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大唐鬼才:李賀傳 作者:孟紅梅 著


前言

提起唐代詩人李賀,往往讓人首先想到“詩鬼”這個稱呼。這與李賀在詩中喜歡用“血、泣、鬼、死”等陰冷的字眼,喜歡徘徊在“墓”前,捕捉鬼蜮的香魂不無關(guān)系。李賀存世的二百四十首詩歌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恐怕要屬這類描寫鬼神幻境的作品。但這些鬼神詩大多以寫天神為主,真正的鬼詩很少。如《蘇小小墓》,李賀不過是通過幽靈作為載體,表現(xiàn)對愛情的渴望和失戀的痛苦。所以,稱李賀為“詩鬼”較為褊狹。明代屠隆在其《鴻苞集》卷十七中曾明確指出,“人言太白仙才,長吉鬼才,非也”。他說李白和李賀的詩都是“仙人語”,只不過李白是食人間煙火的,而李賀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如果說李賀是“鬼”,那么天帝怎么能召他為新建白瑤宮作記?鬼都是在地獄里的,能上天堂的可知不是鬼。自然,李賀詩也不能以“鬼”詩而論。

但不管李賀是在冥域?qū)憽肮怼痹?,還是在“天上”作“仙人語”,都遠沒有他在人間寫人、寫事的作品多。清人姚文燮在《昌谷詩注自序》中曾將李賀詩比美于杜甫詩,贊譽為“唐《春秋》”,稱“其命辭、命意、命題,皆深刺當世之弊,切中當世之隱”。姚文燮語固然有些拔高了李賀,但李賀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現(xiàn)實,或揭露時弊,或抒發(fā)懷才不遇憤懣之情的作品,無疑是其詩歌中呈主導(dǎo)色調(diào),最突出、占比重最大的部分。他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將諷刺的筆鋒指向迷信的皇帝、割據(jù)的藩鎮(zhèn)、弄權(quán)的宦官;將同情的筆觸用在備受壓榨的勞動人民身上。他渴望為國所用,為國立功,在悲苦窮愁中不懈追求,奮發(fā)向上;他感嘆人生的短促,在為時光飛逝的焦慮與急迫中,寫出了一篇又一篇的“史詩”。此外,李賀還寫了相當數(shù)量的閨情、宮怨、戀情、冶游等宮體詩。

相對于思想內(nèi)容,李賀詩歌在藝術(shù)上取得的成就更為突出。他繼承屈原、鮑照、李白積極浪漫主義傳統(tǒng),并從漢魏六朝樂府中汲取營養(yǎng),通過奇妙的構(gòu)思、超邁的想象力、瑰麗的意境、跳躍的結(jié)構(gòu)、獨造的語言、豐富的色彩,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長吉體”(吳庚舜、董乃斌《唐代文學史》)。尤其在色彩表現(xiàn)方面,“李賀的詩歌所呈現(xiàn)的奇詭非凡的色彩之美,是唐代乃至數(shù)千年中國詩苑中的一株奇艷之花,古今詩論家都已慧眼共識。李賀短促的生命燃燒著色彩,色彩也燃燒著李賀短促的生命。李賀的詩歌,是用生命的色彩燃成的瑰寶。”(陶文鵬《論李賀詩歌的色彩表現(xiàn)藝術(shù)》)

由于性格的抑郁和藝術(shù)追求過于刻意怪僻,李賀詩的缺陷顯而易見。有些作品內(nèi)容過于狹窄,情緒過于低沉,一意追求怪異,難免走向神秘晦澀和陰森恐怖。盡管如此,仍然不影響李賀成為“一個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詩人。他用短促的生命,為唐詩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在中唐詩壇,乃至整個詩歌史上,他都可以說是異軍突起、獨樹一幟的天才詩人?!保ㄓ螄?、王起等《中國文學史》)

然而,詩歌的成就并沒能改變李賀不幸的命運。作為宗室后裔,他自視甚高,在詩中一再以“皇孫”、“宗孫”、“唐諸王孫”稱呼自己,希望獲得較高的地位,有更美好的前途。但因其家族早已敗落,家境貧寒,他的這種希望只能成為一種幻想,并由此生出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他有理想,有抱負,但這理想抱負很快便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粉碎,使他的精神始終處于極度抑郁、苦悶之中。帶著沉重的悲哀和苦痛,帶著對生命和死亡的病態(tài)的關(guān)切,李賀開始對人生、命運、生死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進行思考,將其卓犖的才華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詩歌創(chuàng)作上,把作詩視為生命之所系,用各種形式來抒發(fā)、表現(xiàn)自己的苦悶。(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

這些年,由于與李賀同鄉(xiāng)的緣故,我寫了一些有關(guān)他的文字。寫作過程中,對他的了解認知不斷增多加深,有了一個自己心目中的李賀形象。這也是我寫這部李賀傳記的原因和力量支撐。在這部傳記里,我不會過多“計較”李賀寫的是鬼詩還是作“仙人語”,也不“追究”他是不是真的被天帝召去為白瑤宮作記,我所關(guān)注和探尋的是他在人世間的生活狀態(tài)和軌跡,在歷史的天空下捕捉他的身影,在前人考證的沃野里尋覓他的足跡,在他二百四十首詩歌中鉤沉他的點滴,力求用文學的筆法,還原出一個更接近于本真的李賀來。

李賀一生只匆匆走過了二十七個春秋。史料記載缺少,這使撥開歷史迷霧,接近他、走進他的人生世界困難重重。幸運的是,和李賀基本同時代,有著“小李杜”之稱的晚唐詩人杜牧、李商隱分別為李賀作了詩敘和小傳,對李賀詩歌和人生經(jīng)歷做了精彩的總結(jié)和評述。這兩篇珍貴資料,給了我靈感,讓我打破傳統(tǒng)的人物傳記寫法,將李賀的生平事跡“顛三倒四”,歸納整理,根據(jù)李、杜所記,將“李賀”一生分為兩大方面,設(shè)上、下兩篇為其作傳。

上篇以杜牧應(yīng)李賀生前好友沈子明之托,為李賀詩集作敘起筆,著重寫了李賀參加河南府試得雋、舉進士因諱遭毀、任職奉禮郎等決定人生命運和走向的關(guān)鍵節(jié)點、重大事件??梢哉f,李賀的人生是從河南府試得雋開始的。而奉禮三年,“掌君臣版位,以奉朝會祭祀之禮”,雖是精神上備受煎熬的三年,也是他一生中創(chuàng)作熱情最為旺盛的時期。這一時期,無論是人生得意失意,還是履職交際,他的所見所聞、所作所感多與春天有關(guān),與繁華有關(guān),與天上有關(guān),一如他的那句詩:“飛香走紅滿天春?!保ā渡显茦贰罚?/p>

下篇以李商隱為向?qū)?,通過對李賀姐姐的走訪,引出李賀的外貌長相、個性特征,進而系統(tǒng)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長環(huán)境、人生際遇、命運結(jié)局等。相對于“上篇”的飛香走紅,李賀在“下篇”中的基調(diào)是灰暗陰冷的。不論是北上投幕,還是南下游歷;不論是辭歸故園,還是命終昌谷,悲觀與失望、憂憤與落魄總與他如影隨形。一路走來,命乖運舛,壯志難酬,最后不得不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折磨下,徹底解脫,離開人世。對此,李賀一直有著清醒的認識,也早有預(yù)見,一句“一心愁謝如枯蘭”(《開愁歌》),為他半生的窮困潦倒做了最好的腳注。

上、下篇之前,設(shè)楔子。從虎入長安這件看似離奇,卻是史書有載的事件切入,生動再現(xiàn)李賀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作品《猛虎行》的寫作背景。李賀生年二十七歲,卻歷經(jīng)德、順、憲三朝。其時,“安史之亂”的重創(chuàng),已讓大唐盛世急轉(zhuǎn)直下,繁華不再。伺機而出的貪腐之虎、宦官之虎、藩鎮(zhèn)之虎、“神仙”之虎,加劇著李唐王朝的腐朽與沒落。李賀生于這個“猛虎”橫行的時代,是他人生的不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不是親眼目睹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親身經(jīng)歷了種種磨難,也許唐詩百花園中的這朵奇葩桂冠就落不到他的頭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