們可能也有不少接觸。向朗有個侄子,就是諸葛亮后來在《出師表》里提到的那個向寵,是蜀漢時期的高級將領,諸葛亮對他很信任,告訴后主自己出征在外,軍營里的事無論大小事情,都可以問他(事無大小,悉以咨之)。
除了這幾位,史書上明確記載的諸葛亮這一時期交往的幾個摯友,分別是崔州平、石韜、孟建、徐庶。
崔州平不是荊州本地人,他是博陵郡人,博陵郡屬冀州,在今河北省一帶。崔州平名不詳,州平應該是他的字,唐代有一本史書,上面說他叫崔均,但也有人認為崔均當過西河太守,而崔州平沒有仕宦的記載,崔均是的他哥哥。
崔州平的父親非常有名,叫崔烈,當過漢朝的太尉,時涼州軍閥挾持天子于長安,崔烈滯留于此。大約在認識諸葛亮的前不久,崔烈死于亂兵,崔州平到荊州定居,可能也是避難。
石韜字廣元,潁川郡人;孟建字公威,汝南郡人。他們二人從北方來荊州,也是為了避難。
在這幾個人中,前面司馬徽提到過的那個徐庶的知名度最高。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人,本名徐福,愛擊劍,尚俠義,替人鳴不平,殺人后改名徐庶外逃。此后棄刀劍,尋名師,刻苦學習,成為一代名士。從《襄陽記》的記載看,徐庶與司馬徽、龐德公的關系十分密切。
諸葛亮和徐庶等人都是客居荊州的外地人,他們很有才華,也有一定的志向,諸葛亮和這些朋友在一起交往、切磋,是他學業(yè)精進必不可少的部分。
諸葛亮求學的對象主要是龐德公、司馬徽,但可以想象,對于這些好學的青年,除了這幾位名師,他們必定會抓住一切機會向其他名師請教?!段郝浴返挠涊d印證了這一點:“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p>
所謂“游學”,就是走出去求學,在讀萬卷書之余還要行萬里路,沒有固定目標,沒有教條束縛,廣泛汲取學問營養(yǎng)。
而荊州豐厚的文化氛圍和名師云集的環(huán)境,也為他們的游學提供了可能。
襄陽的南面是峴山,根據史料記載,龐德公即居住于此山中。峴山是個風景優(yōu)美之地,尤其是沿漢水兩岸,風光更是逶迤而秀麗。
出襄陽城,沿漢水向南,一直到宜城這100多里的一段,是漢末名士聚集之所。據《荊州記》記載,峴山到宜城,依山傍水,到處是名士和權貴們修建的別墅,一個個修得很漂亮,綿延不絕(雕墻峻宇,閣闔添列)。最多時,其中住的擔任過九卿、刺史一級品秩二千石的高官就有數十家。人們路過這里,看到朱軒輝、華蓋連延,掩飾于山巒之下,無不由衷贊嘆,稱之為“冠蓋里”。
西晉史學家習鑿齒曾在此為官,他著《襄陽耆舊記》對此也進行了記錄,據他詳細考證,漢末冠蓋里最多時曾同時住著四位郡太守、七位都尉、兩位卿、兩位侍中、一位黃門、三位尚書、六位刺史,這些大都是“省部級”高官,人數多達25人。
中原戰(zhàn)火連天,生靈涂炭,居住在那里的人們,無論你曾經是高官顯貴還是富可敵國,在戰(zhàn)亂中,朝夕之間生命都將會隕落。為了保全性命,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平安,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也隨著大批避難的人們來到荊州,他們有著足夠的經濟實力,就在漢水兩岸修建了豪華住宅,過起了悠閑且富足的生活。
這似乎與大家印象中避難的場景有所不同,但這是在史料中有據可查的事實。《荊州記》還記載,能在這一帶修建起別墅的富貴之家,生活很奢華。南陽郡有一種菊水,水源附近滿地芳菊,此菊很特別,花枝短,花朵大,食之甘美,邊上的水也都很甘馨。生活在這里的30多家,沒有井,平時即飲此水,高壽者能活到120歲以上,中壽的也有100多歲,若只能活到70歲就算短壽了。王粲的爺爺王暢、袁紹的叔父袁隗等擔任過南陽令,天下太平之時,縣里不忘每月送30石水到京師,做飯、洗澡都用這種水(飲食澡浴悉用之)。京師那邊現在沒法送了,離該地更近的襄陽郡冠蓋里,成為這種水最大的消費者。
《襄陽耆舊傳》也有記載,這一段的漢水里出產一種鳊魚,頭項短粗,弓背,身體扁平而寬,鱗細而銀白,味道極其鮮美,但產量有限,官府便禁人采捕,以槎斷水,捕上來的魚供少數權貴們享用,人們稱之為“槎頭鳊”。
喝著菊花水,吃著槎頭鳊,沒有戰(zhàn)火,不擔心殺戮,住在豪華別墅里,悠然自在地生活著,令很多人趨之若鶩。
他們之中,有不少人既是高官也是學者。綜合各種史料記載,在此時期由中原一帶前來避難的北方知名學者,包括王粲、和洽、杜襲、趙儼、裴潛、韓暨、司馬芝、繁欽、梁鵠、傅巽、邯鄲淳等人,他們的研究專長,不僅涉及傳統(tǒng)經學和儒術,還有詩賦、藝術,當時天下最知名、最頂尖的書法家、音樂家都在其中。
當然,這些人是否集中居住于冠蓋里已無法考證,但這冠蓋云集之處也是藏龍臥虎之地,他們除了觀山看景,也讀書彈琴、聚談雅集,使?jié)h水兩岸成為百里文化走廊。
諸葛亮沒有把家安在峴山以南的這個走廊地帶,不是沒有這個物質能力,而是他更喜歡安靜,不愿湊這個熱鬧。但是,如果他想游學訪名師,此處無疑是必去之所,何況他的老師龐德公也住在這里。
入蜀后諸葛亮手下有一個人叫習禎,曾在蜀漢任太守,雖然事跡較少,但《襄陽記》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的才能雖然不如龐統(tǒng),但卻在馬良之上(名亞龐統(tǒng),而在馬良之右)。
習禎的先祖習郁,稱臣于光武帝劉秀,被劉秀封為襄陽侯。據《襄陽記》記載,習家就住在襄陽城南至宜城之間的冠蓋里一帶,家里有一處很大的魚池,是習郁效仿范蠡養(yǎng)魚所筑,池邊有高堤,種有竹子及長楸、芙蓉等,是名士們飲宴的佳處。
習禎的妹妹嫁給了龐統(tǒng)的弟弟龐林,龐統(tǒng)是諸葛亮二姐夫龐山民的從兄弟,論起來習禎跟諸葛亮還帶點轉彎的親戚關系。
荊州七大家族還有黃氏、蔡氏、馬氏、楊氏。黃家的代表人物是黃承彥,諸葛亮娶的妻子就是他的女兒,這件事后面再講。
諸葛亮與蔡氏雖然沒有直接親戚關系,但由于岳父黃承彥又是蔡家的女婿,所以諸葛亮與他們也有間接關系。
馬氏也是一個大族,襄陽一帶有句民謠:“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笔钦f馬家有五個俊才,他們的字里都有一個“?!弊?,其中眉宇間有一撮白毛的那個最優(yōu)秀,此人叫馬良。
馬良字季常,比諸葛亮小六七歲,和習禎一樣,也是宜城人,出身于大族,他與諸葛亮很早便相識,諸葛亮曾在信中稱他為“尊兄”?!白鹦帧背S脕矸Q呼同輩中比自己年長者,裴松之由此推斷,馬良可能與諸葛亮結拜為兄弟,或者有某種親戚關系(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馬良有個弟弟叫馬謖,也是“馬氏五?!敝唬褪呛髞肀恢T葛亮揮淚斬掉的那個。
楊氏家族至少有兩位與諸葛亮有關,一個叫楊颙,一個叫楊儀,入蜀后他們都擔任過重要職務,諸葛亮當丞相時,楊颙當過他的辦公室主任(主簿),楊儀更有才華,諸葛亮一度想把他當接班人進行培養(yǎng)。
深居于隆中的諸葛亮,眼界一點兒都不閉塞,他可以經常向龐德公、司馬徽兩位名師求教,平時與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等摯友聚會切磋,或者到峴山一帶拜師求學,平時還可能與龐統(tǒng)、龐林、馬良、習禎、楊颙、楊儀、向朗、尹默等一批本地才俊有廣泛聯系。
正是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開放的學習方式,加上諸葛亮過人的天賦,才最終成就了諸葛亮的豐厚學識和過人眼界。而良好廣泛的人脈關系,也助力了諸葛亮日后事業(yè)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