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序 韋伯的政治使命與宿命(1)

馬克思·韋伯與德國政治:1890-1920 作者:沃爾夫?qū).蒙森


閻克文

簡而言之,本書可以看作在理論和實踐兩個領域?qū)︸R克斯·韋伯一生的政治述評。

評述一個名人的結果,是產(chǎn)生了一部名著,這種情況似乎并不常見,本書之所以實至名歸,應該說與作者的背景不無關系。沃爾夫?qū)?middot;蒙森出身于一個顯赫的史學世家,他的曾祖父特奧多爾·蒙森(Theodor Mommsen,1817—1903)是五卷本《羅馬史》的作者,也是韋伯的博士學位答辯委員會導師。同樣可觀的是,他和他的父親威廉·蒙森(Wilhelm Mommsen,1892—1966)及孿生兄弟漢斯·蒙森(Hans Mommsen,1930—2015)也都是各自時期德國史學界的扛鼎人物。他本人專注的領域主要是19、20世紀的英國與德國史,同時他還廣泛涉足外交史、社會史、思想史和經(jīng)濟史的研究。從以往的韋伯研究史來說,本書出自沃爾夫?qū)?middot;蒙森的手筆,或許就不能算偶然事件。

大概是因為文本信息量的解讀局限,實際上,英語世界的學術研究,遲至20世紀70年代初,才開始注意并重視韋伯的政治理論和政治作為,例如1972年出版的《馬克斯·韋伯與現(xiàn)代政治理論》(Max Weber and the Theory of Modern Politics,by David Beetham,1972)、《馬克斯·韋伯方法論中的學術、價值與政治》(Science,Value and Politics in Max Weber Methodology,by H.H.Brunn,1972)等,就是早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此時距本書初版發(fā)表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多年,再往后就絡繹不絕了。由此觀之,中文讀者對這個論域至今還普遍比較陌生,恐怕就更不足為奇了。

蒙森一落筆就設定了全書的主題——“馬克斯·韋伯一出生就被拋進了政治”(原書第1頁。以下凡出自本書的引語,均只標示德文版頁碼)。事后來看,韋伯的出身似乎就預兆了他這一生將承擔一份無可回避的政治使命,也預兆了一種他最終無可逃避的政治宿命。

事實上,韋伯終生都在經(jīng)歷著學術與政治的高度緊張關系。他從四五歲開始,就不得不待在好客的政治家父親身邊,旁聽常年川流不息的學術與政治精英們的高談闊論;這刺激他在這兩個領域都表現(xiàn)出罕見的早慧天賦,直接影響了他在成年后的志業(yè)方向。結果是,他幾乎始終都在“以學術為業(yè)”和“以政治為業(yè)”之間游移不定,或者說,苦心兼營,直到生前的最后幾個月,才徹底放棄了政治參與的一切努力。

無疑,作為一個經(jīng)驗理論大師,韋伯的學術建樹,為他的政治思考和政治行動提供了遠比個人出身更為深刻與持久的內(nèi)在動力。

韋伯是經(jīng)受馬克思學說,尤其是馬克思主義思潮沖擊的第一代德國知識分子中的一員。不過,大約在完成博士論文前后,也就是第二國際登臺亮相之時,他便萌生了一個非常新穎的歷史現(xiàn)實觀察視角,而且最終把它推向了頂峰。首先,韋伯對那些一元化取向的決定論觀念都抱有嚴重懷疑,甚至產(chǎn)生了毫不妥協(xié)的道德敵意,認為技術決定論、經(jīng)濟決定論、文化決定論、歷史決定論等,無論在宏觀還是微觀層面上,都難以作為有效的理論手段勝任實證性的經(jīng)驗分析;更重要的是,他在大規(guī)模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逐步構建了一個社會科學方法論工具包——理想類型(ideal type)框架中的多元因果論。從事實上看,這個革命性的方法論工具包,也許可以說是韋伯著述體系中最有學術與政治指南價值的思想遺產(chǎ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