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德行 第一

世說新語(精裝版) 作者:[南北朝] 劉義慶 著;周倩 譯評


德行 第一

1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标愒唬骸拔渫?sup>⑤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陳蕃,字仲舉,東漢人。東漢桓帝末年時官至太尉,靈帝即位后為太傅,參與謀誅宦官,事情泄露后被殺。

②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③徐孺子:徐稚,字孺子,今江西南昌人,終身隱居不仕,有“南州高士”之譽。陳蕃在豫章做太守時,特意為徐稚設(shè)下一榻(一種狹長、低矮的坐具),徐稚走后便懸掛不用,以此表示對他的敬重與推崇。

④廨:官署,舊時官吏辦公處的通稱。

⑤武王:周武王姬發(fā)。

⑥式:同“軾”,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這里作動詞使用,表示乘車時俯身扶軾,以示敬意。

⑦商容:商代賢人,因進諫被紂王廢黜。

⑧閭:里巷。

譯文

陳仲舉的言談舉止優(yōu)雅,是士族的榜樣,行為可稱典范。他登上馬車,手執(zhí)韁繩,有使天下太平、人民安居的志向。在他赴任豫章太守之時,剛剛到官府所在地,就打聽徐孺子的下落,打算先去拜訪他。主簿告訴他說:“您剛到任,大家都想要您先去官署?!标愔倥e說:“當(dāng)年周武王征戰(zhàn)天下,席子都不曾坐熱,就先去商容住過的里巷尋訪致敬。我這樣對待賢者,是在效仿他,有何不可呢?”

評析

陳蕃的所作所為,在當(dāng)今來看實在是清官之舉。他赴任之后,并不先入官署,而是去拜訪名士徐孺子,并且為他專設(shè)一榻,體現(xiàn)了其禮賢下士的廣闊胸懷。初唐王勃就曾高度贊揚他的這種做法,在《滕王閣序》中以“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表示對其贊賞,后代用“懸榻”比喻禮待賢士。

7

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當(dāng)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p>

注釋

①陳季方:陳諶,字季方,東漢人,太丘陳寔之子。

②家君:尊稱別人的父親,或者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③阿(ē):山腳。

譯文

有客人問陳諶說:“太丘先生是您的父親,他何德何能有此盛名?”季方回答說:“我父親好比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樹一樣,上面有萬丈高峰,下有無盡深淵;上受甘露浸洗,下被淵泉滋潤。這時候,桂樹哪能窺得泰山之高、探知深淵之幽深?所以我不知道我父親有沒有功德?!?/span>

評析

陳太丘陳寔在當(dāng)時名望非常高,他去世之日,前去吊唁之人多達數(shù)萬。他的兒子陳諶這里的回答是一種聰明的說法,他沒有辯駁自己的父親有多么居功至偉,而是通過比喻,說明父親處于一個怎樣的地位。這種回答委婉、客觀、簡約,不過多強調(diào)父親的功德,卻是有千斤之重。

8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p>

注釋

①陳元方:陳紀,字元方,東漢陳寔之子。

②長文:陳群,字長文。

③孝先:陳忠,字孝先,陳諶之子。

④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是說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后世用“元方季方”“難兄難弟”來贊揚兄弟才華俱佳。

譯文

陳元方(陳紀)的兒子陳群才華非凡,他和叔叔陳季方(陳諶)的兒子陳忠各自表達對父親的看法,談?wù)摳赣H的功德,一時之間難以分高下。兩人找爺爺陳太丘尋求幫助,讓他做個公平的判斷,陳太丘先生說:“元方是哥哥,但也不一定能勝過弟弟;季方雖然是弟弟,也不一定不如哥哥?!?/span>

評析

陳元方、陳季方兄弟倆雖有長幼之分,但是德行以及才華卻是在伯仲之間,所以父親對他們的評價是“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成語“難兄難弟”就是來源于這個故事,比喻兩人同樣優(yōu)秀,很難分出勝負高下,后來也用于形容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相同困境的兩個人。

9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注釋

①荀巨伯:東漢人,因重視友誼而聞名。

②胡:古時西方、北方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稱。

③委:丟下,拋棄。

譯文

朋友生病了,荀巨伯走很遠的路去探望,當(dāng)時,正好碰上外族的強盜攻打郡城,朋友對荀巨伯說:“我眼看難過這一關(guān)了,您先走吧!”荀巨伯說:“我這么大老遠地過來,您卻讓我走,這是讓我做有違道義的事情!用這種方法保全性命,這難道是我荀巨伯干的事嗎!”外族強盜進了城,碰到荀巨伯,說:“我們的大軍都到了,其他城里人都已經(jīng)逃命了,你是什么樣的男子,敢于一個人面對?”荀巨伯說:“我朋友生病了,我不能扔下他不管,我寧可代替他去死?!睆姳I聽了開始內(nèi)部議論:“我們這些人是不講道義的,卻這樣入侵了如此有道義的地方!”于是就撤軍回營,如此郡城也得以保全。

評析

荀巨伯重義而輕生,在危急時刻誓與朋友共存亡,實在是有情有義之士。他的高尚品德感化了敵人,憑借人格魅力以一當(dāng)百,使敵人退兵而去,實在是忠義勇武的好男兒!

10

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閑室之內(nèi),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不失雍熙之軌焉。

注釋

①華歆:字子魚,東漢人,桓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

②二門:兩家。

③雍熙:和樂。

譯文

華歆和晚輩相處的時候很威嚴,喜歡端架子,即使在家中也不例外,像覲見皇帝那樣講究規(guī)矩。陳元方兄弟卻與之相反,相當(dāng)隨和,但兩家之間并沒有因處事風(fēng)格不同而產(chǎn)生矛盾。

評析

華、陳兩家處事風(fēng)格迥異,但他們在相處的過程中并沒有發(fā)生失和的情況,顯示出他們各自高尚的品德,可謂殊途同歸。

11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②軒冕:在此單指車子。

③寧割席分坐:后人以“管寧割席”“割席分坐”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寧和華歆在園子中鋤地,發(fā)現(xiàn)地上有塊金子,管寧依舊干自己手中的活,視之如普通石塊一樣,華歆卻把它撿起來扔了。兩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官員乘車打門前經(jīng)過,管寧依舊讀書不加理會,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不愿與之同坐一張席子,并對其說:“我們兩個不能做朋友了。”

評析

管寧淡泊名利,無視功名利祿,而華歆卻容易為這些所吸引。所以管寧認為華歆與他并不是一路人,不愿意再與其做朋友,因此割席而坐,與割袍斷義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后來“割席”一詞一般都比喻朋友之間斷絕關(guān)系。事實上,歷史上的華歆德才兼?zhèn)洌膊⒎且晃蹲非蟾毁F榮利,所以不能因為這一件事而完全否定他。

12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歆蠟日,嘗集子侄燕飲,王亦學(xué)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張曰:“王之學(xué)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p>

注釋

①王朗:字景興,漢末魏時人,儒雅博學(xué),官至司徒。

②蠟日:年終祭祀的日子。

③燕飲:舉行宴會飲酒。燕,通“宴”。

④張華:字茂先,以博學(xué)著稱,官至司空,被趙王司馬倫殺害。

譯文

王朗常常推崇華歆,對他的見識和氣度表示欽佩。華歆在祭祀那天,曾召集子侄后輩們參加宴會,王朗于是也效仿他的做法。后來有人把這件事透露給張華聽,張華說:“王朗的這種做法,都是一些表面功夫,這就是王朗和華歆兩個人存在差距的原因啊?!?/span>

評析

我國有句古話叫“畫虎不成反類犬”,這種模仿或者學(xué)習(xí)需要一定的內(nèi)在,應(yīng)該多注重本質(zhì)性的東西,而不能只注重形式的相似。否則,只能在外圍打轉(zhuǎn),永遠也學(xué)不到真正的東西。

13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yōu)劣。

注釋

①避難(nàn):這里指躲避漢魏之交的動亂。

②疑:遲疑,猶豫不決。

③攜拯:攜帶救援。

譯文

華歆、王朗在同一艘船上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立即說很難答應(yīng)他的要求。王朗說:“好在船還足夠?qū)?,為什么不讓他上船來呢?”后來敵人追了上來,王朗就想放棄那個搭船的人。華歆說:“我當(dāng)初猶豫,就是害怕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既然都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別人,怎么能因為情況緊急就隨便舍棄別人呢?”于是就帶著并幫助那個搭船的人一起渡過難關(guān)。世人僅憑這件事就能看得出華歆和王朗孰優(yōu)孰劣。

評析

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边@句話的意思是只有合理的承諾才能得以兌現(xiàn),不合理的承諾索性就不要輕易許下。因此,當(dāng)我們對別人承諾做一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深思熟慮,根據(jù)自己的實力考慮問題,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許下承諾,這樣會害人害己。而一旦做出承諾,就必須一諾千金,負責(zé)到底。

14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謹。家有一李樹,結(jié)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時風(fēng)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zhuó)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于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①王祥:字休征,魏晉時人,以孝著稱。因侍奉母親,很晚才出來做官。

②斫:砍。

③私起:起來小便。

譯文

王祥很謹慎地侍奉后母朱夫人。家里有一棵李子樹,結(jié)的果子非常豐富,后母就讓王祥一直守護著。一天狂風(fēng)驟雨之后,王祥抱著李樹痛哭流涕。王祥曾在別的床上睡覺,后母親自走進來,想要拿刀砍死他。恰好王祥起來小便,后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沒有成功殺死王祥。王祥回來后,知道后母因為沒有成功而感到遺憾,就跪在后母面前請死。在這種做法下,后母被感動了,從此對待王祥像對待自己親生兒子一樣好。

評析

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美德。后母憎恨王祥,經(jīng)常無故為難他,甚至想要殺害他。而王祥卻以德報怨,謹守孝道,最終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后母。關(guān)于王祥孝順的故事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比如:寒冬臘月,河中都結(jié)了冰,后母卻要吃魚,王祥便解開棉衣,打算融化冰面捉魚,忽然有一塊冰自己融化了,并跳出來一對大魚。在我國古典神話讀物《搜神記》中,詳細記載了這個故事,后來就形成了“臥冰求鯉”的典故。

15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注釋

①晉文王:司馬昭,司馬懿的二兒子。魏時任大將軍,專攬朝政,死后謚號“文”,因此稱晉文王。

②阮嗣宗: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賢”之一,好“老莊”,縱酒放達。

③臧否:褒貶,評價。

譯文

晉文王(司馬昭)對阮籍的謹慎贊嘆有加,每次和阮籍聊天,阮籍說的都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從來不對人物加以評判。

評析

阮籍生性豁達,為了避免與當(dāng)政的司馬氏集團產(chǎn)生沖突,防止他們對自己的猜忌與迫害,常以醉酒的方式來保全自己,做事謹小慎微,不露出任何破綻。魏晉時期,大量名士因為被牽連到政治中而遭到迫害,阮籍正是憑借他的慎重在亂世中得以保全自己而聞名。

16

王戎云:“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p>

注釋

①王戎:字濬沖,晉瑯邪(今作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竹林七賢”之一。

②嵇(jī)康:字叔夜,魏朝時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與阮籍等并稱“竹林七賢”,為人內(nèi)心謹慎,而行為狂放,崇尚“老莊”哲學(xué),借以反對司馬氏的黑暗統(tǒng)治,后遭陷害,被司馬昭處死。

譯文

王戎說:“在和嵇康相處的二十年中,從來沒見過他有喜怒哀樂的表情。”

評析

魏晉時期,名士多懼怕受到政治的牽連,喜怒不形于色。這也成為一種評價標準,即不茍言笑、清高自若等態(tài)度被認為是良好的風(fēng)姿儀態(tài),是一個人有良好道德素養(yǎng)的表現(xiàn)。

21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shù)百萬,戎悉不受。

注釋

①令名:好的名聲,美名。

②薨(hōng):周代諸侯死亡叫作薨,后也指高級官員死亡。

③九郡:據(jù)《晉書·地理志》,涼州管轄八個郡,所以有人以為這里的“九郡”應(yīng)是“八郡”。但是也有說《御覽》是引作“州郡”的,認為“九”是“州”的誤字。我們暫從后者。

④義故:義從和故吏,指自愿受私人招募從軍的官佐和舊部下。

⑤賻(fù):送給別人辦喪事的財物。

譯文

王戎的父親為王渾,有著美好的名聲,曾經(jīng)做過涼州刺史。王渾去世后,涼州的舊部下與官吏懷念他的德行與恩澤,一起湊了幾百萬的喪葬費給王戎,王戎卻概不接受。

評析

王戎的父親生前有著非常高的威望,大家都非常敬仰他。在他去世之后,之前的部下感激他的恩情,捐出大量金錢作為安葬他的費用,表達他們對老上司的緬懷,王戎卻一概拒絕。王戎的做法存于史書之中,受到當(dāng)時以及當(dāng)代人的贊賞。

23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注釋

①王平子:王澄,字平子,晉瑯邪臨沂人。

②樂廣:字彥輔,晉河南淯陽(今河南南陽東南)人。

③名教:指儒家禮教。

④乃爾:這樣。

譯文

王平子、胡毋彥國等人,都有著豪邁的特性,甚至有赤身裸體的。樂廣譏笑他們說:“儒家禮教也有使人愉悅之處,為什么要用這樣的方法呢?”

評析

魏晉時期,不少名士崇尚玄學(xué),以表達自己真實灑脫的一面。他們藐視禮法,希望擺脫世俗的束縛。但這種做法卻是不可取的,在開放的當(dāng)代亦屬不雅之事,更何況在一千多年前。樂廣雖然重視玄學(xué),卻也不忽略儒家禮教,對這種放蕩不羈的風(fēng)氣不屑一顧,他的“名教中自有樂地”有嘲諷之意,又有勸解之圖。

24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xiāng)里甚窮餒。鄉(xiāng)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xiāng)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惫谑仟毻?,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后并得存,同過江。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于公靈床頭,心喪終三年。

注釋

①郗公:郗鑒,字道徽,以博學(xué)儒雅著稱,官至太尉。

②永嘉喪亂: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政治腐敗,民不聊生。永嘉五年(311),匈奴南侵,攻破洛陽,俘虜懷帝,焚毀全城,史稱“永嘉喪亂”。

③餒(něi):饑餓。

④傳:輪流。

⑤飴(sì):通“飼”,給人吃東西。

⑥過江:“永嘉之亂”后,中原士人為躲避戰(zhàn)亂,紛紛渡江到江南。

⑦剡縣:縣名,晉時屬會稽郡,在今浙江嵊州。

⑧苫(shàn):居喪期間睡覺時用的草墊子。

⑨心喪:不穿喪服,在心中服喪。

譯文

郗公(郗鑒)在永嘉喪亂時躲在鄉(xiāng)下,經(jīng)濟非常拮據(jù),甚至有挨餓的時候。鄉(xiāng)里人對郗公的品德非常敬重,決定輪流給他送飯吃。郗公帶著侄子郗邁和外甥周翼一起去吃飯,鄉(xiāng)親們?yōu)殡y地說道:“大家都非常饑餓困頓,因為我們重視您的德行,所以愿意共同幫助您,但如果兩個孩子也要一起來吃飯,那恐怕就不能一起養(yǎng)活了。”從此以后,郗公獨自去鄉(xiāng)親們家里吃飯,把飯含在腮幫子邊上,回來后吐給兩個孩子吃。后來,兩個孩子活了下來,他們就一起乘船南渡。郗公去世的時候,周翼擔(dān)任剡縣的縣令,他辭職回家,在郗公的靈位前鋪上草墊,開始為其守靈,在心中服喪長達三年。

評析

戰(zhàn)亂中,鄉(xiāng)親們因為敬重郗鑒,打算輪流接濟他。但村民也沒有多少食物,不能兼顧兩個孩子,郗鑒為了保全他們,把飯存于口中,使兩個孩子安全長大。當(dāng)兩個孩子長大成人后,都成為顯要之士,也都銘記著郗鑒的恩惠,表現(xiàn)出了郗鑒的偉大,也表現(xiàn)出兩個孩子知恩圖報的品德。

25

顧榮在洛陽,嘗應(yīng)人請,覺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zhí)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亂渡江,每經(jīng)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釋

①顧榮:字彥先,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東吳丞相顧雍之孫,西晉末年擁護司馬氏政權(quán)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腦。曾任尚書郎、散騎常侍,死后追贈侍中、驃騎將軍。

②輟:通“掇”,拾取。

③遭亂渡江:遭遇永嘉之亂,晉人紛紛渡江南下避亂。

④左右:幫助,保護。

譯文

顧榮在洛陽時,應(yīng)邀去參加別人的宴會,在宴席上,他發(fā)覺烤肉的下人也很想吃肉,于是,他把自己的那份烤肉分給下人吃,同席的人都嘲笑他有失身份。顧榮說:“對于一個每天都烤肉的人,怎么能讓他連烤肉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呢?”后來烽煙四起,顧榮南下,每當(dāng)遇到危難,顧榮的身邊總有一人保護他,顧榮感激地問那個人為什么這么做,這才知道此人就是當(dāng)年被顧榮贈予烤肉的那個人。

評析

顧榮在享有榮華富貴之時,能夠關(guān)懷下人,設(shè)身處地地照顧到他人的感受。當(dāng)亂世到來時,卻也能得到被施與恩惠的人之回報,應(yīng)驗了“好人好報”這句話。

27

周鎮(zhèn)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fù)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即啟用為吳興郡。

注釋

①周鎮(zhèn):字康時,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人。他的祖父周和做過故安(今河北固安)令,父親周震做過司空長史。《中興書》中說:“鎮(zhèn)清約寡欲,所在有異績。”

②臨川郡:今江西撫州大部分地區(qū),這里指臨川太守。

③還都:回都城。這里的都城指東晉都城建康,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

④青溪渚:地名,靠近都城建康的一個小洲。

⑤王丞相:王導(dǎo),字茂弘,瑯邪臨沂人。東晉的實際締造者,永嘉元年(307),晉懷帝任命司馬睿為安東將軍,出鎮(zhèn)建業(yè),王導(dǎo)相隨南渡,任安東司馬。他主動出謀劃策,聯(lián)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建立東晉政權(quán),晉元帝即位后任丞相。由于王導(dǎo)官居宰輔,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他的族兄從弟們均位居顯要,當(dāng)時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⑥殆:幾乎,近于。

⑦胡威:字伯虎,淮南人,以清廉著稱。

⑧吳興郡:今浙江湖州一帶,這里是以地名指代吳興太守的職務(wù)。

譯文

周鎮(zhèn)卸任臨川太守之職,坐船回都城,還沒靠岸,船停泊在青溪渚,丞相王導(dǎo)就來看他了。當(dāng)時正值夏日,突然下起了暴雨,船狹窄異常,而且多處漏水,幾乎沒有多余的可以坐下的地方。王丞相說:“胡威的清廉,哪里能超過此種情形??!”于是立即啟用周鎮(zhèn)擔(dān)任吳興郡太守一職。

評析

胡威是西晉人,在父親胡質(zhì)任荊州刺史的時候,他前去探親。胡威一路上沒有任何仆從陪侍,只是單人單馬。在要返回的時候,父親給了他一塊絹布,胡威在問清這東西乃父親的俸祿,并非不義之財之后,才肯接受。胡質(zhì)的屬下在途中暗中幫助他,胡威發(fā)覺后,將父親給他的絹布贈予這位屬下,并讓其回去,拒絕被送?;厝ブ螅堰@件事情告訴了胡質(zhì),胡質(zhì)知道后便將這名屬下打了一百軍棍,并開除了他。胡氏父子二人都為官清廉,十分注重自己的名聲。魏晉時期,周鎮(zhèn)也同樣有著廉潔的聲譽,他生活簡樸,清正廉明,被王導(dǎo)看重并委以重任。

28

鄧攸始避難,于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后,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yè),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fù)畜妾。

注釋

①鄧攸:字伯道,弟弟早死,留下一個兒子由鄧攸撫養(yǎng)。逃難路上,他挑著兩個孩子,覺得勢難兩全,就舍棄了自己的兒子,保全了弟弟的兒子。

②所由:根由,指身世。

譯文

永嘉之亂時期,鄧攸為了躲避戰(zhàn)亂而逃往江南,半途中,他拋棄了自己的兒子,保全他的侄兒。南渡之后,鄧攸娶了一個妾,甚是寵愛。過了一年之后,鄧攸詢問她的身世,她告訴鄧攸說自己是北方人,當(dāng)時正值戰(zhàn)亂,不得以才逃到此地。她回想起了父母的名諱,原來她竟是鄧攸的外甥女。鄧攸向來德行高尚,事業(yè)也如火如荼,從來沒有聽到過任何關(guān)于他的負面消息。自從聽了這件事后,鄧攸便傷心悔恨了一輩子,從此之后再也不納妾。

評析

鄧攸德行高尚,此事便成了他唯一的污點。鄧攸沒有子嗣,當(dāng)時的人們對這件事都比較感嘆?!稌x書·鄧攸傳》有“天道無知,使鄭伯道無兒”之語,表達對此事的惋惜。

29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yǎng)之孝。丞相見長豫輒喜,見敬豫輒嗔。長豫與丞相語,恒以慎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后。恒與曹夫人并當(dāng)箱篋。長豫亡后,丞相還臺,登車后,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注釋

①王長豫:王悅,字長豫,丞相王導(dǎo)之子,早亡。

②色養(yǎng):指孝順父母的神色。

③丞相:指王導(dǎo)。王導(dǎo)有六個兒子,長豫是長子,敬豫是次子。

④端:根本,原則。

⑤臺:此指尚書省,為中臺。

⑥并:收拾,整理。

⑦作簏:整理箱子,往箱子里放衣物。

譯文

王長豫為人謙卑,恭敬和順,能使父母和顏悅色。丞相王導(dǎo)看見長豫就非常欣喜,看見敬豫就來氣。長豫和王導(dǎo)談話,總是以縝密的思維見長。王導(dǎo)要前往尚書省,走的時候,長豫總是要為他送行。長豫還經(jīng)常和母親曹夫人一起收拾衣物箱。長豫死后,每次王導(dǎo)去尚書省,在車上總要哭一路;曹夫人收拾衣物箱,把長豫收拾過的箱子封存,不忍心再把它打開。

評析

王悅生前品行高尚,對父母盡了許多孝道。對待母親,溫順體貼,幫助收拾家務(wù);與父親談話,顯得恭敬而縝密。由于這些生前的做法,他死后,父母長期陷在悲痛之中。即使是貴為丞相的王導(dǎo),也難以承受失去這樣優(yōu)秀的兒子的痛苦。

31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云:“賣之必有買者,即復(fù)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后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注釋

①庾公:庾亮,字元規(guī),任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晉書·庾亮傳》說他美姿容,作風(fēng)嚴整,動由禮節(jié)。

②的盧:馬名,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按迷信說法,這是兇馬,它的主人會得禍。

③孫叔敖:春秋時代楚國的令尹。據(jù)賈誼《新書》載,孫叔敖小時候在路上看見一條兩頭蛇,回家哭著對母親說:聽說看見兩頭蛇的人一定會死,我今天竟看見了。母親問他蛇在哪里,孫叔敖說:我怕后面的人再見到它,就把它打死埋掉了。他母親說:你心腸好,一定會好心得好報,不用擔(dān)心。

譯文

庾亮的坐騎中有一馬名為的盧,有人出主意,讓庾亮把馬賣掉。庾亮說:“如果要賣,那就一定要有人買,這樣就是把那個買家給害了,怎么可以因為對自己不利,就把這種不利轉(zhuǎn)嫁給他人呢?從前,孫叔敖打死兩頭蛇,目的是保護后面的人,這是古時候人們比較贊賞的做法。我向前人學(xué)習(xí),這不是一件非?;磉_的事情嗎?”

評析

孔子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于我們不喜歡的事情,我們也不要把它轉(zhuǎn)給別人。庾亮正是這樣的人,他設(shè)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害怕的盧馬對它的新主人不利,所以不想把馬賣給別人。

32

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遂焚之。

注釋

①阮光祿:阮裕,字思曠,擅長論證疑難的問題,任東陽太守,后被召為金紫光祿大夫,不肯就任,人們?nèi)匀环Q呼他為阮光祿。

②何以車為:要車子做什么?!昂我浴瓰椤笔俏难晕闹斜硎痉磫柕牧?xí)慣用法。

譯文

光祿大夫阮裕在剡縣,那時他有一輛很不錯的車,不論是誰要借他的車,他都欣然答應(yīng)。有個人母親去世,想向他借車葬母,可是不敢開口。阮裕之后聽說有此事,嘆息道:“我雖然有車,但別人卻不敢借,還要車子做什么呢!”于是就燒掉了車子。

評析

阮裕在歷史上以豪爽著稱,對身外之物毫不吝嗇。有人想借車而不敢開口,這雖然不是阮裕的過錯,但也讓他自責(zé)不已,表現(xiàn)了他善于反省自我的良好品德。

34

謝太傅絕重褚公,常稱“褚季野雖不言,而四時之氣亦備”。

注釋

①謝太傅:謝安,字安石,號東山,謝奕的弟弟,浙江紹興人,祖籍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東晉政治家、軍事家,歷任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進位太保,死后贈太傅。世稱謝太傅、謝安石、謝相或謝公。

②褚(chǔ)公:指褚裒(póu),字季野,曾任兗州刺史,死后追贈太傅?!稌x書·褚裒傳》說:桓彝認為“季野有皮里陽秋”,就是說他雖然口里不說別人的好壞,可是心里是有褒貶的。

③常:通“嘗”,曾經(jīng)。

譯文

太傅謝安對褚季野非常敬重,曾經(jīng)稱贊他說:“褚季野雖然嘴上不說話,可是心里卻是非常明白,正像一年四季的氣象那樣,每一種都有?!?/span>

評析

褚季野為人穩(wěn)重、謹慎,嘴上很少評論別人的過失,但心中卻有一本賬,有自己的立場。成語“皮里陽秋”就出自這個典故,比喻雖然嘴上不說,但心里卻異常明白。

36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p>

注釋

①謝公:即謝安。

②那得:如何,怎么。

譯文

平時都是謝安的夫人教導(dǎo)兒子,夫人追問太傅謝安說:“怎么從來沒有見您教導(dǎo)過兒子?”謝安回答道:“我平常都是以自身的做法教導(dǎo)兒子?!?/span>

評析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后代以自身為榜樣去做事。謝夫人經(jīng)常以口頭教育為主,謝安更傾向于“身教”,即通過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在潛移默化中引導(dǎo)孩子,為其樹立榜樣。

37

晉簡文為撫軍時,所坐床上,塵不聽拂,見鼠行跡,視以為佳。有參軍見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殺之,撫軍意色不說。門下起彈,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懷;今復(fù)以鼠損人,無乃不可乎?”

注釋

①晉簡文:晉簡文帝司馬昱(yù),即位前封會稽王,任撫軍將軍,后又進位撫軍大將軍、丞相。

②床:坐具。古時候臥具叫床,坐具也叫床。

③手板:即“笏”,下屬謁見上司時所拿的狹長板子,上面可以記事。

④批殺:打死。

⑤無乃:恐怕,用來表示語氣比較緩和的反問。

譯文

晉簡文帝還在任撫軍將軍的時候,禁止讓侍從擦去床上的灰塵,見到老鼠在上面走過的腳印,認為很好看。有個參軍白天看見老鼠走出來,就用手板打死了老鼠,晉簡文帝很不高興。他的門客就站起來勸解他說:“老鼠被打死了,尚且不能釋懷;現(xiàn)在又為這只老鼠去責(zé)備人,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吧?”

評析

歷史上的簡文帝宅心仁厚,考慮事情詳細周到,同時對自己的好惡又有節(jié)制,雖然屬下殺死了他喜愛的老鼠,但在別人的勸說之下還是放棄了動怒。

38

范宣年八歲,后園挑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答曰:“非為痛,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是以啼耳?!毙麧嵭辛s,韓豫章遺絹百匹,不受;減五十匹,復(fù)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后與范同載,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裈邪?”范笑而受之。

注釋

①范宣:字宣子,家境貧寒,崇尚儒家經(jīng)典,居住在豫章郡,后被召為太學(xué)博士、散騎郎,推辭不就。

②挑:挑挖,挖出來。

③身體發(fā)膚:語出《孝經(jīng)》:“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鄙?,軀干。體,頭和四肢。

④韓豫章:韓伯,字康伯,晉潁川長社人,歷任豫章太守、丹楊尹、吏部尚書。

⑤裈(kūn):褲子。

譯文

范宣八歲的時候,一次在后園挖菜,不小心傷到了手指,就大哭不止。別人問道:“很痛嗎?”他回答說:“并不痛,而是因為手指乃身體發(fā)膚,不敢毀傷,因此才哭的。”范宣德行高尚,為人清正廉潔,有一次,豫章太守韓康伯贈給他一百匹絹布,他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下;韓康伯又把數(shù)量減到五十匹,他照樣不肯接受;就這樣一直減下去,終于減至一匹,他到底還是不肯接受。后來韓康伯邀范宣一起乘車,在車上又給了范宣兩丈絹布,說道:“一個男人難道可以讓老婆沒有褲子穿嗎?”范宣這才笑著把絹收下。

評析

范宣安貧樂道,能做到“貧而無諂”,具有高尚的品質(zhì)。韓康伯的“人寧可使婦無裈邪”,亦是對朋友的一種調(diào)侃。

39

王子敬病篤,道家上章,應(yīng)首過,問子敬由來有何異同得失。子敬云:“不覺有余事,惟憶與郗家離婚?!?/p>

注釋

①王子敬:王獻之,字子敬,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信奉五斗米道。

②道家上章:道家本來指一個學(xué)術(shù)派別,這里指道教,具體指五斗米道,是一種道教團體,東漢末張陵創(chuàng)立,利用符咒辟邪驅(qū)鬼,為人治病。受道的人出五斗米,有病就請道家做章表,寫明病人姓名、服罪之意,向上天禱告除難消災(zāi),這叫上章。

③首過:道教用語,意思是病人要坦白自己的罪過。

④由來:向來,一向。

⑤異同得失:異同和得失是兩個偏義復(fù)詞。異同,指異,即和平常不同;得失,指失,即過失、過錯。

⑥郗家:王獻之娶郗曇的女兒為妻,后離婚。

譯文

王子敬病重,請道家主持祈福儀式,病人要坦白自己曾犯的過錯,道家問子敬平時有什么異樣和做得不對的地方。子敬說:“其他事情想不起來,只記得和郗家離過婚?!?/span>

評析

王獻之對于自己平生的回憶,最耿耿于懷的便是昔日與郗家離婚之事。對于這種愧疚與遺憾,他也是顯得很坦蕩,不加以掩飾,從中可以看出他當(dāng)時的無奈和痛苦。

40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碗盤,外無余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

注釋

①殷仲堪: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東晉太常殷融之孫,晉陵太守殷師之子。晉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任荊州刺史,太元十九、二十年,荊、徐二州水災(zāi),正值他在任期間。他篤信天師道,但生活儉省,事神不借錢財。

②水儉:因水災(zāi)而年成不好。儉:歉收。

③五碗盤:古代南方一種成套食器,由一個托盤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組成,形制較小。

④率物:率人,為人表率。

⑤方州:大州。方,大。

⑥豁(huò):拋棄。

⑦時意:時俗。

⑧捐:丟棄。

⑨爾曹:你們。

譯文

殷仲堪當(dāng)上荊州刺史以后,適逢水災(zāi)泛濫,糧食歉收,吃飯通常只用五碗盤,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葷菜;當(dāng)米粒掉在盤子里或者坐榻上,他會立即撿起來吃掉。這樣做,雖然是為了給大家起到表率作用,更是因為他自身質(zhì)樸的性格。他常常告誡后輩們說:“不能因為我擔(dān)任了大州的地方長官,就認為我舍棄了平淡的生活,我現(xiàn)在的這種習(xí)慣并沒有因為我的騰達而改變。讀書人時常貧困,怎么能當(dāng)了官就忘記初衷呢!你們要記住我的話!”

評析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這是我國文人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殷仲堪沒有因為自己當(dāng)上大官而改變昔日樸實平淡的生活,也不因現(xiàn)在的富貴而改變自己的品行,反而更加認為清貧難能可貴,可見當(dāng)時的殷仲堪高貴的精神品質(zhì)。

44

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卿東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恭無言。大去后,即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后大聞之,甚驚,曰:“吾本謂卿多,故求耳?!睂υ唬骸罢扇?sup>⑥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注釋

①王恭:字孝伯,小字阿寧,歷任中書令,青州、兗州刺史,為人清廉。晉安帝時起兵反對帝室,被殺。

②王大:王忱,小名佛大,也稱阿大,王恭的同族叔父輩,官至荊州刺史。

③?。╠iàn):竹席。

④卿:六朝時,尊輩稱晚輩或同輩熟人間的親熱稱呼。

⑤薦:草席。

⑥丈人:古時晚輩對長輩的尊稱。

⑦長物:多余的東西。

譯文

王恭從會稽回來,王大前去探望,只見王恭坐在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子上。王大對王恭說:“你從東邊回來,自然會有這種東西,可以拿一張給我。”王恭一語不發(fā)。待王大走后,他就把自己所坐的那張席子送給了王大。這樣自己就沒有了多余的席子,只能坐在草席子上。后來王大得知王恭的做法很吃驚,對王恭說:“我以為你會有多余的席子呢,這才向你討要?!蓖豕Щ卮鹫f:“您不了解我的處事方法,我身邊從來都沒有多余的東西?!?/span>

評析

王恭雖然地位顯耀,但生活節(jié)制、簡約,從不囤積財富。在他死后,家中最多的就是他的書籍。

46

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恒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后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shù)斗焦飯,未展歸家,遂帶以從軍。戰(zhàn)于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饑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注釋

①孫恩:東晉末,孫恩聚眾數(shù)萬,攻陷郡縣,后來攻打臨??r被打敗,最終跳海。

②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吳國內(nèi)史(諸侯王封國內(nèi)掌民政的長官,相當(dāng)于太守)。

③未展:未及。

④滬瀆:水名,吳淞江下游近海處一段。

譯文

陳遺為吳郡人,在家里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身邊總是存放著一個口袋,每次煮飯后都把鍋巴儲存起來,帶回去給母親吃。后來遇上孫恩賊兵的侵入,內(nèi)史袁山松即將出兵抗敵。這時陳遺已經(jīng)積攢了幾斗鍋巴,由于沒有時間回家,就把這些鍋巴帶到了軍營。袁山松與賊軍在滬瀆開戰(zhàn),袁山松戰(zhàn)敗之后軍隊潰散,逃到了山林之中。由于食物匱乏,只有陳遺靠他積攢下來的鍋巴活了命,其他大多數(shù)人都餓死了。當(dāng)時人們認為正是由于他純厚的孝心使他得到了好報。

評析

百善孝為先,“孝”一直是我國歷代首肯的美德。陳遺孝敬母親,體現(xiàn)在收藏焦飯這樣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在緊要關(guān)頭也得到了好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