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張說
沈既濟的《枕中記》記載:“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衣短褐,乘青駒,將適于田,亦止于邸中,與翁共席而坐……(盧生)答曰:‘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適乎。吾嘗志于學,寓于游藝,自惟當年,青紫可拾。今已適壯,猶勤畎畝,非困而何?’言訖,而目昏思寐。時主人方蒸黍……(夢醒)見其身方偃于邸舍,呂翁坐其傍,主人蒸黍未熟?!?/p>
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黃粱夢的故事,盧生在小店里向一位道士發(fā)牢騷,說自己盡管念了很多書,但卻不得發(fā)達。道士就給了他一個枕頭讓他睡覺,他夢見自己科舉及第,一步一步做到高官,最后封燕國公。盧生夢醒時,店主的一鍋黃米飯還未煮熟,因此稱為“黃粱一夢”。
盧生的經(jīng)歷不是杜撰的,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就是開元時期著名的宰相、文學家張說。張說,祖籍范陽(今北京),后遷居山西,最后到洛陽,雖不是農(nóng)民出身,卻家境貧寒。后來通過制舉及第,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最后封燕國公。黃粱夢故事中盧生的經(jīng)歷、封爵,基本上是按照張說的經(jīng)歷、封爵來寫的。
張說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之所以能夠官至宰相,封燕國公,一方面在于他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個人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在于唐代科舉制度的特點。
唐朝科舉分為常舉和制舉。常舉即“常貢之科”,是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jīng)、進士、明法、明書和明算等六科。唐朝通過常舉來選拔具有較高才能的人擔任一般官吏,這些官吏只能根據(jù)四年一次的考課成績,逐級升遷。對于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往往通過制舉來選拔。制舉由皇帝臨時下制詔舉行,考題一般都是當時一些急需解決的政治問題、經(jīng)濟問題、社會問題,通過考試來考察參試者的政治見識、政治見解。通過制舉選拔出來的官員往往擔任秘書郎、監(jiān)察御史等官職。這些官職不受常規(guī)升遷制度的制約,可以越級升遷。
沈既濟寫《枕中記》是在唐德宗時期,即公元8世紀末,《枕中記》以開元七年作為開頭,以夢醒作為結(jié)尾,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說明開元時期是一個可以夢想的時代,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但到公元8世紀末,對于意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人來說,終究是黃粱一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