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樂章 率水:高山流水

行走新安江·徽之味 作者:趙焰


第一樂章 率水:高山流水

源頭大美

一條美麗的河流總是有一個詩意的開頭。

六股尖,地處休寧縣馮村鄉(xiāng),海拔1629.8米,北緯29.34°,東經(jīng)117.45°。

山影遠遠的,雖只是天際邊的一抹黛色,卻一直呈龍馬奔騰狀,極富氣勢和動感。在山影的最高處,隱約可見一山峰,巍峨聳立,那就是六股尖,是新安江的源頭。

考證出六股尖是新安江的源頭,也只是近年的事。實際上關(guān)于新安江的源頭,在很長時間里一直有爭論。宋朝時羅愿的《新安志》是這樣記載的:“《漢志》漸江水出黟縣東南入海,今嶺屬婺源,而溪屬休寧,古皆屬黟?!边@似乎說得比較清楚了。但同時,也有另一種觀點,說新安江的源頭來自績溪登源河。楊萬里當年曾有一首詩,題目就叫《新安江水自績溪發(fā)源》,全詩如下:

金陵江水只咸腥,敢望新安江水清。

皺底玻璃還解動,瑩然醽醁卻消酲。

泉從山骨無泥氣,玉漱花汀作佩聲。

水記茶經(jīng)都未識,謫仙句里萬年名。

楊萬里畢竟是詩人,他的有關(guān)新安江的起源來自績溪的觀點想必是道聽途說?!睹魇贰さ乩碇尽ず贾莞贰ⅰ渡胶=?jīng)》、明弘治《休寧縣·山川志》都認可了羅愿的說法,都認為新安江的源頭在古黟境內(nèi),也就是現(xiàn)在的休寧縣。到了20世紀40年代,有人曾經(jīng)對史載的新安江源頭提出質(zhì)疑,當時的浙江省水利勘探隊推論出錢塘江的正源在衢江,而源頭在開化的蓮花尖。在此之后,又得出蘭江是新安江的正源,源頭在休寧縣龍?zhí)镟l(xiāng)的青芝埭。一時間,新安江源頭之說變得撲朔迷離。

直到20世紀80年代,浙江省組織了一支科考隊,對新安江進行了深入的實地考察,在此基礎(chǔ)上經(jīng)過反復論證,終于在1986年1月3日的《人民日報》上一錘定音:“錢塘江的正源在哪里?錢塘江的長度是多少?浙江省科協(xié)等單位發(fā)起的由十四名科技工作者組成的錢塘江河源河口考察隊,1983年和1985年曾為此進行了兩次專門考察,考察確定,錢塘江正源是新安江,源頭位于安徽省休寧縣海拔1600多米的懷玉山主峰六股尖。入??谖恢檬钦憬『{}縣的澉浦至對岸余姚市的西三閘一線,全長605公里?!币粓鰰缛粘志玫脑搭^論戰(zhàn)從此畫上了句號。

“河源為遠”,一直是地理上的約定俗成。尋找河流的源頭,當然得沿河流溯源而上,一直追尋到最初那一脈細小的流水。這樣的事情,深入地想來,還真有點形而上的意味——那是因為最初的源頭一直捉摸不定,第一汪水,甚至第一滴水,就如第一線光芒,是無處不在而又無法辨明的。水的意義,包括源頭的意義也是如此,新安江的第一滴水,在絕對意義上說,是具有理念意義的,當?shù)谝坏嗡畯脑撇手锌~縹緲緲地落下,或者從土地中滲出時,河流的靈魂,就已經(jīng)依附于其中了;然后,便有了第二滴、第三滴、第四滴……它們又很快積蓄成一汪水,水滿則溢,便有了涓涓的溪流……這樣的意義,就如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哲學意義一樣,也如同這個世界數(shù)字的意義,從0到1,到2,一直到+∞,實際上是一種“無中生有”的過程,0是無,然后是1,是2,是3……這都是“有”,而最后,是∞,∞又是什么呢?同樣是“無”?!盁o”是“有”的開端,同樣也是“有”的結(jié)束。就如同那第一滴水,當河流產(chǎn)生的時候,第一滴水就已經(jīng)消失了;而河流最終流向大海,同樣也是消失,消失于巨大的“無”之中。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位于皖贛邊界的玉龍山脈腳下。山脈宛若一條巨龍,綿延數(shù)十公里,它是贛東北的懷玉山脈向西北方向的延伸。所有的崇山峻嶺都像一個獨立而古老的王國,它的存在,完全可以讓山下的人類社會相形見絀。從地質(zhì)上來說,這一帶的地層巖特別古老,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淺變質(zhì)巖,地質(zhì)上屬于千枚巖類和板巖類,年齡在10億年以上。這樣的數(shù)字聽起來讓人心驚肉跳。

在這個古老的王國中,一直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它們是這個世界上最活躍的一群。飛禽是最豐富多彩的。翻開那些鳥的辭典,就會發(fā)現(xiàn),似乎只要是辭典中列出的,這座山上就有它們的影子,它們是貓頭鷹、鷂鷹、畫眉、八哥、黃鶯、山樹鶯、銀雞、錦雞、紅鵓、鄉(xiāng)眼雞、竹雞、白鷺、池鷺、夜鷺、棕嗓眉、綠翅鴨、花臉鴨、鳶、山斑鳩、大杜鵑、小杜鵑、四聲杜鵑、鵂鵑、翠鳥、長耳鶚、白頸長尾雉、禿鷲、錦江雞、白頭鴨、火鳩、八音鳥、喜鵲、鵪鶉、金腰燕、大雁、啄木鳥、小云雀、黃鸝、烏鴉、灰椋鳥、雀鷹、文鳥、藍翡翠、大山雀、紅頭山雀、一枝花、環(huán)頸雉等等。它們的種類多么豐富啊,正因為豐富,所以整座山巒會變得特別有詩意,仿佛整座山巒就是一個百寶箱似的,只要一打開,就有七彩斑斕撲面而來。

飛禽,是這座山巒華美的詩句;而走獸,更像是森林的孩子。即使它們擁有龐大的身軀,它們同樣也是孩子。在自然界,只有走獸的心思最為單純,它們的眼神如清澈見底的泉水。走獸們一直是這個世界的經(jīng)歷者,在不斷的輪回中,它們明白了很多真諦。它們不貪婪,也不復雜,它們具有真性情,從不裝腔作勢。它們一直是平等的,一只松鼠與一頭豹子之間,往往可以平等對話;它們和睦地生活在一起,雖然時有悲劇發(fā)生,但總體而言,并沒有太多的沖突和恐怖。在它們中間,是不存在著身份地位的,也不存在著種族差異。無論是黑麂、獼猴、毛面短尾猴、蘇門羚、小靈貓、云豹、金錢豹、獐、毛冠鹿、娃娃魚、豹貓、刺猬,還是水獺、石獾、狐貍、黃鼬、豺狗、九江貍、貉子、紅春豹等,它們都有著各自的天地,也有著各自的活動習性。它們?nèi)紗渭兺该鞯厣钪?。比較來講,陰險一點的,是大蟾蜍、蠑螈、藍尾石龍子、虎紋蛙、五步龍、蝮蛇、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赤練蛇、黃肚蛇、土公蛇、竹葉青蛇、王錦蛇、虎斑游蛇、金錢龜?shù)龋鼈円仓皇峭獗沓舐?,至于具體的心思和行為,也狡猾詭異不到哪兒去。它們的內(nèi)心,跟這個王國所有的居民一樣,都是一目了然的。

相比較而言,那些常年生長在崇山峻嶺中的樹木,倒像是六股尖真正的主人,因為它們的生命更長,經(jīng)歷也最多。它們的心最靜,那是因為它們的欲望最少,它們一直靜靜地生長,靜靜地觀看,靜靜地思考。它們想的、看的,似乎比誰都多,但它們一直緘默不語。尤其是那些大山深處的千年古樹,更像是這個龐大家族中的智慧老人,只有它們,才能控制得住局面,使得所有的關(guān)系趨于平衡與和諧。走獸飛禽們當然是聰明的,但跟這些樹木相比,它們往往只有自甘渺小的份兒。

當然,這些樹木似乎也是不一樣的,它們也有著不同的姓氏,有著不同的家族和不同的出身,它們就如同人一樣,繁衍、遷居、聚集、生長。在這些樹當中,紅豆杉、黃杉、銀杏、香榧、皂莢們的存活時間都在千年以上,它們都可以說是這座山的活化石。它們分別都揣著一本厚厚的譜牒,記錄著這座山的歷史。

冒著雨,我們一直沿著新安江流水的方向跋涉而上。能夠來到這樣的地方,是我們的機緣,也是我們的幸運。是新安江,讓我們與這座山巒擁抱。幾乎沒有道路,我們在兩邊一人多高的茅草中穿行,我們順著小溪一路攀緣而上,終于接近六股尖的新安江之源了。黃河之水天上來,那指的是黃河發(fā)源于高原,水從高原之上傾瀉而下。同樣,新安江水也可以說是天上來。還沒有接近源頭,我們就聽到了嘩嘩的水聲,從茅草的縫隙中,我們看到一道高達十幾丈的瀑布傾瀉而下,清澈的泉水從崖頭躍落,似一匹銀色的綢緞,懸掛在山間——那就是新安江之源“龍井潭”了。

那真是一道神奇無比的瀑布,也是一個神奇無比的深水潭。水清澈無比,像音樂般透明,又似孩童瞳仁般晶亮。在潭中,反射著四周青山,藍天白云全都顯現(xiàn)在深潭之中。潭的四周,清雅幽靜,一片綠色。雨下得越來越大,我們只好躲在潭邊一棵老樹下。這棵樹看起來也很奇特,它的樹干碩大,樹枝茂盛,正好遮蔽我們。我們看看潭,又看看頭頂上的樹,但遺憾的是我們孤陋寡聞,無法判斷它究竟是什么樹種。這樣的源頭模樣是適合新安江的,一條中國最漂亮的河流,當然應(yīng)該有一個漂亮的源頭。在這樣的地方,天高云淡,峰巒拔地而起,山中長滿了杉樹和毛竹,一片翠綠……第一滴水是無法尋得的,它有可能是從泥土里滲出的,也可能是天上落下的雨水……反正,在這樣的地方,新安江誕生了,它從某一株古樹之下,從某一叢植物之下,緩緩而輕盈地誕生了……一個生命就具有了意義,而她自誕生的一剎那起,就情不自禁地大聲歌唱,如同一個嬰兒降臨在人間一樣……

新安江的源頭,實際上就是一個關(guān)于水滴的故事。那么多的水滴,由于機緣,凝聚在一起,凝聚成一個新的生命。于是,一條江形成了。在六股尖,在玉龍山脈,在徽州,在皖南,在群山聳立中……新安江奔騰而下,然后,迤邐而行……

右龍

若是真有龍的話,那么,山脈就是龍形,如龍蛇般穿行游走。也因此,眾多的山脊總被形容為龍脈。如果山巒之下有村莊,那么村莊便像是龍脈下結(jié)成的果子,或者干脆就像龍脈所產(chǎn)下的蛋。在看完六股尖的新安江源頭之后,我們來到了六股尖附近的五股尖山。這座山同樣也是新安江的發(fā)源地之一,那些看得見或看不見的諸多小溪,就是悄悄地從森林中流出,在某一個暗處匯入了河流。在五股尖,我們同樣看到一條高懸的瀑布傾瀉而下,在瀑布之下,是一脈說不出名字的小溪,而在小溪的旁邊,是被譽為“黃山第一村”的右龍村。

右龍是相對左龍而稱的,在五股尖山的另一邊,就是左龍村。從山巔之上遠遠望去,只見右龍村安安靜靜地坐落在山坳之中,像一個精致而漂亮的盆景。尤其漂亮的是村莊附近的古樹——我們進村的時候,在離村口大約有1里路的地方,竟然看到一叢古樹,那是16株平均年齡達120歲的馬尾松,高大挺拔,巍然矗立,形成一方風景,就像是右龍村漂亮的封面。

不僅僅是馬尾松,村前村后隨處可見很多樹干粗壯的香榧樹,樹枝如冠,高大雄偉。山里的老樹都是攜有仙氣的,一不留神,她們就會呼風喚雨。的確是這樣,她們就像是村落的守護神,與村莊一道長大,忠實地看護著村落。在離村口數(shù)百米的小溪邊,有一個看起來既像是土地廟又像是涼亭的建筑,它建在一棵幾百年的老香榧樹下,香榧樹枝葉茂盛,幾乎將那小小的廟宇嚴嚴實實地罩住。當?shù)厝私榻B說,那個廟是為老樹進香的,據(jù)說有一年夏天山洪暴發(fā),沖走了村中的一個小孩。是這棵老樹,伸出了自己粗大的胳膊,將那小孩撈上枝頭,小孩安然無恙。在此之后,當?shù)厝司妥园l(fā)地祭奠這棵老樹了。

在右龍村周圍,一共長有數(shù)百棵香榧樹,這些香榧樹的樹齡一般都在幾百年以上。漫山遍野以及村前屋后古老的香榧樹,成了右龍的一道風景,遠遠地看過去,云籠霧繞,花團錦簇。香榧樹不僅好看,而且還能結(jié)出美味的山果。與其他樹不一樣的是,香榧一年四季都可以結(jié)果,它沒有固定的時間限制,開花也沒有定時。這樣的習性,就更顯其神秘了。

快到村口時,看到一棵據(jù)說有上千年歷史的老榧樹,樹下立有一塊碑,上面寫著“孤墳總祭”,想必,這是祭奠那些魑魅魍魎的地方吧。值得一提的是,這棵樹長得真是奇怪,它不能說是一棵老榧樹,它是好幾棵樹糾纏在一起生長的,其中老榧樹的樹枝最為粗壯,緊挨著的,是一棵香樟樹,還有,我沒看出來,應(yīng)該是一棵桂花樹吧。這樣三樹合一,真是非常稀罕,想必,這就是樹神吧。當?shù)厝肆⒈谶@三棵樹下,大約就是想讓老樹顯靈,保護和安撫那些孤魂野鬼。這樣的舉動,還真有點“人文關(guān)懷”的意味,畢竟,天地鬼神,都應(yīng)該敬重,也需要畏懼。自然界暗藏很多力量,比人力強大得多,也偉岸得多。城市是人的天下,而在大山深處,在一切遠離人跡的地方,卻是樹的天下,動物的天下,鬼魅的天下。

右龍現(xiàn)在還是有機茶的生產(chǎn)園地。村前村后,到處都是綠油油的茶園。我們走在茶園邊的小徑上,雖然陽光燦爛,卻不時飄下來一絲絲細小的雨,那是真正的太陽雨。這一帶明顯有著高山氣候的特征,以這樣的自然條件和清新干凈的程度,當然可以生產(chǎn)出品質(zhì)優(yōu)良的茶葉。右龍的茶葉自古以來就非常有名,當?shù)厝嗽诓烧瓴枞~之后,一般都挑到附近的江西浮梁去賣,然后由浮梁轉(zhuǎn)道賣到全國各地。浮梁也算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了,白居易當年在那首著名的《琵琶行》當中就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這樣的商人,極可能就是當年的徽商,做茶葉生意的。因為做茶葉生意,倒讓琵琶女千古留名。右龍至今還留有很多當年的石板路,這些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就是“徽商故道”。在與江西交界處,還遺有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吳楚分界”四個大字,也就是說,當年徽州這邊歸于“吳”,屬于古時的南直隸省;而那邊的江西境內(nèi),則是楚地了。

地處深山的右龍同樣也是一個千年古村,村中還遺留一些古建筑。我們從村子穿過的時候,正是中午。在村中一座舊木橋上,一大堆人在那里曬太陽,彼此用外鄉(xiāng)人聽不懂的土話聊著天,有時候快樂地大笑。在橋下,仍是涓涓的溪流,對于人們的笑聲,溪水仿佛也受到感染,它們歡暢地向前奔走。這是新安江的另外一條小溪,它向山下流去,最終也是流到新安江里。

流口

溪水從龍井潭瀑布潺潺而下,在途中,匯入多股山泉。在向北流淌約10公里后,到達馮村。馮村原本是一個鄉(xiāng)鎮(zhèn),現(xiàn)在并鄉(xiāng)之后,只是一個行政村了。在這里,從六股尖流下的溪水終于有了一個大號,叫馮源。有了大號之后,河流算是正式登堂入室。馮源繼續(xù)往下流,溪水的兩岸,是高聳入云的山巒,山上種滿毛竹。雖是初春,山巒卻一片透青,一點雜色都沒有,只有一些野櫻桃花迫不及待地綻放。這些野櫻桃花開得真早啊,我們?nèi)チ杉獾臅r候還在過年,但它們已經(jīng)憋不住了,在熬過一個不算漫長的冬季之后,一嗅到點暖意,便迫不及待地挺身而出了。它們零星地開在溪水邊,就像溪水邊亮著的路燈一樣。而溪水因為這些漂亮的野櫻桃花,變得更妖嬈。她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大源河。大源河在挨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寂寞之后,進入了休寧山區(qū)比較著名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流口。

流口因位于大源河、小源河的交匯處而得名,所以地名又叫雙溪。大源河是由六股尖流下的,小源河則發(fā)源于其他山巒。流口在歷史上一直是個風水寶地,兩條河流夾匯于此,在河流的交匯處,人們定居下來,就形成了村落。從現(xiàn)在來看,流口最有特點的,是大源河正對的那座山,這座山雖不高,但叢林密布,郁郁蔥蔥,與周圍的山巒形成強烈對比。當?shù)厝烁嬖V我們,這座山因正對河流和村莊,在風水上叫作朝山,朝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不能輕易去碰的。所以一直以來,當?shù)卮迕駨奈纯撤ミ^這座山上的樹木。風水意識在徽州一直有著傳統(tǒng),在婺源的汪口,我就曾見到幾乎與這一模一樣的朝山,生長著原始森林,很多老樹的樹冠都長成了球狀。

流口鎮(zhèn)在古代一直是新安江源頭處的一個交通要塞。兩條清澈的河水將古鎮(zhèn)輕輕挽住,整個村落細長宛如彎月。當年,流口鎮(zhèn)算是休寧西部較為繁榮的地方了,一直到現(xiàn)在,流口仍遺有一條不錯的老街,一色的青石板橫鋪,兩邊都是店鋪。人徜徉其中,更覺安靜幽深。老街臨河而建,在河邊,還遺留一些舊埠頭,當年流口一帶的人,就是在這樣的埠頭乘船而下,去休寧、徽州府歙縣,甚至下新安去杭州。現(xiàn)在這些古碼頭已純粹成為村婦們洗衣的地方,雖然是正月,因為天熱,仍有女子裸露著雙腳站在不深的水里浣衣,遠遠看去,就如立在水面上的水鳥一樣。

農(nóng)耕社會人們選擇居住環(huán)境的標準,一般都是在有河流的偏遠地帶,臨水而棲,可以在兩旁開墾土地,依托河流進行灌溉。這樣的地方也比較安全,可退可進——退,可以退居到更深的山林中去;進,則可以順河流而下進入集市。現(xiàn)在流口鎮(zhèn)里的人大都姓李,據(jù)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在晚唐時逃至這一帶的?;罩萦涉脑瓷l(fā)的“明經(jīng)胡”原先也是姓李,晚唐時朱溫兵變,婺源人胡三抱著李姓太子逃難而來,所以李姓太子的后人就一直姓胡了。至于流口的李姓,是逃難而來,還是隱居而來,倒沒有確定的答案。在流口老街,一直陪同我們的休寧縣地方志主任汪順生帶我們來到當?shù)鼐用窭钤錾绲募?,在李增社家,我們看到了他精心留存的族譜。族譜上寫明的是,流口李氏是唐太宗李世民后輩的一支。我不知道李氏家族來流口的具體原因,但分析起來,不外乎被動逃難或主動隱居。李氏家族來此隱居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皇親國戚們在享盡榮華富貴、閱盡千帆之后,可能更珍惜的,是短暫的生命。當然,也不排除另一種可能,那就是表現(xiàn)在中國民間譜牒中的普遍的“歸順”現(xiàn)象——普通百姓在修譜時往往盡量將家族的身世向達官貴人脈系上靠,這種“攀龍附鳳”的現(xiàn)象使得中國很多族譜如一本厚厚的浪漫主義小說,幾乎每個家族都誕生過顯赫的人物,也都有值得炫耀的出身——姓趙的必是趙匡胤的后代,姓李的必是李世民的后輩,姓孔的都是孔子的世孫……似乎從沒有一本純粹的窮人家譜。這樣的族譜,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客觀的脈絡(luò),更像是榜樣的訓誡——是借助歷史的榮光,對后人鞭策的工具。

現(xiàn)在看起來,流口雖然風景不錯,但很明顯,已不是古代那個無限優(yōu)美的地方了。當年的流口曾有著自己的“八景”,它們分別是“群峰拱翠”“二水環(huán)青”“書屋槐蔭”“方塘云影”“椿堂日永”“竹徑清風”“野碓春云”“扁舟橫流”。這樣的命名,可以看作是流口人對自己居住村落的熱愛和炫耀。在徽州任何一個村落,都有著“八景”或者“十景”什么的。可惜的是,很多年過去,當年的很多景觀,已經(jīng)物是人非,甚至,已經(jīng)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個世界一直按照一種悖論的方式運轉(zhuǎn)著,在人們變得越來越富足的同時,一些美好的東西總是無可奈何地消失。桃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率水依舊緩緩離開流口,她的姿態(tài),更像是時間之河在流淌。由于地勢的原因,她急促地向西北方向流去,進入祁門縣境內(nèi)。然后,她開始了數(shù)十公里的“九曲十八彎”。這段流域,山勢陡峭,河谷窄深,流水急淺,迂回縈繞。在這樣的起伏中,浪花像擊鼓似的前行。在此之后,率水穿行在大山深處,兩岸幽邃靜逸,獸聲鳥聲摻雜。河水在這樣人煙稀少的地方跌宕起伏,就如同人類的夢想在黑暗中熠熠生輝。

溪口

率水在經(jīng)過很長一段曲曲折折的峽谷后,到了冰潭,豁然開朗,河面變寬,水流也平靜了很多。到了溪口,又有沂源河從西南面流了過來,兩條河合而為一,又向東邊流過去。溪口沿著沂源河邊,是一排老房子,它們就像一群老者,現(xiàn)出一副驚訝的神情。在水邊,仍有許多昔日的碼頭,在碼頭旁,當年還建有鹽站,用來貯藏從杭州運來的鹽。溪口也有老街,但只是窄窄的一條,很多老屋都破爛不堪了。

溪口值得一看的,是現(xiàn)在鄉(xiāng)政府馬路對面的關(guān)帝廟。關(guān)帝廟又叫紅廟,因為它的外表被涂成紅色。據(jù)說在徽州,像這樣規(guī)模的關(guān)帝廟,僅存這一座?;罩菀恢敝匚妮p武,在民間,很少有朝拜關(guān)帝廟的傳統(tǒng),但在這里,似乎是一個例外。我疑心最初建在這里的,是汪公廟,是紀念徽州土地神汪華的,而到了明代之后,由于話本的出現(xiàn),《三國演義》風行,于是搖身一變?yōu)殛P(guān)帝廟。在徽州“八大姓”當中,汪姓的歷史是比較長的,在徽州存在了近兩千年。當然,這樣的想法只是我的一廂情愿。

山區(qū)的天氣果然多變,我們到溪口的時候還是大晴天,但一陣風吹過來,說下雨就下雨了。我們頂著風雨進了關(guān)帝廟,只見兩個老者在廟中呷酒吃菜,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在他們腳下,一只肥大的黃貍貓伏在那里,威風而懶散,連正眼也不瞧我們一下。貓總比狗有貴族氣,它往往漫不經(jīng)心,像一個幽魂一樣,不像狗,總是神情專注,輕靈不起來。老人一邊呷著酒一邊告訴我們,這廟在“文革”時之所以幸免于難,是因為它當時是生產(chǎn)隊的倉庫;旁邊那個古老的涼亭,因為可供社員們憩息,并將“關(guān)帝亭”改為了“立新亭”,所以得以幸免?!拔母铩闭媸且粋€荒誕的時代,那些別有用心的人總想著割裂歷史,但歷史哪里能割裂得了呢?想強行割裂,就變成破壞和糟?!,F(xiàn)在,漂亮的古木亭和關(guān)帝廟同時屹立在空曠的鄉(xiāng)野中,優(yōu)雅而富有詩意。在它們的旁邊,還有十來株大樹,在風雨中,透著春意。有老樹作為陪襯,這個地方便顯得靈秀深厚了。

徽州的村落一直有著農(nóng)耕社會的諸多特點,村民們大都崇舊、尊老、厚土、重遷、保守、拒創(chuàng)新。在任何一個村落,都殘留著一些“遺老遺少”,他們對自己的過去如數(shù)家珍,津津樂道,引經(jīng)據(jù)典。在溪口,同樣也是如此。最讓溪口人驕傲的人物,就是乾隆年間的吏部尚書汪由敦。汪由敦的墓,就坐落在村落邊一個小山坡上,墓地很大,墳?zāi)贡骋蟹鍘n,兩側(cè)低山環(huán)抱,墓兩邊各有三個石人石馬。古舊的墓碑就像一張面孔,一動不動地俯瞰著不遠處的流水。離墳?zāi)共贿h,在馬路的對面,還有汪由敦墓前的華表柱。公路建成之前,這對青石華表與汪由敦墓是一個整體,后來公路穿胸而過,把華表和墓園分開了。

汪由敦算是休寧籍一個名頭很響的朝廷重臣了。他生于康熙年間,死于乾隆年間。汪由敦的父親是個徽商,一直在外做生意。汪由敦出生在江蘇常州,到10歲時,父親才帶著他第一次回到溪口,也就是這次回家,給汪由敦留下了深刻印象。汪由敦在30歲左右曾經(jīng)寫過好幾首《雙溪絕句》,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感情,有一首是這樣的:“大連小連水淙淙,杭埠春流擁客艘。灘外有灘三百流,送春直到富春江。”在這首詩中,汪由敦把溪口跟杭州聯(lián)系起來了,長長的流水是一條線,兩頭,都是他的家。汪由敦少年時一直在杭州讀書,據(jù)說聰慧無比,過目不忘。雍正元年,汪由敦被推薦為《明史》編修,同一年,他參加了順天府的鄉(xiāng)試,考中舉人。第二年,汪由敦在京參加會試,考中了第二甲的第一名進士,贏取了傳臚名號,被授翰林院庶吉士。那一年,汪由敦才32歲。志得意滿時,汪由敦的父親突然病故,由于汪由敦一直忙于編《明史》,沒來得及趕回參加父親的葬禮。三年后,汪由敦由于編纂《明史》有功,學識卓越,被授予大學士。在此之后,汪由敦一帆風順,歷任工部、刑部尚書;于乾隆十一年兼署都察院左都御史,隨即在軍機處行走。

汪由敦官居二品,這算是一個很大的官了,一個漢族人,在當時居于這樣的高位,實屬不易。汪由敦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呢?我查了一些資料,大致把汪由敦的性格弄清楚了——這是一個標準的朝廷大臣,謙讓恭敬,記憶力驚人。雖云“伴君如伴虎”,汪由敦卻處理得近乎完美,尤其對皇帝的心思,汪由敦揣摩得特別透徹,也特別準確。汪由敦寫得一手漂亮的書法,雍正、乾隆的很多圣旨,都是由汪由敦起草的。在圣旨中,汪由敦總是能把皇帝的意思表達得很準確:皇帝想表達清楚的,他就能表達得很清楚;皇帝不想表達清楚的,他也能盡量含糊過去。汪由敦可以說是皇帝肚子里的一條蛔蟲。難怪在汪由敦66歲那年過世,乾隆皇帝深感惋惜,親臨賜奠,追贈太子太保,謚“文端”,并稱他“老誠端恪,敏慎安詳,學問淵深,文辭雅正”。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一個人能得到皇帝如此表彰,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據(jù)說,汪由敦喜慍從不形于色,而他居于那樣的高位,對于徽商當年在揚州的興盛,應(yīng)該起到很大的作用。但這方面的資料一直很少,無法證明我的判斷是否妥當。我一直以為,大批徽商之所以獲準經(jīng)營利潤很高的鹽業(yè),肯定與“朝中有人”分不開。只有權(quán)力和金錢相結(jié)合,才會有這樣完美的“姻緣”。很明顯,從時間和地位上看,汪由敦應(yīng)該是在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員,除此之外,還應(yīng)該有曹文埴和曹振鏞父子等。從現(xiàn)在占有的資料來看,似乎看不出汪由敦在這方面有什么痕跡,但看不出并不是沒有做,以汪由敦的做事風格和能力來看,他肯定能把這一切辦得自然妥帖,即使是風生水起,他也能將一些矛盾化解于無形之中。能居于那樣高位的人,肯定有著很高的政治智慧。從歷史上看,這樣的“人精”大都一方面謹小慎微,另外一方面卻頤指氣使;明里清正廉潔,暗地卻大刮民脂。這樣的表里不一,似乎已是專制制度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我對汪由敦了解得不算深入,但一個人在這樣的制度下如此出人頭地,相信肯定不是一個庸常之輩。

在溪口,據(jù)說當年汪家大宅宏大氣派,占地就有好幾十畝。汪順生主任帶我們在汪家大宅的遺址上走了一圈。當年那些大宅院,早沒了蹤跡,舊址上只是一畦畦菜地,長滿了綠油油的蔬菜。在菜園地的角落里,還殘存著一些老樹,不知道那些老樹是不是當年汪家大宅花園里的。那些曾經(jīng)精致的古樹現(xiàn)在仿佛也成了“荒園野狗”,呈現(xiàn)的,都是猙獰不堪的面目。

溪口已老,曾經(jīng)的精彩也隨水波逝去。率水從溪口往下,深邃而平緩,兩岸的景色變得疏朗明媚。在離溪口4公里處,是秀美雋永的陽干,淡雅從容,一派田園風光。再過幾周,陽干河灘上的草地就會綠起來,那些成片的、有著數(shù)百年歷史的大板栗林也會透青,并且開出花來。陽干已經(jīng)建了一個旅游度假村,每年春天一到,便會有大批游客從各地趕來,訪春踏青,開篝火晚會。他們的笑聲和歌聲,會讓新安江變得年輕。新安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古舊的、沉重的,在很多時候,她也如同孩子一樣,天真活潑,單純稚樸;也如多情的少女一樣,善解人意,溫婉可人。

回溪

隱士一般都躲在有溪水的山林邊。

大江大河是難見隱者的,隱者們一般都不喜歡大江大河的喧鬧,也不太喜歡大江大河的一望無際。他們一般都會逆流而上,在某一條小溪的拐彎處安居下來,圈起柵欄,蓋起茅屋,然后耕種、栽花、培藥、垂釣。水是生命的母體,魚則是生命的圖騰。有魚有水的地方,便可以率性自然,頤養(yǎng)天年。自古以來,率水兩岸一直是隱士們生活的地方。率水的名稱,就來自一個隱士——據(jù)說漢代有一個太守叫張率,因為世事動亂,心灰意懶,索性搬到六股尖一帶隱居,過上了閑云野鶴的生活。正是張率的到來,六股尖一帶被稱為率山,而從那個方向流下來的溪流便成了率水。這樣的故事是有來歷的,《休寧志》曾經(jīng)明明白白地記載了這一典故。

張率雖然隱居,名字卻流傳下來成為不朽。而更多的隱士,則在這風光旖旎的山水之中,像樹一樣生老病死,自生自滅,什么也沒有留下。

離溪口不遠,有一條小溪,從休寧和婺源邊界發(fā)源之后,先是由南朝北,流了一段路程之后,突然轉(zhuǎn)向,由西向東直入率水。每當梅雨季節(jié),雨水猛烈,河水陡漲,便會形成倒掛,率水灌入小溪,因此位于這條小溪邊上的小村落就被稱為回溪。

明初大名鼎鼎的朱升就是回溪人。從現(xiàn)在回溪行政村往上走數(shù)百米,是一個只有數(shù)十戶人家的小山村,叫臺子上村。朱升就生長在這里。因為時隔久遠,有關(guān)朱升的一切都早沒了蹤影。居于村口,有一間小瓦屋,據(jù)說這個地點就是當年朱升的家。但現(xiàn)在的住戶既不姓朱,也跟朱升沒有任何關(guān)系了。

與當年的諸葛孔明等諸多隱士一樣,顯然,朱升的隱是假,博取功名才是真。關(guān)于朱升,《明史》上只有短短的一段記載:朱升中舉時年紀已很大了,曾被禮部任命為池州學正。元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后,朱升棄官歸隱歙縣石門,讀書耕種。不久,朱元璋進軍徽州,因為大臣鄧愈的推薦,朱元璋召見了朱升,詢問他對于時局的看法,朱升表達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國策之后,被朱元璋敬為上賓,在此之后,朱元璋授予朱升侍講學士,同修國史。因為朱升的年紀比較大,特免朝謁。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朱升被封為翰林學士,主要工作是幫助明王朝制定有關(guān)禮儀規(guī)矩,并且與其他人一起修《女誡》。幾年以后,朱升請求告老歸鄉(xiāng)了。對于朱升在軍事上的智慧和謀略,《明史》并沒有提到,相反,對于朱升的學問,倒頗為推崇?!睹魇贰氛f他“自幼力學,至老不倦。尤邃經(jīng)學。所作諸經(jīng)旁注,辭約義精。學者稱楓林先生”。

在縣志等其他相關(guān)史書中,對于朱升,還有更為詳盡的記述。但這樣的記載,只能供參考了。從這些資料來看,朱升的祖父叫朱林,依朱氏族譜推論,與南宋大教育家朱熹系同宗,為朱熹旁系的三代孫。從朱林這一代起,朱家一直生活在臺子上村,以教書為業(yè)。朱升的父親名叫朱秀,一生半儒半農(nóng)。朱升出生在晨曦太陽東升之際,所以取名為“升”,字允升。20歲那一年,朱升奉母親汪氏之命,與歙縣石門里人陳氏結(jié)婚?;楹笊幸蛔?,名朱異,但在幼年時生病死了。一直到41歲時,朱升再次得子,取名為朱同。在遇到朱元璋之前,朱升的生活半徑局限于徽州,有時去附近的地方講學,有時候在家抄錄寫作。朱升的一首詩記錄了這樣的生活:“春足雨足長青草,數(shù)畝山田自可耕?!笨吹贸鰜恚焐龑τ谶@種閑云野鶴的隱士生活,雖然頗感自得,但在內(nèi)心深處,還是有點遺憾的。

很難說朱升遇到朱元璋是幸運還是不幸。那一年朱升59歲。朱元璋奪取政權(quán)之后,朱升去了南京,官至五品,看似榮華富貴,青史留名,但也失去了很多,后來的悲劇,也源自朱升的出山——他唯一的兒子朱同,也被朱元璋殺死。朱同究竟死于朱升之前還是之后,我沒有確切答案,但我想,如果朱升繼續(xù)在鄉(xiāng)下當他的隱士,至少可以保全兒子的性命吧。

人去樓空,彎月西懸,落下的,只有雪泥鴻爪。在古老的村落中,總有一些傳說,就像空谷幽蘭,散發(fā)著歷史的余韻。在回溪一戶人家漂亮干凈的院子里,村民洪躍璋擺開架勢,跟我們講述了朱升出山的傳說:當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zhàn)鄱陽湖,陳友諒利用鄱陽湖易守難攻的地勢讓朱元璋久攻不下。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苦惱。軍師劉伯溫向朱元璋舉薦說:我有一個同學,叫朱升,是一個經(jīng)天緯地之才。朱元璋問道:比你如何?劉伯溫說:比我厲害。朱元璋問:何以為證?劉伯溫說:有一次我們到一個涼亭中聊天,我突然感覺涼亭即將倒塌,就說:這個亭子要倒,我們得馬上離開。朱升微微一笑,說:沒關(guān)系,要倒也是向外倒。話音未落,亭子果然倒塌了,也果然向外倒塌。

朱元璋一聽這人如此神奇,當下一定要去拜訪朱升,便與劉伯溫一起裝扮成商販向回溪方向行進。他們是從休寧溪口邊上的祖臺山上過來的,剛到嶺頭,就聽到回溪那邊爆竹聲聲,鑼鼓震天。兩人掐指一算,心想,今天不是黃道吉日啊,怎么如此喧嘩熱鬧?等他們進了回溪村,一看,村口的一戶人家正在上房梁,梁上赫然掛下來一副大大的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豎柱喜逢黃道日;下聯(lián)是:上梁恰遇紫微星……

故事我不想原原本本復述了。民間故事總是簡單而直觀,它很容易掩蓋深層次的復雜關(guān)系,戲劇化、市井化地圖解深刻的歷史內(nèi)容。實際上朱升對朱元璋的貢獻,除了那個“九字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外,就是對大明王朝一整套禮儀的建設(shè)了。在明王朝看來,元朝顛覆南宋后近百年的“蠻族”統(tǒng)治,使文化和道德禮儀遭受到根本性的破壞,一元復始,要的便是進行道德、秩序以及尊嚴的重建。正是因為這樣的初衷,他們找到了朱升,找到了這個垂暮的大學者,找到了這個道德文章的遺老遺少。由朱升來主持重建禮儀,似乎再合適不過。

從后來明王朝社會運轉(zhuǎn)的效果來看,由朱升構(gòu)架的道德和禮儀體系,看起來非常精密,也非常完美。但我考慮的一個問題就是——朱升所倡導的“高筑墻,廣積糧”是不是就此鑄造了明王朝極度內(nèi)斂的性格。因為“高筑墻”,從朱元璋開始,明王朝實行了海禁政策,開放和冒險的意識被扼殺;又由“廣積糧”,狹隘而機械的農(nóng)耕意識成了主流,歧視新的目光如秋天的霜凍橫掃社會。如果真是那樣,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朱升為朱元璋的出謀劃策、整頓禮儀很可能使得明王朝進入了一個誤區(qū),它使得泱泱中華陷入了長久的農(nóng)耕泥淖,也陷入了閉關(guān)鎖國的狀態(tài),更因此遠離風生水起的世界航海大潮。當然,這一切也怪不得朱升,所有的大政方針都是朱家天子制定的。當一個制度根本上由權(quán)力的欲望在掌控時,這個制度,是很難做一些利國利民的事情的。

在回溪,可以說無人不曉朱升,人人也都為出了一個朱升驕傲。在離回溪不遠的陳霞村,車行至此,很遠就看到一個標牌:“凡參加朱升海內(nèi)外聯(lián)誼會的,在此聯(lián)系。”這大約是鄉(xiāng)村有關(guān)方面正在組織朱升的海內(nèi)外聯(lián)誼紀念活動吧。在陳霞行政村的霞瀛自然村,我們還看到一個老屋,當年這座房屋的主人,據(jù)說是朱升的后人?,F(xiàn)在,在屋內(nèi)天井閣樓的四壁,還能看到一圈精致無比的木雕,反映的就是朱元璋當年尋訪朱升以及朱升到朝廷后的情況。這一組木雕是我沿途看到的最好的,栩栩如生,鬼斧神工。民間永遠暗藏著一種本領(lǐng),它可以化真實為世俗,化生活為戲劇,然后在半真半假的故事中,自得其樂,自我陶醉于一片云騰霧繞之中。這樣的情形,也可以算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吧!

朱升后來為什么從朱元璋身邊淡出,我想,一方面,因為朱升年歲漸大;另一方面,可能二人在很多事情的看法上不一致吧。朱元璋覺得老夫子也不過如此,肚子里,都是一團無用的綱常;同時,以朱升的智慧,想必也看出朱元璋的虎狼之心,趁早離開,是明智之舉。

朱升辭官后仍然回到徽州,隱居在歙縣石門一帶,那里,是他夫人的家鄉(xiāng)。這個智慧的老者,在彈奏了一段時間的入世之曲后,重新吟誦起“高山流水”,歸于自然之道了。在這方面,朱升比劉伯溫仍舊聰明很多,至少,他因為歸隱,可以活到72歲;而劉伯溫呢,這個聰明至極的“小諸葛”,卻在65歲那年,死于一場莫名其妙的病癥。

數(shù)千年來,中國的歷史一直上演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這樣的悲劇,是制度本身決定的,怨不得哪一方。因為政治的險惡,入世與出世,便成了中國知識分子永遠彈奏的兩根精神之弦。這樣的彈奏,既鏗鏘剛勁,又痛苦無奈。從陳霞村出來,我在想的是,對于積極進取的儒學以及追求隱匿避世的道學來說,究竟哪一種更符合人的本性呢?每一個人都在尋找著這樣的平衡點,每一個地方也是?;罩荼姸嗟碾[士,造就了徽州亦儒亦道的精神。“儒”是進取的,是理性的,是社會的,是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則是個人的,是直覺的,是天然的,是無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實卻是可以相融的。儒也好,道也好,它們都是人類情感和欲望的延伸,它們的源頭,都是人類最初的欲望和想法;它們更像是一艘船上的兩把槳,儒是前行的保障,道則是平衡的杠桿。只不過這兩者方式不一,到了一定的關(guān)口,分叉了,形成了兩條河,各自有著自己的流向。而在本質(zhì)上,它們卻一直相纏相生著,它們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鏡子的正面和反面。

陳霞村名字的由來同樣是因為一個隱士,這個隱士就是陳霞村的第一世祖,姓陳,是五代十國時的人。當年陳姓之人來到這個地方落戶后,慢慢繁衍形成了村莊。從這個意義上說,徽州無數(shù)村落的始祖?zhèn)儯际沁@樣的隱士。依山而居,會給人帶來安慰;瀕水而棲,更讓人意識到生命的無常。在山下,可以讓人體驗回歸祖先居所的悠悠古味;在水邊,則可以享受脫離宗族懷抱的遠行刺激。當然,隱居的初衷也會隨時間的推移慢慢變形,崇高會變得平庸,閑散會走向疲憊和木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一旦失去人生的志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有貧血和蒼白,庸然立于青山綠水之中。

月潭、五城

率水到了月潭一帶,河面變得更加漂亮了。在月潭,有大片的草地,在草灘上,有成群的板栗樹和烏桕樹。據(jù)當?shù)厝私榻B說,這一帶最美的季節(jié)是秋季,板栗樹、烏桕樹霜后如血。即使是現(xiàn)在,這里的景色也漂亮異常,翠綠的草叢或者樹林中,不時拓展出一片柔和的白色,如春天里開放的玉蘭花。當聲音驚醒它們的時候,它們就化為白鷺從天空飛過。春天的率水也是一池起皺的暖水,水上不時游弋來一葉小舢板,有魚鷹昂首立于漁竿上,間或會突然扎入水中,叼出一條魚來;水面清澈,在深水中,不時有一些野鴨子,快樂地嬉戲暢游,有時噼噼啪啪沿水面飛行,劃出一道道白色的水線。當然,水獺白天是看不見的,它們一般會在晚上出現(xiàn),從那些水中大石或者沼澤地里偷偷溜出,游到岸邊,噙走一只只青蛙……從月潭到五城,率水漂亮、嫻靜、溫順、包容,開闊處,她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宛若夢中情人;兩山相夾中,更如仙女下凡,一條長長窄窄的飄帶,很隨意地飄散在起伏綿延的山巒之中。

到了五城村,水變得更靜謐了,水面如鏡,可以映出周圍山巒的倒影。有這樣清澈無比的水資源,難怪五城的豆腐干享譽遠近。好水自然會有好豆腐,當?shù)厝私塘宋覀円徽需b別真假五城豆腐干的訣竅,那就是將一塊豆腐干沿著中線180度折疊起來,不會折斷的,就是真正的五城干,由此可見五城豆腐干的細膩和韌勁。在五城,率水接納了顏公河,變得更為茁壯。顏公河的來歷是因為顏公山,宋羅愿《新安志》記載:“顏公山,高五十仞,周三十八里,上有湖廣五畝,中多鯉魚,昔有顏公隱此山,一旦乘風去,歲若旱禱輒應(yīng)?!庇纱丝梢?,顏公同樣也是一個隱士,隱于此,并在此“得道成仙”。率水與顏公河相夾,河邊是古林村和五城村,現(xiàn)在,古林村與五城村已連為一體。古林村依率水而建,而顏公河邊上,則是五城著名的老街。

五城曾是徽州府至婺源古道上的第一重鎮(zhèn)。《新安志》同樣有著記載:“五城村,古之大鎮(zhèn)也。”在元代,就設(shè)有“五城務(wù)”;明清時,設(shè)有“五城鋪”。只是這個地方為什么叫五城,一直沒有確切的解釋。最直接的,是因為當年此鎮(zhèn)有“東西南北中”五個城門而得名。

五城的歷史,也是當年徽州人遷徙歷史的縮影?,F(xiàn)在五城居民大多姓黃,黃姓是由江夏遷入的,也就是現(xiàn)在的武漢一帶。在現(xiàn)在的五城老街上,還存有當年的古城樓,在古城門的墻上,嵌有一塊青石,上面鐫有“江夏名宗”四個大字。相傳在唐肅宗年間,江夏郡黃氏為躲“安史之亂”,舉家遷移,輾轉(zhuǎn)到篁墩,然后又溯新安江而上,定居在五城河西西涌山上。后來遷移到現(xiàn)在的五城。由于交通便利,五城一度非常繁榮,被稱為“玉京”。在現(xiàn)在臨水老街所在地的另一個古城樓上,還可以看到樓門上嵌鐫的幾個大字:樓瞰玉京。當年五城的繁榮,看樣子是非得登高才能看得全的。在這條古街上,我們甚至還發(fā)現(xiàn)一個上百年的墻體廣告??梢韵胂螅斈觐伖舆叺奈宄墙址比A茂盛,商鋪林立,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因為五城曾經(jīng)有過的繁榮,所以鎮(zhèn)內(nèi)至今留存很多當年的文化痕跡,悠悠間可以管窺厚重的古風。比如說端午節(jié)的玩墮鏢、賽龍舟、賽龍排,中秋節(jié)的放水燈、焰火等,當然,最獨特也最具影響力的,還是“將軍會”——這是為了紀念“安史之亂”中堅守睢陽壯烈殉國的唐朝大將張巡的廟會。每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一日,四鄰八鄉(xiāng)的老百姓打著“得勝鼓”趕到五城,整個活動持續(xù)四天。據(jù)說當年張巡一個部將死里逃生后,流落在五城,他一直忘不了張巡的凜然義舉,因而發(fā)起了這場紀念廟會。至于這個部將姓甚名誰,如何逃脫,這當中的詳情,并沒有確切的答案。歷史往往就是這樣,它在很大程度上一直粗糙堅硬,許多濕潤的細節(jié),都被風吹得無影無蹤了。

五城在歷史上一直是個文風興盛的地方,小小的五城,就曾經(jīng)出過三個狀元,讓人匪夷所思。這是五城人一直為之驕傲的事。一到鎮(zhèn)上,年輕的鎮(zhèn)長就向我們介紹五城在科舉中的“光輝歷史”。我們來到了位于五城古林村的狀元黃軒故居,故居里現(xiàn)在還居住著黃軒的后代。主人拿出黃氏家譜,為我們一一辨認家族延脈。家譜一律用蠅頭小楷刻錄,秀美端莊。同行的徽學專家鮑義來老師忍不住嘖嘖稱賞。黃家廳堂的正墻上,鐫刻著一塊石匾,上面寫著“為善最樂”四個字。仔細一看,“善”字卻少了兩點,據(jù)說這是為了告誡人們,從善要從一點一滴做起。這樣的做法真是用心良苦。但我一直不喜歡這樣的做作方式,也不以為然。與很多事情一樣,文化如果透露一股機靈的小聰明勁,往往便會在整體上缺乏大氣;聰明都運用到細枝末節(jié)上,反而容易在行為創(chuàng)造以及思想拓展上顯得疲軟。在某種程度上,中國文化一直有著這樣的弱點。黃軒曾經(jīng)擔任過四川按察史,后來死在督辦軍糧的過程中。他算是那樣制度中一個勤勉的官吏吧,兢兢業(yè)業(yè),善始善終。

比較而言,我對五城另一個狀元黃思永更感興趣一點。黃思永是清光緒六年(1880年)的狀元,幼年時寄居江蘇江寧。他的經(jīng)歷很具傳奇性:幼喪雙親,歷經(jīng)磨難,曾教過書,甚至造反參加過太平軍。不久,他脫離了太平軍,走上了科舉之路。中狀元之后,黃思永在翰林院修撰,官至四品侍讀學士。黃思永身在官場,卻不死守封建教條,他一方面發(fā)憤鉆研西方科技和文化;另一方面還教育其子黃中慧學英文,學西方科學技術(shù),并送黃中慧赴美國深造,黃中慧后來成為他興辦實業(yè)的得力助手。黃思永曾經(jīng)連續(xù)上書光緒皇帝,提出一些設(shè)想,比如要求發(fā)行股票、借用民間閑散資金創(chuàng)辦民族資本企業(yè)等等。在當時,這樣的想法相當大膽。也因此,黃思永的單騎突進惹火燒身,一些人誣陷他反對朝廷,黃思永被罷官入獄,一直到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黃思永才恢復了自由身。出獄之后,黃思永仍是沒有閑著,他親力親為,創(chuàng)辦了工廠。不久,朝廷降旨,黃思永官復原職??蛇@時的黃思永對于當官早沒了興趣,復職一段時間之后,他實在忍受不了官場的循規(guī)蹈矩、繁文縟節(jié),干脆棄官從商,走上了一條實業(yè)興國的道路。

1903年,清朝設(shè)立了商部(后改稱農(nóng)工商部),特聘黃思永與同為狀元出身、精于營商的張謇擔任頭等顧問官。黃思永與張謇在新的平臺上大顯身手,二人共同起草并頒布了《獎勵公司章程》《商會簡明章程》以及有關(guān)鐵路、礦務(wù)、商標等諸多章程法規(guī),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yè),吸引眾多投資者興辦工廠、商行,時人稱為“商部兩狀元”。在興辦實業(yè)方面,兩位狀元更是身體力行,黃思永經(jīng)營于北,張謇經(jīng)營于南。黃思永在京城創(chuàng)辦工藝局,其產(chǎn)品以景泰藍銅器最為精巧,曾兩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市場價高卻供不應(yīng)求。可以說,黃思永是繼李鴻章、曾國藩第一撥洋務(wù)運動之后,第二撥的近代改革大家,他的改革行動一直延續(xù)到清亡。晚清中國的工商業(yè),在開辟通商口岸、修建鐵路、開采礦藏、發(fā)行股票債券等方面,都有黃思永的功勞。在休寧的狀元中,能有這樣一位開拓者,倒是值得休寧人驕傲的。

率水由西向東流去,兩岸風景依然如畫。終于,她到達了一個叫作率口的地方,與橫江匯合?,F(xiàn)在,這個曾經(jīng)的地名已變得模糊,也慢慢為人們忘卻。在她的旁邊,一座干凈清麗的現(xiàn)代化旅游城市巍然矗立,她就是黃山市的屯溪區(qū)。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