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童真的眼睛與人間苦難相遇——十部最值得看的兒童視角電影
文_曾穎
在世界各國的電影中,有一大批兒童視角電影。這些電影以兒童的目光和視點去觀察并敘述故事,以兒童的眼睛作為觀察孔,去窺探和記錄身邊這個大得讓我們絕望的世界上已經(jīng)發(fā)生和正在發(fā)生著的一些事情。它以微觀的方式切入宏觀,通過一個個局部的細胞,去探測整個世界的肌體。許多大師級電影人都拍過這樣的電影,在電影史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之作。
為什么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人世,會有特殊的效果呢?因為這二者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和尖銳的矛盾,童真的眼睛和苦難的世界,極端的反差如反義詞一般。二者碰撞之后,產(chǎn)生出的藝術(shù)效果令人震撼。在這里,推薦近幾年在國際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十部此類影片。
這十部電影分別是《馬丘卡》《香料共和國》《追風箏的人》《放牛班的春天》《烏龜也會飛》《流浪狗》《小鞋子》《真愛滿行囊》《聽見天堂》《八月迷情》。它們的創(chuàng)作者分別來自美國、法國、伊朗、德國、希臘和意大利等國,反映的內(nèi)容,則是涉及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包括戰(zhàn)爭、貧窮、動亂、疾病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造成的苦難等等。這些故事,或如石頭,壓抑觀眾的心靈;或如辣椒或檸檬,刺激觀者的知覺;或如魚鉤,刺痛觀眾靈魂中最柔軟的部分。這些極具沖突感的知覺和感覺,就是由“童真”和“苦難”兩個極具沖突性和反差性的元素的中和反應而形成的。
人間苦難,最大的莫過于戰(zhàn)爭所造成的苦難。在這十部影片中,有三分之一與此相關(guān),其中,又以《烏龜也會飛》和《流浪狗》最為典型。
《烏龜也會飛》展現(xiàn)的是伊拉克邊境被戰(zhàn)亂追逼著掙扎生存的人們。影片以一群靠拆地雷賣廢鐵生存的孩子的經(jīng)歷為背景,講述了一個撕心裂肺的凄慘故事:一個10歲的小女孩,被伊拉克士兵強奸后生下一個小男孩,她帶著孩子跟著被地雷炸掉雙臂的哥哥四處流浪,靠哥哥用腳拆地雷為生。她可愛的兒子,總是將她心中的噩夢喚醒,她一直在悄悄干的事,就是把兒子扔掉甚至殺死,而他的哥哥和孩子王“衛(wèi)星”則不斷將孩子從險境中拯救出來。經(jīng)過數(shù)次令人喘不過氣的緊張爭奪之后,小女孩最終將兒子沉下深潭,并從懸崖上跳了下去,將無盡的痛苦和悲傷留給觀眾。
與它的沉痛相比,《流浪狗》更富黑色幽默。這有點像《警察與贊美詩》的兒童版,講述的是阿富汗的一對小兄妹,因父母都進了監(jiān)獄而四處流浪的故事。整部電影圍繞他們想辦法進監(jiān)獄展開,因為只有在監(jiān)獄里,他們才有睡覺的地方,并且可以和媽媽在一起。但這一點小小的愿望,老天也總是不滿足,每一次進監(jiān)獄的機會,都在陰差陽錯中消于無形。最后,他們經(jīng)人點撥,看了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并學著去偷自行車,在賊喊捉賊地暴露之后,終于如愿進了監(jiān)獄,但令人傷心的是,這所監(jiān)獄卻不是他們希望的有媽媽的那所……
這兩部電影都以戰(zhàn)爭為背景,片中沒有一個戰(zhàn)斗場面,卻將戰(zhàn)爭對人類的傷害描繪得椎心刺骨。除了戰(zhàn)爭本身提供的鮮活素材和編導們極具悲憫感的人道主義情懷之外,最打動人的,還是他們以童真為視角的表達方式,如果沒有那群眼睛清澈得容不下一絲濁物的小演員,電影的沖擊力和感染力肯定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