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幽求見李隆基在這里遮遮掩掩甚不暢快,忽然放聲大笑,然后說道:“殿下似敞開心扉為好。不錯,太宗皇帝當時確實如此說。我今天說句大不敬之話,若太宗皇帝自己不謀求皇位,其能成為皇帝嗎?還有,則天皇后當時已入尼庵修行,她若不謀取進身之道,能成為皇后嗎?能成為后來的周皇帝嗎?殿下,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實為至理名言,若不能謀略,焉能成事?”
李隆基有心試探,不為劉幽求情緒所動,他默然片刻,然后言道:“‘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罷,我們敞開心扉最好。若先生為隆基謀之,你有何法呢?”
“上天定會垂青那些有準備之人。吾若替殿下謀之,那就是要廣結(jié)朋友,待機而動。如那日在王崇曄宅中所交之人,關鍵時都能用之。對了,那日殿下似提起萬騎將領,這些人最為有用。還有,殿下若圖大事,有一強援不可不用?!?/p>
“此人為誰?”
“此人久在殿下身側(cè),又為殿下至親,殿下難道就沒有意識到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啊。太平公主與圣上和相王不同,此人秉承則天皇后的性格及謀略,其從政經(jīng)驗比起兩位兄長要強許多。然此人有一樁好處,就是她不像則天皇后與韋皇后那樣以謀求高位為目的,只要富足即可。她雖這樣,然決不能容忍韋皇后把持大政,她怕這樣的結(jié)果會陷自己于風雨飄搖之中。太平公主既有謀略,又善籠絡人物,我近日聽人說,太平公主近來最愛結(jié)交朝中重臣,原來她對‘斜封官’一事向不參與,近來也經(jīng)常找圣上授任,為此還與安樂公主有了爭執(zhí)。她這樣做,我相信她非為財貨,定有圖謀。在此點上,殿下與太平公主有相同謀求之處,殿下應取得太平公主支持。若公主答應,其豐富的經(jīng)驗和良好的人脈關系可為殿下所用,則大事成矣?!?/p>
李隆基到此時方悟劉幽求非夸夸其談之人,雖身處低位,然對朝中形勢與各方力量相當熟悉。其不計后果全盤向自己托出,足證其心真誠,尤其對太平公主的見地,李隆基此前雖與姑姑親密,然絕對想不到結(jié)盟謀事的地步。由此看來,劉幽求有著相當透徹的眼光。李隆基想到這里,手一撐立起身來,然后走到劉幽求面前執(zhí)其手道:“先生一心向唐,語出真誠,隆基幸也何如!謀事尚在其次,我們有緣結(jié)識,又談話投機,這才令人歡喜。來,我們且促膝深談,望先生不吝教我?!?/p>
劉幽求見李隆基情之所至,絕非作假,遂微笑道:“殿下卜筮三次然后箸起三次,豈非上應天意?若謀慮清楚,天意佐之,大事豈能不成?”
李隆基聞言,方知普潤與劉幽求關系大非尋常,此等幽微之事定是普潤說知,則兩人談論自己絕非一次。其心念間恍然一動,心想今日莫非是二人設的圈套?然又觀劉幽求的神色發(fā)乎真情,對自己絕非惡意,又復釋然,遂答道:“此等游戲之作,那是當不得真的。此事今后不可再說,若傳揚出去,我豈不是與朱雀門上的圖畫一般無聊?”
劉幽求正色道:“殿下,所謂成事在天,那也是真真切切的。諸葛孔明曾說過‘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若不應天意,縱然謀慮百般,終無用處?!?/p>
李隆基就在劉幽求面前坐下,微笑道:“先生觀察隆基,恐非一日了。請問先生,若皆以此等眼光來看隆基,我豈不成為眾矢之的了?”劉幽求聞言一愣,一時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李隆基之所以被密友呼之為“阿瞞”,并非浪得虛名。大凡人之秉性,發(fā)乎天成,往往自小及大,從細微之處透出本質(zhì)。據(jù)說八歲的李隆基有一次入宮,曾被武懿宗攔阻,李隆基慨然說出“這是我家朝堂,礙你什么事兒”的豪言。一方面顯示了其英武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表明李隆基自小生在皇家,業(yè)已生出傲視天下的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