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文物研究所著名學者、主持第二次維修布達拉宮工程的張之平女士介紹,布達拉宮高達115.7米,建筑面積138025平方米。是一座沖天石砌碉樓,順從崎嶇自然地勢,營建如此龐大工程,不挖地基,不破山體,追求垂直總體布局,三百多年前的建設者可謂大智大慧。他們先在地基縱橫筑起夯土或石料墻,再在高矮墻上劃一平面,上鋪楊木椽子或碎樹枝,在平面修筑殿堂。地板下成地壟,為天然通風管道,陽光和空氣從每個房間天窗進入,經(jīng)地壟與外界循環(huán)。墻體盡管厚達五米多,依然冬暖夏涼。為防雷擊,利用金頂鎏金銅制經(jīng)幢和墻壁吉祥八寶,巧妙設計一套通過銅線傳導雷電的避災系統(tǒng)。由此,我想起六千年前河姆渡人的木房創(chuàng)意,當是布達拉宮建筑智慧的先聲??脊耪咭褜⒅性S多古建筑的歷史塵泥扒剔,其風致早已深深影響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建筑群,由下而上,依次為雪老城、白宮和紅宮,體現(xiàn)佛教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論”。更是記憶西藏自明清以來“政教合一”民族政策的鑿證,亦是“因其教,不易其俗”,凝聚民族團結,鞏固國家統(tǒng)一大計在西藏落實的縮影。雪老城指山前方城,世俗地。白宮是歷代達賴起居和政教活動場所。紅宮供奉歷代達賴靈塔。白色代表慈悲,黃色代表權力,紅色代表智慧。卷帙浩繁的唐卡和壁畫,置身其中,如同浸潤歷史長河的深幽。唐卡作為藏傳佛教繪畫藝術,不同角度欣賞呈不同姿色,生命形態(tài)栩栩如生。唐卡采用現(xiàn)實與浪漫的創(chuàng)作手法,凝聚濃厚宗教色彩與藏民特殊審美理念,或爽朗祥和,或寧靜深遠,或浩瀚蒼莽,藝術價值高瞻難匹。所藏《 大藏經(jīng) 》分兩部,一是《 甘珠爾 》,佛祖口授經(jīng)典;二為《 丹珠爾 》,對前者注釋及藏傳佛教名著匯編。八寶《 丹珠爾 》,經(jīng)文用黃金、松石、珍珠等八種貴重材料研磨而成的液汁抄寫。最珍稀的,是《 貝葉經(jīng) 》。將佛祖教誨書寫在菩提樹葉上,印度早已絕跡,因西藏獨特氣候和宗教氛圍,得以保存。
1648年,白宮建成,五世達賴洛桑嘉措將政權機構從大昭寺遷入布達拉宮。1652年,應清朝順治邀請,五世達賴前往四千多公里外的北京。1653年1月15日,年僅14歲的順治,在北京紫禁城接見35歲的五世達賴。清政府授予金印,再次確認西藏地方政權與中央政府的隸屬關系,“達賴喇嘛”封號從此獲準。順治如其祖父,英雄氣長,將安定西藏作為治國安邦的大略。1713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為“班禪額爾德尼”。自此,達賴在拉薩統(tǒng)治西藏大部,班禪在日喀則統(tǒng)治西藏另一部。
歷史銘記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而歲月綿邈又讓許多文明永遠消失。一場大火就曾焚毀布達拉宮。1690年,五世達賴圓寂第八年,西藏地方政府動用工匠7000多人,康熙選派114名滿漢工匠( 其遠祖曾修建故宮 )入藏,開始修建紅宮和五世達賴靈塔。三年竣工,人們用工程剩余的一塊石料,在山門立下無字碑。五世達賴靈塔為西藏第一靈塔,由金銀貴重材料鑄就,包鑲3721公斤黃金,上嵌無數(shù)寶石。1936年,十三世達賴靈塔建成,與紅宮相融。而超然這些靈魂安息殿堂之上的,是無價的民族文化與宗教藝術。
張之平女士還感慨,漢藏友好,在布達拉宮建筑史上,處處銘鐫。藏式建筑明顯特征是厚重石墻平層頂,而歷代達賴靈塔金頂、所有歇山屋頂及斗拱皆漢式。建筑風格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
布達拉宮,已成為青藏高原神圣標志,地球最高的雪域宮殿,在世界宮殿建筑史上獨樹一旌。我們唯有抬頭仰望,低頭沉思。始建18世紀40年代的羅布林卡,為達賴夏宮,面積比北京頤和園還大16公頃。七世達賴執(zhí)政時,清駐藏大臣見他身染重疾,為他修建第一座涼亭宮。建筑風格、文化氣韻,與布達拉宮、大昭寺一脈相承。