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六朝小說有“志怪”和“志人”兩大類。志怪,就是記錄怪異,主要指魏晉時代產生的一種以記述神仙鬼怪為內容的小說,也可包括漢代的同類作品,與當時社會宗教迷信和玄學風氣以及佛教的傳播有直接的關系。志怪小說是在當時盛行的神仙方術之說而形成的侈談鬼神、稱道靈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之下形成的。志人,就是記錄人事,指魏晉六朝流行的專記人物言行和記載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的一種雜錄體小說,又稱清談小說、逸事小說,數(shù)量上僅次于志怪小說?!妒勒f新語》就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之作。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劉義慶(403—444)編撰的—部志人筆記小說集,主要記載東漢末、三國、兩晉氏族階層的遺聞軼事?!妒勒f》之名,始于兩漢劉向,但劉向所著的《世說》早已亡佚。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起初亦名《世說》,后人為與劉向所著書做區(qū)分,別稱《世說新書》,大約在五代以后才改稱今名;一說唐初已稱《世說新語》?!靶聲迸c“新語”二名,孰先孰后,難以憑現(xiàn)有的文獻做出準確判斷,只好存疑。但比較確定的是,從宋初起,《世說新語》這個名字就已經(jīng)通行了。
《世說新語》所反映的時代——東漢末、三國、兩晉,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代。宗白華先生稱之為“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這一時期,經(jīng)歷了漢末農民起義、西晉的短暫統(tǒng)—、“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乃至東晉與前秦的淝水之戰(zhàn),是中國歷史上極端動亂的時期。與此同時,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以及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糾纏在一起,不僅普通百姓經(jīng)受了無以聊生的苦痛,即使是高門大族,甚至天子貴胄,也不得不面對山河淪陷、朝不保夕的彷徨與痛苦。
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新的思想傾向:何晏、王弼高談《老》《莊》,玄學興起,并逐漸動搖了儒學定于一尊的局面;而佛教也在中土大興,僧侶接踵而來,大量佛經(jīng)被譯成漢語。這兩種思想傾向蔚然成風,緩和了當時人們精神上的痛苦與空虛。但當它們與東漢末年以來盛行的月旦品評之風相結合后,大家以談空說有、相互評議為樂,清談之風日益盛行,更加劇了政治的萎靡與風氣的虛浮。
《世說新語》一書,充分展現(xiàn)了這一時代的風俗、習尚,以及人物的風貌、思想,書中所涉及的人物有五六百人,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都記載在列,其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保存大量史實,真實地反映了從漢末到兩晉這個動蕩時期的政治現(xiàn)狀、社會百態(tài)、人民生活及思想觀念等。這些記載雖然偶有失實、訛誤,但因為劉義慶去古未遠,又參考過當時的第一手材料,總體來說,其可信程度是比較高的。也正因為這樣,后來《晉書》等正史的作者都曾大量參考此書,甚至幾乎一字不動地照搬其中的內容。同時,此書通過記述人物言行,真切地反映出當時重視門第、崇尚玄思、“清談”盛行、飲酒服藥等時代風氣,其歷史、文獻價值可見一斑。
二是因為此書形成于東漢以來品藻人物的風氣之下,故主要以真人真事為描寫和品評的對象,言約旨豐,文筆清雅,記事簡要,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遂成為魏晉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世說新語》可謂開風氣之先,其藝術成就和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世說新語》的精神趣味。書中如“德行”“棲逸”等所載人物的修養(yǎng)和精神,往往成為后世士人的典范;“文學”一章所記條目則往往成為后世文史典故的出處;至于“任誕”“排調”,則又帶有謔而不虐的幽默,一言以蔽之,《世說新語》為一代又一代讀書人呈現(xiàn)了廣義的“魏晉風度”。
四是其在訓詁、名物等方面的價值。由于劉義慶及其手下文士在寫作時并未刻意求古,故原書保存了大量當時的語言,尤其是豐富的俗語、口語。這些詞語的用法既不同于上古,也不同于近代,反映出語言的時代特點乃至地域特點,為后人研究中古漢語留下了可貴的資料。至于書中記載的名物,則為中古文物的辨識、鑒定等工作提供了參照。但也正因此書包含大量當時的語匯,使后人在釋讀此書時常感困難,歷來學者都認為《世說新語》是一部難讀而又有挑戰(zhàn)性的書。
作為中國古代志人小說的杰出代表,《世說新語》曾被魯迅稱“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文中所載人事雖各各不同,但逸筆草草、傳神寫照的特色卻一以貫之。作者寫人,往往抓住人物的三言兩語或神態(tài)舉止來刻畫其精神風貌,又或者通過美好的自然景物來比擬人物儀態(tài)。如“袒腹臥,如不聞”生動地描寫了王羲之自然率真的性情,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個人魅力;而“謖謖如勁松下風”,則深刻地表現(xiàn)了李元禮挺拔瀟灑的氣質,如一股清風迎面撲來。
《世說新語》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豐富多彩而又飽滿真實的魏晉時代,它也因此成為歷代文人百讀不厭的書。其優(yōu)美的文筆引領著讀者去追懷“魏晉風度”,也由此影響了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人格和志趣,成為他們的“精神桃花源”。
這次評譯此書,有幾點需要說明:
考慮到本書主要面向普通大眾讀者及學生,盡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文字進行注譯。對具體字義的闡述,各家有不同說法的,一般擇取其一,不做一一說明。對于歷史背景酌情介紹,而較為復雜的職官、地理等問題,不影響理解時,一般從簡處理。
考慮到趣味性、知識性等因素,本書所選條目數(shù)量力求適中,不以多取勝,讀者如有興趣,可以結合其他文本進行學習。
由于我們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不妥和貽誤之處,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