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5

閑情記美 作者:資中筠


說到“底色”,我們這代人還有揮之不去的憂患意識,這當然與經(jīng)歷中的家國多難有關,也與自幼接受的教育有關。民族振興是我們刻骨銘心的向往。我從未“居廟堂之高”,卻也不算“處江湖之遠”,不論在哪個時代,自己處境如何,對民族前途總是本能地有一份責任感和擔當。在這個問題上自己的思想也有所發(fā)展,近年來無論回顧歷史還是展望未來,視角重點日益移向“人”,而不是抽象的“國”。由于中國近代與列強交往中常受欺壓,國人習慣地把個人的命運依附于“國家”的興衰。這在原則上似乎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從來沒有真正實現(xiàn)“民治、民有、民享”,代表國家的政府不一定代表具體的百姓(我現(xiàn)在盡量避免用“人民”一詞,因為這個詞也與“國家”一樣,被濫用了),于是統(tǒng)治者太容易以“國家”的名義侵犯百姓的權益。國人至今看歷史,還喜歡歌頌頻于征伐,開疆拓土的君主,今日之青年還為古代專制帝王的虛榮而歡呼。而我卻經(jīng)常想起“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以及《吊古戰(zhàn)場文》、《兵車行》等等。中國自古以來的文人不缺悲天憫人的情懷,對“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深有所感的。

另外,我由于多年來工作和專業(yè)的關系,對外部世界多一些了解,對世界文明史有探索的興趣,形成了自己“人本”的歷史觀,也畫出自己看待中外歷史的坐標。我心目中的“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籠統(tǒng)抽象、集體的“人民”,或“X國人”。因此,近年來日益強烈地感覺到我國人在“愛國”的口號下所滋長的虛驕之氣和狹隘的國族主義(我現(xiàn)在覺得稱“國族主義”比“民族主義”更恰當)恰好是民族振興之大礙。而某些媒體片面宣傳的誤導和煽動害人匪淺。從1996年《愛國的坐標》發(fā)表開始,有多篇文章論及這個題目,包括《君王殺人知多少?》、《兵馬俑前的沉思》、《國格與人格孰先?》,等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