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相聲史應當記住他(代序)

永不落幕的相聲大師常寶霆 作者:孫福海,常貴芹


中國相聲史應當記住他(代序)

蘇叔陽

知道常寶霆先生大名是幾十年前的事了,20世紀50年代,那時候我還是個愛聽相聲的學生。我聽過他和白全福合說的相聲,節(jié)目的名稱忘記了,但卻深深地記住了他的表演風格。他那清朗、利索、嘎巴脆的語言,樸實又有些詼諧的笑臉,特別有觀眾緣。我這樣的少年郎,那時最怕看見猥瑣的或皮笑肉不笑的“笑臉”,倘再有“葷段子”蹦出來,會扭身逃跑,身后仿佛有家長的眼睛,被盯得如芒刺在身。常先生的“活”干凈,讓人喜歡。我尤其愛聽他的貫口。那清楚利索如水如溪涓涓而流的話語,真叫聽者過癮。

后來,我才知道,他和侯寶林大師等人一起組織了“相聲改進小組”,將許多傳統(tǒng)相聲去粗取精、去劣存優(yōu),并且用新社會的新觀念批評舊觀念,將欣賞這乃至宣揚舊道德的相聲,改進為批評舊道德、舊觀念,歌頌新社會、新觀念、新作風的藝術品。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性的改進,而是對相聲一次由里到外的改造,是一次藝術的革命,將撂地的雜耍上升為幽默的藝術。因此也提升了相聲藝人的社會地位。如何看待“相聲改進小組”革命性的藝術改造工作,是當今相聲界一項重要的工作。不僅對相聲藝術史是一個階段性的重要篇章,而且對當下相聲如何繼承、揚棄舊傳統(tǒng),創(chuàng)造新作品都有啟示性的意義。這次的相聲革命創(chuàng)造和開啟了相聲藝術真正走入民間,登堂入室,步入輝煌的高峰。直率地說,今日相聲演員之地位,之名氣,之收入,皆拜“相聲改進小組”豐功偉績之所賜。以近日相聲事業(yè)之低迷回首20世紀50至60年代之璀璨,不可不心懷謙恭,向前輩奉上敬意的同時,仔細研究他們是如何在思想革命的前提下,進行藝術革命的。這一份寶貴的經(jīng)驗,值得永遠記取。常寶霆先生長我9歲,那時也才不過20出頭,年輕時的他,很值得今日年輕而自命的“大蔓兒”好好學習。

后來,“盛極而衰”。“文革”對相聲的摧殘令人齒寒,在相聲天地一片肅殺、幾乎絕滅的時刻,又是常寶霆和朱學穎、王佩元創(chuàng)造的《挖寶》橫空出世,立即激起熱烈的反響。相聲在嚴酷的生存狀況中,找到一條縫隙,并且由此開掘出一條坦蕩的路,這個功績也應當書之相聲藝術史,令人永久地記住。我們常常記住大而熱鬧的事件,卻往往忽視那些表面細微卻意義深長的事件。這不是史家和思想家的品格。歷史和生活中,常有一時為傳媒和社會所關注所喧鬧的事情,不過是過眼煙云,轉(zhuǎn)瞬即為歲月所拋棄。例如,某明星的“艷遇”,某笑星的小病。而那些影響歷史和某個領域走向的事件,起初也許是默默無聞或者至多引起小小波瀾,又歸于沉寂。然而,當仔細盤點歷史,它就會擺脫身上歲月的灰塵,顯露出光彩,讓人們刮目相視。今天看來稍稍直白了一些的《挖寶》,就是這樣一段讓相聲重新崛起的第一炮,他的功績誰也無法否定,而應當仰視。常寶霆先生一生至少有此兩大歷史性功勛,人生如此者,寡矣!為這樣一位藝術家樹碑立傳,豈不理所應當!

常家世代從藝,確定了常氏相聲的獨特風格:舊社會,不同流合污,高標立潔;新國家,有為國捐軀的烈士,有為藝術做出歷史性貢獻的藝術家;有幾代鉆研藝術的演員。這樣的家庭,也應當是藝術史家研究的對象。以為后來者學習、鏡鑒。我懷著深深的敬意,作此短文,僅為本書之前言,以引諸公之煌煌高論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