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話說“民以食為天”,尤其是人的五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中,除去娛樂系統(tǒng)與客艙及座椅舒適度外,“餐飲”便包含了其中三項。因此兩艙的顧客體驗上,自然要格外重視餐飲服務(wù)這一塊。德國弗朗霍夫研究所曾在模擬機艙內(nèi),進行加壓(海拔上升)測試,發(fā)現(xiàn)當(dāng)加壓至海拔8 000 英尺(約合2 438米)時,模擬機艙內(nèi)的空氣變得干冷,人的味蕾猶如感冒一樣,處于麻痹狀態(tài)。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人的味蕾對咸味以及甜味的感知度會減少高達30%。同時,鼻腔也會變得干燥,導(dǎo)致嗅覺減弱,對食物的味道的感知度進一步下降。正因為如此,航空公司對于飛機餐食的部分,當(dāng)然要更加留心,以期盡量給顧客
與地面上同等的美食體驗。
所以兩艙餐食是有大廚在飛機上烹飪嗎?還是說即便來自兩艙,但類似牛排這種機上料理也只是加熱一下端給乘客?
受限于機上空間與設(shè)備,以及食品安全的關(guān)系,即便是兩艙的餐食也一律由地面的空廚事先料理并急速冷凍后再送上客機,并由空服員進行加熱擺盤后進行送餐服務(wù)。不過倒是有幾家航空公司派了專職的廚子在飛機上料理( 其實多數(shù)還是進行二次加熱, 只是像弄個新鮮煎蛋、組合不同食材或是現(xiàn)調(diào)醬汁等部分, 當(dāng)然還是由專業(yè)廚師來操作會比空服員靠譜一些),如阿提哈德、土耳其航空都有派駐空中廚師, 而奧地利航空則有咖啡師在飛機上為乘客提供現(xiàn)制特調(diào)多種咖啡飲品的服務(wù)。
有沒有哪一家航空公司的哪一條路線的兩艙餐食曾經(jīng)讓你覺得驚艷過?
米飯是極為重要的主食來源之一,全日空與廠商合作克服了高空氣壓的問題, 直接在飛機上為兩艙乘客提供了熱騰騰的現(xiàn)煮米飯且口感與地面上能保持一致, 這點心思是我認為將服務(wù)細節(jié)進行高度專業(yè)化的關(guān)注結(jié)果。給兩艙乘客提供魚子醬等高檔食材與昂貴葡萄酒都不是問題, 花錢解決就好, 能把飯給煮明白煮好吃了,這點確實不容易。另外全日空在長程線的兩餐之間所提供的小食點心, 如一風(fēng)堂拉面與日式關(guān)東煮, 都很好地保留了日本特色及美味。今年秋季全日空也與麗晶酒店合作, 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幾件逸趣珍品:“翠玉白菜”、“肉形石” 等化身成菜肴在臺北與東京航線中限期提供, 也十分具有創(chuàng)意。另外像是新航的海南雞飯、馬航與新航的沙爹、泰航的冬蔭功湯、長榮的鼎泰豐小籠包、國泰的燒鵝瀨粉與煲仔飯等菜式,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能逐一上云端讓乘客大飽口福,相信大家搭乘時肯定能格外感覺到該航空公司的細致與用心。至于某航國際頭等艙的5美元醉人香檳,以及某航頭等艙“只有一塊肉” 的康xx 牛肉面等極品餐飲范例,相繼被兩艙客人拍照下
來揶揄狂噴,我就不多說了。有時候不禁細想,咱們幾千年中華美食的名號,一上飛機還沒到目的地就給乘客留下不好的印象,是不是被這些不長心的航空公司給玩殘了?
今年有沒有什么有趣的旅行經(jīng)歷跟大家分享?
10 月份搭乘國泰航空前往巴黎時,同機有一位盲人旅客在下機時并沒有親友接送,而戴高樂機場的地勤服務(wù)也無法陪同該名旅客離開機場管制區(qū)范圍。跟組員聊天時,乘務(wù)長提到了這位特殊旅客的狀況,她打算“脫隊”陪同這位旅客離開航站樓護送他去搭車。由于我一人只身旅行也不趕行程,便主動請纓在降落后推著輪椅陪同這位旅客領(lǐng)行李、過海關(guān),最終一路送到遠遠的另一個航站樓去搭高鐵離開機場。中華航空有句廣告詞“相逢自是有緣”,能夠與人方便亦不過是舉手之勞。雖說不算是有趣的故事,但比起今年相繼在普吉島、曼谷甚至是法蘭克福機場看到三批不同旅客,卻驚人一致地披著從東航飛機上順下來的毛毯,這個行旅上的小插曲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