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漢字的漫長午后(3)

飛翔吧,大清帝國 作者:武田雅哉


大同世界的語言學

現(xiàn)在來聽聽康有為(1858—1927)的想法吧!康有為是清末的學者、政治家,也是著名的“維新變法”運動的推動者。下面讓我們來細細翻閱一下他的一本著作——《大同書》。

總的來說,《大同書》巨細靡遺地描繪了宏偉的人類史藍圖。關于將來世界政府的語言事業(yè),康有為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以下計劃:

首先,地球上的語言和文字必須統(tǒng)一。因此要建造名為“地球萬音室”的巨大球形建筑物,也就是一座活生生的語言博物館,請來各種語言的通曉者在此進行研究和傳承。這讓人聯(lián)想起18世紀末法國建筑家克勞德?尼古拉斯?勒杜38所構想的“耕地監(jiān)視者之家”這座球形建筑,同時它也正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地球”的象征??涤袨榈慕ㄖW思想,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語言博物館不只是保管語言的倉庫。計劃中的下一步,有待于從這些語言里選出發(fā)音最易且音色極美者,以建構未來地球上通用語的音韻體系??涤袨楸救说囊娊馐沁@樣的:來自高緯度地區(qū)的語言,或許才是最合適的。為何這樣說呢?就像獸類接近地面,其聲故濁;鳥類接近天空,其聲故清的道理一樣——住在赤道附近的人們,語言粗濁近獸類;而靠近極地而居的人們,語言清亮近鳥類。

聲音之后是文字——在印歐語系里,一種事物可以有好幾個名稱,一個名稱由數(shù)種文字構成,一個文字的發(fā)音有好幾種;而在漢語里,一種事物只有一個名稱,一個名稱由一種文字構成,一個字則對應一個音。因此在文字上,中國可以說是勝過印歐數(shù)倍——康有為的這種說法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但卻讓人聯(lián)想到17世紀歐洲的知識界所構思的一種“物體、概念和文字互相對應”的“哲學語言”39。

假若制定了這種語言體系,就要再制作這個新地球語和新文字的課本,發(fā)給世界上所有的學校。幾十年后,地球上人們的語言將會煥然一新。至于過去的語言和文字,就保存在語言博物館供考古學家研究好了。

提到新文字,或許有人會想起唐代女皇武則天在天授元年(公元690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則天文字”并沒有超出我們常玩的漢字游戲范圍。而清朝的這次文字變革和以往可不一樣,這是一次動搖了漢字存在原理基礎的變革運動。這次運動使得文明繁盛的大地產(chǎn)生了空前的人為大地震。

清朝末年誕生的這些文字畸形兒,就像多數(shù)畸形兒一樣無法長久生存。在徹底看清它們的遺骸后,我們應該讓它回到原本的墓穴里。然而,清末的畸形字們還是生下了許多子孫。例如,輔助漢字發(fā)聲的“注音字母”,就是其后代。“注音字母”由前述的“讀音統(tǒng)一會”所制定,其原型可以在清末學者章炳麟(1869—1936)所創(chuàng)制的新文字里尋得。

在聽康有為講述未來理想國的語言政策的同時,讓我們順便匯總一下《大同書》里關于人類未來史的要點。

根據(jù)康氏的說法,可謂“苦世界”的現(xiàn)今之世,在歷經(jīng)幾個階段之后,就會發(fā)展成“大同世界”。到那時候,貧窮、貴賤、人種、男女等差別,以及國家與家族制度都會被消滅,一切皆由世界政府掌管。人類之間的愛,靠著佛教、儒教而發(fā)展成對動物、植物的愛,極樂世界由此形成。接下來,人類會離開地球,飛翔于宇宙空間,邁入“天游”的階段。此時,就能向天體里的所有生物伸出援手了。

“世間必須改變”,如此堅信不移的近代中國幻想家們,也都相信中國的語言,特別是“漢字”這種東西非徹底變革不行。從清朝末年綿延至今的“漢字的漫長午后”,可能還會持續(xù)下去,永不停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