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引言

中國文學十五講(第二版) 作者:周先慎 著


引言

我們從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和教學的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提問:學習文學有什么用?學習中國古典文學又有什么用?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但又是應該認真回答的問題。

話題不妨從遠一點說起。

勞動創(chuàng)造了世界,勞動也創(chuàng)造了人類自身。這已經成了常識。但是人之為人,人類區(qū)別于別的動物的主要之點是什么,答案卻可能千差萬別。人會直立走路,會勞動,會說話,會思考,有社會交際……等等,還可能列出很多條。但在眾多的區(qū)別中,我們認為最重要也最本質的應該是這樣三條,就是:人類有思想,講情操,能審美。三方面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人類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也構成了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境界的主要內容。

人類在自身的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物質文明,也創(chuàng)造了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生相伴,不可分割的,兩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沒有物質文明做基礎,就很難創(chuàng)造出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來;反之,沒有精神文明的滲透、浸潤、滋養(yǎng),要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物質文明也將是十分困難的事。然而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依賴于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容易被人感知和認識,而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推動和對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卻常常被人忽略。事實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的生活,是不可能須臾地離開精神文明的,不可能離開既有的精神文明的傳統,也不可能離開精神文明的新的創(chuàng)造。要是一個人沒有對客觀世界的科學認識,沒有正確的思想,也不講究情操,更不懂得審美,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個精神殘疾,或至少是一個精神空虛的人,由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也必然會喪失生命的活力,走向衰亡,哪還能談得上物質文明的創(chuàng)造?

人類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人們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就以哲學來講吧,哲學是人類對整個世界認識的思想體系,是人類思想經驗的高度概括,一般認為它是比較抽象的,很難和人的日常生活發(fā)生聯系,但實際上哲學也會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中去,也會使人產生親切感。馮鐘璞先生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時撰文談到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曾講到這樣一件事:“一個多月以前,馮先生已經逝世七年了,東北邊陲的一個女青年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困惑,寫信來要求馮爺爺幫助她,照說哲學似乎是沒有什么實際用途,馮學在普通人中的影響,說明哲學對于人們的精神境界的作用。”馮鐘璞:《三松堂依舊》,《北京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比起哲學來,文學不僅更貼近人的生活,更能做到雅俗共賞,而且包容了思想、情操、審美三個方面,更能體現人類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于人的精神境界的影響尤大。試設想,如果我們的社會里沒有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沒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或雖有人創(chuàng)作卻沒有人去閱讀、欣賞,那這個社會一定是一個不健康的社會。

文學對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依靠的是藝術感染力,是一種熏陶,是潛移默化的,有時候說不清道不明,卻可以使人刻骨銘心。作為詩人和唐詩研究專家的林庚先生,曾經談到過他欣賞唐詩的體驗。他小學的時候就讀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印象很深,到年老時讀起來仍然感到那么新鮮。他說:“這新鮮的并不是那個道理(指種田不易,應該愛惜糧食),道理是早就知道的了。新鮮的是對于它的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仿佛每次通過這首詩,自己就又一次感到是在重新認識著世界?!币皇仔≡姡鼓芙o人留下這樣深的印象,對人的一生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一種讓人“重新認識著世界”的影響。文學的藝術感染力確實是不可低估的。至于孟浩然的《春曉》,是從前和現在許多小孩子都會背誦,卻又很難說出有什么“思想性”的作品,林庚先生說,由于它寫出了“一種雨過天青的新鮮感受”,并且通過花開花落表現了春天的發(fā)展,就給人以“一個新鮮的啟示”林庚:《我為什么特別喜愛唐詩》,《唐詩綜論》,第1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這樣的對于詩歌和其他文學作品的新鮮而且充滿生命力的感受,幾乎是凡讀過文學作品的人都會有的,只是不能像林庚先生那樣鮮明地將它提煉和表述出來而已。

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還不僅是讀者與作者之間對于世界認識與感受的一種情感交流,而且因為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讀者在閱讀和接受時要進入到作家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世界中去,常常會達到物我交融、讀者和作者交融而為一的境界。因此,同欣賞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作品一樣,文學閱讀是一種審美活動。審美既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情感體驗,也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活動。經常的健康的審美活動,可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凈化人的靈魂。一個人能品鑒美,追求美,自己的靈魂也可以經藝術的熏陶而變美。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吹降?,也是我們閱讀文學作品的共同體驗。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都須依靠積累和傳承。無論是對一個人還是一個社會來講,正確認識和繼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歷代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是本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和精神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長期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學遺產。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許多精品,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而且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廣泛的影響。從屈原開始,中國歷代第一流的作家和作品,如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關漢卿、湯顯祖,《三國演義》、《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紅樓夢》等,都成為世界人民學習和研究的對象。作為一個中國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論學習的是何種專業(yè),如果對祖國輝煌燦爛的文學歷史一無了解,對中國文學史上屬于世界一流的文學名著都沒有讀過,或雖讀過卻沒有正確和比較深入的認識,那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就基本上是一個空白。而一個對祖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缺乏認識的人,一個缺乏文學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人,他在事業(yè)上的眼光和襟懷,他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認識,他對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必然是狹隘、膚淺和盲目的。

我們編寫這本《中國文學十五講》,就是為非中文專業(yè)的大學生提供一種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教材。它不同于中文專業(yè)的《中國文學史》,不求全面系統,也不著重闡釋文學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而是以作家作品為主,選擇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若干閃光的亮點,也就是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介紹和分析。除了介紹有關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識,如時代背景、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文學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色等以外,還要著重從審美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具體的分析鑒賞,以幫助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思想藝術傳統獲得生動鮮活的認識,并提高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十五講的內容是:《詩經》、屈原和楚辭、漢樂府民歌、陶淵明、李白、杜甫、唐代傳奇、蘇軾、陸游、辛棄疾、關漢卿、湯顯祖、《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紅樓夢》。

若將涵藏豐富的中國古典文學視作一個歷史的長河,那這十五個題目不過是激流中涌起的若干耀眼的浪花,遠不是它的全貌,自不免有很多的遺珠之憾。但這十五個亮點無疑也有它們的代表性,大體上照顧到古代文學發(fā)展的重要體式,能反映出各個時代不同的文學面貌,以及在點與面的結合中揭示出中國古代文學思想藝術傳統的基本特色等。我們的期望是,在讀了這本教材或學習完這門課程以后,不只是得到一些有關中國古典文學的死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上,在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鑒賞水平上,能有明顯的提高。

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使我們獲得思想啟示和精神滋養(yǎng):

首先,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學遺產,足以提高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撇開口頭文學的神話和歌謠不說,從《詩經》開始,我們的古典文學就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產生了無數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其中可以數出一大批即使置于世界文學之林也毫無愧色,應屬于第一流作家作品的光輝名字。通過具體作品的學習,可以增強我們對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感性認識。

其次,與上述認識相聯系,我們從古典文學的發(fā)展中,可以看清我們今天新的文化、新的文學的創(chuàng)造應該植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國古典文學在長期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無論是詩歌、散文、戲劇、小說都是如此,這是中華民族高度的智慧、才思和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和結晶。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在文化上也必須開放,必須吸收外來的一切有用的東西;但是,中國文學的民族土壤要比世界上許多國家和民族都要肥沃,我們應該看到這一事實,并且珍視這一事實。只有把根子扎在這肥沃的土壤里,同時吸收和消化外來的營養(yǎng),才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民族的同時也是真正夠得上屬于世界的有中國特色的新的文學來。

第三,我們學習的僅僅是傳統文學中精華部分的最優(yōu)秀的作品,優(yōu)秀的作品更能體現進步的文學傳統。這一傳統是逐步形成的,貫穿在從《詩經》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的中國古典文學的全部發(fā)展進程中,主要是: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二、關心和同情人民的疾苦;三、揭露社會黑暗,抨擊邪惡勢力;四、改革社會的強烈責任感和高度熱情;五、歌頌光明,追求進步和美好理想;六、歌頌美好愛情和對婚姻自主的肯定;七、崇尚健康高潔的審美情趣。概括地說,歌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中國古代無數進步作家的共同追求。優(yōu)秀的古典文學表現了我國傳統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的崇高境界,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鑄造健康人格的精神土壤和思想源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