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哈雷彗星的期間
一統(tǒng)中原的大清帝國皇帝順治即位后的第二百三十七年夏天,東北的天空中出現(xiàn)了彗星。當時的報章雜志全部刊登了關于“什么是彗星”的文章,致力于科學的啟蒙。時為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
啟蒙家們逐一舉出彗星的名字和它出現(xiàn)的年份,表明這些彗星是依循各自的周期出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他們還不忘盡力作這樣的聲明:“若說彗星是戰(zhàn)爭、災荒,以及政變的征兆,那是毫無根據(jù)的迷信?!?/p>
提到知名的彗星,舉“哈雷彗星”名號的情況也不少。例如該年登在雜志《萬國公報》1上的文章《彗星略論》中這樣講道:“如有一彗星名曰哈雷者,系天文士哈雷于公歷一千三百七十八年查出也。此彗星每見一次相距七十六年,茲將年數(shù)開列于下,計一千三百七十八年一次……一千八百三十五年一次,曾經(jīng)顯見七次矣。下次一千九百一十年,此說鑿鑿可考?!ㄥ缧牵┳詾檠h(huán)并無關于兵戈兇荒之兆也?!?
之后過了三十年(即1910年),人們等到了如期而至的哈雷彗星,同時也碰上了令人措手不及的清朝的滅亡。啟蒙家們曾是那樣堅決地否定與彗星有關的迷信,但結果竟是如此。這不是諷刺,而是人類無力勝天的小小例證吧。
清末的中國人,如果要形容他們興奮的感覺,似乎往往跟“嚇了一跳”差不多。教科書中所描述的外國的堅船利炮,固然是令他們“嚇一跳”的因素之一,而更多的興奮點還是來源于那些出沒于城市和農(nóng)村中的“妖怪”、被人們認真討論的外星人、或是同進化論一起傳進來的近代歐美“唯靈論(Spiritualism)”3。但這些神秘的、無法被科學解釋的東西,在清末人眼中,并不只是一些“流行話題”而已,而是生生不息的真實實體。
我認為,清朝末年是人們的想象力向宇宙內(nèi)外延伸擴展的時代。人們從科學書籍和報章雜志中獲取了諸多的新觀點和新視角,借由這樣的觀點和視角,在遇到以往沒見過的事物時,他們或許就有能力習慣、親近它們,享受新鮮感帶來的驚奇和興奮吧。
這本小書,借助想象力大為依賴的視覺圖像,嘗試接近清末人頭腦中的世界。也可以說,這是為重現(xiàn)清末人的幻想而舉辦的一場“幻燈會”。我將會從19世紀的清朝“一個哈雷彗星年”——1835年到1910年的七十六個地球年——中挑出多張幻燈片,來展示他們的精神世界。
中國末代王朝的最后數(shù)十年,哈雷彗星還在遙遠的彼方飛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