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沉落,也是一種點燃

品元曲 習(xí)典故 作者:常華 著


沉落,也是一種點燃

——鮮于必仁《〔雙調(diào)·折桂令〕杜拾遺》

雙調(diào)·折桂令 杜拾遺

鮮于必仁

倦騎驢萬里初歸,可嘆飄零,誰念棲遲?飯顆山頭,錦官城外,典盡春衣。草堂里閑中布韋,曲江邊醉后珠璣。難受塵羈,黃四娘家,幾度斜暉。

將命運的蹇楚化成一千五百余首沉郁頓挫的詩歌,并在渾然天成的韻律中折射出一個王朝的背影,杜甫,是一個高產(chǎn)的詩人,更是一個時代的歌者。

我們是在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行中記住這位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靶谴蛊揭伴?,月涌大江流?!边@是杜甫眼中的長江;“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边@是杜甫眼中的泰山;“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是杜甫眼中的春色;“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边@是杜甫眼中的深秋;而他充滿悲愴色彩的“三吏”“三別”、《麗人行》《兵車行》,則在繼承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精神的同時,大膽創(chuàng)作,跳出樂府古題的框范,以一腔悲憫的情懷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的社會生活圖景,在深沉的詩思中嵌入自己對生命對時代的拷問。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大師,卻一生始終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生于“奉儒守官”的詩學(xué)世家,杜甫從青年進代起,就立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fēng)俗淳”,欲求取功名,成就一番偉業(yè)。然而,在二十五歲這年,意氣風(fēng)發(fā)的杜甫應(yīng)試落第了,并沒有敲開仕進之門。當(dāng)然,彼時杜甫的心情還沒有沮喪,此后很快他便踏上了游歷的征途,在他看來,自己的一腔抱負終究會有用武之地,只是時間問題。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想法,他在這段游歷期寫下了許多豪氣干云的詩篇,尤其是當(dāng)他與“詩仙”李白會晤之后,更覺相見恨晚,他們二人攜手同游名山大川,在清風(fēng)明月中酬答唱和,在溪水錚淙中諦聽著彼此的心音,這段時光無論對李白還是對于杜甫而言,都是他們?nèi)松钪档谜洳氐幕貞?,而浩如煙海的中國詩歌史,也因為這兩位雙子星的短暫相逢,放射出最璀璨的光華。

如果說首次落第的杜甫在游歷過程中收獲了友情,激發(fā)了靈感,那么當(dāng)他第二次在長安應(yīng)舉落第,已經(jīng)難以掩飾心底的悲涼。彼時,由于當(dāng)朝宰相李林甫妒賢嫉能,閉塞了朝廷的選材之門,使得學(xué)富五車的杜甫空有一腔抱負,也只能徒喚奈何,被迫困厄于長安,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拮據(jù)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這位困頓的詩人,已經(jīng)再也沒有心情寫出“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何當(dāng)擊凡鳥,毛血灑平蕪”這樣的詩句,在他的耳畔,充斥著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兇悍囂張的馬蹄聲,玉碎宮傾的坍塌聲。親人的離散,蒼生的罹難,一起牽扯著詩人的神經(jīng),刺痛著詩人的心靈。當(dāng)安史之亂的叛軍將杜甫擒獲,扣押于長安,詩人的心情更深深籠罩在一片兵荒馬亂的陰霾之中,這個時期的杜甫,已經(jīng)開始選擇用那支求取功名的枯筆記錄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苦難,當(dāng)《月夜》《哀江頭》成為詩人心底的悲鳴,當(dāng)《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成為詩人眼中揮之不去的清淚,杜甫,衣衫襤褸的杜甫,盡管自己還沒有一碗粥喝,盡管自己的妻兒在兵亂中還杳無消息,但他的悲憫情懷,彼時早已放大成對整個國家生靈涂炭的嘆惋與哀呼。

如果說杜甫悲苦的命運稍有一絲轉(zhuǎn)機,還是在他從長安潛逃到鳳翔肅宗的行在之后,當(dāng)衣不蔽體的杜甫出現(xiàn)唐肅宗面前,這個匆匆即位的天子頗為感動,當(dāng)即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從而使杜甫暫時解決了衣食之憂。但急于為國效力的杜甫顯然忘了,新上任的皇帝并不需要抗顏直諫的臣子,當(dāng)杜甫因為替與叛軍作戰(zhàn)打了敗仗的房琯求情而遭到貶謫,當(dāng)官場的黑暗和連年的饑荒讓杜甫心力交瘁,心情沉重的詩人做出了一個選擇——棄官入川,在經(jīng)歷了一路顛簸之后,他帶著全家來到了成都。

這也許是連杜甫本人都不曾想到的,當(dāng)他在友人尤其是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接濟下,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一座草堂,他疲憊的詩心會在這處簡陋的處所得以休整與釋放。彼時,可憐的詩人仍舊需要朋友的幫助,每天還要臨街叫賣一些草藥才能維持一家人簡單的生計,然而,這間草堂卻已然成為一處承載思想的驛站,一個激蕩靈感的泉眼。當(dāng)形容枯槁的杜甫在一家人的腹中餐有了著落之后,他便手執(zhí)枯筆,點亮油燈,開始創(chuàng)造精神的糧食。在千年以后,隔著草堂的微光,我們仿佛依然還能看到詩人“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的生命剪影,而在誕生于這間草堂的近千首詩歌中穿行,我們看到的顯然不是自怨自艾的“小我”,而是心憂天下的“大我”,當(dāng)“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成為一聲劃破時空的質(zhì)問,我們看到,身處凍餒之中的杜甫,已經(jīng)在筆走龍蛇之間實現(xiàn)了心靈的超拔與升華。

“倦騎驢萬里初歸,可嘆飄零,誰念棲遲?飯顆山頭,錦官城外,典盡春衣。草堂里閑中布韋,曲江邊醉后珠璣。難受塵羈,黃四娘家,幾度斜暉?!逼矗嵌鸥σ簧乃廾?,在“生涯似眾人”的生活中,他始終在帶著一家老小四處投奔,為一口“稻粱謀”。由于好友嚴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他又被迫沿江而下,投奔在湖南郴州的舅父。在小船進入耒陽后突然遇到了江水大漲,杜甫一家無奈靠泊于距縣城四十里左右的方田驛。由于久居船上,杜甫的肺病、糖尿病益發(fā)嚴重,風(fēng)濕病更是折磨得他無法入睡,不久,在掙扎著寫下《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這首絕命詩之后,一代“詩圣”杜甫將筆硯墜入水中,融入了浩蕩的江水,化成了嗚咽的江風(fēng)。

關(guān)于杜甫之死,流傳多種說法,一說為溺亡,一說為病死,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因消化不良而死。據(jù)說杜甫一家被洪水困了九天,當(dāng)?shù)乜h令得知后,馬上給他們送去酒肉,而許久未進食的杜甫因為吃得過多,導(dǎo)致腸胃不適,最后消化不良而死。其實,在我看來,我寧愿相信杜甫是這樣一種生命結(jié)局:這位一生都在饑寒中度日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最終因一口遲到的食物而結(jié)束生命,這本身,就是對那個時代最辛辣的嘲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