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頂著則天皇后及武家的壓力,然李旦畢竟也當了數(shù)日皇帝,則天皇后稱帝后,李旦還是“皇嗣”,至少從名義上還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則天皇后當皇帝,從程序上還有李旦數(shù)次辭讓的環(huán)節(jié),于是李旦就有了“一讓天下”的美名。后來李顯返京成為太子,也是因為李旦多次辭讓“皇嗣”稱號方有的結果,于是李旦更有了“二讓天下”的美名。
李隆基作為李旦的三兒子,親眼目睹了這些過程。父親曾經(jīng)當了皇帝,然而轉瞬即逝;父親當了“皇嗣”,也說沒就沒了。探究個中緣由,他發(fā)現(xiàn)父親始終是一個被動者,就像一枚棋子,任人隨意拈起然后隨意落下,始終不能左右自己的命運。
那位能夠左右自己一家命運的下棋者為祖母則天皇后,她之所以能夠成為下棋者,緣于她掌控著這個國家。
至于后來的局勢,李隆基看得眼花繚亂。伯父李顯當了皇帝,其不學父祖的勵精圖治之風,反而寵信韋皇后和武三思,使朝綱紊亂,政紀松弛。李隆基打心眼里瞧不上自己的這位皇帝伯父,他始終認為祖母選擇自己的伯父而不選擇自己的父親當皇帝,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事情很明顯,伯父李顯向無主意,且任人唯親,父親李旦雖然恬淡無為,然頭腦清楚,日常修持儒家之術,其治國能耐明顯比李顯要強。當然,李隆基這樣想也有自己的私心,父親若當了皇帝,自己就成為皇子,也就有了當太子的可能。想想當初的太宗皇帝,其功勞很大,畢竟是皇二子,靠著其謀略及“玄武門之變”,結果也成了皇帝嘛!
對于李隆基刺激最深的是太子重俊的未遂政變,若此次政變成功,李重俊可以一躍成為皇帝。李隆基事后仔細打聽了事件的各個細節(jié),忽然發(fā)現(xiàn)發(fā)動一場政變其實并不太難,若能把握好,則皇位伸手可及。假若那日李重俊少些猶豫,帶領兵士快速攻下玄武門,將皇帝皇后擒入手中,就是此后的皇帝援兵來得再多,也終歸無用。“成則王侯敗則賊”,此話一點不假,若事變成功,李重俊也不需要用自己的頭顱祭奠武三思了。李隆基此后每每想起這場事變,心中都會替李重俊感到惋惜:畢竟未歷大事顯得稚嫩啊!李隆基有時把李重俊想象成自己,若自己成為事變的主人,首要者需控制皇帝。李重俊先殺武三思等人打草驚蛇,讓宮中的皇帝等人有了準備,可謂本末倒置!
那一日李隆基忽發(fā)奇想,一個毛頭小子李重俊尚且能釀成此大事變,可見皇位非為天授,是能夠用實力來謀取的。當初陳勝作為一個草民戍卒,就能說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自己作為一個曾經(jīng)的皇子,為何不能有如此胸懷呢?
李隆基被任命為潞州別駕,雖整日徜徉在樂舞游宴之中,身側又有美女相伴,然其心中日思夢想的就是這樣一件事兒:改變自己的命運,追逐權力以獲取人們的尊敬。他返京之前,韓凝禮為其卜筮,其心間念叨的則是這樣一件事兒:此次回京,我能有所斬獲嗎?
李隆基的心事無人知曉,其返京后滯留不歸,看似無意中交結眾人,其實內(nèi)心實有目的:所謂“亂世出英雄”,眼前堪為亂世,則蘊藏著無盡的機會。李隆基知道,要想成事,必須有人脈資源,這也是他看似無意交結眾人的原因。
劉幽求現(xiàn)在聞李隆基所言一時發(fā)愣:若答眾人皆能看出李隆基意圖,則顯李隆基行事實在低劣;若答眾人未能看出,唯自己能識,自己豈非成了神人?思慮至此,劉幽求一時躊躇未答。他沉默片刻,覺得避開話題非為良選,遂答道:“幽求處心積慮,欲攀緣晉升機會,所以以小人之心,度殿下之腹。此等幽暗之心,常人一般難有,殿下勿多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