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為什么要“學做圣人”

曾國藩傳 作者:張宏杰 著


|第二章| 為什么要“學做圣人”

1.京官曾國藩的自卑與焦慮

高中進士之后,曾國藩衣錦還鄉(xiāng),在家里休息了將近一年。道光十九年(1839)底,曾國藩告別家人,從湖南起程前往北京當官。道光二十年(1840)春天,他參加了散館考試,被授予翰林院檢討一職,正式開始了京官生涯。

翰林院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衙門,因為它不只是一個政府機關,也是一個類似學院的機構。清代翰林院位于北京東長安街路南,與紫禁城只有一街之隔,以巨量藏書著稱于世,舉世罕見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底本就珍藏于此。西方人稱這里為“當時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豐富的圖書館”,把它比作中國的牛津、劍橋和海德堡。

曾國藩任的翰林院檢討是從七品,而縣令是七品,用我們今天的級別衡量,大致相當于“副處級”。官品雖然不高,但因翰林“為天子文學侍從,故儀制同于大臣”。所以地位非常清要,被稱為“玉堂人物”。翰林們的工作任務,就是“讀書養(yǎng)望”,在這里進一步深造,以備他日大用。因此齊如山說,翰林們“相當驕傲。他們不以官員自居,而以學者的身份自重。本來翰林院與其他衙門不同,所有翰林對于掌院的大學士,不稱堂官,而稱老師,原來本就是大學的性質(zhì)”。

來到北京前,曾國藩是相當躊躇滿志的。曾國藩以前曾非常自卑,但是科舉的成功讓他找到了自信。二十四歲中了舉人后,曾國藩已經(jīng)“銳意功名,意氣自豪”。二十八歲中進士、點翰林,讓曾國藩更是顧盼自雄,睥睨一世。他離家進京的時候,曾請求老祖父給他兩句囑咐,曾玉屏雖然不識字,但是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爾若不傲,更好全了?!?sup>就是說你是有才能的,做官肯定是有前途的,你要是把身上這個傲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梢娝哉勁e止中已常露出飄飄然之概。

但是到了北京之后不久,曾國藩卻又一次陷入深深的自卑當中。

翰林院集中了當時全國精英中的精英。在翰林院里,曾國藩見到了很多氣質(zhì)風度和他以前在湖南結識的完全不同的讀書人,在他們身上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風范、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就叫作學者風范,大儒本色。

和他們一比,曾國藩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很多嚴重缺陷。剛到北京的曾國藩是一個典型的湖南土包子,一口難懂的湘鄉(xiāng)土話,長得土頭土腦,穿得也土里土氣。這些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還沒怎么讀過書。

已經(jīng)中了進士,還沒有讀過書?

確實,曾國藩以前讀的,基本都是應試教材。

因為世代沒有讀書人,曾家以前根本沒有什么藏書,只有幾本教材和考試范文。青年時代,曾國藩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八股文上,除了四書五經(jīng)之外沒讀過什么書,也根本談不上什么學術修養(yǎng)??贾羞M士后,曾國藩衣錦還鄉(xiāng),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二十二日到湖南鄉(xiāng)間一個讀書人家拜訪,看到了很多沒讀過的書。曾國藩在日記中說:“大雨住蔣家。蔣頗有藏書。是日閱余所未見書,有《堅瓠集》《歸震川古文》、鐘伯嚴選《漢魏叢書》及諸種雜書?!?sup>

《歸震川古文》等都是當時讀書人家常見的藏書,別說進士,很多秀才都讀過,曾國藩卻前所未見。對于一位翰林而言,這樣的學識未免顯得過于寡陋。

因為沒讀過什么書,入京為官以前的曾國藩,從氣質(zhì)到觀念都是非常庸俗的。出生在普通農(nóng)家的他從小所聽聞的,不過是鼓吹變跡發(fā)家的地方戲;頭腦中所想的,不過是功名富貴。讀書是為了當官,在他頭腦中是天經(jīng)地義的。好友劉蓉說他當時“銳意功名”,他自己也說當時最大的心事不過是“急于科舉”。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因為人畢竟是被環(huán)境決定的。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的一封家書中他說:“兄少時天分不甚低,厥后日與庸鄙者處,全無所聞,竅被茅塞久矣?!?sup>

然而,到了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學術,什么叫心性之學,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鄙陋。他認真研讀明代大儒王陽明的《傳習錄》。王陽明少年時曾問自己的私塾老師:“何為第一等事?”什么是天下最重要的事?塾師回答說:“唯讀書登第耳!”那當然是讀書做官。王陽明卻不以為然,回答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也許是)讀書學圣賢耳!”

科場上的勝利不是最重要的事,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做圣賢!

后來王陽明進士考試,也經(jīng)過兩次落第。人人都以落第為恥,但王陽明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sup>

大家都以落第為恥,我卻以落第后不能保持平常心為恥!

讀了這些,曾國藩悚然一驚。他這才發(fā)現(xiàn)和這些圣賢人物比起來,自己的視野多么狹窄,境界多么低劣。和別人一聊天,說出的都是沒有什么見識的話,身上的鄙俗之氣在沖了人家一個跟頭之后再折回來,自己也聞得清清楚楚。

如何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氣,成了曾國藩新的焦慮。

2.三十而立,學做圣人

其實剛剛到北京的曾國藩不光是見識狹窄、觀念鄙俗,性格上還有很多缺點。

第一個是浮躁、坐不住。曾國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據(jù)說按“星座學”來說,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人的特點。據(jù)說金牛座人“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適合從事需要頑強毅力和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工作”。但是曾國藩的生日顯示,他居然是射手座。射手座人的性格特點是什么呢?據(jù)說是“像風一樣自由”,活躍外向,坐不住。曾國藩在青年時代恰恰如此,他是一個非常愛交朋友、非常愛串門、非常愛聊天、非常愛開玩笑的人。

翰林官員是非常清閑的,通常一個月只需要初一、十五上兩天班,點個卯,其他時間都可以自由支配。因此進士們剛進翰林院,很像今天我們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經(jīng)過多年苦讀,終于可以松口氣了。所以很多翰林都開始放任自己,給自己放羊,曾國藩也是這樣。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他在日記中說:

留館后,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覺過了四十余天。前寫信去家,議接家眷。又發(fā)南中諸信。比作季仙九師壽文一首。余皆怠忽,因循過日,故日日無可記錄。

在翰林院工作的開頭四十天,除了寫了幾封家信和一篇文章外,什么正事都沒做。每天就是串門聊天飲酒下棋。

翻開曾國藩日記,我們會看到他責備自己“宴起”“無恒”“太愛出門”的記載到處都是:

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心浮不能讀書……

自究所病只是好動不好靜。

晏起,則一無所作,又虛度一日,浩嘆而已。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一個愛好,就是愛看殺人。曾國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里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岔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去看殺人。

曾國藩性格中第一個毛病,就是靜不下來,生活不規(guī)律。

他的第二個毛病是為人傲慢,修養(yǎng)不好。如前所述,曾國藩是同學中唯一的進士,又點了翰林,因此難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了北京之后,曾國藩交了很多朋友。他的兩個最好的朋友都說他身上最大的毛病是傲慢。陳源兗說他“無處不著怠慢之氣”,就是說你從腦瓜頂?shù)侥_底跟,每個毛孔都散發(fā)著傲慢的氣息,人家跟你交往,第一感覺是你這個人很傲,而且“自是”,也就是說什么事都認為自己對,聽不進不同意見。曾國藩另一位畏友邵懿辰則說曾國藩“慢,謂交友不能久而敬也”。也是批評他傲慢,說他剛剛與人認識的時候,還顯得很謙遜,但是與人交往時間久了,就不自覺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因為修養(yǎng)不好,脾氣暴躁,曾國藩到北京的頭幾年經(jīng)常跟人發(fā)生沖突。有一次他跟一個同鄉(xiāng)—刑部主事鄭小珊,因為某事意見不一致吵起來了,隔著桌子就要動手,大家給拉開后,還彼此指著對方的鼻子破口大罵。曾國藩在日記當中說是“肆口謾罵,忿戾不顧,幾于忘身及親”,罵了很多非常難聽的話,甚至于都“問候”了對方的家人。曾國藩后來非常后悔,因為這種舉動實在是有辱斯文。

第三個毛病是“虛偽”。當然這種“虛偽”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惡,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樣,在社交場合容易順情說好話,發(fā)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贊美,而且還喜歡夸夸其談,不懂裝懂。邵懿辰有一次對曾國藩說,你的缺點,除了“自是”外,還有一條,就是“偽”,“謂對人能作幾副面孔也”。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這個毛病確實很嚴重,比如他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四日日記說,有一個叫黎吉云的朋友來拜訪他,“示以近作詩。贊嘆有不由中語,談詩妄作深語”。黎吉云到家里來拜訪他,拿了一疊剛寫的詩,請曾國藩點評,曾國藩感覺這詩寫得不怎么樣,但是一開口,卻言不由衷地夸獎起來。說著說著又開始顯示自己在詩學方面的素養(yǎng),說了一些故作高深的話。把黎吉云送走之后,曾國藩反思剛才自己的言談舉止,感覺臉上有點兒發(fā)燒。

除了以上三點,曾國藩認為自己還有一大缺點,必須改過,那就是“好色”,愛看美女。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婦,“注視數(shù)次,大無禮”。

今天看來,這似乎有點兒可笑。血氣方剛、剛過而立的他,見到美女自然會多看幾眼。這不過是正常的本能反應,然而在那個時代,曾國藩卻認為這是一個嚴重問題。曾國藩日記中多次記載自己犯這樣的“錯誤”。

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二月,曾國藩得知他的朋友納了一個妾,長得很漂亮,于是借故到這個朋友家,聊了一會兒天后,再三強迫這個朋友把小妾領出來讓他看看。曾國藩見了小妾,又和人家開了幾句玩笑,調(diào)笑了幾句,回家他在日記當中寫道:“友人納姬,欲強之見,狎褻大不敬。”

還有一次,他和一個朋友聊天,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女人,那個朋友說起自己如何情場得意,曾國藩“聞色而心艷羨”,暗暗罵自己“真禽獸矣”。

另一次,曾國藩過年參加進士同學的團拜,到了一個大富之家,發(fā)現(xiàn)此人家中姬妾如云,美女眾多,曾國藩大開眼界,拼命看了好多眼?!度沼洝分姓f:“是日,目屢邪視,直不是人,恥心喪盡,更問其他?”

曾國藩妻子歐陽氏的照片,我們今天還可以看到,長得不是很漂亮。曾國藩拜完年回到家里,看看自己的老婆,再想想人家的姬妾,感覺自己太虧了。人比人,氣死人。碰巧歐陽氏身體不好,正在鬧病。曾國藩更加厭惡。因此“夜,心情不暢,又厭聞呻吟聲”。干脆離家出走,出門到朋友處聊天,“更初歸”。

所以年輕時代的曾國藩在很多方面是很平庸的,不僅是智商平庸,在性格修養(yǎng)方面,也有很多常人常見的缺點和毛病。

湖南人雖然有倔強、堅韌的特性,但也有封閉、褊狹的弱點。湖南人將走出湖南叫作“出湖”,湖南歷史上有一個規(guī)律,一個人只有出湖,才能褪卻身上那種在閉塞環(huán)境下產(chǎn)生的狹隘偏執(zhí),變得大氣寬廣,有所作為。

曾國藩也是這樣。京師乃人文薈萃之地,曾國藩在這里眼界大開。他興奮地在家書中對弟弟們說:“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sup>

到了翰林院,曾國藩如饑似渴地開始讀書,認真研究理學經(jīng)典。年譜記載,道光二十一年(1841)曾國藩拜訪大儒唐鑒,請教讀書學習之法。唐鑒建議他先讀《朱子全集》,以朱熹之學為宗?!暗来藭钜耸熳x,即以為課程,身體力行,不宜視為瀏覽之書?!?sup>因此曾國藩從這一年起,“以朱子之書為日課,始肆力于宋學矣”。

通過讀書與交友,曾國藩的視野和見識與以前大不相同。他在家書中說:“近年得一二良友,知有所謂經(jīng)學者、經(jīng)濟者,有所謂躬行實踐者,始知范、韓可學而至也,馬遷、韓愈亦可學而至也,程、朱亦可學而至也??凰急M滌前日之污,以為更生之人,以為父母之肖子,以為諸弟之先導?!?sup>

也就是說,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學問的門徑,也才知道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政治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不是高不可及。如果我們切實努力,一步步踏實用功,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別是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最追求完美的時候。三十歲這一年,在曾國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他決定要脫胎換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學做“圣人”之志。

什么叫“圣人”呢?

正如同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標是不生不滅成為“佛”,道教修煉的最高目標是解脫生死成為“仙”一樣,儒家學說給它的信徒們規(guī)定的最高目標是成“圣”。理學的一個根本路徑是,每個人都有圣人之質(zhì)?!叭私钥梢猿蔀槭ベt。”

所謂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過自己的勤學苦修體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這樣,他一舉一動,無不合宜,就可以經(jīng)邦治國,造福于民,使整個國家達到大治的狀態(tài)。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萬世不朽。

這是一個何其宏偉、何其誘人的人格理想,在這一人格設計中,人的潛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發(fā)揮,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張揚。

曾國藩在三十歲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位為“圣人”?!安粸槭ベt,便為禽獸”,也就是說,我只能有一個選擇,或者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一個圣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他已經(jīng)立定了終身之志。他說: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nèi)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這就是他為自己立定的“終身大規(guī)?!?。他認為,這一目標實現(xiàn)了,其他目標就自然而然能達到。他在給諸弟的信中說,不必占小便宜:“做個光明磊落神欽鬼服之人,名聲既出,信義既著,隨便答言,無事不成,不必愛此小便宜也。”也就是說,如果做成了光明磊落的偉人,人生日用、建功立業(yè)自然也就不在話下。

3.脫胎換骨的開始:寫日記

志向非常高遠,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國藩學做圣人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寫日記”。

曾國藩向唐鑒請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鑒告訴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圣之基。

曾國藩一開始并不明白。因為他以前寫過日記,并沒發(fā)現(xiàn)記日記有什么重要。我們翻開《曾國藩全集》中的日記部分,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的曾國藩日記起自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初一日。

不過,曾國藩的早期日記,和我們大部分人的日記一樣,記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問題。

第一個是不連貫,不能一直堅持?,F(xiàn)存的曾國藩最早的日記,連續(xù)記了將近一年。從道光十九年(1839)初記到當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斷了。曾國藩說這是因為他把日記簿“誤置箱內(nèi),不能逐日取出,隨意記載”,這個借口顯然很牽強,這次日記中斷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偷懶。

第二個問題是把日記記成流水賬,經(jīng)常一整天的事就記成一句。比如曾國藩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記就六個字:“沈明府請吃飯。”五月初九日日記五個字:“住上選叔家?!狈笱芰耸隆?/p>

第三個問題是在日記中對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在第一次日記中斷了半年之后,曾國藩重新發(fā)憤圖強,決心不再因循過日,于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初七日重新開始寫日記,他在日記中說:

茲擬自今以后,每日早起,習寸大字一百,又作應酬字少許;辰后,溫經(jīng)書,有所知則載《茶余偶談》;日中讀史亦載《茶余偶談》;酉刻至亥刻讀集,亦載《茶余偶談》;或有所作詩文,則燈后不讀書,但作文可耳。

曾國藩書法

計劃得不錯,但是實踐了多少呢?我們看這個月,從初八日記起到二十四日開始生病,十六天中,他日記中關于“宴起”的記載是八次,起床失敗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他說要天天記《茶余偶談》,結果這個月,他只記了兩次。至于寫字,他大部分天數(shù)都有寫應酬字的記載,但是“習寸大字一百”,只有一天完成了。

唐鑒和倭仁告訴他,日記不是這個寫法。記日記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办o海先生每夜必記‘日省錄’數(shù)條,雖造次顛沛,亦不閑一天,甚欲學之?!?sup>唐鑒每天晚上都要記幾條自省錄,來督責、規(guī)范自己。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緊急事務,也不打破這個規(guī)律。

唐鑒還推薦他向倭仁學習寫日記之法:“又言近時河南倭艮峰仁前輩用功最篤實,每日自朝至寢,一言一動,坐作飲食,皆有札記?;蛐挠兴接豢耍庥胁患皺z者皆記出?!?sup>

首先,要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要用恭楷來寫,因為這樣反映一種誠敬的心態(tài)。日記中規(guī)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記的作用是“研幾”,幾就是細節(jié),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細節(jié),通過每一個細節(jié)來改變自己,而不是在細節(jié)上輕輕滑過去。一個細節(jié)上滑過,整個自我管理的工程都可能垮塌,所以在寫日記時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動,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為,甚至要反思檢查自己大腦中轉過的每一個念頭。

曾國藩曾這樣描述倭仁的日課:“每日有日課冊,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筆之于書。書皆楷字,三月則訂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sup>

曾國藩于是就效仿倭仁,從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開始恭楷寫日記。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說了什么話,都要細細地過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他在給弟弟們的信中介紹說: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樣,每日一念一事,皆寫之于冊,以便觸目克治,亦寫楷書?!嘞騺碛袩o恒之弊,自此次寫日課本子起,可保終身有恒矣。

既然自我完善,首先當然就要抓緊時間,不能再“閑游荒業(yè)”“閑談荒功”“溺情于奕”。從十月二日起,曾國藩給自己規(guī)定了以下基本學習日程:每日楷書寫日記,每日讀史十頁,每日記茶余偶談一則。這是必須完成的課程下限,除此之外,他還每日讀《易》,練習作文。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曾國藩提高了學習效率。

他也通過這種方式,對自己的性格、脾氣進行反省。他在日記中把自己跟鄭小珊打架這件事記述了一遍,然后進行分析,這件事雖然兩個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導說,改過要從自己做起,而且改過要從速,意識到了馬上就要改。所以他撂下筆,馬上就去向鄭小珊賠罪。鄭小珊也很感動,本來是倆人都有錯,結果曾國藩主動道歉,于是兩個人把酒言歡,盡釋前嫌。

對于自己最愛犯的“言不由衷”“虛偽”“浮夸”,他在日記中也是高度警惕。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孔子之所謂巧令,孟子之所謂,其我之謂乎?……試思此求悅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說,動不動就隨口夸人,這正是孔子所說的“巧令”,是小人行徑。曾國藩反思,評論人夸獎人要慎重,這樣人家才會拿自己的話當回事。“我誠能言必忠信,不欺人,不妄語,積久人自知之。不贊,人亦不怪。茍有試而譽人,人且引以為重。若日日譽人,人必不重我言矣!欺人自欺,滅忠信,喪廉恥,皆在于此,切戒切戒!”

所以每次與人聊天后,他都要在日記中寫下聊了哪些內(nèi)容,一犯“虛偽”之病就自我痛責,絕不輕輕放過。

至于戒“色”,他也動用了大量心理能量。一旦自己動了色心,多看了哪個美婦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記下來,痛切自責一番。不但多看他人妻妾不能容忍,甚至對于自己的夫妻恩愛,曾國藩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對“欲望”,特別是對“色”的恐懼是一個特別的底色。中國人普遍認為,縱欲,特別是沉溺于“色”,是斫伐根本的危險之舉。曾國藩身體一直不太好,所以認為自己有必要厲行節(jié)欲。因此對于夫妻恩愛,他也要求自己能省則省,能免就免。他下定決心“日日自苦”,通過每日勤學苦思,把精力耗盡,“如種樹然,斧斤縱尋之后,牛羊無從而牧之;如爇燈然,膏油欲盡之時,無使微風乘之”,以求“不至佚而生淫”。

當然,這種節(jié)制在某些年紀是很難的。所以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四日,他為此大罵了自己一次。那一天他早起讀了讀書,沒有所得,而“午初,人欲橫熾,不復能制”,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遂罵自己“真禽獸矣”

圣人標準實在是太超絕了。它要求人每一分鐘都展開對自然本性的搏殺,那真是針針見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夠堅持下來非常艱難,但是曾國藩卻堅持下來了。為什么呢?因為倭仁給了曾國藩一個很好的建議。

曾國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記,跟今人寫微博很像。我們知道,一則微博是一百四十個字,曾國藩的日記也不長,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而且關鍵是寫完之后,他會按倭仁的建議,送給朋友們傳閱。比如日記中有“走艮峰前輩處,送日課冊,求其箴砭”等記載。也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把這些日記拿去讓朋友都看一遍,而且要求每個人做點評,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所以今天我們看影印出版的曾國藩的日記,有些地方就有朋友比如倭仁的批語。比如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曾國藩日記中說:“申正,赴何子貞飲約。座間太隨和,絕無嚴肅之意。酒后,觀人圍棋,幾欲攘臂代謀,屢懲屢忘,直不是人!”邊上有倭仁的批語:“我輩既知此學,便須努力向前,完養(yǎng)精神,將一切閑思維、閑應酬、閑言語掃除凈盡,專心一意,鉆進里面,安身立命,務要另換一個人出來,方是功夫進步,愿共勉之!”

曾國藩為什么把日記給朋友看呢?因為外力遠遠大于內(nèi)力。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成。每個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極限的,自己監(jiān)督自己都是有盲點的,不容易做到徹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過自己的朋友、老師監(jiān)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就好比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隨它自己生長,可能長得彎彎曲曲,但是如果把它種在竹林里頭,周圍都是長得筆直的竹子,和它們一起爭陽光,它本身也就長直了。所以曾國藩說這就是“師友夾持”。曾國藩把日記給朋友們看,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地公布在朋友面前,讓大家一起監(jiān)督,這樣他就不好意思偷懶了。

曾國藩把這個習慣堅持了一生。后來離開北京,在外帶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記定期抄寫,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一是為他們做一個榜樣,再一個是讓他們監(jiān)督自己。就這樣,通過記日記這種方式,曾國藩的氣質(zhì)、習慣一天天地發(fā)生著變化。

曾國藩在學做圣人的道路上,取得的第一項成功是戒煙。

曾國藩的煙齡很長。湘中草煙的味道很辛辣,勁頭十足。曾國藩讀書之時,曾經(jīng)是成天煙筒不離手的。三十歲以前他也曾試著戒過兩次煙,不過都沒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開始寫日課之后的第二十一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一日,曾國藩發(fā)誓戒煙:“客去后,念每日昏錮,由于多吃煙,因立毀折煙袋,誓永不再吃煙。如再食煙,明神殛之!”

戒除多年的煙癮,對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煙第二天,曾國藩就開始彷徨無主,寢食不安。說自己如同“失乳彷徨”。

把戒煙喻為嬰兒斷乳,可謂相當準確。

但是就像曾國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樣,一旦下定決心,他就沒有退讓過一步。不論多么痛苦難熬,他就是不再碰煙具。到快一個月頭上,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六日,他在日記中記道:“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

戒煙過程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他領悟到,破除舊習,必須有悍然之力?!岸粲y,類如此矣!不挾破釜沉舟之勢,詎有濟哉!”如果沒有一點“截斷眾流”的悍然,一個人不可能走得實、走得遠。

對于自己戒煙成功,曾國藩終生引以為自豪,并且以此為例,教育子弟。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煙,洎今已兩月不吃煙,已習慣成自然矣。”

多年之后,他還對弟弟提到此事,作為“無事不可變”的例證:“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歲前最好吃煙,片刻不離,至道光壬寅(1842)十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煙,至今不再吃?!梢姛o事不可變也。”

曾寶慈說:

看來文正這一生的學問事業(yè),與此日戒水煙有莫大關系,因為戒水煙表示了莫大的決心……要在緊要關頭撐得住,挺得起?!恼囊懔εc決心,在戒煙上表現(xiàn)出來,證明在咸豐元年上恭陳圣德疏的冒不測之威,在靖港失敗與在湖口要以死殉職,在祁門堅持不動……在金陵克復前夕……每覺有整個崩潰之感,最后終能渡過難關,遂成大功。其后天津教案處理困難……毅然忍受……

這個推論相當有道理。

戒煙成功,極大增強了曾國藩“學做圣人”的信心。他自以為通過記日課,便可以迅速改掉所有缺點,成為煥然一新的圣賢之徒。但過了數(shù)月之后,他發(fā)現(xiàn),戒煙乃是“脫胎換骨”事業(yè)中最容易做的事情。要改掉其他缺點,則遠不如戒煙那么容易。

一個人想改變自己多年形成的行為習慣確實不是那么容易的。我們在讀《曾國藩日記》時,會發(fā)現(xiàn)大量他自我掙扎的例子。比如,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九日,他到陳岱云家給陳母拜壽,他原來的計劃是上午拜壽,中午吃頓飯,下午就回家學習,但是吃飯的時候,另外一個朋友何子貞叫曾國藩到他家里去玩,曾國藩抹不開面子就去了。去了之后,何子貞拉著他下了兩盤圍棋,下完圍棋之后,曾國藩棋癮已發(fā),還不想走,站在那兒看別人下棋。一邊看人下棋,一邊在心里進行自我搏斗,就像我們在作文中常說的那樣,兩個小人兒在打架。一個小人兒說,你剛剛給自己制定了標準就破壞自己的諾言,還怎么學做圣人;另一個小人兒說,人生在世幾十年,多不容易,何苦成天這么拘苦著自己,你苦了這么長時間了,該放松的時候不如就放松一下。搏斗到最后,還是前一個小人兒取勝,曾國藩抽身退步,回家繼續(xù)讀《易經(jīng)》去了。

雖然立誓“夜不出門”,曾國藩還是經(jīng)常仆仆于道。比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二十四、二十五日兩天,京城刮起大風,曾國藩仍然“無事出門”,回來后在日記中痛切反省自己:“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當年十二月十六日,菜市口要殺人,別人邀他去看熱鬧,他“欣然樂從”。走在路上,曾國藩覺得連這樣的熱鬧都要看,實在是“仁心喪盡”,還談什么做圣人?但當著眾多朋友的面又不好斷然折返,經(jīng)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徘徊良久”,他還是最終停下了腳步,自己一個人回家了。

他立誓不再與人吵架。然而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初三日,他卻又與人爆發(fā)了一場大沖突。對象是同鄉(xiāng)兼同年金藻。曾國藩與此人氣質(zhì)不合,素來就對他心存厭惡,正月初三日,金氏和幾個朋友來曾國藩家拜年,因為一言參差,勾起曾國藩心中的前仇舊怨,兩人又大吵一架。過后曾國藩又自省道:“本年立志重新?lián)Q一個人。才過兩天,便決裂至此,雖痛哭而悔,豈有及乎!真所謂與禽獸奚擇者矣?!?/p>

至于妄言、名心,更是幾乎每天都犯。日記中這樣的記載不絕于筆。比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初二日:“午正,金竹虔來長談。平日游言、巧言,一一未改,自新之意安在?”

初八日日記說:“何丹溪來,久談,語多不誠。午正,會客一次,語失之佞。酉正客散。是日,與人辦公送禮,俗冗瑣雜可厭,心亦逐之紛亂,尤可恥也。燈后,何子貞來,急欲談詩,聞譽,心忡忡,幾不自持,何可鄙一至于是!”

十一月初九日:“今早,名心大動,忽思構一巨篇以震炫舉世之耳目,盜賊心術,可丑!”

………

經(jīng)過不斷的失敗,曾國藩領悟到,這些性格深處的缺陷,并不像戒除一項單純的嗜好,或者割去一個良性腫瘤那么簡單。吸煙有形有跡,戒煙只需要做到一條:手不碰煙具即可。而更多的性格弱點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與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個整體,遠比煙癮復雜、隱蔽,并非可以用解剖刀單獨挑出來割掉的?!皩W做圣人”是終生的事業(yè)。許多根深蒂固的缺點、毛病,通過一時半會兒的“猛火煮”,不會徹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時間去“慢火溫”,才有可能慢慢化解。

因此,在修身起始階段,重要的是猛。在進行階段,更重要的是韌。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中,一個人肯定會經(jīng)受無數(shù)次的反復、失敗、挫折甚至倒退。關鍵是不能放棄。

因此,曾國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質(zhì)就是“有恒”。曾國藩一生不斷強調(diào)恒之重要性,他說:“有恒為作圣之基?!彼趯懡o幾位弟弟的信中說: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要做到有恒,當然很不容易。曾國藩說:“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馳驅(qū),為一代之偉人?!?sup>曾國藩也經(jīng)常遇到熬不下去的情況。在這個時候,他只有一個辦法:以強悍的蠻勁打通此關。他以練習書法為喻,說明人在困難、倦怠、麻木面前應該如何做:“(寫字寫到)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切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sup>

我們看曾國藩的日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這一生,就是不斷自我磨礪的一生,一天也沒停止修煉的腳步。從青年到老年,曾國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記中不斷反省自己的缺點,糾正自己的行為。從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中。讓我們讀幾段他晚年的日記。

同治八年(1869年,曾國藩逝世前三年)八月二十日:

念生平所作事,錯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學問一無可取,后世將譏議交加,愧悔無及。

同治九年(1870)三月三十日:

日內(nèi)因眼病日篤,老而無成,焦灼殊甚。究其所以郁郁不暢者,總由名心未死之故,當痛懲之,以養(yǎng)余年。

一直到去世前的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一日,他還在日記當中這樣批評自己,他說: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應了結之件,久不能完?!僦翗O品,而學業(yè)一無所成,德行一無可許,老大徒傷,不勝悚惶慚赧。

也就是說,他批評自己這一段時間精神不夠振作,做事不夠努力,很多文件沒有及時批復清理。這個官雖然做到了極品,但是學業(yè)一無所成,德行也沒什么可取之處,一想起來,就非常慚愧。

六十二歲時已經(jīng)功成名就的他,在日記中的自責自省,和他三十歲立志做圣人的時候,仍然一模一樣。這就叫作“幾十年如一日”。他用三十天戒了煙,然后用三十年,來戒掉其他更難戒的毛病。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磨煉中,曾國藩的氣質(zhì)性格漸漸發(fā)生著變化。他做事越來越有恒心有毅力,待人接物越來越寬厚、周到、真誠,朋友一天比一天多。他的品質(zhì)越來越純粹,站得越來越高,看得越來越遠。

晚年,曾國藩總結自己的人生體會說,人的一生,就如同一個果子成熟的過程:不能著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與天的栽培,會讓一棵樹靜靜長高,也會讓一個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長得萬丈高。”

曾國藩的修身過程之于后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個資質(zhì)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實心實意地進行自我完善,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擴展十倍,他的見識可以高明十倍,他的氣質(zhì)可以純凈十倍,再愚鈍的人也會變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回顧曾國藩的一生,我們發(fā)現(xiàn),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發(fā)展的意義是決定性的。因為人的巨大潛力往往是人類所不自知的。

心理學家費約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要求三群學生舉起重物,看誰堅持時間長。他對第一群人什么都沒有說。對第二群人說的是,想看看你們誰最有耐力。對第三群人,他則說,你們舉起的這些東西關系重大,因為上面的導線連著一個電網(wǎng)。如果你們一放下手,這個城市就要斷電。為了朋友和家人們,你們一定要多舉一會兒。

結果,第一群人平均舉了十分鐘;第二群人竭盡全力,平均堅持了十五分鐘;第三群人,卻平均堅持了二十分鐘。

可見,人的能力發(fā)揮多少,與他對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關的。或者說,精神力量直接決定著身體潛能的發(fā)揮程度。

因此,“立志”或者說確立一個終生的奮斗目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至關重要的。曾國藩對這一點體認極深。他曾說過,立志譬如打地基?!肮耪哂⑿哿⑹?,必有基業(yè)?!缇邮胰?,宏大則所宅者廣,托庇者眾;誠信則置趾甚固,結構甚牢?!?sup>只有基礎廣闊、結實,才能在上面蓋起宏偉壯觀的生命之殿。

馬斯洛將自我實現(xiàn)列為人的最后一重追求。越過從食色性也到出人頭地這些層次,才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

而曾國藩直接把目標鎖定在了自我實現(xiàn),也就是做“圣人”“完人”。以“完人”為人生目標,確實可以稱得上是“取法乎上”了。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第一個要訣,就是立志高遠。這一志向,驅(qū)動他一生不在小誘惑、小目標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難面前都不茍且、不退縮。促使他“洗除舊日晻昧卑污之見,矯然直趨廣大光明之域;視人世之浮榮微利,若蠅蚋之觸于目而不留”

  1. 翰林院“庶吉士”還不算正式翰林官員,只相當于“實習翰林”。按國家定制,應該先在翰林院學習三年,學習期滿后通過“散館”考試決定是否被錄用為正式翰林。但從清代中葉起,此項制度已經(jīng)大打折扣。學習時間不需三年,縮短為一年,而且還不必非留在翰林院,留京、回鄉(xiāng)自便,只需一年后到北京參加“散館”考試即可。
  2. 一甲的三個人不必參加朝考,直接進入翰林院,狀元授予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之職,榜眼和探花授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編修之職。二甲出身的進士留館后同樣會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三甲進士則會被授予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一職。
  3. 朱克敬:《瞑庵雜識 瞑庵二識》,岳麓書社,1983年,第122頁。
  4.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12頁。
  5. 齊如山:《中國的科名》,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63頁。
  6. 劉蓉:《養(yǎng)晦堂文集》第三卷。轉引自龔篤清主編:《八股文匯編》下,岳麓書社,2014年,第1169頁。
  7.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526頁。
  8.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頁。
  9. 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以陳用光、梅曾亮、曾國藩、吳汝綸四大古文圈子為中心》,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198頁。
  10.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49頁。
  11. 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編校:《王陽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01頁。
  12. 王守仁撰,吳光、錢明、董平編校:《王陽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003頁。
  13. 碧泠主編:《屬相星座密碼》,中國物資出版社,2010年,第251頁。
  14.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40頁。
  15.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13頁。
  16.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15頁。
  17.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16頁。
  18.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55頁。
  19.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4頁。
  20.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40頁。
  21.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50頁。
  22. 同上。
  23.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2頁。
  24.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92頁。
  25. 黎庶昌:《曾國藩年譜》,岳麓書社,1986年,第7頁。
  26.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9頁。
  27.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129頁。
  28.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34頁。
  29.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82頁。
  30.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38頁。
  31.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47頁。
  32.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92頁。
  33.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35頁。
  34.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35~36頁。
  35.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36頁。
  36.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18頁。
  37.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40頁。
  38.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4頁。
  39.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32頁。
  40.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32頁。
  41.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31頁。
  42.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0頁。
  43.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1頁。
  44. 《曾國藩全集·家書》2,岳麓書社,2011年,第19頁。
  45. 唐河主編:《曾國藩通鑒》第11卷,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921頁。
  46.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2頁。
  47.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140頁。
  48.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127頁。
  49. 《曾國藩全集·日記》1,岳麓書社,2011年,第257頁。
  50. 《曾國藩全集·家書》1,岳麓書社,2011年,第406頁。
  51.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98頁。
  52.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414頁。
  53. 《曾國藩全集·詩文》,岳麓書社,2011年,第487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