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二 申力雯:情景深處的吟唱
楊路
《京城閑婦》這本書自2000年4月出版到現(xiàn)在已再版16次。一本375頁的書,何以這樣火,這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在地鐵的書攤上我買到了這本書。這是一本很感性的書,讀它的感覺很舒服。在無聲的世界里,你仿佛正在與一位智慧、溫良、善解人意的女性做著心與心的交流。她以純色文字,為你鋪展開的是一個真實、高遠、明潔、快樂的七彩生活場景。這本書的作者就是申力雯。
在一個秋陽燦燦的上午,我見到了申力雯女士。她很別致、很獨特。在她家的客廳里聽她講那些生命的片斷、人生的經(jīng)歷。一個在生死兩界之間游蕩近30年的生命,是如何樂觀、堅強地活著的人生況味。我突然覺得,面前的這位中年女性是如此真實。她與我們的不同,就在于她有勇氣直視生命終極,敢于亮出生命的底牌,還給自己一個自由的生命狀態(tài)。以感恩的情懷享受上蒼賜予她的幸福,讓自己與她周圍的人沐浴在燦爛的陽光里。
“我之所以選擇隱居的生活,一個原因是我的身體不好,我的病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長期的腎病所顯示出的各種令人沮喪的生命數(shù)字,讓我常常感到死亡像一個巨大的黑影越過高山向我撲來。有時,我真沒有勇氣去看那些數(shù)字,經(jīng)常是從醫(yī)院回來后,我先去咖啡廳,喝上一杯,平定一下恐懼的心緒。用往日積累的信心和對生活的向往與恐懼斗爭,并戰(zhàn)勝它,然后我才平靜地回到家。
“隱居和獨處是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可能是由我的性格決定的,我7歲時就有一間自己的房間。我認為獨處的這種生活方式對寫作很有好處,它能使你的感覺保鮮。如果你與生活貼得很近,你的視覺就會喪失。一些生活的精彩片段,你就看不見、感覺不到。與生活拉開了距離,我便獲得了一種警醒,對生活一味地介入,人容易變得麻木、糊涂。
“長期的隱居生活,使我的心靈獲得了自由,讓生命游于自由狀態(tài)。幾十年來,我一直生活在一種寧靜、冥想的情景里。寫作是我靈魂的唯一出口,流出了我就平靜了。寫作對我來說,那是一種文字的舞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是一個獵人。我天生對人有一種敏銳的感覺,喜歡和陌生人交談,因為我和他們沒有利益沖突,他們很容易在我面前敞開心扉。記得今年夏天最熱的那天,我坐著有空調(diào)的出租車去國際展覽中心,迎面開過來的卡車上有許多民工。他們用濕毛巾包著頭,我突然感到自己很奢侈,他們在這樣的天氣里還要干活,于是我就和出租車的司機聊了起來。司機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說,人這一輩子,什么苦都能受,只是你沒到那份兒上。
“我認為現(xiàn)在的社會是工商化主宰的世界,在商業(yè)利益的驅(qū)動下人們更需要靜的滋養(yǎng)。幾年來,在疾病、讀書與寫作中我一直用靜坐來強化自己。當我一靜坐下來,一切游絲雜念便漸漸淡去、凝固。一股深邃的靜謐與祥和之氣從心底緩緩升起,心靈在這股清氣的孕育下,久而久之,變得越來越廣闊、潔凈,生命也變得日益新鮮和豐厚。我現(xiàn)在最感興趣的是哲學和宗教,我雖不信宗教,但我喜歡讀宗教方面的書,它能使我的心變得安詳?!?/p>
作為女性,申力雯很關(guān)心婚姻與幸福這一命題,為此她寫了許多文章?!毒┏情e婦》一書出版后,申力雯接到了大量的來電來信,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她們說,在我困惑、要走彎路的時候,讀了您的這本書,我警醒了。對于婚姻,申力雯有其獨到的見解:婚姻是人們鞋里的沙子,是沙子就肯定會磨腳,磨久了感覺不出痛的人不需要換鞋,而受不了的人就一定得換鞋。往往是換了新鞋,沙子還是要磨腳,腳還是會痛,只是磨的地方不一樣而已。
申力雯雖然身體不好,但她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很理解她、呵護她的先生。她不需要為了溫飽,為了住行到處奔波。申力雯是堅強的也是智慧的,她有勇氣放棄金錢、職稱、房子等諸多誘惑,將寶貴的生命用于對人生、社會、生死等問題的深層次思索。她以精神的至純追求,平復了現(xiàn)代人為物欲所累而帶來的不虞。這樣的選擇無疑是獨特而清醒的。
申力雯熱愛生活,她把家料理得簡潔、雅致,100多平方米的居住面積被劃分成客廳、臥室、書房、茶室,長長的陽臺,寬闊的視野令你有坐擁風景的快意。申力雯一提起她的面對風景的屋子,臉上總是流露出很虔誠、很滿足、很感恩的神情。她說:“在北京我有這樣一座面對風景的屋子是上帝對我的恩賜?!?/p>
讀書是申力雯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書是她交流思想情感的朋友。她愛書就像愛自己的生命那樣,無法想象,沒有書的日子對于她會意味著什么。現(xiàn)在的書她基本不看,前些天她買的是有關(guān)茶文化和老北京胡同的書。申力雯深情地說,她永遠喜歡的書是《紅樓夢》《瓦爾登湖》和都德的《磨坊書簡》。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不同的人對死亡的理解是不同的。對生活無限愛戀、對生命無比珍視的申力雯,內(nèi)心洋溢著浪漫情愫。她對死亡的理解像一首靜美的詩:“我很希望和死亡有個約定,因為那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生。只要我的生命還有3天,我不會落淚,甚至還會有一種莫名的興奮。我會依然把房間打掃干凈,買一束鮮花放在茶室里,做一頓我最愛吃的蘑菇雞蛋胡蘿卜素餃子,再泡一個熱水澡,一邊聽著《秋水伊人》這支曲子。然后乘飛機去北歐,去那里領(lǐng)略北歐的森林和城市的寧靜與柔和。我走的時候不必有一個親人,不要,一個也不要,因為我去遠游了。”
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個人、一個作家,僅僅兩個小時的采訪是不夠的。然而,只要我們能用心細細品讀她的書,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她交往,你便會真實、準確、深入、完整地結(jié)識她,從她的生命中汲取力量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