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驚人的進階之道
1.自我管理的十二條軍規(guī)
曾國藩道光二十年(1840)到北京做官,咸豐二年(1852)離開北京。在十多年里,曾國藩不光修身立志取得很大成績,在仕途上的升遷也非常迅速。
道光二十年(1840),他授翰林院檢討;道光二十三年(1843),升為翰林院侍講;道光二十七年(1847),升為內(nèi)閣學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升為禮部右侍郎。清朝的官制一共是“九品十八階”,每一品級有從品和正品之分。從官階上看,他從翰林院檢討的七品,升遷到禮部侍郎的正二品,用他自己在家書中的一句話說,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個升官速度,創(chuàng)造了道光朝的紀錄。清代巡撫也是正二品,也就是說,曾國藩工作不過十年,就做到了“省部級”。
用今人的觀點看,曾國藩在官場上本來是沒什么優(yōu)勢的。
他出身非常普通,既非官二代,也非富二代。在官場上毫無根基。
他為人笨拙,不善機變,土里土氣,不像別人那樣八面玲瓏。
那么他為什么能在官場上如此春風得意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個就得益于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曾國藩“點了翰林”,并不意味著從此就官運亨通。翰林之中,也要激烈競爭。成功者,叫“紅翰林”,可能很快升遷,入值南書房,成為“天子近臣”。失敗者,叫“黑翰林”,可能幾十年還窩在翰林院里走不了,或者外放隨便一個地方官了事。
翰林官員升不升官,是黑還是紅,主要靠什么呢?說來有意思,和學生升學一樣,也靠考試。作為一個類似研究機構(gòu)的衙門,翰林院有一種叫翰林大考的考試,每隔幾年考一次,“詞館人員不數(shù)年驟擢卿貳者類皆大考前列所致”。所以翰林生涯,最重要的內(nèi)容就是準備大考。
為了考查翰林們的真實水平,翰林大考是不定時的,每次都是突然襲擊,臨時通知。所以關于大考,北京城有這么一個順口溜,叫“金頂朝珠褂紫貂,群仙終日任逍遙”,就是說翰林們戴著金頂,掛著朝珠,穿著紫貂,成天不用上班,過得非常逍遙。但是“忽傳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饒”。就是說突然聽到要大考,嚇得魂飛魄散。之所以嚇成這樣,是因為考試成績直接決定命運,不是說你不想升官就行了??嫉貌缓玫?,可能降級、罰俸,甚至罷官。
所以翰林階段,最重要的任務仍然是學習。曾國藩剛到北京的時候,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散漫無恒,用于學習的時間不多。但是立志“學做圣人”之后,他自我管理能力迅速提高。在日記當中,他給自己立下十二條做人的規(guī)矩和課程的標準:
(1)敬。整齊嚴肅,無時不慎。無事時心在腔子里,應事時專一不雜。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體驗來復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鎮(zhèn)。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戀。
(4)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
(5)讀史。丙申年購《廿三史》,大人曰:“爾借錢買書,吾不惜極力為爾彌縫,爾能圈點一遍,則不負我矣?!彼煤竺咳杖c十葉,間斷不孝。
(6)謹言??炭塘粜模谝还し?。
(7)養(yǎng)氣。氣藏丹田,無不可對人言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諭曰:“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時時當作養(yǎng)病。
(9)日知所亡。每日讀書記錄心得語,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shù)首,以驗積理之多寡,養(yǎng)氣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喪志。
(11)作字。飯后作字半小時。凡筆墨應酬,當作自己功課。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積愈難清。
(12)夜不出門。曠功疲神,切戒切戒。
這十二條規(guī)矩和課程,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早起。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絕不賴床。
二是靜坐。每天靜坐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不要天天處于浮躁狀態(tài),被事務牽著走。
三是讀書不二。每天讀十頁經(jīng)書、十頁史書,不論遇到任何問題,絕不改變。而且不讀完這本書,絕不摸下一本。
四是謹言。就是時時警惕不亂說話,每句話都要慎重。
五是保身,節(jié)勞節(jié)欲節(jié)飲食。節(jié)欲,就是節(jié)制欲望,說白了,就是節(jié)制房事。節(jié)飲食,吃飯也要有節(jié)制。這是養(yǎng)生的辦法。
六是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就是記筆記,找一個筆記本,起個名,叫茶余偶談,專門記朋友們聊天時談到的各種有啟發(fā)的事情。聊天也不能白聊。
七是每個月要做幾篇文章,寫幾首詩,有固定任務。
八是練字。每天早飯之后,要寫半小時的字。
最后一條是夜不出門。天黑了就不要出門找朋友瞎聊天。
這十二條日課,很多都與翰林大考有關。日課第十一條要求自己每天早上起來寫半個時辰的字,這是因為考試時書法好壞,是翰林大考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曾國藩留下來的小楷作品,功夫非常深。第十條要求自己每個月要按翰林大考的標準作數(shù)首詩文,以為常課。至于每天讀十頁經(jīng)書、十頁史書,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也都是為大考做準備。因為翰林大考和科舉考試不同,考的不再是八股,而是考查一個人的學養(yǎng)和見識,所以必須知識廣博,對天理心性之學確有所得。通過這十二條日課,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guī)律,對考試的準備比很多人要充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即曾國藩到京后兩年,趕上了第一次翰林大考。一般翰林大考都是六年左右一次,這次卻只隔上次四年。消息突然來臨,曾國藩和別人一樣,都感覺有點兒驚慌。他在日記當中寫道:“初十日大考,聞之甚覺驚皇……恐進場難完卷也?!?sup>
考試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進行。參加考試的一共127人,有三個人托病,不敢進考場。到了考場,有一個人打小抄,被清除出場,直接交刑部治罪。氣氛非常緊張。曾國藩也是提心吊膽地完成了考試。
出了場,曾國藩把試卷草稿拿給朋友們看,看看自己答得怎么樣。不看不要緊,一看出事了,原來自己作文里犯了一個重大錯誤,有一個典用錯了。
曾國藩大驚失色,后悔不已,說自己“粗心至此,何以忝廁詞垣哉!”不配當這個翰林。當天晚上,他和妻子歐陽氏二人默默對坐,不交一語,“患得患失,憧憧靡已”。心里怎么也放不下,當天晚上徹夜未眠,他在日記當中批評自己說:“平日所謂知命者,至是何有,真可羞也。”就是說,平時的修養(yǎng)都不管用了。
三天后,大榜公布。完全出乎意料,曾國藩的成績竟然特別之好,名列二等第一。一等是五個人,也就是說,曾國藩在一百多人中,考了第六名。原來,因為考試狀態(tài)保持得好,他的作文文氣貫通,說理透徹,很得主考官的欣賞。至于文中的那個錯誤,主考官和皇帝居然都沒有看出來。
第二天,道光皇帝親自召見,召見之后,升他為翰林院侍講。翰林院檢討,是從七品,而翰林院侍講,為從五品。一下子升了四級,曾國藩一方面說自己“以大錯謬而忝列高等,抱愧殊極”,另一方面,不免大喜過望,趕緊給家里寫信,匯報這一好消息。曾國藩說:“湖南以大考升官者,從前惟陳文肅公(名大受,乾隆朝軍機大臣)一等第一以編修升侍讀,近來胡云閣先生二等第四以學士升少詹,并孫三人而已。孫名次不如陳文肅之高,而升官與之同。此皇上破格之恩也?!?sup>
就是說,整個清代,湖南省官員中,通過大考升官的,他和乾隆朝的大學士陳大受速度最快,陳大受是從編修升為侍讀,他是從檢討升侍講,升的品級一樣。但是陳大受是考了第一名,升了這個官。他考了第六,也升了同樣速度的官,所以這說明他受到了皇帝特別的知遇之恩。
從這封信,我們可以讀出曾國藩升官之后難以抑制的激動和興奮。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三月,又逢一次翰林大考,曾國藩名次仍然不錯,名列二等第四名。六月,曾國藩即以內(nèi)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銜,也就是說,實職是內(nèi)閣學士,但享受“侍郎”級別。這是一次罕見的躍升,由從四品躍升至二品,從此“躋身卿貳”,步入高級京官行列。曾國藩當然更是大喜過望。他寫家信說,“由從四品驟升二品,超越四級,遷擢不次”“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也就是說,他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紀錄。如此順利,連他自己都感到很意外。
2.把擇友當作人生第一大事
除了考試成績好外,曾國藩升遷迅速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交游廣闊,在士林中名聲很好。
中國古人有一個觀點值得借鑒,就是特重交友。清代名臣張英在《聰訓齋語》中說:“人生以擇友為第一事。”就是說,交友,是人生第一大事。為什么呢?因為那時候沒廣播沒電視沒大學。一個人獲取知識信息,在外想獲得幫助,全要靠朋友。所以朋友的多少,朋友的質(zhì)量,決定了一個人的視野能有多寬廣。
在閉塞的湖南鄉(xiāng)下,曾國藩最大的遺憾是交不到有質(zhì)量的朋友。所以后來他在致諸弟的家信中談及自己當年的感受:“鄉(xiāng)間無朋友,實是第一恨事。不惟無益,且大有損。習俗染人,所謂與鮑魚處,亦與之俱化也?!薄巴瑢W之人,類皆庸鄙無志者,又最好訕笑人。其笑法不一,總之不離乎輕薄而已?!笨梢娝麑ψ约寒斈昴切┯贡傻耐瑢W是十分看不上眼的。
到了北京之后,曾國藩迅速結(jié)交了一大批好朋友。曾國藩在家書中常介紹他交友情況。他說:“現(xiàn)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鏡海先生、艮峰前輩、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窮經(jīng)知道者,則有吳子序、邵慧西;講詩、文、字而藝通于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志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名錫振,廣西主事。”
曾國藩為人特別愛交往。入京之初,他為人處世不夠周到,經(jīng)常得罪朋友。而在立志“學做圣人”之后,曾國藩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與人相處越來越注意替他人著想,朋友越來越多。他和朋友們經(jīng)常在一起吟詩作賦,切磋學問。也經(jīng)常請客吃飯,聽戲下棋。我們看他的日記,幾乎沒有一天不社交的,經(jīng)常交往的朋友有一百多人。最多的一天,接待或者拜訪朋友幾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他升為翰林院侍講那次,因為朋友多,人緣好,所以大家都來祝賀,以至于他二十二日那一天,跑了五六十家去回拜。
曾國藩朋友之所以多,還在于他效法祖父,急公好義,特別愛助人。“同鄉(xiāng)有危急事,多有就男商量者,男效祖大人之法,銀錢則量力佽助,辦事則竭力經(jīng)營?!?sup>摯友劉傳瑩病死,曾國藩搜集其遺文,為他刻印出版了遺著;同鄉(xiāng)舉人鄒興愚(柳溪)會試不售,在北京貧病而死,曾國藩為他料理了后事,撰寫了墓志銘,并出錢為他制作石碑;新寧人鄧鐵松在北京患病吐血,情況危重,已不可挽回,曾國藩籌錢將他送回湖南……
特別是與陳源兗的友誼,尤為深厚。陳源兗,字岱云,是湖南茶陵縣人。他和曾國藩既是同鄉(xiāng),又同為戊戌科進士,同時一起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所以他們兩個人往來尤密,“不啻一家骨肉”。陳源兗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大病一場,曾國藩天天去看望,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守護在他的身旁,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是日全未離身。夜住陳寓。觀其癥險,極惶急無計,一夜不寐?!?sup>
次年,陳妻病逝,曾國藩也日日到陳家,“代為經(jīng)理一切”
。陳岱云的兒子那時剛滿月,無人照管,曾國藩將這個孩子帶回自己家,雇乳母喂養(yǎng)。
同年中另一個好友是梅霖生。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梅霖生患病咯血,曾國藩忙前忙后,多次請吳廷棟等人前往診治。梅霖生的病情不見好轉(zhuǎn),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他“病勢沉重,深為可慮”,經(jīng)常前去探望。但是梅霖生病情惡化得非常迅速,二十五日病逝。曾國藩悲痛不已。他在家書中說:“梅霖生身后一切事宜,系陳岱云、黎月喬與孫三人料理。戊戌同年賻儀共五百兩。吳甄甫夫子(戊戌總裁)進京,賻贈百兩。將來一概共可張羅千余金,計京中用費及靈樞回南途費不過用四百金,其余尚可周恤遺孤?!?sup>七月十五日,梅霖生的靈柩出城,曾國藩坐車送至東便門。
因為曾國藩廣泛結(jié)交,肯于付出,名望日高,急公好義,越來越受同鄉(xiāng)的推重,所以自從道光二十六年(1846)起,凡湖南籍京官的謝恩折,都由曾氏領銜。可見此時的曾國藩已經(jīng)開始負一鄉(xiāng)之望,成為在京湖南官員的領袖,這對他在仕途上發(fā)展當然有好的影響。
曾國藩升官迅速的第三個因素,是中樞有人在背后幫他的忙。
這個人是誰呢?就是道光年間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穆彰阿在道光年間是最得寵的大臣,任軍機大臣達二十年之久。當然關于這個人,歷史上爭議很多。有人說,他在鴉片戰(zhàn)爭中是投降派;有人說,這個人沒什么建樹,只會對皇帝溜須拍馬,說他“以順承旨意為工,阿附之外,無他語也”。
對這個人,有這樣一段評價是比較中肯的,說他“在位二十年,亦愛才,亦不大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為務”。也就是說,他當了二十年軍機大臣,其實是一個挺愛才的人,也不怎么太貪。唯一的問題,喜歡吹捧皇上、糊弄皇上。
確實,穆彰阿不管有多少缺點,畢竟有一個長處,那就是愛才,喜歡延攬人才。曾國藩考進士那次,穆彰阿正好是主考,所以按慣例,曾國藩應該稱他為座師,兩個人從此就算有了師生之誼。
在那之后,道光二十三年(1843)那次翰林大考,就是曾國藩用典用錯了那次,穆彰阿也是總考官。那一次曾國藩不但沒有受到處分,成績還非常好。而且交卷后,穆彰阿做出一個不尋常的舉動,他主動向曾國藩索取應試詩賦,就是說把你考試時寫的詩給我看看。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對曾國藩表示關心,表示我以后會提攜你。所以曾國藩當天立刻謄清詩賦,親自送往穆宅。說來也巧,這次拜訪成了曾國藩飛黃騰達的新起點,從此之后,升官速度越來越快。
正是因為穆彰阿和曾國藩之間的這種特殊淵源,所以野史中有一些編造的傳說。比如《清稗類鈔》里記載了一件事,說是穆彰阿不斷向道光帝推薦曾國藩,于是道光帝感興趣了,打算召見曾國藩,面試一下。曾國藩一聽,非常高興。那一天,曾國藩進了皇宮,被太監(jiān)帶到了一座大殿里,說你在這兒等著吧。可是一直等到下朝,太監(jiān)才跑過來通知,稱皇上今天有事,不見了,改日吧。曾國藩莫名其妙,回去后連忙去問穆彰阿這是怎么回事。穆彰阿一聽,沉思片刻,就明白了道光帝的用意,就問曾國藩:“你是否留意了你待的那間大殿墻上都寫了些什么?”曾國藩說:“沒有,我只等著皇上召見,哪有工夫注意到那些啊?!蹦抡冒⒁宦牐慌拇笸?,說:“哎呀,機緣可惜!”怎么辦呢?穆彰阿派了自己的仆人,說:“你去拿四百兩銀子,交給宮中的某個太監(jiān),然后求他把宮中那間大殿墻上字畫的內(nèi)容抄下來給我?!逼腿税褍?nèi)容抄回來,穆彰阿給了曾國藩,讓他背熟了。第二天,道光皇帝召見曾國藩,果然問到那間房里的墻上都寫了些什么字,曾國藩準備充分,對答如流,道光皇帝大喜,認為曾國藩這個人心思縝密,留心細節(jié),可以大用。曾國藩從此便交了好運,“骎骎然向用矣”。
這個傳說聽起來挺好玩,可惜只是一個傳說而已。因為按照清代朝廷的成例,曾國藩那時僅是一個普通七品翰林官員,皇帝是不可能單獨召見的。晚清戊戌變法前,光緒皇帝想召見身為工部主事的康有為,但是廷臣舉出“本朝成例,非四品以上大員不得召見”的理由,光緒皇帝也沒法反駁。而且皇帝見誰,事先都有明確的計劃,不可能臨時更改。道光皇帝又是一個特別遵守成例的皇帝,因此不可能破這個例。
不過這個傳說也反映出,穆彰阿確實是曾國藩升官路上一個重要人物,對曾國藩的飛黃騰達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所以曾國藩對穆彰阿是感念終生的。二十年后,曾國藩又一次回到北京,還專門到穆彰阿家里去探望。當然那時候穆彰阿早已去世了,他探望的是穆彰阿的家人。
當然,在與穆彰阿的交往中,雖然穆彰阿欣賞曾國藩,但曾國藩并沒有因此就大喜過望,撲上去抱住穆彰阿的大腿不松手??丛鴩囊簧?,與上級交往,是很注重分寸的,從不失態(tài)。他和穆彰阿交往,完全保持在正常范圍內(nèi),走動并不是特別勤,所以后來穆彰阿倒臺,曾國藩也沒有受到牽連。
這是曾國藩一生的一個重要原則。
后來曾國藩在統(tǒng)率湘軍時,在朝中又遇到過一個特別支持他的權臣肅順。正是在肅順的建議下,曾國藩才當上了兩江總督。但是曾國藩跟他,也沒有建立私交,后來慈禧發(fā)動政變,肅順被殺,在他家里查到很多私人書信,但是里面沒有曾國藩寫的。慈禧因此十分信任曾國藩。
到了更晚的時候,曾國藩晚年,有一個更重要的人物,醇郡王奕,好多次想跟曾國藩交往,托人給曾國藩帶了封信,對曾國藩大加恭維。醇郡王奕
是當時同治皇帝的親叔叔,更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夫。長期以來,他一直想和哥哥恭親王奕?一爭高下,所以主動拉攏曾國藩,想以此增強自己的政治實力。一般人對這樣的親貴,主動往上攀還來不及,曾國藩卻連他的信都沒回。曾國藩只給帶信的人回了封信,說:“敝處函牘稀少,未便于醇邸忽改常度。”
也就是說,我一向不怎么跟別人通信,也不便因為醇郡王就改了我的老習慣、老作風。
醇郡王還不放棄,過了幾年又寫詩寄給曾國藩,讓曾國藩點評,還說希望曾國藩也寫首詩應和一下。曾國藩仍然沒有給他回信,而是給捎信的人寫了封信說:
醇邸于敝處折節(jié)下交,拳拳摯愛,極為心感。……緣弟處向來書札稀少,朝端貴近諸公多不通問,未便于醇邸特致私愛,致啟他嫌。
也就是說,醇郡王對我如此垂青,我十分感動,但是我的原則是,對朝廷上那些親貴人物,一貫不和他們建立私人交往,所以這次也不打算破例。
又一次給了奕一個不折不扣的難堪。
曾國藩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一個是因為歷朝歷代,都嚴禁朝中的親王與外面的臣子之間私下交往,因為這樣容易形成朋黨。曾國藩遵守朝廷的原則。另外一點,曾國藩從來不改他不攀附私人的原則。清朝官場講究“跟人”,跟人有跟人的好處,跟對了,升遷確實可能很快。但是官場風波重重,如果所跟著的人倒了,自己也會受牽連。曾國藩做事的作風是從不取巧,踏踏實實,不搞任何歪門邪道,不走捷徑。事后證明他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穆彰阿雖然對曾國藩的命運很關鍵,但他并不能決定曾國藩的命運。所謂關鍵在于,他在道光皇帝面前能夠適當?shù)赝扑]一下曾國藩。但是用與不用,還要看道光皇帝。
3.深得道光皇帝欣賞
曾國藩升官迅速的第四個原因,也是最重要、最根本的一個原因,是道光皇帝對他的欣賞。
道光皇帝是清代一位比較有特點的皇帝。第一,他比較平庸,能力比較差,也沒有什么魄力。第二,正是因為如此,他特別注重防范權臣,所有大權都要自己把著,生怕落到別人手里。他之所以重用穆彰阿這樣聽話順從的人,主要是因為“慮大權旁落,必擇謹畏之士,使之佐治,故一時才臣,半遭廢斥”。就是說,因為怕大權被別人搶去,所以他故意用穆彰阿這樣沒什么能耐的人,生怕太有能耐的人,自己治不住。這就如俗話所說,是武大郎開店,用的都是不如自己高的人。
所以,道光朝用人的大權是皇帝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絕不會輕易受別人左右。曾國藩之所以不斷升官,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皇帝特別欣賞他。
道光皇帝為什么這么欣賞他呢?有三點。第一,曾國藩這個人性格和道光皇帝相投。曾國藩從性格上來說,是一個比較實在的、比較踏實的人,他是一個湖南鄉(xiāng)下來的年輕人,沒見過大世面,憨頭憨腦,說話很直。道光皇帝就喜歡這樣的老實人,不喜歡那些油腔滑調(diào)的人。曾國藩有過多次與道光交談的機會。他在家書中提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二十日,他“蒙皇上御勤政殿召見,天語垂問及男奏對,約共六七十句”。這是曾國藩首次與皇帝深入交流??上г鴩獩]有錄下具體詞句。但是道光年間,曾國藩“每有奏對,恒稱上意”
。皇帝對曾國藩的了解日漸加深,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第二,曾國藩工作認真,做官盡職盡責。翰林雖然沒有多少事,但是偶爾也有任務派下來。比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他派充國史館協(xié)修官。
一旦有任務,曾國藩就會全力以赴,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完成。他不會像那些眼高手低、有名士氣文人氣的翰林官員一樣,看不起俗務。
在成為皇帝文學侍從之臣后,他經(jīng)常需要值班。別人以此為苦,他卻從不辭勞。他詩文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比如《夜值苦寒》:
白虎西流朱鳥高,五更風利??刀。勁寒戰(zhàn)栗通心曲,轖氣冰霜上口毛。曠蕩青天如可對,折旋丹地敢辭勞。頻聞交戰(zhàn)呵金馬,驀入燈廬炙凍毫。
詩中說,五更風寒,胡須染成白霜,毛筆也已經(jīng)凍住了。他仍然像戰(zhàn)士守衛(wèi)崗哨一樣,不敢稍有差池。
后來職務高了,有了更多具體事務以后,曾國藩更是勤奮。年譜記載,“公勤于供職,署中辦事無虛日”“有事加班,不待期日。在部司員,咸服其條理精密”。就是說,他天天上班,從不缺勤,還經(jīng)常主動加班。他的下級,都佩服他辦事有條理。
第三,道光皇帝是一個非常崇尚理學的皇帝。道光雖然是一個能力平庸的皇帝,但是喜歡讀書,對理學有一定心得。
曾國藩在做翰林期間,在理學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他由朱熹開始,上溯張載、周敦頤等人的著作,并對它們產(chǎn)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同時,他還究心漢學,在學術上走上全面發(fā)展的道路。每次翰林考試道光皇帝都要親自看試卷,曾國藩的成績很好,就是因為有理學修養(yǎng)做基礎。
在曾國藩所處的晚清,雖然今天提起來,總說那是一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的時代,但實際上和后來的某些歷史時段比起來,是非尚有一定公論,黑白尚未完全顛倒。曾國藩結(jié)交師友,潛心治學,提高了他在士林中的聲望。
黎庶昌說:“始公(指曾國藩)居京師……務為通儒之學。由是精研百氏,體用賅備,名重于京師。”他自己也說“昔在京頗著清望”。因此當時李鴻章赴北京參加“順天鄉(xiāng)試”,就慕名投帖拜師在他的門下,向他學習。李鴻章在家書中匯報說:“各地應舉文人,組織文社于九條胡同三號。慕曾滌笙夫子之名,請渠出任社長?!?sup>
一個人的聲望是晉升的重要基礎。曾國藩潛心學術,熱心公益,在皇帝心目中形象比較清新端正,這是他迅速升官的重要背景。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31頁。
- 楊壽柟、昂孫:《云在山房叢書三種》,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5頁。
- 文康:《兒女英雄傳(注釋本)》,崇文書局,2015年,第535頁。
-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377~378頁。
-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60頁。
-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61頁。
- 同上。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55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33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7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2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01頁。
- 《曾國藩全集·書信》1,岳麓書社,2011年,第4頁。
-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69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61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6頁。
- 天臺野叟:《大清見聞錄(中卷)·名人逸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16頁。
- 汪士鐸:《汪悔翁乙丙日記》卷3,第26頁。轉(zhuǎn)引自喻松青、張小林主編:《清代全史》第6卷,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72頁。
- 徐珂編撰:《清稗類鈔》第三冊,中華書局,1984年,第1404頁。
- 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外一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12頁。
- 《曾國藩全集·書信》9,岳麓書社,2011年,第514頁。
- 《曾國藩全集·書信》10,岳麓書社,2011年,第174頁。
- 趙烈文:《能靜居日記》1,岳麓書社,2013年,第512頁。
-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79頁。
- 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岳麓書社,1986年,第13頁。
- ??(讀pì tī),一種水鳥。
-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51頁。
- 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岳麓書社,1986年,第13頁。
- 錢仲聯(lián)主編:《曾國藩文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83頁。
- 李鴻章著,翁飛、董叢林編注:《李鴻章家書》,黃山書社,1996年,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